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80836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249 大小:1.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9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9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9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9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9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9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9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9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9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9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9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9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9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9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9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9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9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9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9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9页
亲,该文档总共2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2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

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

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

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

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

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

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

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

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朗读指导

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四、精彩研读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

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

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

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

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有何深意?

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

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

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5)概括本诗的主旨。

诗题“我爱这土地”,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这首诗抒发了那个艰苦的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6)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五、小结

《我爱这土地》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面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这一现实的痛苦心理及深沉的爱国心声。

六、作业

1、背诵《我爱这土地》。

2、预习《乡愁》。

板书设计:

鸟——诗人自己

土地——祖国大地意象朴实

第一节河流、风——抗争精神象征深远热爱祖国

我爱这土地黎明——解放区至死不渝

第二节常含泪水直抒胸臆

深爱土地激情澎湃

第二课时

乡愁

一、导语新课

提问学生背诵《我爱这土地》。

二、资料助读

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

湖南衡阳人。

现居台湾。

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

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

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

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三、诵读指导

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四、合作研讨

①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

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

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

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

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

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

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②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

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

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

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五、拓展延伸

1、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

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

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

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

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

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2.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

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乡愁是;

乡愁是;

3、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王湾《次北固山下》: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崔颢《黄鹤楼》: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

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六、小结

诗歌选择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借助时空的变化来表达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描述了自己那缕缕不断、绵绵悠长的离别情绪。

表达了诗人和台湾人民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以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七、作业

1、背诵《乡愁》

2、模仿《乡愁》的诗歌形式,写一首短诗。

时小时候(少年)邮票(小)——母子情深

间长大后(青年)船票(窄)——夫妻恩爱

顺后来(中年)坟墓(矮)——生死别离

序现在(老年)海峡(浅)——思乡哀愁

借物抒情

教学反思: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这首诗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的素材。

结合社会背景的对比分析,学生对经历磨难的祖国心生敬佩,并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

这就在教学资源得到最大优化的基础上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节课的教学使三维目标在一定基础上得到了落实,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过分遵循教学模式朗读与解读不必严格分开,可以将朗读融于解读中,更有利于对整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2.解读过程没有充分放开学生讨论、总结、交流之后,教师不必重复归纳。

这可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他回认为自己的答案是错误的。

教师只点拨补充即可。

2我用残损的手掌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感情背诵本诗。

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1.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研讨点拨法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安排1课时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二、资料助读(投影)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

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

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

1931年加入左联。

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

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35年回国。

次年创办《新诗》月刊。

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

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

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

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

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

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三、掌握下列字词。

锦幛(zhà

ng)荇藻(xì

ngzǎo)蓬蒿(Pé

nghāo)

憔悴(qiá

ocuì

):

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ló

uyī):

“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四、诵读指导

提示:

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

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阴暗,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只有那辽无、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像/恋人的柔发,婴孩子手中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于手掌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生的禾草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五、精彩赏析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

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

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

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

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

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

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

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六、整体感知

(1)诗歌从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

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

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

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七、拓展延伸

(1)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

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八、小结

诗人以“残损的手掌”象征自己坚贞不屈的意志,通过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表现了诗人对侵略者铁蹄下灾难深重的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表达了自己的忧愤之情;

通过对解放区的深切赞美,表达了诗人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和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九、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诗,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

板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

沦陷区:

遭受蹂躏、支离破碎凄楚忧愤

手掌的感觉对比感情变化

解放区:

亲切温馨、和煦明媚热切期盼民族复习

教学反思

“主人”要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某种意义上,得由老师来帮助完成。

那么“组织者和引导者”就要转变观念,以创新的精神和崭新的姿态组织好教学工作。

要尊重“主人”,尊重其个性差异,鼓励他们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基于此,我在语文学习中大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学习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效果很好,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他活动的舞台和空间,每个学生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来选择课外作业。

事实上,我们完全不必担心学生没有掌握该掌握的内容。

学生层次有不同,“一刀切”是得不偿失的。

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理解、积累“干瘪、疲惫、簇新、迷惘、绯红、喷薄”等词语。

2.了解舒婷的涛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有感情诵读并背诵全诗。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把握诗歌的情感历程,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精神。

1.诵读,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

2.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

1.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深沉情感。

2.联想想象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

3.讨论点拨法用于对诗歌主题的分析。

课时安排1课时

同学们,爱国是个古老的主题,从《诗经》发轫,《楚辞》登程,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以屈原为代表的众多的爱国诗人,他们在诗中抒发的爱国之情总是和忧虑国家的命运相联系的。

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朦胧诗人舒婷,以其沉重的历史积淀,将个体的“我”汇注于祖国的大形象,抒发了富有时代特征的一代人的严峻思考、深刻反省和顽强追求。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与传统一脉相承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去体会诗中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二、资料助读

本文作者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

祖籍晋江泉州。

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

1980年,调福建文联。

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

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

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

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不定期的执情释出来的执情化验室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三、检查生字新词预习情况

干瘪(biě)驳船(bó

)蜗行(wō)胚芽(pēi)迷惘(wāng)

隧洞(suì

)绯红(fēi)淤滩(yū)纤绳(qià

n)

1.提示:

这首诗先抑后扬,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

第一节,长句式,多节拍,每两行表现一个意象,仿佛是一首以低音缓慢升起的乐曲,给人一种沉重感。

这种诗句的音韵效果与诗人对贫困祖国的忧患意识十分相似。

第二节,诗句简短急促,把忧国的情绪强化为深深的悲怆。

第三节,诗句拉长,节拍增多。

这种起伏变化,造成全诗节奏反复回旋,抑扬顿挫,为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