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89187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报告.docx

《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报告.docx

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报告

土木工程学科

评建专家组关于本院下属专业评估纪实

评估,高校发展的契机,质量有力的保证。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领导层对评估有着明确的指导思想:

其一,评估不是应对上级部门的检查,而是学院自身发展的需要。

要把评估指标体系的涵融入到常规教育教学管理中,以观察点为着力点,化为理念,外显于行动,功夫下在平时,着眼于长效机制;其二,院评估似“沙场点兵”,要求真,既重视理论层次上的认识深化,更重视操作层面上的真抓实干;其三,面对学院的客观现实,要审势、顺势、造势。

抓机遇、顺潮流,掀起使命感。

要树立评估结果虽重要,但评建过程更重要,没有求真务实的评建过程,难以取得真真切切的评建结果。

有鉴于此,院评建专家组依照严格的规程序,对学院下属的每个专业进行为期2天的全面考察评估。

六个专业,历经12天完满完成。

因为历经了评估,使参与者在实践中有所体会,有所感受,增长了才干,学到了真知。

其收获在于:

1、造就培养了一批教学骨干。

他们取得实战经验,今后在应对校外单项评估和办学水平评估,心中有数,会应对自如;

2、生成了一批较完整的评估资料,是学院发展史上的文字纪实,是办学水平评估必不可少的支撑材料,有着重要的文档保存价值;

3、评估过程中广大教师的参与,从“实战”中学会了原本不悉知该怎样去统计、综合、分析归类等操作层面的工作,业已知悉了,对今后教学管理有借鉴意义。

评估实作,评后反思、总结,专家组感受颇深的不仅是学院办学规模的扩大,职工福利的改善,而是精神风貌的总体提升和超前理念的有效实践。

现将所见、所闻、所思、所疑、所感的诸多问题,摘其要者,归类分篇表达如下:

沿革篇

2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上可追溯至建筑工程专科学校龙头专业---工业与民用建筑。

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该专业亦在沉潜。

而重回生机的是1986年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建筑工程系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使专业日渐火旺。

从1994年招收土木工程本科更焕发了生机。

教育改革的大潮,推动着学校前身“西南工学院”“风好正扬帆”,一路高歌猛进,傲立潮头,顺势而生的西南科技大学“脱颖而出”。

学院在学校的发展中而快速成长。

于2001年设建筑学专业(本科5年),2002年设工程管理专业。

2004年学校对学科专业进行调整,将工程力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城市规划专业调至本院,至止形成以土木工程为主的六个专业互补的学科群集,学院正名为“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在本科为主的基础上,学院发展研究生教育,现有结构工程、城市规划两个硕士点。

在校全日制本科、研究生达3300余人,位居学校第二。

从国家办学体系上而言,学院尚有网络学院4个专业、高教自考3个专业学生8000余人。

学院承当着高等教育中两个体系的教育教学工作。

学院现有教职工122人,下设6个专业教研室,1个试验中心,4个职能办公室,构建了完整的党、政、教学管理机构。

四个学院六个专业人才的聚集,在“磨合”中凝聚,在“整合”中提升,在“融合”中跨越,没有新老人员之分,和谐相处,无怨无悔的面向着未来,今日的“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迎来了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峥嵘岁月,生机盎然,是和谐的学院。

理念篇

理念出思路,思路出改革。

学院领导深知:

先进理念的意义在于引导实践,组织学院广大教工都以振奋的精神、超前的眼光、务实的思路、突出的工作、显著的效果来建设和发展学院。

学院提出了“坚持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以学校共建体制为契机,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促进学院快速发展的办学思路”。

据此,各专业在坚持学院办学思路的前提下,根据自身情况,提出了相应的观念。

诸如:

土木工程专业:

“通识教育与宽口径厚基础专业培养相结合,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复合型专门人才,以学分制为主要特征,因材施教,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统一”。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

“在学校和学院政策、财力支持下,群策群力,以责任感、诚实、献身精神和团结合作精神,勤奋工作,经过几年努力建成一个具有管理体制完善、教育思想先进、学术气氛浓厚、人际环境优良的在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学科的几个主要方向上有一定建树、有影响、有特色的专业”。

城市规划专业:

遵照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确定了的“小城镇、大战略”的方针,提出了突出“小城镇规划与设计”、“居住区规划与设计”的专业定位。

工程管理专业:

提出了“按照学科建设规划和人才市场需求,现实和长远利益相结合,遵循学科结构与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相关的客观规律,对现有专业培养方案进行科学调整,形成结构合理、基础扎实、特色突出、适应性强、相对稳定的培养体系”。

工程力学专业:

作为西南科技大学共建与产学研联合办学的办学体制特色的标志性专业提出了“以工程力学为基础,大土木为中心”的专业建设思想。

建筑学专业:

提出了“多题目,全过程,抓重点,找问题,两结合”的专业改革对策的思路。

由上可知,各专业十分重视理念的学习和研究。

理念指导行动,理念激发思路,理念孕育在细节中,在细节中寻求新的理念,是管理者思维发散的表达。

从本次专业评估过程觅知,各专业正在营造一种能务实,不浮躁;能进取,不满足;能创新,不停滞的精神。

这是一种好的势头,必将醇化我们的教风、学风。

举措篇

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举措。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20年来,学院在新的起点上拓展新空间,在全方位上进行探索、改革和建设。

1、抓学科(专业)建设

学科建设是学院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

学院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保持现有学科优势,组建新的有潜力的基于新型建筑材料的跨专业学科,以提高水平为重点,充分利用共建单位的人才资源、设备资源、课题资源,建成在国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形成以力学为基础,土木工程为主,建筑学、城市规划、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与相应交叉学科协调发展,大土木特色突出,创新基础雄厚,有利于培养高水平高素质人才,具备多方位的社会教育和科技功能的学科和专业体系。

学院所制定的2005∽2015年学科建设规划,目标明确,措施可行。

近几年,在学科建设上朝向梯队、方向、任务、基地四位一体而努力。

不断尝试着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定方向,以方向组梯队,以梯队揽任务,以任务促基地,力求步入良性的循环轨迹。

道路虽然曲折,但思路是清晰的,在不断前行。

诸如:

土木工程专业:

现有力学实验室、结构实验室和土力学实验室。

借助CAAD工作站软件支撑和在建的工程检测中心结构检测部分设备,逐渐初步形成土木工程结构试验平台。

近三年承当市厅级科研项目6项,事业单位委托6项,校科研基金自选项目10项,共计22项,总经费53.19万元。

共同承当并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重点攻关项目1项。

发表学术论文96篇,其中核心期刊24篇。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

2005年投入30万元建设“流体力学综合试验室”,同时投入70万元建设“建筑设备与环境综合测试实验室”。

近三年争取到厅级科研项目4项,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1项,校级科研基金6项。

通过省级管理部门组织鉴定科研成果2项,申请批准专利1项。

发表论文65篇,其中核心期刊16篇。

城市规划专业:

近三年争取到省教育厅重点项目3项,校级科研项目8项。

近三年共发表学术论文98篇,其中一篇被EI索引,谭绍华教授“基于认知感应的城市绿带系统功能研究”于2005年获国家三等奖。

工程管理专业:

利用CAAD工作站,工程管理实验室和建筑质量检测实验室能进行CAAD数字化技术、施工组织设计、工程招投标文件制作、工程质量检测等实验十余项。

近三年争取到省教育厅项目3项,市科技厅项目1项,校基金7项,企业横向课题3项,共计15项,累计经费16.9万元。

近三年累计发表论文52篇,其中核心期刊7篇。

王月明副教授主持的省教育厅项目《大型场地平整中最正确设计平面电算法研究》通过省科研管理部门鉴定,并运用于工程实际,效果良好。

工程力学专业:

“理论力学创新应用演示实验室”已建成,是我国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成果的成功应用,用的与时,钱花的值。

投资约1500余元的“数值模拟和分析中心”正在做前期论证,方案设计中,资金有保证,将是学院的一个亮点。

近三年发表论文16篇,被EI、SCI等索引6篇。

建筑学专业:

近三年承当市厅级科研项目5项,企事业委托项目6项,校自选项目6项,共计21项,总经费15.5万元。

近三年发表学术论文97篇,其中核心期刊16篇。

2、抓队伍建设

人力资源是提升整体办学实力的关键。

队伍建设涵盖多个方面。

学院领导层认为致力于:

建设一支作风踏实、思想纯正、勤政高效的领导班子是事业成功的前提;造就一支知识丰富、功底扎实、勤奋敬业的教师群体是事业发展的根本;培养一支技术娴熟、业务过硬、勤劳奉献的职工队伍是事业兴旺的保证。

因此,全方位抓队伍建设是学院软件建设的重点。

学院对师资队伍的建设更给予高度的重视,列入头等大事来抓。

学院在“2005∽2015年发展规划”和“师资培养规划”中均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措施。

近几年在实施中:

一是积极引进高水平、高学历的教师;二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培养校本中青年教师;三是通过刚性的制度建议和柔性人文管理机制创新,营造最正确的成才环境;四是努力增加“三投入”,即在学院有限财力之基础上增加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领导用心管理的精力投入,贴近老师,以心换心,增加对教师的感情投入。

正因如此,各专业也上行下效,采取了力所能与的做法。

诸如:

土木工程专业:

放宽再读攻策,不再限制委培博士的工作年限,在经济上给予一定支持;规定具有学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在三年努力考取硕士研究生。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

对新教师加强岗位技能培训,加强工程实践锻炼。

城市规划专业:

安排中青年教师到设计施工单位锻炼,努力实现“双师型”队伍;并有计划的组织中青年教师与共建单位院所的专家共同申报科研课题,从而提升科研水平。

工程管理专业:

鼓励组织教师多参加学术交流和项目申报,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培训,积极组织参加院、校各级的教师培训。

工程力学专业:

根据专业的实际,加强对高学历教师的培养,为造就学术带头人而努力。

建筑学专业:

根据专业与行业的情况,鼓励教师获取专业职业证书,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而努力。

学院在编教师116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4人,讲师34人,助教50人。

高职称教师比例占院教师总数的27.5%。

新进青年教师多是高学历,用动态变化的视角去看学院的师资队伍,将会呈现出:

教师数量有储备且精干化,教师素质德才兼备人师化,年龄结构梯队化,知识结构综合化,专业结构互补化,学缘结构多元化。

学院十分重视教师的校本培训,并将其作为一种长效的机制来考虑,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

其指导思想是:

其一,以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为纲,让教师走专业技术精湛的专业化道路;其二,以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为经,用前沿教育理论充实教师头脑,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其三,以有效的教学研究活动为纬,培训的着力点在于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培训过程中的每一讲均围绕教师基本功这个根本来进行。

学院校本培训亦与学校的“教师培训工程”成功对接,可谓上下不谋而合,心有灵犀一点通。

今后加大这一工作的力度,于院、于校均有战略性的意义。

3、抓教学建设

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

教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主旋律。

抓教学建设是永恒的课题。

学院开展了全方位的工作:

其一,以教育理念为先导创新教学,把转变教育思想,提升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全过程。

每学年均组织几次重大的教育教学研讨会。

院领导层从战略的高度,全新的观念,不惜代价,不遗余力,不留遗憾,着力打造每一次有品位、高质量的会议。

通过大讨论、大学习,极提高了广大教师的认识水平。

树立了科学的教育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

其二,十分注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因为这是办好专业的纲。

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或修订中,从上至下的反复讨论,创新课程体系、重组课程结构、突出实践教学;以“学分制”激活人才培养机制;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原则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行“选课制”、“弹性学制”、“导师制”;将通式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结合起来,促进专业建设和改造。

其三,加强品牌课程建设。

学院把课程建设作为本科教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以品牌课程为核心建设课程群,催生几门拿得出,打得响的精品课程。

学院分属不同专业的校级品牌课程有《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建筑施工》、《房屋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空调用制冷技术》、《空气调节》。

尚有多门院级重点课程亦在建设。

其四,着力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近三年学院各专业共建校外实践基地30余个,其中《崇州青峰岭建筑施工实习基地》具有教学功能、生产示功能、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认证功能,是一个示性的实践基地。

此外,学院充分利用了与董事单位联合办学的优势,可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中心下属基地和中国物理研究院的有关实验室开展产学研合作,进行教学科研实践活动,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实属难得。

其五,重视教材建设。

在优选“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十五国家重点教材”、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与专业优秀教材的基础上,注重校本教材的编写。

学院已编写出版了《建筑结构选型概论》、《茶园生态研究》、《花卉学》、《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开发》4本教材;亦编写了《钢结构课程设计指导书》、《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指导书》2本设计指导书,《土木工程结构概论》1本,脱稿付印。

其六,完善实验室建设。

学院对现有的实验室进行逐步完善、补充、改造、升级,在拓展功能的基础上,增开实验项目,提高设备利用率。

对新建实验室(中心),按照全新的观念,超前的意识,构建满足教育教学和科研需用的具有前沿性、基础性、应用性较强的实验室。

“数值模拟和分析中心”正是这样的实验室。

其七,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教育发展的潮流。

学院十分重视多媒体技术应用,业已有80%以上的教师采用多媒体授课。

各专业教师均制作多媒体课件。

其中土木工程专业自制25门课件,定购14门课件;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自制22门课件,有1门获校级奖;城市规划专业自制22门课件;工程管理专业自制20门课件;工程力学专业自制4门课件,有1门获校级奖;建筑学专业自制17门课件。

其八,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是教学质量的一面镜子,它是教学改革最终的归宿和落脚点。

因此,“聚焦课堂”、“研究课堂”是学院教学的着力点。

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是指令性不是倡导性,已成为惯例且认真执行;考试方法的改革已在探索;倡导教学容的融合、精练,是“一纲多本用教材”,而不是固化于一本书的“教教材”。

倡导认真备课,写好教案,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充分表达“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原则。

个别青年教师实行了“师生互动,研讨式教学”和“网上教学”的初步尝试。

4、抓人才培养质量

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归根结底要看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

为此:

♦学院大力加强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教学实践课的建设力度。

努力形成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渗透,一般教育与特色教育相结合,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体,学有所长和全面发展相统一的人才培养体系。

从理念上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的可靠性。

如土木工程专业通过特色课组

(1)

(2)(3)来保证学生能力培养;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强调学生不仅是“学会”,更主要是“会学”,实施因材施教,支持个性发展。

♦突出工程实践,拓宽专业方向,开设学科方向课,使学生学好工程技术理论,强化工程训练,掌握工程实践。

各专业均开有方向课组。

♦学院紧密依靠董事单位,充分与中国空气动力研究发展中心、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机制,实现校企联合育人。

♦学院把育人工作融入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格局。

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形成一个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人人参与,持之以恒地德育工作“场”。

学生办有一批“心中有位,行中有为,守土有责”的“心育”良师,为学生工作开创着新局面。

♦在强化第一课堂的同时,丰富第二课堂。

学院结合专业实际,适时开展“蓝图杯”、“结构设计大赛”、“建筑设计大赛”。

与此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的“挑战杯”、“数学建模”、“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等科技活动,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平台。

5、抓教学管理

管理出效益,管理出人才。

学院在认真贯彻西科大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学院实际,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部管理文件。

基本实现管理工作的现代化、规化和网络化。

♦学院注重建设廉政的领导集体,政务、财务“操作”,严格按照程序办事,有力地促进了学院管理制度的落实和廉政建设。

♦学院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保证培养目标实现。

始终遵循以人为本,教书育人的教学工作宗旨。

在教学管理中,实行了校一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辅之以院一级的配套方法,工作有力度,成效显著。

♦学院注重教学文件和档案管理。

对各类文件、规划、计划、大纲、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教案、指导书、试卷、总结、记录、文摘等各方面资料,收集整理,装订成册,分类归档,妥善保存,方便查阅、管理规。

在具体要求上做到:

资料装盒,档案入袋,图标贴,文件进柜。

规章制度装成册,职责条例贴上墙,期刊杂志摆上架,信息情况发上网。

诤言篇

贴近教师,贴近学生,深入第一线采集信息,了解真实情况。

专家组对学院广大教师和各专业高年级学生分别进行问卷调查。

对专业教师发放问卷64份,对高年级学生发放问卷221份,如数回收。

同时,分别对专业教师举行了座谈会,倾听了师生发自心的声音。

1、教师如是说:

♦应重视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质量管理;

♦应加强规教研活动;

♦增加实习经费,延长实习时间,注重能力培养;

♦应改革课程体系;

♦自制具有我院特色的多媒体课件;

♦改革教学手段;

♦加强教学工作考核;

♦着重青年教师培训;

♦加强科研工作和学科建设;

♦请校、院两级给予硬件上的支持;

♦多研究、多思考、多探讨学科专业改革方法,并在学院领导下切实实施;

♦加大对学生的引导力度;

♦学院领导班子团结、、平易近人;关心教师,较为人性化;

♦学院班子勤奋肯干,有创造精神;

♦学院积极鼓励支持教师的培训、进修;

♦学院生源好,就业率高,效益好;

♦学院团结、活泼、积极向上,氛围宽松。

2、学生如是说:

♦加强师资力量,请有经验的老师上课;

♦增加课外实践时间,更新教材容;

♦师生缺乏交流,学习互动氛围不够;

♦设立专业专用教室;

♦有的老师经常上课打;有的老师经常无故调课;

♦图书资料差;

♦学风差;

♦应加强就业指导宣传;

♦学院就业率高;

♦学院举办“蓝图杯”竞赛效果好;

♦学院执行政策透明;

♦学院人数多,专业好;

♦学院整体管理好,专业对口,适应性强;

♦学院体育工作开展得好,篮球更好;

♦学院就业指导工作开展较好,就业率高。

问卷调查中,学生半数以上认为课堂教学中老师是照本宣科,对采用多媒体教学亦是照屏幕宣科,重在形式,缺乏师生双向交流。

言乃心之声,师生们实话实说,直言相告是件好事。

他们饱含着期望与关爱,不带半点情绪,没有任何私心。

客观地作出评价,是令人敬佩的。

这种强烈的主体意识,主人翁责任感,表达着“爱国荣校”的精神境界。

广大师生用真心呼唤真心,用真情换取真情。

我们从中得到教育与启示,改进工作,更上一层楼是教育者的天职。

发展篇

发展是硬道理,不争的事实告诉人们,唯有发展才能激发人们开创事业的热情,才能实现从一种境界朝向更高境界的跨越。

20年来,学院努力实现学科专业优化配置,形成专业互补的潜在优势。

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在校本科与研究生人数达3300余人,成为学校第二大学院。

立足于以本科、研究生为主体,以成人高教自考、网络学院为两翼的教育体系,是西科大办学体系中起绝对支撑作用的“方面军”。

为学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面对学院今后的发展,定位于“规模、结构、效益、质量”之间协调发展,才是发展的重要涵。

客观地讲,通过此次院专业评估,我们看到了自身的长处与不足。

如:

♦师资队伍数量、结构不合理;师生比达不到规定的比例;学科梯队尚未形成;名师培养急待加强;

♦专业必修课程中采用双语教学急需有零的突破;

♦实验课中多以演示实验为主,缺乏真实意义上的综合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且设备旧,档次不高,有待经费投入增加而改善;

♦科研项目少、档次低、经费缺乏的状态,影响着科研梯队的培养和重大成果的产生、转化;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处在初级起步阶段,结合专业实际,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需进一步活化;

♦弘扬“厚德、博学、笃行、创新”校训精神,醇化教风、学风工作力度不够。

不足提供了改革与建设的着力点,为此建议:

1、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育部长周济说:

“学校领导一定要求贤若渴,爱才如命,倾注超常规的精力,采取超常规措施,不惜超常规的代价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全力建设好教师队伍”。

诠释其涵,超常规表达了决心,引进的只是专业急需的拔尖人才,少而精;培养的是专业关键性人才,要从部培养,贴心可靠是专业的保证;用好的是现有人才,充分表达人“竞”其才与人“尽”其才的作用,是专业发展的基础。

不能停留在等、靠、要的基础上。

♦从客观上讲,解决师资数量、结构问题并不难。

花钱可以引进。

但要真正建立起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湛、教学科研双突出的教师队伍确实很难。

我们要起步造就学院名牌教师,专家型教师,进而培养省级以上的名师。

要让广大教师知晓,名师不等同于能上好几门课的优秀教师。

真正的名师在于有优化而独特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有较高的学识水平,有较强的研究能力,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又丰富的教学经验,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创造性的建树。

名师要表达出专家、学者、教育家三栖的特质。

我们要为教师的成长创造空间,要让中青年教师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历程中,去成就名师。

即使有的人造化不成名师,也将成为优秀的“人师”。

因为教师的职业境界---经师;教师的专业境界---能师;教师的事业境界---人师。

这就是古语曰: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的评价。

♦要大力培养青年教师,倡导以老带新(非年龄之老,是教龄颇老),做到“结对子,指路子,压担子”,实施指导教师与受导教师之间教学相长,研讨式培训方式。

要把学院早已实施的“新教师培训工程”有机地融入到学校“教师培训工程”之中。

充分表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显示着“年年培训似相似,岁岁年年各不同”的有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特色的长效培训机制。

♦要倡导全员培训,全面进行继续教育。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化时代”和“学习化时代”。

一个成功的教育者,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的学习者。

任何教育工作者,只有与时地汲取最新的科学知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专业教师要根据学院发展的需求,要有转移、迁徙学科专业领域的能力,通过进修、自学,在校学、校外学,学中提高,不断拓宽专业领域,尽快填补专业急需的人才。

♦要推进科研工程,做到有规划、有项目、有目标,围绕学科核心人物构建学科梯队。

根据研究方向,以创新群体、工作室、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形式搭建科研平台。

通过科研途径提高队伍学术水平,练出硬功夫,出成果、出论文、报专利、转化成生产力。

真正形成学科带头人举牌,学术带头人跟进,众多骨干响应,“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局面。

倡导广大教师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理念,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把握教学原则和细则,苦练教学基本功。

在教学容上求精,在教学方法上求活,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手段上创新,做到能文能武,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教学改革上大手笔地做文章。

2、建立新的教研机制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

倡导各专业教研室认真开展教研活动,使教师有效地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善教育教学行为,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从而掀起全院教师手挽手进入“课堂”,决战“课堂”,打“胜仗”。

对今后教研机制的定位是:

以需要为出发点定位教研室建设目标;以制度为保障实化教研室的研究;以发展为目标提升教研室建设品位。

教研活动成为有价值的活动。

3、强化教学管理

强化教学管理,重点在教学常规管理中的教学计划管理、教学实施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