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莲的审美世界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09599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银莲的审美世界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银莲的审美世界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银莲的审美世界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银莲的审美世界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银莲的审美世界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银莲的审美世界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银莲的审美世界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银莲的审美世界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银莲的审美世界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银莲的审美世界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银莲的审美世界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银莲的审美世界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银莲的审美世界Word下载.docx

《银莲的审美世界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莲的审美世界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银莲的审美世界Word下载.docx

48"

被XX"

被"

林家钊

50论"

半A半B"

句式唐莉

影片分析

52探索低成本喜剧电影的成功之路

--评电影《戒烟不戒酒》霍战朝

53救赎与自我救赎

--浅谈电影《赵氏孤儿》的人物形象徐会

54中国导演对人性的诠释

--简评电影《赵氏孤儿》党英伟

56沿途支离破碎你为何歌唱

--浅析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徐丛丛

58追求自由,放飞梦想,希望就在前方

--对《阿甘正传》与《当幸福来敲门》的共同主题探析刘婉琳

60生命孤岛的徘徊与突围

--浅析影片《观音山》徐颖

影视随谈

61浅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勃兴和美学特征陈卓威

63香港电影的回归与坚守郑曦

荧屏纵横

65鲜活可感的人性情感命运透视

--电视连续剧《一个女人的史诗》分析周星

剧坛聚焦

68浅析庐剧的发展毛玉能

69《牡丹亭》中的柳梦梅形象之解读东旋

音乐漫步

70浅谈巴赫的《创意曲集》付文娟刘克利

文化传媒

71市级城市周报特色化的实践与探索

--以《楚天声屏报·

咸宁周刊》为例胡武生

73湘版期刊的出路在于品牌化经营蒋松

75中国调查式电视深度报道的品牌策划之道初探

--以《新闻调查》为例向俊

78藏族与哈达文化李雪倩

79《非诚勿扰》的节目传播策略初探汪岚

艺术随谈

81虚假的乌托邦

--本雅明在《历史的概念》中对历史主义的批判董赟83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异曲同工与同途殊归谭春雷

84试论太极拳与书法艺术的融合张杰

艺术教育

87浅析如何运用音乐系统脱敏疗法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魏丹娇

88电脑多媒体技术在普通高校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杨兴斌

青年教育

90新时期下语文教师素养探究李欣

93中国古代文学课互动式教学初探王琥

重读经典

94《秋菊打官司》:

纪实语境的二律悖反峻冰

信息

37邮购书讯

41《中外文艺系列丛书》征稿启事

封二本刊荣誉

封三《青年作家》(下半月,中外文艺)征稿启事

王应槐

摘要:

银莲是一个充满审美理想的青年女诗人,她的诗既是纯美的精神家园,又是充满了人性的大爱世界;

其诗歌艺术的审美特征是,既含蓄温婉又清新流丽,既有令人流连的唐宋风韵又有浓郁的现代色彩,有着如歌如画的美学意境。

关键词:

女诗人;

纯情;

审美世界

最近几年,青年女诗人银莲诗情迸发,创作了大量贴近生活感人肺腑的诗歌。

我们随处可见她文字的身影,时常听见她心灵的歌声。

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触角,带着对世界纯洁的梦想,对大地无限的热恋,柔美而舒缓地,诚挚而真情地歌唱着。

她的诗歌不是闪电,不是激流,仿佛春风中摇曳多姿的一朵朵小花,散发着静静的幽香;

当你驻足凝望,她会让你疲惫忧郁的心灵变得温暖而宁静,她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诗意的享受,还有对人性的认识,对浩荡无边世界的感悟,以及愈来愈丰富的审美情趣。

我认识银莲的时间并不长,2003年在一次文学研讨会上,个子高挑,为人热情大方的她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那时,她刚从成都回到家乡泸州。

学过舞蹈、经济学、文艺学的银莲,生在四川一个中医世家,祖籍富顺,曾在电力系统从事共青团、工会、财务管理工作。

1993年她被所在单位派往湖北出任某电力集团三峡公司副总经理,后来随"

下海"

浪潮告假离开了原来的单位,在成都一家外资企业工作。

此次是奉集团公司之命,接手管理泸州一家医药公司。

那时候在工作之余,她已经有不少诗歌作品见诸于省内外的报刊杂志。

对于银莲,当时我并不熟悉,主要是她离开泸州的时间较长,与泸州文学界的联系不多,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很长时间都没有读诗歌了,对诗歌界的情况了解甚少。

回到泸州的银莲,也许是家乡的美丽风情,故土的纯朴与芬芳,再一次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让她的诗歌像长江浪花一样绚丽绽放。

银莲这段时间创作的诗歌,对现实世界和奔忙的人生充满了梦想与柔情,为我们描绘的是一个婉约优美,镌刻着纯真情怀的梦中世界。

我们都是在梦中生活的。

我们生存的世界,旋转的地球有阳光也有阴暗,有宽阔笔直的林荫大道,也有淫雨霏霏的崎岖山路,有大腹便便的富足,也有瘦骨嶙峋的饥饿。

正是有着这些抑扬顿挫,才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悬念,充满了想象空间,充满了挥之不去的梦想。

由于人生经历、生活环境、文化素质及其审美价值观的差异,人的梦想呈现出不同的审美色彩。

有的大肆聚敛财富,有的醉心于追逐权势,有的汲汲于蝇头小利。

银莲则不同,她似乎看"

了某些东西,远离尘嚣,一个人在绿草青青的原野上独自漫步,独自思索,独自享受诗歌带给她的宁静与优美。

她在第一本诗集《时光的河流》后记中有这样一段话,"

感谢诗歌,承载了我所有的欢乐和忧伤,让我可以从容的面对变幻莫测的世界,独享一方心灵的天空"

,真实地表达了诗人的生命观和审美情趣。

无论"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的社会生活还是春夏秋冬变幻莫测的大自然,其审美形态都是多种多样、五彩缤纷的。

既有雄浑豪迈也有感伤忧愁,既有小桥流水也有大漠孤烟。

那么,银莲的梦又是什么呢?

在人流喧嚣中追求纯洁与安宁,于物欲横流中拥抱美丽善良的人性,这就是银莲的诗歌审美梦想。

对此,诗人在《心灵的天空》中深情地写道:

有一个地方

遥不可及

惹人向往

只有心才能抵达

绚丽的风景

感性的花朵

开满精神家园

远离物质

心灵的天空

何需设防

这"

开满精神家园"

的"

感性的花朵"

,就是人性的纯洁与善良、真诚与美丽。

犹如皎洁的月光,流水一般轻轻地淌过我们的心田,让我们在尘世的喧嚣与繁杂中"

远离物质"

,回归精神家园,在灵魂深处荡起一波波人性的涟漪。

"

明月"

、"

月光"

月色"

等有关月亮的词语频繁出现于银莲的诗歌中,诗人是以此象征或借喻自己"

冰清玉洁"

的审美梦境。

如:

三千尺飞流直下/豪情无人能量/明月千里/普照万里河山"

(《望庐山》),"

月光哗哗流淌/脚步杂沓/涌向遥远的东方"

(《黄山日出》),"

是唐时明月/淹没今夜的廊桥"

(《廊桥梦》),"

当月色洒下银光/这里成为梦想的天堂"

(《休闲广场》),"

一片竹林/就是一方世外桃源/清风相邀明月相伴"

(《竹雨》),"

窗外月光如水/紫罗兰开满每一个梦境"

(《想你的时候》),"

天台上的月光/温暖别后的日子"

(《守望》),"

柳叶儿怎么就不安分起来/月色闪动媚惑的眼睛"

(《寻梦丽江》),"

今夜/柔柔月光荡漾着/这湾河水"

(《心动的感觉》),"

月色流淌的沙滩/思想的叶芽/惊涛拍岸"

(《友情》),"

藏起秘不示人的心事/藏起清纯的月光"

(《藏起》),"

春光里我看见/你月亮一样含羞的脸庞"

(《枇杷妹妹》),"

月亮屋基有多少乡情亲情/在叫响你的刹那/如一轮晓月/刚刚升起"

(《月之故乡》)。

在诗人的笔下,月亮不仅形态万方,色香味俱全,而且是诗人移情的对象,蕴含着诗人寻寻觅觅的梦想和潇洒轻盈的审美意境,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沉思与追问,美丽善良人性的深情呵护与诚挚的抚摸。

银莲诗歌中的月光不仅仅是一种从自己心灵深处升起的"

银色"

的梦,她还把这柔和清纯的光华洒向大地,洒向山林和流水,戈壁和高原,那些紧闭的门窗和需要关爱、凝视的心灵。

当爱如潮水/轻轻袭来/前世今生的轮回里/是哪一缕风/拨响我不息的浪/潮起潮落/潮起潮落/变换的色彩/无边无际的海/漫卷而来"

(《爱如潮水》)。

诗人把这种"

漫卷而来"

的潮水般的爱,"

轻轻"

地满含深意地送给那些寒冷的冬夜和干涸的土地,于是我们读到了关爱与希望交织的《山里的孩子》:

比小鸟起得更早

一条泥路

盖满深深浅浅的脚窝

山里的孩子

把生活背在肩上

童话写满艰辛

书包是魔方

装满孩子的梦想

好几里山路

在日历上走来走去

要走多少年

才能走出这一片天

也读到了甜蜜而略带苦涩的爱情呢喃:

今夜/漫天失眠的星星/在花朵/芬芳的梦里/想你"

(《今夜》)。

在其父亲七十岁生日时诗人饱含深情,充满感恩情怀地写道:

今天我们才明白/您把爱藏得那么深/看我们一路趔趔趄趄/都不愿意扶上一把/您是要教我们学会/独立行走"

(《父亲》)。

《火车上的临河》通过对黄河的描绘,深情而热烈地抒发了对祖国母亲的爱:

我们是你的儿女/绕在你身旁/一朵朵向日葵/迎着你开放"

在银莲的审美世界里,青春与爱情、生命与自然、社会与历史之美无一不在其追寻之中。

这是一种柔和的、轻盈的、纯净的美。

当我们走进她的诗歌,在她的审美世界里徜徉时,感觉身心一片轻松,我们的灵魂也因此被温暖照亮。

2008年初,银莲离开泸州到了成都。

偶尔回泸州,也是匆匆忙忙的。

银莲在成都的生活和工作情况我不甚了解,但我只知道她在成都接触面更宽了,眼界更高了,写作也更勤奋了。

携着长江的浪花,银莲边走边唱,在林立的高楼间,在收割后的稻田里,在清风习习的夜晚和朝霞染红的黎明,尽情地描绘着她的梦境,展现着她那多姿多彩的审美世界。

这一时银莲的梦想和她的审美世界,除了银色皎洁的月光和温柔甜美的梦幻之外,多了一些凝重,多了一些深沉,给予我们厚实而宽广的感觉,她的笔触越过了湖光山色和围绕着她的情感后花园,行走于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直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人性的美丑与善恶。

银莲到成都不久,恰遇山崩地裂的"

12"

汶川大地震,离汶川不远的成都也夜夜惊魂摇晃不定。

此时的银莲,顾不得余震的危险,恨不得赶赴灾区加入抢险救灾的队伍。

身处灾区的时时刻刻,她既为倒塌的房屋消失的生命痛苦着悲伤着,又为一切为了灾区的人间大爱兴奋着感动着。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这场地震,不仅使她满含泪水,同时也使她在大痛之中获得了大悟。

她彻底明白了何谓诗的"

穷而后工"

有为而作"

,于是在汶川大地震三日之后(5月15日)的深夜诗人写出了朗诵诗《中国,正在泪水中传递坚强》:

中国的心脏因为疼痛而痉挛

灾区的兄弟姐妹行走在生命的边缘

胡锦涛总书记彻夜难眠

召开紧急会议指挥救灾行动

温家宝总理顶着风雨来了

人民子弟兵冒着余震的危险来了

白衣天使来了

面包来了,水来了

帐篷来了,棉衣棉衣被来了

生命的希望来了…

残墙断臂下一颗颗跳动的心灵在呼救

每一次呼吸都很艰难

每一刻等待都很漫长

一阵阵匆忙的脚步奔向这里

千千万万双救援的手伸向这里

汹涌的爱潮涌向这里

无论你在哪里

我们都要找到你

相信爱会创造奇迹

同时她与音乐家共同创作的歌曲《生命的方向》、《那一天》也相继刊发在《江南音乐》杂志上。

继《中国,正在泪水中传递坚强》在重庆解放碑抗震救灾募捐义演中作为开场诗歌朗诵之后,银莲更加关注于现实和民生,其诗歌的琴弦鸣奏着悲怆激越的音符。

当雪灾肆虐冰冻着南方的山川河流时,她遥望家乡的方向关注国家级贫困县古蔺、叙永那一双双被冻僵的手脚,"

赤水河在流血乌蒙山受了重伤/我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在冰天雪地里挣扎/我看见饥饿一天天在喝他们身上的血/我看见寒冷一天天在咬他们的骨头/我看见黑夜一天天在吞噬他们的心"

,诗人还看见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带给人民群众的温暖,"

大雪封山阻挡不了盘山道上登天的长龙/狂风冻雨吓不倒冲锋陷阵的抢险队员/肩挑背扛也要把抢险物资运上山/再苦再累也要让父老乡亲/过一个温暖的新年"

,当"

产房里传来一声声婴儿的啼哭"

苗寨上响起一阵阵欢呼的唢呐"

,诗人由衷地感叹:

这个冬天我总被什么感动/我眼睛里的水又一次涨潮"

(《感动》)。

当地震灾害再一次摧毁青海玉树时,诗人彻夜难眠,拿起手中的笔,强咽心底的悲痛写下了:

漫天大雪之后/站起身你依然是雪山/高高的脊梁/昂起头你依然是草原/奔腾的骏马/蓝天里你依然是展翅/翱翔的雄鹰/酥油灯下你依然是/格萨尔王史诗/不朽的神话"

(《雪落玉树》)。

银莲这段时期的诗歌,不仅仅将其镜头聚焦社会生活中的"

悲伤与苦难"

,她还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发掘和抒写"

小人物"

的精神与命运。

《山那边还是山》写的是一个深山里的电力工人枯燥而艰苦的生活:

每个月抄表收费巡线/少说也有十几天/在这条路上赶/和风说说话和树做做伴/和每一根电杆每一段线路/长时间的交谈"

怀揣一颗赤子之心,为了"

那些无声的喊叫/无助的呻吟"

勇敢地与冰雪搏斗,尽管"

山那边还是山/雪地上两行脚印深深浅浅"

除了这类描写"

和"

的精神与命运的诗外,银莲写得较多的是抒发个人情怀的诗,但这些诗大多有较为深刻的人性和现实生活的烙印。

对于生长在长江边的诗人来说,面对无边无涯浩瀚深沉的大海时,心胸豁然宽阔,感触与诗情汹涌澎湃,在《听海》中诗人写道:

我要变成一只鸟儿

悄悄地靠近你

煽动闪电的翅膀诱惑你

怀揣一个小小秘密

假装离开你

我的双腿跪向生生不息的大地

那被诗人"

诱惑"

的大海,最终变成诗人匍匐亲吻感恩的广袤大地。

这大地,就是生活,生长并养育诗人的风雨山乡和勤劳质朴的人民。

在《树用叶子来行走》中作者巧妙地将乡村与土地、收获与人民结合起来:

我们赶到乡下去

草在前面开路

树用叶子来行走

秋天已经熟透

挂上枝头的橘子

钻进地里的红薯

田野用一个季节的果实

来追忆花朵

《中国的江河在这一天涨潮》则通过端午节怀念爱国诗人屈原,抒发中华民族根深蒂固永远燃烧的爱国主义的激情:

千百年来/流水带走大地的船只/荷塘点亮故乡的灯盏/五月初五这一天/那一串串投入江中的粽子/那一叶叶千帆竞发的龙舟/都是奔你而来呵屈原/一个民族蕴藏的激情/在这一天涨潮"

由此可以看出,银莲思想情感的转变,特别是汶川大地震给予她的灵魂的冲击和震撼,使其诗歌似乎正在远离那种"

小家碧玉"

的诗风,从纯美的理想家园走进对现实生活和人性审视的大爱世界。

诗人的路越走越宽广,诗路上的阳光越来越明媚。

不仅如此,她还给我们以丰富的人生感悟和体验,多姿多彩的审美享受,正因为如此,我们喜欢读她的诗歌,喜欢她的诗歌陪伴我们的生命旅程,无论欢乐还是悲伤!

读银莲的诗歌,我的眼前总是浮现出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的诗句。

庞德认为,诗应该描绘意象,所谓意象是"

那在一瞬间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

意象派总的主张是反对陈词滥调和含糊不清的诗风,要求色彩鲜明,具体简洁,不加渲染,不带评论,格律自由,控制好情绪和节奏,意象和谐,生动地表现意象。

其代表作是庞德本人的《地铁车站》:

人群中出现的那些脸庞:

/潮湿黝黑树枝上的花瓣。

诗人在这里客观地把"

脸庞"

花瓣"

两个意象叠加在一起,使其产生一种新颖的主观效果--让我们从中感受和体验到一种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并由此感叹淳朴的"

乡村之美"

在高楼大厦和厚厚的水门汀之间的悄然消逝和隐隐远去。

银莲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有这种意象派诗歌的影子,但她并非"

尺寸古法"

,而是充分吸取意象派诗歌的长处,进行加工揉合,"

我手写吾口"

,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诗歌艺术表现方法。

这种艺术方法是,既含蓄蕴籍又清新流丽,既有令人流连的唐宋风韵又有浓郁的现代色彩,有着如歌如画的美学意境。

它是属于银莲的,有着银莲似的审美特征。

银莲的诗歌语言清新流丽,明朗具体,颇有唐宋韵味。

语言既是诗的媒介,也是诗的载体。

但丁说过,"

语言作为工具,对我们之重要,正如骏马对于骑士的重要。

最好的骏马适合最好的骑士,最好的语言适合于最好的思想"

在我国古代诗人中有贾岛"

推敲"

诗句的故事,也有诗人为了追求语言的精美,"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对于如何看待和运用诗歌语言,自中国新诗诞生以来,就一直争论不休,从未消停过。

有提倡民间口头语言的,有重视音韵格律的,有追求朦胧含蓄的。

甚而主张诗歌就是语言本身,不考虑诗的思想情感,写诗就是语言的运用。

在美国诗坛,甚至出现了一个专门从事语言写作的语言诗派。

身处语言漩涡中的银莲,对此,只是细心地浏览,该学习的学习,该放弃的放弃。

她一如既往地坚守自己的语言信念,毫不动摇地学习和发扬中国传统诗词语言的审美特点。

这就是她的诗歌语言观:

生在母亲河畔,唐诗宋词母乳一样喂养着迷茫的我,深思的我,奋进的我。

(《时光的河流·

后记》)我们来欣赏银莲诗歌的语言:

老去的是岁月/不老的是青山"

(《画稿溪》),"

生命在每一时段/有不同的绚烂/每一次花期/都值得好好珍惜"

(《缘分》),"

烛光里走过花季雨季/夜空中闪烁星星点点"

(《烛光摇曳的夜晚》),"

进士牌坊/牵着一条老街/青石板路紧赶几步/就走进了明代"

(《油纸伞飘过古镇长街》),"

在没有草的地方/你就是我的路/在没有雪的地方/你就是我的温暖/躺在你怀里数星星/梦追着梦/歌连着歌"

(《北风吹》),"

花开的时节选择离去/收藏是永远的美丽"

(《记忆》)。

其语言不含糊,不晦涩,不拗口,既清爽明朗又简洁美丽,蕴含诗意。

《红粉》值得一读:

何必在意

为你而开的粉色花朵

究竟代表什么

人潮涌动的海洋

无论把我们

抛向波峰还是浪谷

在心中涌动

依然是你最柔软的浪

其语言似乎蕴含一些现代诗歌的色彩。

不仅如此,我们还能看见唐诗宋词的倩影。

对此,作者曾自述道:

请不要惊诧我的美丽/唐时的风/宋时的雨/随我飘逸"

(《微语》)"

我是个骨子里流淌着唐诗宋词的女人,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看晓风残月听雨打芭蕉"

(《那时风情·

后记》)在《感觉春天》中,诗人既带我们走进唐诗的风韵意境又让我们感受到精细工整的宋词对仗:

是一苗

破土而出的希望

雪藏的记忆

初阳里升华

灿灿的黄

流动的绿

梦里涌动的桃花红

风里翻飞的梨花白

渐行听山林疾进

飞流穿云雾有声

舒展画卷

清风徐来

岁月葱笼

走过万水千山

重视意象,追求诗歌意象的和谐完美,以此创造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是银莲诗歌艺术的另一重要美学特征。

情景交融是中国古代诗歌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它像一株盛开的玫瑰,绚丽在中国诗歌青山绿水的精神家园。

情景交融可从两方面看,即创作实践和理论探讨。

前者可以追溯到《诗经》,如"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中国诗歌在情景交融中亮丽地行走着,无论是满怀悲愤的屈原还是浪漫潇洒的李白,无论是沉郁顿挫的杜甫还是山水田园的王维,他们的诗歌中都绽放着情景交融的花朵。

对于情景交融在美学理论上的探寻和总结是伴随着创作实践应运而生的,如: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晋·

陆机《文赋》)"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南朝·

刘勰《文心雕龙·

物色》)"

五言所得,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也。

(唐·

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书》)"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宋·

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我之所以在此强调中国诗歌中所具有的情景交融的审美特点,是想说明,在唐诗宋词的春风化雨中走出来的银莲,其诗歌离不开也必然氤氲着中国诗歌情景交融的花香鸟语。

银莲的诗好就好在,她把中国诗歌中的情景交融与意象派的特点结合起来,在情景交融中着力追求和冶炼一种既美丽又和谐的诗歌意象。

如《草堂听雨》:

一样的荷塘

一样的竹篱

一样的八月

为秋风所破的茅屋

挑起一颗忧国忧民的心

作者在这里连续用了"

荷塘"

竹篱"

八月"

(夏天)、"

茅屋"

四个意象,在对杜甫草堂的描绘中渗透了诗人的思想情感,即盛赞"

不老的诗魂"

杜甫那"

一颗忧国忧民的心"

在《天下女人》中诗人用意象排比的方式,创造出画图一般的审美意境,无比深情地表达了对母亲的热爱,女性的尊重,浓墨重彩地歌颂女性:

快乐的小溪是你

绚丽的花朵是你

轻盈的月光是你

你是飘落凡间的精灵

你的目光纯洁了这个世界

在飘雪的北国你是火红的枫叶

在水绣的江南你是出水的芙蓉

在西部你是丰美的草场

在东边你是多情的海洋

这是一种由局部(一句或一段诗)意象形成的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它像一个个"

蒙太奇"

似的镜头在我们眼前和心灵深处愉快地闪过,美丽而和谐。

我们感到愉悦的,还有那些由局部意象和谐构成的整体性镜头,如《红桔》:

露珠儿般的心事

藏起一个酣甜的梦

太阳只偷偷一吻

你的脸

就抹上了绯红

作者采用中国传统修辞中的拟人手法,把红桔比拟为一个清纯的少女,那"

露珠儿般的心事"

酣甜的梦"

,或许是少女"

绯红"

的初恋或许是她在向往着的"

山那边的山"

诗人通过这种整体的意象,把我们带进情景交融的意境中,让我们去想象去体会诗的寓意和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象征意义。

从系统论美学来看,银莲诗歌的审美特征是由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构成的。

我讨论的上述两点仅只是银莲诗歌艺术审美系统中的部分元素。

除此之外,银莲的诗歌在选题与剪裁、构思与结构、想象与联想、节奏与修辞等方面,都有其独创之处,都有属于银莲自己的审美特征,值得我们潜下心来好好地分析和总结,找出其规律,以利于新诗审美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发展,尤其是在当前的审美缺失和诗歌弱势的现状之下。

写到这里,我的眼前又闪现出银莲那高挑的身影,时而骑着骏马穿越青青草原苍凉大漠,时而流着汗水投身于火热的现实生活,奔走于灾后重建的现场,奔走于城市乡村,诚挚而深情地歌唱着,以她特有的女性的甜美歌喉,以她特有的俯身大地的审美姿势。

我们期待着银莲创作出更多贴近现实深入生活的诗歌作品,用更加富含哲性思考的笔触揭示人性的乖戾与丑恶,讴歌这个起起伏伏的世界蕴藏的真善美。

期待银莲在其审美世界中自由飞翔时,姿态更加完美,飞得更有力量,飞得更高、更远。

因为银莲已经离不开诗歌,"

当我远行/也是在走向你/你的世界让我如此着迷"

,诗歌已成为她形影相随的亲密伴侣,成为她永远美丽的精神家园,直到沧海桑田地老天荒。

特别声明:

1:

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2:

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

3:

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