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比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99909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47.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比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比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比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比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比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比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比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比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比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比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比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比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比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比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比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比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比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比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比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比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比例.docx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比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比例.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比例.docx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比例

本单元主要包括比例的认识、比例的应用、比例尺以及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四部分内容。

教材充分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学生学了比的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呈现了大量学生以前学过的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再学习比例的有关知识及其应用。

比例尺的应用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教材结合具体的活动和实例,体验比例尺的应用,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数量之间关系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初步了解一种量怎样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获得初步的函数观念,并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因此,学好比例这部分内容是很重要的。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比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例知识起源于比,应在此基础上来认识比例,研究比例的意义。

这个单元既体现了比与分数有密切联系,又加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会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能够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平面图形的比例尺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3.使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数学领域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义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1.教学时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时,要以大量的便于学生理解的实例为主,从感性认识开始,使学生逐步理解“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引导自主获得知识,鼓励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交流的学习方式。

3.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到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1 比例的认识1课时

2 比例的应用1课时

3 比例尺1课时

4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1课时

5 练习二1课时

比例的认识。

(教材第16~18页)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认识比例中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比较、计算、讨论、推理、概括、归纳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

3.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存在,并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的趣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难点:

通过对比和比例的比较,使学生深刻体会比例的意义。

课件。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比的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

2.课件出示教材第16页主题图。

下面请同学们联系比的知识,想一想图中怎样的两张图片像?

怎样的两张图片不像呢?

请大家先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并把这两个比化简或算出比值,然后看一看有什么发现?

1.比较发现。

师:

请同学们说一说图A、B、D中每幅图片长和宽的比分别是多少?

比值呢?

生1:

6∶4、3∶2、12∶8。

生2:

6∶4=1.5、3∶2=1.5、12∶8=1.5。

师:

说一说图C、E中每幅图片长和宽的比分别是多少?

比值呢?

生1:

3∶8、12∶2

生2:

3∶8=

、12∶2=6。

师:

我们再来看一看图D和图A两张图片长与长、宽与宽比是多少?

比值是多少?

生1:

12∶6、8∶4。

生2:

12∶6=2、8∶4=2。

师:

那么再来算一下其他任意两张图片的长与长、宽与宽比是多少?

比值是多少?

同桌进行计算。

师:

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思考一会)

生1:

根据每幅图片的长与宽的比可知比值相等的图片就像,也就是图片A、B、D像。

生2:

比值不相等的图片不像,也就是图片C、E不像。

2.引导探索。

师:

我们继续观察上面几幅图片。

两幅图片长与宽的比值相等,说明这两个比怎样?

生:

比值相等,这两个比也就相等。

师:

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用等号连接。

(板书:

6∶4=3∶2或4∶6=2∶3)

师:

想一想,你还能找出一些比,也用像这样的式子来表示吗?

生1:

6∶3=4∶2。

生2:

3∶6=2∶4。

师: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

6∶3=2,4∶2=2,所以6∶3=4∶2。

生2:

3∶6和2∶4的比值相等,所以3∶6=2∶4。

师:

你们的理由都很充分,老师也想到了一个式子“4∶3=6∶2”你们认为老师想到的式子正确吗?

生:

不正确。

4∶3和6∶2的比值不相等,不能用等号连接。

(教师对该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

师:

上面三个正确的式子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1:

都是由两个组成。

生2:

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生3:

都由四个数组成。

师:

像这样的式子有个名字,叫作比例。

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比例?

生1:

有两个比组成的等式,叫作比例。

生2:

比例是有两个比值相等的比组成。

生3:

两个比值相等的比写成等式,叫作比例。

师:

我们看看书上是怎样给比例下定义的?

生齐读: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

(板书:

比例)

师:

你认为这个定义中哪些词比较关键?

生1:

两个比。

生2:

相等。

3.自主探索。

师:

我们知道,比有前项、后项,比例的各部分也有自己的名字。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吗?

(学生看书自学比例各部分名称)

生:

在一个比例中,两端的两项叫作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作比例的内项。

师:

谁能上台来根据上面的比例来讲解一下?

学生说出后,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6∶4=3∶2

师:

你看,在6∶4=3∶2这个比例中,内项和外项分别是谁?

生:

内项是4、3,外项是6、2。

师:

4∶6=2∶3呢?

生:

内项是6、2,外项是4、3。

师:

你们知道吗,比例除了一般写法外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引导学生观察)

如12∶6=8∶4,也可写成

=

师:

把12∶6=8∶4这个比例写成分数形式

=

后,它的内项和外项分别是谁?

同桌交流。

生:

内项是6、8,外项是12、4。

师:

请同学们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

生:

如果两个比化简后相同或它们的比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

师:

那么谁能说出一个比例?

学生会说出很多个,重点板书有错误的几个,并进行订正。

师:

我们刚才一直在强调比和比例的联系,先写出了比,然后又组成了比例,你觉得比和比例一样吗?

比和比例它们有什么区别?

(小组交流)

生1:

不一样。

生2:

形式不同。

因为比由两个数组成,比例由四个数组成。

生3:

意义不同。

因为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4.学以致用。

师:

很好!

你们说得非常正确。

那么,你们知道学习比例的意义有什么用呢?

生:

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师:

既然这样,我们来看一个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16页第3个问题)根据蜂蜜和水的配比表中提供的数据,你能写出四个比吗?

(同桌两人讨论)

生1:

我先来!

蜂蜜水A中的蜂蜜与蜂蜜水B中的蜂蜜的比3∶2,蜂蜜水A中的水与蜂蜜水B中的水的比15∶10。

生2:

蜂蜜水A中的水与蜂蜜的比10∶2,蜂蜜水B中的水与蜂蜜的比15∶3。

师:

那么这四个比它们能分别组成两个比例吗?

为什么?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生1:

能。

因为3∶2=1.5,15∶10=1.5,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能组成比例3∶2=15∶10。

生2:

10∶2=5,15∶3=5,比值也相等,所以能组成比例10∶2=15∶3。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①蜂蜜水A中的蜂蜜与蜂蜜水B中的蜂蜜的比是3∶2,二者水与水的比是15∶10。

     3∶2=1.5 15∶10=1.5 比值相等

    所以能组成比例3∶2=15∶10。

②蜂蜜水A中的水与蜂蜜的比是10∶2,蜂蜜水B中的水与蜂蜜的比是15∶3。

5.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师:

请同学们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

生:

如果两个比化简后相同或它们的比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

师:

刚才,你们是先求出比值再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我不是这样想的,可以很快就判断出,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

其实秘密就藏在比例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之中,它们两者之间可是存在着一种奇妙的关系,你想揭开这个秘密吗?

那就请你以12∶6=8∶4为例,看看能不能发现这个关系!

全班交流。

生1:

通过计算,在比例12∶6=8∶4中,两个内项6×8=48与两个外项12×2=48。

生2:

我也试了,其他比例的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的积也是相等的,如15∶5=9∶3……

生3:

所有的比例都具有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的积相等的规律。

师:

下面我们可以采用举例验证的方法进行验证,这可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方法。

那现在,咱们就看一下教材第17页“试一试”第1题,先写出前面学习的几个比例再验证看看,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学生独立验证)

生1:

12∶6=8∶4 6∶4=3∶2 3∶2=15∶10 10∶2=15∶3。

生2:

我发现了12×4=6×8,6×2=4×3,3×10=2×15,10×3=2×15。

师:

谁还能任意写出几个比例验证一下吗?

生1:

15∶12=10∶8,15×8=12×10。

生2:

1.5∶0.5=3∶1,1.5×1=0.5×3。

师:

根据上面的观察、验证,你们发现了比例的什么规律?

生: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指导学生学习与教材有关内容。

师:

大家通过动手操作、交流想法,进一步理解了比例的意义,掌握了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以及验证比例是否正确的方法,大家来总结一下吧。

生1:

就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如果比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

生2:

可根据“两个外项的积等不等两个内项的积”进行验证。

比例的认识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

     6∶4=3∶2

12∶6=8∶4可以写成

=

  12∶6=8∶4  6∶4=3∶2  3∶2=15∶10  10∶2=15∶3

  12×4=6×8  6×2=4×3  3×10=2×15  10×3=2×15

  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本节课的教学,总体上流程清晰,尤其是对本节课的两个重点突破较好,学生都理解了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例,并且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写出比例。

同时,练习设计新颖,能体现学生思维的递进性,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课的知识点起到了很好的巩固作用。

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①整节课对学生放手不够。

②讲解过细,占用时间较长,学生主动时间较少。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加大“放手”力度,多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语言力争言简意赅,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A类

1.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①6∶10和9∶15  ②20∶5和1∶4

2.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4.5∶2.7=10∶6  6∶10=9∶15

(考查知识点:

比例的意义,明确比例中各部分名称;能力要求:

能正确指出比例的内项和外项,熟练地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B类

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

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2、3、4和6

(考查知识点:

比例的组成;能力要求:

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写出比例)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① 6∶10=9∶15

2.

B类:

2∶3=4∶6 3∶2=6∶4

教材第17页“练一练”

1.

(1)2∶6 3∶9 能组成比例

(2)2∶3 6∶9 能组成比例

2.15∶18=30∶36 

=

3.10∶1.5=8∶1.2 6∶9=12∶18 

4.

(1)能组成比例 3∶210=5∶350

(2)不能组成比例

(3)能组成比例 0.5∶4=6∶48

(4)不能组成比例

5.340∶1=680∶2 680∶2=1020∶3 1020∶3=1360∶4(答案不唯一)

6.

(1)边长的比为1∶2,周长的比为1∶2,所以能组成比例。

(2)面积的比为1∶4,不是1∶2,所以不能组比例。

7.9∶1.2=3∶0.4 1.2∶9=0.4∶3 3∶2=b∶a 2∶3=a∶b

比例的应用。

(教材第19~20页)

1.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体会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情感、价值观的发展,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重点:

使学生自主探索出解比例的方法,并能解出比例中的未知项。

难点:

用比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件、汽车玩具、小人书等。

师:

同学们,我们知道原始的商品交换形式不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而是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进行的,按一定的比例交换自己所需物品的,其实现在人们有时还会用这种“物物交换”的古老方式进行交换。

(出示教材主题图)你看淘气和奇思就是这样交换的。

师:

根据以上主题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1:

淘气有14个玩具汽车。

生2:

奇思想用4个玩具汽车换10本小人书。

师:

那我们怎样才能帮助奇思解决这个问题呢?

小组交流、讨论、汇报。

生1:

可以分步进行交换,14里面有3个4,也就是说能换3个10本,即30本小人书。

还余2个玩具汽车。

生2:

余下的2个玩具汽车,正好是4个玩具汽车的

也就是还能换10本的

即5本小人书,所以14个玩具汽车一共可换35本小人书。

生3:

还可以通过列算式的方法,因为14里面有3.5个4,1个4换10本小人书,3.5个4就可换35本小人书。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师:

现在假设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x本小人书,你能用比例知识解答吗?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

比例的应用)

师:

“4个玩具汽车换取10本小人书”这种交换方式是不变的,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你们试一试吧!

小组合作、汇报。

生:

4∶10=14∶x。

师:

这样,在这组比例的四个项中,我们知道其中的几个项?

还有几个项不知道?

生:

知道其中三个项,还有一个项不知道。

师:

不知道的这个项,我们把它叫作未知项。

在板书下面加上“未知项”三个字。

师:

像这样,知道比例中的任意三项,求另外一个未知项的过程叫作解比例。

同学们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求出4∶10=14∶x中x的值吗?

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生1:

把比看作除号,那么4∶10=14∶x就可以转化成4÷10=14÷x。

生2:

把4∶10=14∶x转化成4x=10×14来解。

师:

非常好,下面请一个同学解释一下4∶10=14∶x转化成4x=10×14来解,依据是什么?

生:

根据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师:

同学们会解方程吗?

把这个方程解出来。

在全班学生独立解答的同时,由一名学生在黑板上解答。

师:

这个未知项是多少呀?

(35)对了,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35本小人书。

我们解答得对不对呢?

可以怎样检验呢?

生1:

若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则x值正确。

4∶10=0.4 14∶x=14∶35=0.4 比值相等 x值正确

生2:

若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则x值正确。

4x=4×35=140 10×14=140 两个内项之积等于两个外项之积 x值正确

师:

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比例的?

生:

解比例可以根据“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把比例转化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求出未知数x。

师:

大家已经掌握了解比例的方法,那就请你来试一试吧!

课件出示下面的比例。

24∶0.3=x∶0.4    

=

师:

这两个比例你能解答吗?

第2个比例形式上与上面的有什么不同?

生:

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

师:

你能指出这个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吗?

生:

等号左边分数的分子以及右边分数的分母是外项,其他的是内项。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师:

通过小组的回忆与探讨,进一步理解了比例的意义,掌握了列比例、解比例的方法,并对求出比例中x的值进行了检验,大家来总结一下吧。

生1:

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

生2:

解比例的关键就是根据“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并根据解方程的方法进行解答。

生3:

求出未知数的值后,代入方程进行检验。

比例的应用

       4∶10=14∶x

       解:

4x=10×14

         x=35

      解:

0.3x=24×0.4     解:

7x=3.5×4

         x=9.6÷0.37x=14

          x=32          x=2

本课时新内容不多,主要把新知识融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依靠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本课设计时重点展示如何将新知识(解比例)转化成学生原有知识(解方程)的过程,并且这个转化过程完全建立在学生的自主探索上。

教学中运用“同学们能运用原来学习的知识求出4∶10=14∶x的值吗”这一提问,突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策略,然后运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归纳总结”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引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A类

1.解比例。

2.根据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1)40和x的比等于5和8的比。

(2)等号左端的比是3.6∶4.8,等号右端的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1.5和x。

(考查知识点:

解比例的意义;能力要求:

会根据“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解比例)

B类

中午,太阳当头照,小明身高1.5米,他的影子长0.5米。

一棵大树的影子长6米,它的高度是多少米呢?

(考查知识点:

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力要求:

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

(1)x=36 

(2)x=0.1 (3)x=0.4

2.

(1)40∶x=5∶8  

(2)3.6∶4.8=1.5∶x

    x=64        x=2

B类:

解:

设大树的高度是x米。

  1.5∶0.5=x∶6

     x=18 

教材第20页“练一练”

1.

(1)5 

(2)6∶2=15∶x x=5

2.1∶4=x∶84     4∶10=x∶250

解:

4x=84      解:

10x=1000

  x=21         x=100

4.解:

设笑笑收集的邮票有x张。

   3∶5=36∶x

    3x=180

    x=60

5.解:

设模型的高度是x米。

   1∶300=x∶600

    300x=600

     x=2

比例尺。

(教材第21~23页)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中的任意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2.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小组合作、实践操作,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难点:

能熟练解答比例尺的有关问题。

多媒体课件、直尺、一些比例尺不同的地图或校园平面图。

师:

老师的手中有几张图片,你们想不想看一看?

生:

想!

(出示大小不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

师:

这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

仔细观察这张图片,看一看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

缩小。

师: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啊!

再仔细观察这张图片,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

扩大。

师:

在缩小与扩大的变化中,这张图片是从整体发生变化还是从局部发生了变化呢?

生:

这张图片在整体上都发生了缩小或扩大相同倍数的变化。

师:

在整体变化中,图片缩小和扩大的倍数相同吗?

生:

相同。

师:

说得好极了!

在现实生活中,有时需要把实际物体缩小或扩大若干倍后画到图纸上。

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生1:

我们学校的平面图就是缩小若干倍后画到图纸上的。

生2:

小蚂蚁图片是扩大若干倍后画到图纸上的。

师:

你知道这是把实际物体扩大还是缩小了呢?

生1:

学校缩小了。

生2:

小蚂蚁扩大了。

师:

(课件出示:

中国地图)这是把实际物体缩小若干倍后画到图纸上的。

(课件出示:

螺丝钉)像螺丝钉这样很小的机器零件,我们为了研究的方便,常常把它扩大若干倍后再画到图纸上。

这些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比例尺,它是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例尺(板书课题)。

1.课件出示主题图,引导观察。

师:

(出示教材第21页第1个问题)我这里还有一张淘气和笑笑分别画的图。

他们画得合理吗?

与同伴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汇报。

2.引导探索。

师:

在笑笑画的这幅图上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

在图的右上方有“1厘米表示100米”。

师:

观察真仔细!

1厘米表示100米是什么意思?

生1:

图上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100米,即10000厘米。

生3:

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0倍。

生4:

这幅图的比例尺就是1∶10000。

师:

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就给它起一个名字叫作比例尺。

(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有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也可以写

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

师:

你们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比例尺?

生1:

在中国地图上。

生2:

在世界地图上。

生3:

在房屋设计图上。

……

3.自主探索。

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

让学生读题,指名回答。

师:

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

生:

在学校的东北角方向400米处,有一个社区活动中心。

师:

要我们做什么?

生:

求图上距离。

(板书:

图上距离)

师:

实际距离、比例尺分别是多少?

生:

实际距离是400米,比例尺是1∶10000。

师:

怎样标出社区活动中心的位置呢?

生:

先求出图上距离,即400米=40000厘米,40000÷10000=4(厘米)。

所以社区活动中心在学校的东北方向4厘米处。

(在学校的东北方向4厘米处标出社区活动中心的位置)

【设计意图:

运用实例,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理解比例尺的实际含义。

同时,借助于学生对比例尺的多角度理解,让学生灵活地选择解决方法,体现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既让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又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师:

(出示中国地图)谁能说出中国地图是根据什么画在这么小的图上的。

生1:

根据比例尺。

生2: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设计意图:

用学生熟悉的中国地图,既能提高他们的爱国热情,又学会了应用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同时,在矛盾冲突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比例尺意义的理解】

师:

(出示比例尺不同的地图和校园平面图)说出它们的比例尺各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

师:

知道了一幅图的比例尺,我们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生1:

根据图上距离可以求出实际距离。

生2:

根据实际距离可以求出图上距离。

师:

通过观察,你们发现比例尺有什么特点?

生3:

比例尺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生4:

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如10厘米∶10米,要把后项的米化成厘米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