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基于MATLAB的PCM通信系统仿真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81072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2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目:基于MATLAB的PCM通信系统仿真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项目:基于MATLAB的PCM通信系统仿真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项目:基于MATLAB的PCM通信系统仿真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项目:基于MATLAB的PCM通信系统仿真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项目:基于MATLAB的PCM通信系统仿真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项目:基于MATLAB的PCM通信系统仿真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项目:基于MATLAB的PCM通信系统仿真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项目:基于MATLAB的PCM通信系统仿真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项目:基于MATLAB的PCM通信系统仿真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项目:基于MATLAB的PCM通信系统仿真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项目:基于MATLAB的PCM通信系统仿真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项目:基于MATLAB的PCM通信系统仿真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项目:基于MATLAB的PCM通信系统仿真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项目:基于MATLAB的PCM通信系统仿真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项目:基于MATLAB的PCM通信系统仿真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项目:基于MATLAB的PCM通信系统仿真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项目:基于MATLAB的PCM通信系统仿真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项目:基于MATLAB的PCM通信系统仿真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项目:基于MATLAB的PCM通信系统仿真文档格式.docx

《项目:基于MATLAB的PCM通信系统仿真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目:基于MATLAB的PCM通信系统仿真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项目:基于MATLAB的PCM通信系统仿真文档格式.docx

6.4.1PCM通信系统的主要参数设置 16

6.4.2PCM系统中噪声的影响 16

6.5实验小结............................................18

6.1基本原理

6.1.1PCM原理简介

脉冲编码调制(PCM)是一种模拟信号的数字化方法。

PCM系统将信号按照其强度依照同样的间距分成数段,然后每段用独特的数码(通常是二进制)来量化。

PCM常被用于数字电信系统上,也是计算机和CD红皮书中的标准形式。

在数字视频通信系统中,它也是标准。

PCM的主要优点是:

抗干扰能力强;

失真小;

传输特性稳定,尤其是远距离信号再生中继时噪声不累积,而且可以采用压缩编码、纠错编码和保密编码等来提高系统的有效性、可靠性和保密性。

PCM调制主要经过3个过程:

抽样、量化和编码。

抽样,就是对模拟信号进行周期性扫描,把时间上连续的信号变成时间上离散的信号。

该模拟信号经过抽样后还应当包含原信号中所有信息,也就是说能无失真的恢复原模拟信号。

它的抽样速率的下限是由抽样定理确定的。

抽样速率采用信号最大频率分量的频率的3倍到5倍。

量化,也叫分层,就是把经过抽样得到的瞬时值将其幅度离散,即用一组规定的电平,把瞬时抽样值用最接近的电平值来表示。

一个模拟信号经过抽样量化后,得到已量化的脉冲幅度调制(PAM)信号,它仅为有限个数值。

量化后的信号和抽样信号的差值称为量化误差。

量化误差在接收端表现为噪声,称为量化噪声。

量化级数越多误差越小,相应的二进制码位数越多,要求传输速率越高,频带越宽。

为使量化噪声尽可能小而所需码位数又不太多,通常采用非均匀量化的方法进行量化。

非均匀量化根据幅度的不同区间来确定量化间隔,幅度小的区间量化间隔取得小,幅度大的区间量化间隔取得大。

编码,由于量化电平的数目是有限的,所以对于每一个量化电平可以用一定

位数的二进制或者多进制码元来表示。

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信号被量化成N个电平,则必须使用一个n位u进制的编码使得un≥N。

然而,实际上量化是在编码过程中同时完成的,故编码过程也称为模/数变换,可记作A/D。

此外,在PCM通信系统中,除了以上几个部分外,还必须有同步设备。

这不仅是由于时分复用的需要,而且即使单路通信业需要同步码组。

因为对于一个二进制码来说,码字中的每一位码,当她在码字中所处的位置不同时,它所代表的量化电平值是不同的。

所以在接收端收到PCM信号后,必须能区分每一组码字及每一位码在码字中的位置,这样才能正确译码,这是同步设备所需要完成的任务。

此外,在进行多路传输时,还需要利用同步设备来区分“帧”和“路”,所以,同步也是时分多路复用不可缺少的一环。

PCM解调时进行与调制相反操作即可。

PCM系统框图如下:

在编码器中由冲激脉冲对模拟信号抽样,得到在抽样时刻上的信号抽样值。

这个抽样值仍是模拟量。

在它量化之前,通常由保持电路(holdingcircuit)将其作短暂保存,以便电路有时间对其量化。

在实际电路中,常把抽样和保持电路作在一起,称为抽样保持电路。

图中的量化器把模拟抽样信号变成离散的数字量,然后在编码器中进行二进制编码。

这样,每个二进制码组就代表一个量化后的信号抽样值。

图中的译码器的原理和编码过程相反。

其中,量化与编码的组合称为模/数变换器(A/D变换器);

译码与低通滤波的组合称为数/模变换器(D/A变换器)。

6.1.213折线图

用折线实现压扩特性,它既不同于均匀量化的直线,又不同于对数压扩特性的光滑曲线。

虽然总的来说用折线作压扩持性是非均匀量化,但它既有非均匀(不同折线有不同斜率)量化,又有均匀量化(在同一折线的小范围内)。

有两种常用的数字压扩技术,一种是13折线A律压扩,它的特性近似A=87.6的A律压扩特性。

另一种是15折线μ律压扩,其特性近似μ=255的μ律压扩特性。

下面将主要介绍13折线A律压扩技术,简称13折线法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先把轴的0~1分为8个不均匀段,其分法是:

将0~1之间一分为二,其中点为1/2,取1/2~1之间作为第八段;

剩余的0~1/2再一分为二,中点为1/4,取1/4~1/2之间作为第七段,再把剩余的0~1/4一分为二,中点为1/8,取1/8~1/4之间作为第六段,依此分下去,直至剩余的最小一段为0~1/128作为第一段。

而轴的0~1均匀地分为八段,它们与轴的八段一一对应。

从第一段到第八段分别为,0~1/8,1/8~2/8,„,7/8~1。

这样,便可以作出由八段直线构成的一条折线。

该折线与式(6-22)表示的压缩特性近似

至于当在-1~0及在-1~0的第三象限中,压缩特性的形状与以上讨论的第一象限压缩待性的形状相同,且它们以原点奇对称,所以负方向也有八段直线,合起来共有16个线段。

由于正向一、二两段和负向一、二两段的斜率相同,这

四段实际上为一条直线,因此,正、负双向的折线总共由13条直线段构成,故

称其为13折线

6.2PCM编解码程序实现仿真

6.2.1PCM编码

functiony=ADecode(code,n)codesize=size(code);

cr_len=codesize

(1);

cl_len=codesize

(2);

c1=zeros(1,cl_len-1);

fori=1:

cr_len

c1=code(i,2:

n);

s=0;

forj=1:

n-1s=s+c1(j)*2^(n-1-j);

enda=code(i,1);

y(i)=s*((-1)^(a+1));

end

y=y/(2^(n-1));

A=87.65;

A1=1+log(A);

length(y)if(y(j)>

0)

if(y(j)<

1/A1)

y(j)=y(j)*A1/A;

else

y(j)=exp(y(j)*A1-1)/A;

elsetemp=-y(j);

if(temp<

=1/A1)y(j)=-temp*A1/A;

y(j)=-exp(temp*A1-1)/A;

end

6.2.2A律程序

dx=0.01;

x=0:

dx:

1;

A=87.6;

fori=1:

length(x)ifabs(x(i))<

1/A

ya(i)=A*x(i)/(1+log(A));

ya(i)=sign(x(i))*(1+log(A*abs(x(i))))/(1+log(A));

endfigure

(1)

plot(x,ya,'

k.:

'

)title('

ALaw'

xlabel('

x'

);

ylabel('

y'

gridon;

holdon;

xx=[0,1/128,1/64,1/32,1/16,1/8,1/4,1/2,1];

yy=[0,1/8,2/8,3/8,4/8,5/86/8,7/8,1];

plot(xx,yy);

stem(xx,yy);

6.2.3PCM解码

functioncode=APCM(x,n)

%xmax=max(abs(x));

%x=x/xmax;

xlen=length(x);

y=zeros(1,xlen);

A=87.65;

A1=1+log(A);

xlen

ifx(i)>

=0

ifx(i)<

=1/Ay(i)=(A*x(i))/A1;

y(i)=(1+log(A*x(i)))/A1;

else

x1=-x(i);

ifx1<

=1/A

y(i)=-(A*x1)/A1;

y(i)=-(1+log(A*x1))/A1;

y1=y*(2^(n-1)-1);

y1=round(y1);

code=zeros(length(y1),n);

c2=zeros(1,n-1);

length(y1)

if(y1(i)>

0)c1=1;

elsec1=0;

y1(i)=-y1(i);

endforj=1:

n-1

r=rem(y1(i),2);

y1(i)=(y1(i)-r)/2;

c2(j)=r;

c2=fliplr(c2);

code(i,:

)=[c1c2];

主程序:

%showthepcmencodeanddecodeclearall

closeall

t=0:

0.01:

10;

%1001个数

vm1=-70:

1:

%输入正弦信号幅度不同dBvm=10.^(vm1/20);

%dB---10进制figure

(1)

fork=1:

length(vm)form=1:

2

x=vm(k)*sin(2*pi*t+2*pi*rand

(1));

v=1;

xx=x/v;

%normalizesxx=floor(xx*4096);

y=ADecode(code,n);

yy=APCM(x,n);

nq(m)=sum((x-yy).*(x-yy))/length(x);

% 噪声功率sq(m)=mean(yy.^2);

% 信号功率snr(m)=(sq(m)/nq(m));

% 信噪比

drawnowsubplot(211)plot(t,x);

title('

samplesequence'

subplot(212)

plot(t,yy);

pcmdecodesequence'

endsnrq(k)=10*log10(mean(snr));

endfigure

(2)

plot(vm1,snrq);

axis([-600060]);

grid;

调用PCM编码和PCM解码程序。

6.2.4仿真出图

6.3采用simulink进行PCM编码仿真

6.3.1解码器

PCM解码器首先分离并进行数据中的最高位极性和7位数据,然后将7位数据转换为整数值,再进行归一化,扩张后与双极性码相乘得到解码值

部分模块参数设置

设置常数为0.77,Interpretvectorparametersas1-D选项打钩

设置7位码,当编码后的信号出来时取出低七位码

将信号归一化,还原原来的信号

显示模块

6.3.2编码器

设置上幅度为1,下幅度为-1

常数设置为1/2,勾选Interpretvectorparametersas1-D

设置7位码

6.3.3串行编解码

APCM为编码器的封装;

Subsystem1为解码器的封装

6.3.4仿真图像

Scope的图像:

下图中上面一幅图为编码后有噪声信号,下面一幅图为编码后无噪声信号

Scope1图像:

下图中上面一幅图为解码后有噪声信号,下面一幅图为原信号

6.4噪声影响与性能分析

6.4.1PCM通信系统的主要参数设置

信噪比(SNR)范围:

dB=[-25:

5:

25];

信源模块:

我们设定原始信号的幅值A为3.5,频率f为2KHZ;

信源编码/译码:

取样时间间隔t:

0.000001s,范围T是-0s-0.04s;

抽样频率

fs=8K,抽样数量n=100,进行非均匀量化

6.4.2PCM系统中噪声的影响

PCM系统的噪声主要有两种:

量化噪声和加性噪声。

在图1中的PCM系统的低通滤波器的输出信号为

由量化引起的输出噪声成分;

由信道加性噪声引起的输出噪声成分。

在接收端输出信号的总信噪比为

其中m(t):

接收端输出的信号成分;

Nq:

量化噪声的平均功率;

Ne:

信道加性噪声的平均功率;

(1)量化噪声对系统的影响

PCM系统输出端的量化信号与量化噪声的平均功率比为

对于二进制编码,设其编码位数为N,则上式又可写为

(2)加性噪声对系统的影响

仅考虑信道加性噪声时PCM系统的输出信噪比为

从上式可以看出,由于误码引起的信噪比与误码率成反比

在接收端输入大信噪比的情况下,误码率Pe将极小,于是

,所以

(3)PCM系统接收端输出信号的总信噪比

总信噪比近似为

在接收端输入小信噪比的情况下,有

,则又可近似为

与只考虑噪声干扰时系统的输出信噪比是相同的。

与只考虑量化噪声情况下的系统输出信噪比是相同的。

由于在基带传输时误码率降到

,以下是不难的,所以此时通常用式

(1)来

估算PCM系统的性能

6.5实验小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这组有了巨大的收获。

复习了以前课堂所学的知识,将其和实践相结合,更好的掌握了通信原理和数字信号处理,掌握了MATLAB和simulink的使用方法。

进一步掌握和理解运用simulink仿真对PCM调制系统的抽样,量化,编码。

对PCM的编码和解码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巨大帮助。

1.刘学勇《详解MATLAB/Simulink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M.]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2.樊昌信曹丽娜《通信原理》[M.]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