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0466最新资料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10785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67.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0466最新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0466最新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0466最新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0466最新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0466最新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0466最新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6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0466最新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6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0466最新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6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0466最新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6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0466最新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6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0466最新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6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0466最新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6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0466最新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6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0466最新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6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0466最新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6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0466最新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6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0466最新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6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0466最新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6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0466最新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6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0466最新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6页
亲,该文档总共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0466最新资料文档格式.docx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0466最新资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0466最新资料文档格式.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0466最新资料文档格式.docx

并且其中也有一些占优势的习惯系统。

2.2弗洛伊德心理发展的具体年龄阶段

第一阶段:

口唇期(0-1岁)第二阶段:

肛门期(1-3岁)第三阶段:

前生殖器期(3-6岁)

第四阶段:

潜伏期(6-11.12岁)第五阶段:

生殖器期(11.12岁以后)

2.3埃里克森将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学习信任阶段(出生---1岁)第二阶段:

自主与羞怯、怀疑阶段第三阶段:

主动与内疚阶段(3-6岁)第四阶段:

勤奋与自卑阶段(6-12岁)第五阶段:

同一性与角色混乱阶段(12-20岁)

第六阶段:

亲密与孤独阶段(20-40岁)第七阶段:

繁殖与停滞阶段(40-60岁)主第八阶段:

自我整合与绝望阶段(60岁)

3.4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那四个?

(1)成熟。

指神经系统的成熟。

(2)练习和习得经验(3)社会经验(4)平衡

3.5适应的三种方式:

同化、顺应、平衡

3.6皮亚杰提出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主要经过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第二阶段:

前运算阶段(2-7岁)

第三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第四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

4.7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之一--------维果斯基(前苏联心理学家)

4.8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4.9维果斯基提出个体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有?

(简答或多选)

(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

(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

(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并重新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组合,形成了高级的心理结构(4)心理活动的社会文化历史制约性(5)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4.10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的观点

(1)从“最近发展区”的角度

(2)从“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3)从“学习的最佳期限”

第三章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1.1染色体异常疾病:

唐氏综合症、特纳氏综合症、克兰费尔特氏综合症

1.2唐氏综合症,又称先天愚型,变现在第21对染色体中多一个染色体,导致儿童发育中严重的身体异常和智力缺陷。

他们肢体发育短粗,体态动作笨拙,生活不能自理,智力测验分数严重低下,智商在50-60之间

1.3家谱分析法-----就是选出一个具有某一特征的对象作为指标个案,然后从这个指标个案出发,调查其家族史中出现相识特征的对象的数目。

1.4成熟----指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

1.5成熟的作用:

(1)大脑皮层机能成熟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2)神经系统结构和技能的发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3)第二信号系统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1.6第二信号系统的两个功能:

概括作用和调节作用

1.7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格塞尔提出可著名的成熟决定论,主张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2个,成熟和学习

1.8布鲁芬布卢纳将社会环境分为以下几个子系统

(1)核心子系统是家庭与父母(母亲>父亲>同胞)

(2)中间子系统是托儿机构和伙伴关系。

(3)外在子系统是社会网络和社会阶层

(4)外在大系统是历史文化

2.9个体发展的参数主要包括(多选、简答)

(1)发展的时间。

个体心理发展是由一定的程序,它既有一定的连续性,又有一定的阶段性。

阶段的种种特征是在一种特定时间或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

(2)发展的速度。

既有稳定发展的阶段,也有加速发展的时期

(3)发展的稳定程度。

(4)发展的协调性

(5)发展中的量变与质变

2.10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多选)

(1)教育能促进或延缓个体心理发展的进程

(2)教育是引起个体领会和掌握知识经验的关键

(3)教育必须适合个体心理发展内在需要的变化

2.11知识经验的内化要经历的过程(多选)

(1)动作定向阶段

(2)物质化活动的阶段

(3)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4)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3.12心理发展动力的实质?

(1)个体的实践活动是心理发展内部矛盾产生的基础

(2)需要在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中代表着新的一面,它是心理发展的动力系统。

(3)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也就是个体原有的、完整的心理结构是过去反映活动的结果

(4)新的需要和原有心理发展水平的对立统一,构成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成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

(5)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无数的矛盾,但是只有新的需要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才是主要矛盾

4.13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4.14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发展要受社会和教育条件所制约的原因(简答)

(1)社会生活条件的不同,导致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也不完全相同

(2)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教学条件的干山,导致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存在差异

(3)儿童生理发育的状况虽大体一致,但也因遗传、营养等因素的不同会导致有一定的差异

4.15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对教育工作的意义?

(80页)

(1)关键期是教育的最佳时期。

抓住关键期内学生心理发展变化快的特点,实施正确的教育,会使教育取得最大的效果。

(2)关键期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

(3)关键期也是心理发展矛盾冲突最突出的时期。

(4)关键期是心理发展最快的时期,教育工作一定要跟上。

4.16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的具体表现(简答)

(1)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大脑的发展,它有着相对稳定的顺序。

(2)心理发展受个体所掌握的人类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的制约。

(3)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得到发展、提高,需要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也是一个要不断经过量变质变的过程。

(4)社会和教育条件虽然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但在一定时期内有其相对的稳定性。

第四章婴幼儿心理的发展(重点章节)

1.1脑的重量:

新生儿—390克,是成人脑的25%;

第一年脑增加速度最快,平均每天增加1克,到九个月时平均脑重达到660克左右。

2-3岁,900—1011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75%;

6.7岁,脑重1282克左右,接近成人水平,达到成人脑重的90%;

9岁,1350克;

12岁1400克;

20岁左右不再增长。

1.2大脑皮层,枕叶成熟最早,其次是颞叶、顶叶,额叶成熟最晚。

1.3婴儿两种信号系统活动的发展所经历的四个阶段:

(1)直接刺激---直接反应(7.8个月的婴儿)

(2)词的刺激---直接反应(8个月以后)

(3)具体刺激---词的反应(1-1.5岁的婴儿)

(4)词的刺激---词的反应(1.5岁以后)

1.4婴幼儿主导活动----游戏

1.5游戏的种类:

(1)单人游戏与集体游戏(2-2.5岁)

(2)创性游戏、教育游戏和活动性游戏

1.6创造性游戏----是指幼儿通过创造性想象而形成的游戏。

它有明确的主题、目的、角色分工、内容丰富、情节多变等特点。

是幼儿游戏的最高级形式。

1.7游戏的发展

(1)创造性成分明显增强

(2)独立性显著增加

(3)计划性逐渐加强

(4)组织形式日益复杂

(5)内容更加丰富

2.8婴儿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幼儿是以具体形象四位为主,抽象概括思维开始发展。

2.9具体形象思维-----指幼儿的思维主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来进行,而不是凭借对事物内在本质和关系的理解来进行的。

2.10婴儿言语的发生期,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1)反射性发声阶段(0-3个月)

(2)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3)模仿发音—说话阶段(9-12个月)

2.11婴儿言语形成期,经历三个阶段:

(1)单词句阶段(1-1.5岁),单音重复,一词多义、以词代句

(2)简单句阶段(1.5-2岁),句子简单,句子不完整,词序颠倒

(3)复合句阶段(2-3岁),词汇迅速增加,会说出完整的句子,言语表单内容丰富了。

2.12积极词汇-----指幼儿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汇。

2.13消极词汇-----指虽有些正确理解但不能正确使用的词。

2.14内部言语----是言语的一种形式,它是一种无声地、简略的、压缩的、在外部言语基础上产生的言语。

2.15情绪的发生:

5-6周婴儿出现对人的特殊的兴趣和微笑即社会性微笑;

2.16恐惧是一种负面的情绪,它的发展经历:

(1)本能的恐惧(0岁开始)

(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4个月左右开始)

(3)怕生(6个月左右开始)

(4)预测性恐惧(2岁左右开始)

2.17依恋----指婴幼儿对某个人或某些人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开的一种情感。

(重点)

2.18依恋的特点:

(1)依恋对象比任何别的人更能安抚婴儿

(2)婴儿更多地趋向于依恋的对象

(3)当依恋的对象在场时,婴儿很少害怕

(4)当婴儿出现害怕时,更容易去寻找依恋的对象,以取得安全感。

2.19依恋的阶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重点)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个月)

(2)选择性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对自己的母亲更为偏爱

(3)特定的依恋阶段(6个月—2.3岁)

(4)目标调整的参与阶段(2.3岁以后)

3.20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主体对自己的反映过程,表现为对自己的认识、态度和行为调节

3.21自我意识发生的标志:

(1)区分主体与动作是自我意识产生的起点

(2)知道自己的名字,把名字理解为自己的信号,这是自我意识的萌芽

(3)掌握代词“我”是自我意识开始发展的标志

3.22婴幼儿的气质类型(托马斯—切斯的三类型说):

容易型、困难型、延缓型

第五章小学生心理的发展

1.1儿童的主导活动由游戏转变为学习。

1.2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的特点(重点)

(1)低年级的小学生从对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逐渐发展到对学习的内容和需要独立思考的作业感兴趣。

(2)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对各种不同学科内容产生了初步的分化性的兴趣。

(3)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对有关具体事实和经验较感兴趣,对抽象的因果关系的兴趣在初步发展着。

(4)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以游戏方式进行的学习活动感兴趣,中、高年级小学生对这种学习活动的兴趣逐步下降。

(5)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一个发展过程

2.3元记忆----指个体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控制。

2.4元记忆主要包括:

元记忆知识(知)、元记忆体验(情)和元记忆监控(意)(多选)

2.5元记忆知识主要包括:

有关记忆主体方面的知识,有关记忆任务方面和有关记忆策略方面的知识

2.6元记忆体验----指伴随在记忆活动过程中的情绪、情感体验

2.7元记忆监控-----指主体在进行记忆活动的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记忆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的,自觉地监督、控制和调件。

2.8思维的发展特点:

(1)抽象逻辑思维在逐步发展,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2)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开始发展,但仍带有很大的不自觉性

(3)在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的过渡中,存在着不平衡性。

(4)在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中出现“飞跃”或“质变”

2.9小学生字词概念的发展:

(1)错误的定义

(2)概念的重复

(3)功用性定义或具体形象的描述

(4)接近本质的定义或具体的解释

(5)本质的定义

2.10推理包括:

间接推理和直接推理

2.11间接推理包括:

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3.12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自我评价由“他律性”向“自律性”发展

(2)从依据具体行为进行评价向应用道德原则进行评价发展

(3)从根据行为的效果进行评价向把动机与效果结合起来进行评价发展

(4)从正确评价别人的行为向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发展

(5)自我评价的稳定性

(6)自我评价的内容逐渐扩大积累化

3.13影响小学生性格发展的因素有

(1)家庭教育方式

(2)学校教育

(3)社会传统文化

(4)父母和教育的期望

3.14同伴团体是在小学生同伴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其特点是:

(1)在一定的规则基础上进行相互交往

(2)限制其成员对其他团体的归属感

(3)具有明确的或隐含的行为标准

(4)发展使其成员为完成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组织

3.15小学生自发团体的发展可分为:

亲社会团体、非社会团体和反社会团体(填空)

3.16小学生同伴团体的发展过程:

(1)孤立期(一年级上半学期)

(2)水平分化期(一至二年级)(3)垂直分化期(二至三年级)(4)部分团体形成期(三至五年级)(5)集体合并期(五年级以后)

3.17角色------指个体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情感的一种必要的社会认知技能

3.18儿童角色采择技能的发展经历的阶段:

(1)自我中心的或无差别的观点(3~6岁),常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作出反应。

(2)社会一信息角色采择(6~8岁),认为他人所做的即是其所想的,不能理解他人行为的动机

(3)自我反省角色采择(8~10岁),不能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

(4)相互性角色采择(10~12岁),能够以一个客观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解释和反应。

(5)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替换(12~15岁以上),开始运用社会系统和信息来分析、比较、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观点第六章初中生心理的发展

1.1初中生生理发展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

(1)促进了“成人感”的产生和“我”的形象的改变。

(2)运动需要显著增强

(3)出现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些不协调性

(4)性意识的觉醒与发展

1.2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心理表现出的特点:

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动荡性(填空)

2.4注意的选择性--------是指个体在某一时刻只注意某些对象而不注意另一些对象。

2.5初中生思维发展表现出的特点?

(1)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于优势地位,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

(2)开始能初步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认识到事物的相对性,认识到人既有好的一面又有不好的一面

(3)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进入关键期

(4)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明显发展,但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的缺点。

3.6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对人的内心世界和内心品质发生了兴趣,开始要求了解别人的和自己的个性特点,了解自己的体验和评价自己。

(2)能够更自觉的评价别人的和自己的个性品质。

(3)评价别人和自己的品质的能力与高中生相比较,水平还不高,而且也不稳定。

3.19朱智贤提出初中生社会化发展主要包括:

谋求独立、确定自我、获得性别角色、准备适应“性”的成熟、学习适应成人的社会

3.7性别角色------指根据社会文化对男性、女性的期望而形成相应的动机、态度、价值观和行为。

3.8稳定的性别角色观念一般在初中三年级时才稳定下来。

第七章高中生心理的发展

1.1赫洛克提出高中生性意识发展的经历的四个阶段

(1)性反感期

(2)向往年长者的“牛犊恋”期(3)接近异性的狂热期(4)浪漫的恋爱期

2.2高中生处于创造性思维最佳发展区的前端

3.3高中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答:

(1)自我评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提高

(2)自我评价的途径多样化(3)自我评价的结果更加全面、丰富(4)自我评价的客观性有所提高(5)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步增强

3.4自我意识发展的类型:

(1)自我肯定型。

(2)自我否定型。

(3)自我矛盾型。

(4)自我扩张型。

(5)自我萎缩型。

3.5高中生兴趣的发展经历:

有趣、乐趣和志趣(填空)

3.6人生观的五个阶段:

(1)准备阶段-------小学生属于此阶段

(2)观察阶段------初中生属于此阶段

(3)探索阶段------大部分高中生属于此阶段(4)定向阶段------小部分高中生属于此阶段

(5)确立阶段------个被高中生和大学生属于此阶段

3.7价值观的特点:

主观性、选择性、稳定性、社会历史性

第八章个别差异

1.1人格类型差异:

(1)性向说,荣格根据心理活动的倾向划分人格类型:

外倾性人格和内倾性人格

(2)独立-----顺从说,阿德勒根据个体独立或顺从程度划分人格类型

(3)机能类型说,培因根据理智、情感和意志三种机能哪种占优势将人格划分为:

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4)场独立------场依存类型说,威特金根据场理论划分人格类型,

(5)文化----社会类型说,斯普兰格依据隔天在六个基本社会领域的价值观划分人格类型

1.2群体差异-----指的是以人的某种属性相区别的群体之间的差异。

1.3个体差异-----指的是个体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又称个别差异

2.4超常儿童-----通常主要指智能明显超过同年龄儿童一般发展水平的儿童。

2.5超常儿童的鉴别方法:

(1)标准化智力测验

(2)各种创造力,学习能力或成就测验(3)教师和家长按照天才儿童行为核对表提供的材料

(4)对儿童的作品由专家作出的评定(5)临床法,如遇被鉴别儿童进行谈话

3.6智力落后的诊断标准:

(1)应用标准化的智力测验测定智商所得的智商值为70或70以下

(2)应用标准化的适应性行为评定量表,判断其有适应行为方面的缺损

(3)年龄在18岁以前发现

第九章学习概论

1.1学习----是凭借经验在主题身上产生的比较持久的能力和倾向的变化

1.2加涅根据学生学习的结果即学到的能力将学习划分为五类:

(1)智慧技能----即智力技能,之运用符号对外运作的能力,如:

利用加减乘除混合运算计算电费

(2)认知策略----指对内的、控制与调节自己的认知活动的特殊认知技能,如写作策略

(3)言语信息----指能陈述用语言文字表达的知识,如一个星期有7天

(4)动作技能----指习得的、协调自身肌肉活动的能力。

如游泳

(5)态度----指习得的、决定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如一个人是喜欢听流行歌曲还是喜欢听民歌

1.3布卢姆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由低级到高级分为六级:

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1.4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

(1)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2)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

(3)意义学习又分为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2.5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实验首创者,教育心理学体系和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2.6桑代克提出的学习律有:

准备律、效果律、练习律

2.7巴甫诺夫提出的两种信号系统学说:

(1)以具体事务即“第一信号”为条件刺激物的条件反射,称为第一信号系统

(2)以语词即“第二信号”为条件刺激物的条件反射,称为第二信号系统。

2.8巴甫诺夫经典条件反射与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

(1)在经典条件反射中,强化伴随条件刺激,但强化要与条件刺激同时或稍后出现,这样,条件反射才能形成,即动物要学习一事物时另一事物的信号。

(2)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同反应相结合,也就是有机体必须先作出适当的反应,然后才能得到强化,即动物要学习心得行为反应。

因此,操作性条件反射是行为塑造,这就是2种条件反射的根本区别。

2.9识别顿悟的三个指标:

(1)在一定的停顿后由错误行动突然过渡到正确行动。

(2)正确的反应有一个良好的保持(3)正确的反应可以迁移

2.10学生掌握学科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法。

2.11布鲁纳认为发现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发现法有助于提高智慧的潜力

(2)发现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3)发现法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探索方法

(4)发现法有利于记忆

2.12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2)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

2.13发现学习的特征:

是学习的主要内容未直接出现,只呈现有关线索或例证。

而必须由学习者去独立发现,自己得出结论,然后再将发现内容和结论内化。

2.14班杜拉观察学习的过程:

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和动机四个过程

2.15注意是观察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