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古诗文阅读竞赛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10248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古诗文阅读竞赛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学生古诗文阅读竞赛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学生古诗文阅读竞赛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学生古诗文阅读竞赛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学生古诗文阅读竞赛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中学生古诗文阅读竞赛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中学生古诗文阅读竞赛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中学生古诗文阅读竞赛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中学生古诗文阅读竞赛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中学生古诗文阅读竞赛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中学生古诗文阅读竞赛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中学生古诗文阅读竞赛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中学生古诗文阅读竞赛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中学生古诗文阅读竞赛试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中学生古诗文阅读竞赛试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中学生古诗文阅读竞赛试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中学生古诗文阅读竞赛试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生古诗文阅读竞赛试题及答案.docx

《中学生古诗文阅读竞赛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古诗文阅读竞赛试题及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学生古诗文阅读竞赛试题及答案.docx

中学生古诗文阅读竞赛试题及答案

中学生古诗文阅读竞赛试题及答案(决赛)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8分)

  1.李白《行路难》是一首诗歌,作者抒发了____、悲愤却仍然执着于理想的强烈自信。

  2.杜甫《登高》诗8句字,联联对仗,意境高绝,被后人誉为____之冠。

  3.柳永是宋代专业词人,其词风格____,其《雨霖铃》突出的特点是运用了小说中常用的____表现手法。

  4.晚唐杜牧与李商隐被合称为____;前者写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是____指被烧得灰飞烟灭。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6分)

  5.白居易《琵琶行》的诗眼(核心诗句)是。

  A.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B.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D.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6.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京口”是指现在的。

  A.北京  B.南京  C.扬州  D.镇江

  7.姜夔是宋代著名词人,其号为。

  A.白石道人  B.青莲居士  C.易安居士  D.淮海居士

  8.韩愈散文《师说》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一句中的“道”,正确的解释是。

  A.道理  B.正道  C.风尚  D.世俗

  9.苏轼《石钟山记》句子“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中有__文言现象。

  A.名词作状语  B.宾语前置  C.意动  D.使动

  10.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句子“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中“浮图”一词意思。

  A.僧人  B.塔  C.寺庙  D.禅师封号

  三、解释题(每题2分,共6分)

  11.解释诗句“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选自陆游《书愤》)

  12.“钩心斗角”一词出自《阿房宫赋》,请指出其原始意义。

  13.语句“《书》曰:

‘满招损,谦得益。

’”中的“《书》”是指哪一部书?

(选自《伶官传序》)四.综合题(共4分)

  14.阅读下边文言文片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呜呼!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上文“庄宗”指的是王朝的帝王李存,他因重用伶人而荒废朝政以至身死国灭。

(1分)2)上文加点字“原”的正确解释是。

  (1分)3)作者用“虽曰……,岂非……”的表述方式,强调的是的中心论点。

(2分)

  第二部分

  一.古代作品、作家常有合称的现象,请分别指出下列合称指代的作品或作家(每题2分,共8分)

  15.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是“三曹”,他们分别指的是__、__和曹植。

  16.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与__、__并称为“三苏”。

  17.北宋文学家__、__和晁补之、张耒被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18.《二十四史》中大多是后人修撰前朝历史,但其中《__》和《__》则是例外。

  二.解释下列各成语中加点词语(每题1分,共10分)

  19.蹉跎岁月(  ) 20.大巧若拙(  )  21.洞若观火(  )

  22.反唇相稽(  )  23.飞扬跋扈(  ) 24.匪夷所思(  )

  25.负隅顽抗(  )  26.功亏一篑(  ) 27.孤芳自赏(  )

  28.既往不咎(  )

  三.下面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每一组均有一项是错误的,请选出错项(每题2分,共6分)

  29.A.“熙宁”是北宋神宗皇帝的年号;“乾隆”则是清代康熙皇帝的年号。

  B.“贯”是穿连的意思,古人把一千个铜钿用绳子串起来,称为“一贯”。

  C.《山海经》、《淮南子》和《搜神记》等都是记载了大量中国神话的古代著作。

  D.“四六文”又称骈俪文,因其句式多以四、六句为主而得名。

它大约产生于魏晋后,流行至清末。

  30.A.先秦寓言有的是民间传说的故事,有的是历史传说,有的则是作者为论理而创造的故事。

  B.中国历史上,“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其老师叫“太傅”或“少傅”,俗称“师傅”。

  C.古时候人们夜间以击鼓敲更报时。

“三更”指的是1:

00-3:

00。

  D.《史记》130篇中,《本纪》有12篇,它们反映的是历代帝王的兴废和重大的历史事件。

  31.A.《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是一部著作的不同名称叫法,其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B.古代在中央政府之下一般设有三级行政机构,其依次是州、郡、县。

  C.明末复社的主要领导人有张溥等。

该社因主张“兴复古学,将使异曰者务为有用”而得名。

  D.“察举”、“九品中正”和“科举”是古代选拔人才、授予官职的三种铨选制度。

  四.请将下列各诗文名句补充完整(每题1分,共6分)

  32.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___。

  (《汉乐府·上邪》)

  3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___,壮心不已。

(三国曹操《龟虽寿》)

  34.风乍起,___。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捋红杏蕊。

(南唐冯延巳《谒金门》)

  35.沙上并禽池上暝,___。

(宋张先《天仙子》)

  36.____,老夫和泪写胭脂。

(清赵翼《赠当筵索诗者》)

  37.漫云女子不英雄,____。

(近代秋瑾《曰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韵》)

  

(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第42-45题(7分)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森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鹿柴》)

  42.两首诗作者感受的都是“___”,前者是指____,后者是指____。

(2分)

  43.两首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完全是不同的,前者是____;后者是____。

(2分)

  44.解读两首诗的最关键的一个字,前者应当是“____”;后者应当是“____”。

(1分)

  45.下面各项涉及的文化常识和诗句解释中,有一项是错误的,请予以指出(2分)

  A.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

其诗思想进步充实,语言刚健质朴,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

  B.诗句“后不见来者”的“来者”是指像战国时燕昭王那样礼遇人才,招贤强国的明君。

  C.王维的诗画都很有名,后人称赞他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诗句“返景入深林”是说诗人禁不住美景的诱惑,又回到树林深处细细品味静谧优美的山林景色。

  第三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54.中国古代“三纲”伦理主要包括君臣、父子和(  )。

  A.天地B.兄弟C.姐妹D.夫妻

  55.“难兄难弟”的本来意义是指(  )。

  A.才能俱佳,难分高下B.患难兄弟C.共患难的朋友D.彼此处境都不妙

  56.郭沫若赞誉文言小说( )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A.《搜神记》  B.《唐人传奇》  C.《聊斋志异》  D.《封神演义》

  57.曹操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中的“当”字,其正确的解释应该是(  )。

  A.应当  B.面对  C.通“挡”  D.吟诵

  58.庄子《秋水》篇首句“秋水时至,百川灌河”中的“河”字,其正确的解释应该是( )。

  A.洞庭湖  B.湖泽湖  C.苏州河  D.黄河

  59.王昌龄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终不还”中的“楼兰”古国故址在今(  )境内。

  A.陕西  B.内蒙古  C.新疆  D.甘肃

  60.古时候高唱“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诗人是( )。

  A.李白  B.李商隐  C.苏轼  D.陶渊明

  61.古时候缠绵吟诵“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诗人是( )。

  A.李煜  B.秦观  C.李清照  D.柳永

  62.古时候一边雄唱“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一边感喟壮志难酬的诗人是(  )。

  A.辛弃疾  B.陈亮  C.陆游  D.岳飞

  63.被苏轼赞誉为“文起八代之衰”的大文豪是( )。

  A.欧阳修  B.王安石  C.韩愈  D.柳宗元

  二.解释题(每题2分,共8分)在下面文言句子后面的括号内,对加点字写出相应的文言现象(共8分)

  64.孟尝君怪怪之,曰:

“此谁也?

”(  )

  65.国人莫敢言,道道路路以目。

(  )

  66.蹇叔曰:

“劳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  )

  67.浩浩乎如冯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 )

  三.综合题(共18分)

  

(一)阅读下面唐代诗歌,回答第68-71题(9分)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其一》)

  68.上面诗歌中“千门”是“____”的代称;“长安”就是现今的陕西__;妃子则是指唐代__。

(3分)

  69.诗歌第三句的正确解释是:

____(2分)。

  70.下列选项中最能揭示这首诗主题的词语是(  )(2分)

  A.次第开  B.一骑红尘  C.妃子笑  D.无人知

71.这是一首讽喻诗,诗人联系晚唐时唐敬宗大兴土木、沉湎声色的现实,冀望统治者能改弦更张。

有人评论说“红尘”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实写道路上尘土飞扬,一层是暗喻,联系所给提示并加以想像,可以理解那暗喻的意义是:

____。

(2分)

 

“动感地带杯”第三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复赛试卷(D组)

  [比赛时间为90分钟;满分为120+20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一、按照要求填空。

(20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称《诗》或《诗三百》,汉始称《诗经》;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五经”。

(1分)。

  2.《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之儒家典籍,为其弟子及再传弟子编集。

与______、______、______合称“四书”。

(1分)

  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

全书130篇,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部分。

所记内容从黄帝到汉武帝年间,长达三千年的历史。

被称为——。

(3分)

  4.刘勰,南朝文学理论家,他的代表著作____________,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巨著。

(1分)

  5.“王孟”指唐代诗人____________。

他们较多用五言诗描写自然风光,艺术风格相似,被称为“______”。

“高岑”指唐代诗人____________,他们风格也相似,被称为“______”。

(2分)

  6.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

著有优秀长篇小说____________,又名____________。

(2分)

  7.“二十四史”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旧唐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五代史》、___________、《辽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照顺序依次填写)(4分,三本书1分)

  8.我国古代干支纪年法,干,即天干,共十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支,即地支,共十二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干支两字相配,六十年周而复始,用以纪年。

(按照顺序依次填写)(4分)

  9.郭沫若先生曾为蒲松龄故居题联,赞其著作“___________高人一等,___________入骨三分。

”(1分)

  10.《四库全书》是乾隆年间纂修的一部丛书,共收古籍3503种,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部分类,所以称为“四库”。

(1分)

  二、按照要求完成下列选择题:

(6分,每题2分)

  11.“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

  A.曹操、曹丕、曹植B且苏洵、苏轼、苏辙

  c班彪、班固、班超D杜甫、杜牧、杜荀鹤

  12.下面作品、作家、朝代对应有错的一项是

  A.《西游记》——吴承恩——明代;

  B.《镜花缘》——李汝珍——明代;

  C.《西厢记》——王实甫——元代;

  D.《桃花扇》——孔尚任——清代。

  1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选出一项错误的:

  A.“骚体”又称“楚辞体”,得名于屈原的《离骚》,特点之一是多用“兮”字。

  B.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主张废弃六朝以后华而不实的骈俪文,而创作内容充实、形式自由的散文。

  c.冯梦龙编订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其中保存了不少宋元“话本”,也有不少明人的“拟话本”。

  D.《三国志》、《柳河东集》的作者分别是陈寿、柳宗元。

  E.李贺、李煜、李清照三位分别是我国唐代、南唐和北宋初期著名的诗人、词人。

  三、解释下列成语中加点的词。

(10分,每题1分)

  14.安之若素:

15.暴殄天物:

  16.义愤填膺:

17.不苟言笑:

  18.不可理喻:

19.蹉跎岁月:

  20.大相径庭:

21.匪夷所思:

  22.洞若观火:

23.刚愎自用:

  四、写出下列各诗文名句的空句。

(7分,每题1分)

  24._________,本固邦宁。

  25.__________________,远近高低各不同。

  26.始知锁向金笼听,__________________。

  27.__________________,疑义相与析。

  28.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_____。

  29.__________________,雪却输梅一段香。

  30.君主视臣如手足,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诗词曲,回答问题(32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曲子,按要求答题。

(7分)

  [双调]沉醉东风

  (元)关汉卿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

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

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

“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31.开头两句“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从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两方面写送别。

(2分)

  32.第4句“眼阁着别离泪”中的“阁(搁)”字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神态。

(1分)

  33.第6句“痛煞煞教人舍不得”中的“人”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分)

  34.这首曲子所描写的送别场景与柳永的《雨霖铃》不同之处主要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词,按要求答题。

(5分)

  菩萨蛮·黄鹤楼

  1927年春

  毛泽东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注释]“九派”水的支流叫派,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有很多支流,称九派,“九”是多数的意思。

“中国”即国中。

  35.上片写景,是按照由________及________的顺序依次写来。

(1分)

  36.下片开头化用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的诗句,请补出空句。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________________。

”(1分)

  37.翻译“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并作简洁的解说。

(3分)

  (三)阅读下面两首题为《台城》的唐诗,按要求答题。

(10分)

  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②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苹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①台城,旧址在南京市玄武湖旁,六朝时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

②南朝陈后主在台城营造结绮、临春、望仙三座高楼,以供游玩,并自谱《玉树后庭花》,中有“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之句。

  38.下列对两首诗解说分析不恰当的二项是:

(2分)

  A.刘涛中的“六代”与韦诗中的“六朝”同指历史上建都金陵的六个朝代,即东吴、东晋、宋、齐、梁、陈。

  B.刘诗“成野草”一句同韦诗“鸟空啼”一句都是以乐景写哀情。

草和鸟都不解世事兴衰,草绿鸟啼,描绘出一派繁盛欢乐的景象。

  C.两首诗都是凭吊古迹之作,抒写了诗人盛衰兴亡之感、吊古伤今之慨。

两诗都在吊古中寄寓了深刻的历史教训,流露出浓重的伤感情绪。

  D.刘诗起句总写六代豪华。

二、三、四句借用史实,指出造就“万户弓:

门成野草”的凄凉结局,乃是因为陈后主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暗含了对当时唐代统治者的批评。

  E.韦诗全诗写景,以霏霏细雨、江草、啼鸟和柳色着意营造一种四望迷蒙、烟笼雾绕、如梦如幻的氛围,而一座荒凉破败的台城就隐藏在其中。

  39.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手法,刘诗把________与________对比;韦诗则用________同________对比。

(4分)

  40.请对刘诗中“竞”和韦诗中的“无情”作一简要分析,说出其精妙处。

(4分)

  刘诗中“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韦诗中的“无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试题。

(10分)

  长相思(二首)

  万俟咏

  雨

  一声声,一更更。

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

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山驿

  短长亭,古今情。

楼外凉蟾一晕生,雨余秋更清。

  暮云平,暮山横。

几叶秋声和雁声,行人不要听。

  41.《雨》词通篇不出“雨”字(标题除外),但很多地方都写出了夜雨之声,请写出表现夜雨之声的词语(或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42.《山驿》词通篇不着一“愁”字,却写出了羁旅愁思,请写出表现羁旅愁思的词语(或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43.这两首词写景抒情,所写的景物有不同,也有相同的,相同的是都写了________,只不过《雨》是写________,《山驿》是写________。

它们都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之情。

(4分)

  六、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45分)

  

(一)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12分)

  (韩)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诸将效首虏,毕贺,因问信曰:

“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阵,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

然竟以胜,此何术也?

”信曰:

“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

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子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诸将皆服曰:

“善。

非臣所及也。

”于是信问广武君曰:

“仆欲北攻燕,东伐齐,何若而有功?

”广武君辞谢曰:

“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

今臣败亡之虏,何足以权人事乎!

”信曰:

“仆闻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

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

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

”因固问曰:

“仆委心归计,愿足下勿辞。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44.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

  45.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

  46.广武君辞谢曰

  47.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2分)

  48.西乡对,师事之

  49.驱市人而战之

  翻译下列句子。

(6分)

  50.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51.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52.于虞而智于秦也

  

(二)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17分)

  陈胜王凡六月。

已为王,王陈。

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

“吾欲见涉。

”宫门令欲缚之。

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

陈王出,遮道而呼涉。

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

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

“伙颐!

涉之为王沈沈者!

”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

客出入愈益友舒,言陈王故情。

或说陈王曰:

“客愚无知专妄言轻威。

”陈王斩之。

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陈王以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

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为忠。

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辄自治之。

陈王信用之。

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

  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

高祖时为陈涉置守冢三十家砀,至今血食。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

  53.自辩数,乃置

  54.主司群臣

  55.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2分)

  A.陈胜王凡六月B.由涉首事也

  C.涉之为王沈沈者D,系而罪之

  56.文中划线部分共有3个分句,请依次把它们写出来(3分)

  客愚无知专妄言轻威

  

(1)________

(2)________(3)________

  翻译下列句子。

(6分)

  57.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

  58.所不善者,弗下吏,辄自治之

  59.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

  60.根据本段文章原意概括陈胜失败的原因(4分)

  

(1)________

(2)________。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试题。

(16分)

  开元四年,山东大蝗,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

崇奏:

“《诗》云:

‘秉彼蟊贼①,付畀②炎火。

’汉光武诏曰:

‘勉顺时政,劝督农桑。

去彼螟蜮③,以及蟊贼。

’此除蝗谊也。

且蝗畏人易驱,又田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惮勤。

请夜设火,坎其旁,且焚且瘗,蝗乃可尽。

古有讨除不胜者,特人不用命耳。

”乃出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蝗。

汴州刺史倪若水上言:

“除天灾者当以德,昔刘聪④除蝗不克而害愈甚。

”拒御史不应命。

崇移书诮之曰:

“聪伪主,德不胜袄⑤,今袄不胜德。

古者良守,蝗避其境,谓修德可免,彼将无德致然乎?

今坐视食苗,忍而不救,因以无年,刺史其谓何?

”若水惧,乃纵捕,得蝗十四万石。

时议者喧哗,帝疑,复以问崇,对曰:

“庸儒泥文不知变。

事固有违经而合道,反道而适权者。

昔魏世山东蝗,小忍不除,至人相食;后奏有蝗,草木皆尽,牛马至相啖毛。

今飞蝗所在充满,加复蕃息。

且河南、河北家无宿藏,一不获则流离,安危系之。

且讨蝗纵不能尽,不愈于养以遗患乎?

”帝然之……蝗害讫息。

  [注]①蟊贼:

吃禾苗的害虫。

②付畀(bi):

付与。

③螟蜮:

同①注。

④刘聪:

十六国时期汉国国君,无道。

⑤袄(yao):

同“妖”。

  [回答]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

  61.《诗》云:

“秉彼蟊贼‘,付畀*炎火。

  62.此除蝗谊也。

  63.崇移书诮之曰

  64.必不惮勤

  下列句子中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65.古有讨除不胜者,特人不用命耳。

(2分)

  A.古时有讨除蝗虫而未获胜的情况,只是人们未用上死力而已。

  B.古时有讨除蝗虫而未尽灭的情况,只是人们未听从命令而已。

  C.古时有讨除蝗虫而未尽灭的情况,只是人们未用上死力而已。

  D.古时有讨除蝗虫而未获胜的情况,只是人们未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