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猛铅锌矿资源储量地质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11942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7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矿区猛铅锌矿资源储量地质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矿区猛铅锌矿资源储量地质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矿区猛铅锌矿资源储量地质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矿区猛铅锌矿资源储量地质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矿区猛铅锌矿资源储量地质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矿区猛铅锌矿资源储量地质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矿区猛铅锌矿资源储量地质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矿区猛铅锌矿资源储量地质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矿区猛铅锌矿资源储量地质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矿区猛铅锌矿资源储量地质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矿区猛铅锌矿资源储量地质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矿区猛铅锌矿资源储量地质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矿区猛铅锌矿资源储量地质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矿区猛铅锌矿资源储量地质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矿区猛铅锌矿资源储量地质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矿区猛铅锌矿资源储量地质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矿区猛铅锌矿资源储量地质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矿区猛铅锌矿资源储量地质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矿区猛铅锌矿资源储量地质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矿区猛铅锌矿资源储量地质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矿区猛铅锌矿资源储量地质报告.docx

《矿区猛铅锌矿资源储量地质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区猛铅锌矿资源储量地质报告.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矿区猛铅锌矿资源储量地质报告.docx

矿区猛铅锌矿资源储量地质报告

 

******县

***矿区锰(铅锌)矿资源储量地质报告

 

***县***金属矿

二○一四年十一月

***  ***县

***矿区锰(铅锌)矿资源储量地质报告

 

报告编写单位:

***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项目负责人:

*

项目组成员:

*

报告编写人:

*

大队长:

*

总工程师:

*

报告提交单位:

***县***金属矿

法人代表:

*

提交报告时间:

2014年11月

内容摘要

***县***矿区锰(铅锌)矿属断裂破碎带充填交代型矿床,地表表现为风化淋滤型锰矿(锰帽),向深部渐变为原生的硫化物型铅、锌矿体。

矿区位于***县城336.5°方向,直线距离17.3公里处,隶属***县***镇管辖。

地理坐标:

东经*′45″;北纬2*4′30″。

矿区交通不甚方便,有***县城至*公路通过矿区东部的**,每天有往返班车至***县或*;矿区至**有5公里简易公路连接,目前可通中小型运输车。

矿区内目前仅有一处采矿权,采矿证号:

***1,采矿权人:

***县***金属矿,开采深度为450m至375m标高,矿区面积0.1249平方公里。

有效期自2013年3月28日至2015年3月28日。

生产规模0.5万吨/年。

开采矿种:

锰矿。

2002年***地质队受***县***金属矿的委托,对***县***锰(铅、锌)矿进行地质评价工作。

对***矿区进行了资料的收集、野外调查,初步了解了矿区的地层、构造、岩浆岩的基本特征,对矿区内的锰(铅、锌)矿体进行了调查研究,初步了解了矿体的分布、产状、形态、规模和矿石质量,估算了氧化带锰矿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矿石量10080吨;原生矿带中估算了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矿石量11520吨,铅576吨,锌403.2吨。

编写了《******县***矿区锰(铅、锌)矿储量地质报告》。

本次工作估算的储量获得矿产资源储量认定书(*市矿储认字[2003]06号)。

***地勘院接受***县******金属矿委托编写《******县***矿区锰(铅锌)资源储量地质报告》任务后,即于2013年8月11日成立项目组,收集了与矿区相关的地质资料。

2013年9月上旬进入矿山实地调查,主要对采矿现场中采损矿量、剩余矿量的调查,对采矿现场按地质编录规范进行系统编录及采样。

同时对矿区地形、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按详查工作程度要求进行了测量。

矿区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

1:

2000地质修测0.1249平方千米,1:

2000水文地质测量0.1249平方千米,1:

2000工程地质测量0.1249平方千米,1:

2000环境地质测量0.1249平方千米,坑探150m。

通过以上工作,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

1、进一步了解矿区地质特征,以及矿产资源类型,开采后矿体/床规模,矿体产状、矿石质量及夹石分布等变化特征,以及开采后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等情况。

2、通过实地调查、测量等到工作,大致查明了矿区范围内矿体/床的分布范围,矿体规模、产状及其品位等特征;

3、按矿产勘查规范及相关工作技术要求,对矿山近年开采情况进行调查测量,圈定采空区分布范围,大致查明了采矿证范围内主矿产资源储量,为矿山开采,以及采矿权变更、延续及资源储量管理等提供地质依据.

经估算***县***金属矿区采矿许可内截止2014年10月31日累计动用资源储量(122b类):

矿石量51.31千吨,Pb金属量2818.19吨,Zn金属量2874.74吨。

其中2006年9月30日前动用资源储量(122b类):

矿石量47.55千吨,Pb金属量2615.57吨,Zn金属量2670.81吨。

2006年10月1日后至2014年10月31日动用资源储量(122b类):

矿石量3.76千吨,Pb金属量202.62吨,Zn金属量203.94吨。

截止2014年10月31日,采矿许可内保有资源储量(122b类):

矿石量4.40千吨,Pb金属量250.24吨,Zn金属量256.75吨。

保有资源量(333类):

矿石量29.60千吨,Pb金属量1657.78吨,Zn金属量1705.46吨。

截止2014年10月31日,采矿许可内累计查明资源储量(122b+333类):

矿石量85.31千吨,Pb金属量4726.21吨;Zn金属量4836.96吨。

正文目录

 

附图目录

顺序号图号图名比例尺

11******县***矿区锰(铅锌)矿地形地质图1:

2000

22******县***矿区锰(铅锌)矿水文地质图1:

2000

33***县***矿区锰(铅锌)矿V1号矿体垂直纵投影图1:

1000

44***县***矿区锰(铅锌)矿中段平面图1:

500

55***县***矿区锰(铅锌)矿坑道素描图1:

200

附表目录

附表1***县***矿区工程测量成果表

附表2***县***矿区样品分析结果表

附表3***县***矿区基本分析(内检)质量统计一览表

附表4***县***矿区基本分析(外检)质量统计一览表

附表5 ***县***矿区小体重测试结果表

附表6 ***县***矿区取样点厚度、平均品位计算表

附表7***县***矿区单矿块平均水平厚度、平均品位计算表

附表8 ***县***矿区资源储量估算结果表

附表9 ***县***矿区工业矿体资源储量汇总表

 

附件

1、采矿许可证(复印件)

2、勘查单位勘查资质证书(复印件)

3、报告编制委托书

4、采矿权人承诺书

5、勘查单位承诺书

6、报告送审申请

7、矿产资源储量评审申报表

8、采矿证与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叠合图

第一章前言

第一节概况

***县***金属矿委托***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承担***金属矿区范围内的资源储量核实工作。

双方于2012年9月11日签订正式合同,明确了本次工作的目的任务及具体要求。

一、目的

在矿区范围内开展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参照相关文件及技术规范要求编制资源储量地质报告并报送有关矿产资源主管部门评审备案,为矿山长远规划及其价款处置提供资料依据。

二、工作任务

(1)编制可供评审备案的矿区资源储量地质报告一套,并及时送交矿产资源主管部门评审。

(2)提交经评审备案后的矿区资源储量地质报告(纸介质)一式五套。

三、具体要求:

(1)按现行规范要求进行地形测量、地质测量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

(2)对矿区进行实地调查,查明矿区内采空区的分布,规模大小。

(3)调查矿山历年采出矿量、损失矿量、回采率、贫化率、选矿回收率及经济效益等数据;反映矿山生产规模、生产能力、开采方式,选矿流程资料。

(4)报告编制工作应在充分利用矿区以往地质资料基础上,补充本次工作采集的有关资料进行编制,资源储量估算的工业指标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探规范》[DZ/T0214-2002]确定。

四、矿区位置、交通及自然地理

***金属矿区位于***县城336.5°方向,直线距离17.3公里处,隶属***县***镇管辖。

地理坐标:

东经*0″—*′45″;北纬*′00″—*′30″。

矿区交通不甚方便,有***县城至*公路通过矿区东部的**,每天有往返班车至***县或***;矿区至寨下有5公里简易公路连接,目前可通中小型运输车,见矿区交通位置图(图1)。

*

区内地貌属低山地区,山脊总体上呈北东向展布。

矿区内最高海拔标高505.2米,最低标高为375米,相对高差130米,植被较为发育。

矿区西部有一条山间小溪沟由南向北流,水流长年不断,水量一般,为选矿用水及生活用水提供了水源便利。

区内属亚热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足。

据***县水文气象资料,***县年降雨量为1610毫米,平均蒸发量1365毫米,平均气温19.l℃,本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降雨集中在4-7月,10月至次年元月为旱季,属亚热带温湿气候。

当地属贫困老区。

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林业为辅,另有香菇、柑桔、油茶等经济作物。

矿区附近居民点较稀少。

五、矿权基本情况

矿区内目前仅有一处采矿权,采矿证号:

*1,采矿权人为:

***县***金属矿,开采深度为450m至375m标高,矿区面积0.1249平方公里。

有效期自2013年3月28日至2015年3月28日。

生产规模0.5万吨/年。

开采矿种:

锰矿。

采矿证范围拐点坐标如表1-1。

表1-1***县***矿区范围拐点坐标

拐点号

80坐标

54坐标

X

Y

X

Y

1

2

3

4

开采深度:

450m~375m

采矿权面积:

0.1249平方公里

本次资源储量核实的估算范围都属于采矿证范围。

第二节以往地质勘查工作简述

本区内进行过1:

20万和1:

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对区域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作用有较为详细的划分和确定。

但是对矿区的锰(铅、锌)矿,前人未做过工作。

2002年***地质队受*********金属矿的委托,对***县***锰(铅、锌)矿进行地质评价工作。

对***矿区进行了资料的收集、野外调查,初步了解了矿区的地层、构造、岩浆岩的基本特征,对矿区内的锰(铅、锌)矿体进行了调查研究,初步了解了矿体的分布、产状、形态、规模和矿石质量,估算了氧化带锰矿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矿石量10080吨;原生矿带中估算了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矿石量11520吨,铅576吨,锌403.2吨。

编写了《******县***矿区锰(铅、锌)矿储量地质报告》。

本次工作估算的储量获得矿产资源储量认定书(***市矿储认字[2003]06号)。

2007年***县***金属矿委托***矿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对***县***锰(铅、锌)矿区进行年度矿产资源储量动态检测工作。

本次地质工作主要工作量:

1:

2千地质草测0.1平方公里,坑道编录150米,化学样38个,组合分析样品3个,内外检样32个,小体重样30块。

通过工作,查明了矿区内各矿种矿产资源储量(122b+333):

矿石量14.895万吨,金属量:

Pb0.837万吨,Zn0.847万吨,Ag2.744吨。

矿山消耗资源储量,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

矿石量2.379万吨,金属量Pb0.146万吨,Zn0.142万吨,Ag0.446吨;矿区内保有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矿石量12.516万吨,金属量Pb0.619万吨,Zn0.705万吨,Ag2.298吨。

并编写了《******县***矿区锰(铅、锌)矿区2007年度资源储量动态检测报告》。

2010年10月,由***县***金属矿委托***对矿区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工作。

并编制《******县***锰(铅、锌)矿核查区资源储量核查报告》和数据入库工作,并提交了全区累计查明各矿种资源储量:

矿石量23.79千吨,金属量Pb0.15万吨,Zn0.14万吨,Ag0.446吨。

第三节矿山设计、开采和资源利用状况

一、矿山开采设计方案

***县***金属矿从2003年开始逐渐步入正规开采,2003年5月由*****矿业开发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编制设计了《******县***金属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生产规模为年产矿石量5千吨,开采矿种:

锰。

采用地表与巷道相结合的开采方案,采矿方法为浅孔留矿法。

二、矿山生产建设情况

矿山2003年开始筹建开采,至2012年375中段以上基本开采完。

矿区在标高450以上是氧化矿石,主要为锰矿石,在矿山接管之前就已经其本上被零星开采完。

450米标高以下是原生矿带,锰矿石基本上已经没有,矿床主要富含铅、锌矿石。

根据矿山提供的数据,2006.10-2012年仅开出矿石量3.43千吨,平均年产量为0.686千吨,没有达到设计要求。

主要原因是矿山资源量面临枯竭。

经野外实地调查,矿山2006年10月1日后至本次报告资源储量估算截止日期,估算矿山累计采损资源储量(122b)类:

矿石量3.76千吨,Pb金属量202.62吨,Zn金属量203.94吨,Ag金属量0.06吨。

与矿山统计比较,矿石量和金属量与矿山统计相比略有误差,原因是采矿方式造成的统计的出窿矿量与估算的矿石量相比较小,加上部分采空区堵塞、崩陷、积水,编录取样难进行,无法计算其采损消耗储量。

三、矿山开采和资源利用情况

1.矿山采矿、选矿情况

根据矿山提供的数据可知,矿山近年平均入选品位为铅、锌1%,平均采矿回采率83.1%,贫化率15%;选矿回收率为90%,尾矿品位为Pb+Zn0.2%;综合利用率则为74.79%。

2.产品质量

根据生产矿山提供的铅锌产品质量化验结果,矿山铅精矿产品品位Pb60%,矿山锌精矿产品品位Zn50%,矿山银精矿产品品位Ag99.95%,产品质量符合有关质量要求。

四、矿山生产存在的问题

1、据统计矿山近年统计平均回采率为83.1%,与开发利用方案中设计相比略低。

但矿石贫化率为15%,与设计中11%相比较大,主要原因是开采过程中混入脉石围岩及低品位矿石所致;选矿回收率为90%,与开发利用方案中设计相符。

2、在今后采、选矿生产中,坚持贫富、难易、厚薄兼采,并定期分析损失、贫化原因,对采场要加强残矿和粉矿的回收,充分利用矿产资源,提高矿石综合利用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四节本次工作情况

一、本次工作情况

***地勘院接受***县***金属矿委托编写《******县***矿区锰(铅锌)矿资源储量地质报告》任务后,即于2013年8月11日成立项目组,收集了与矿区相关的地质资料。

2013年9月上旬进入矿山实地调查,主要对采矿现场中资源采损矿量、剩余矿量的调查,对采矿现场按地质编录规范进行系统编录及采样。

同时对矿区地形、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按详查工作程度要求进行了测量(表1-2)。

二、矿区累计投入工作量

表1-2***矿区实物工作量完成情况一览表

工作项目

计量

单位

2007年动态检测完成工作量

本次完成工作量

合计完成

工作量

一、测绘

1、工程点测量(GPS)

2

2

2、1:

2千地形测量

km2

0.54

0.54

二、地质测量

1、1:

2千地质测量

km2

0.1

0.1249

0.1249

2、1:

2千水文地质测量

km2

0.1249

0.1249

3、1:

2千工程地质测量

km2

0.1249

0.1249

4、1:

2千环境地质测量

km2

0.1249

0.1249

三、山地工程

1、坑道编录

m

150

150

四、岩矿实验

1、基本分析样

38

7

45

2、组合分析化学样

3

3

3、岩矿鉴定样

5

5

4、小体重样

30

30

5、内检样

32

32

6、外检样

32

32

7、岩石力学样

3

3

8、水质全分析样

1

1

三、本次资源储量地质报告编制情况

采矿许可内仅有一个矿体V1为本次资源储量地质报告编制的估算对象。

结合以往地质成果资料和本次实地矿山地质调查的情况,系统收集、整理本次工作中取得的各项原始资料,结合最新采矿探矿成果,最终完成资源储量地质报告编写工作。

通过以上工作,经估算***县***金属矿区采矿许可内截止2014年10月31日累计动用资源储量(122b类):

矿石量51.31千吨,Pb金属量2818.19吨,Zn金属量2874.75吨。

其中2006年9月30日前动用资源储量(122b类):

矿石量47.55千吨,Pb金属量2615.57吨,Zn金属量2670.81吨。

2006年10月1日后至2014年10月31日动用资源储量(122b类):

矿石量3.76千吨,Pb金属量202.62吨,Zn金属量203.94吨。

截止2014年10月31日,采矿许可内保有资源储量(122b类):

矿石量4.40千吨,Pb金属量250.24吨,Zn金属量256.75吨。

保有资源量(333类):

矿石量29.60千吨,Pb金属量1657.78吨,Zn金属量1705.46吨。

截止2014年10月31日,采矿许可内累计查明资源储量(122b+333类):

矿石量85.31千吨,Pb金属量4726.21吨;Zn金属量4836.96吨。

第二章工作区地质

矿区位**至***北东向构造带的交汇部位,岩浆热液活动频繁,构造发育,矿点出现较频,是多矿点多矿种地带。

区域地质特征简述如下(见图2区域地质矿产简图):

第一节区域地质概况

一、地层

1、震旦系

震旦系分布于区域范围东部,分布面积较大,是区域内出露的主要地层。

地层走向近南北,倾向东或西,倾角40度至60度。

是褶皱构造的主要基底层。

震旦系下统上施组(Z1):

下部千枚岩夹变余砂岩,时夹大理岩,变余砂砾岩;上部千枚岩夹磁铁石英岩和含锰灰岩,局部夹玄武岩。

震旦系上统老虎圹组(Z2):

分布面积较小,岩性为变余砂岩夹千枚岩,局部夹细碧岩、变流纹岩,近顶部夹结晶灰岩。

2、寒武系下统牛角河组(∈1):

出露于区域东南部,小面积分布。

岩性:

变余硬砂岩、沉凝灰岩、板岩夹硅质岩、炭质板岩或石煤层。

3泥盆系

区域内泥盆系出露有中统和上统,零星分布于东部。

泥盆系中统陡水组(D2):

岩性为砂岩、粉砂岩和沉凝灰岩,底部为砾岩。

泥盆系上统佘田桥组(D3):

砂岩、粉砂岩、页岩夹钙质砂岩和灰岩透镜体及鲕状赤铁矿层。

泥盆系与震旦系、寒武系呈不整合接触。

4、石炭系下统梓山组(C1):

主要分布天东南部***县城一带,地层走向北西,倾向北东,倾角较缓,一般20度至40度。

岩性为砂岩、页岩、钙质页岩夹炭质页岩及透镜状煤层。

5、侏罗系下统林山组(J1):

分布于***县城西部,岩性为砂岩、含砾砂岩、粉砂岩、泥岩,上部局部夹煤线或炭质页岩。

岩层走向北西,倾向北东,倾角约60度。

6、白垩系下统火把山组(K1):

零星分布于区域北部,呈北东向展布,出露面积小。

岩性为杂色砂岩、粉砂岩及泥岩夹火山碎屑岩,偶夹火山熔岩。

7、第四系(Q):

主要分布于***县城河流域,沿河道及两侧展布,构成***河及支流的各级阶地。

上部为亚砂土、亚粘土、砂等,中下部为砂、砂砾及卵石组成。

二、构造

本区大地构造单元处于安远—***北东向构造带与寻乌—三南东西向构造带的交汇部位。

区内经历多次地质构造发展和演化,构成了区内独特的地质特征。

(一)褶皱构造

区内褶皱构造主要是复向斜。

分布于***县城北部,矿区的东部。

褶皱出现于震旦系下统佘田桥组,向斜轴呈南北方向展布,两翼地层倾角在40度至70度,基本上为对称向斜。

(二)断裂构造

区内断裂以北东向最为发育,东西向断裂次之,此外尚有南北向断裂构造。

1、北东向断裂:

为矿区内主要的构造形迹,区内较为发育。

北东向断裂规模大,沿走向延伸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贯穿区内。

北东向断裂走向40-60°倾向北西或南东,倾角为40-60°。

北东向断裂控制了区域上地层及岩浆岩的出露,并错断东西方向的断裂,形成较晚,性质为压性或压扭性。

2、东西向断裂:

区内主要的构造形迹之一,多出现于区内的南部和北部,沿走向延伸几公里至几十公里,多数断裂倾向北,少数倾向南。

东西向断裂被北东向断裂错断现象明显,形成早于北东向断裂。

断裂性质以压性为主,压扭性次之。

3、南北向断裂:

零星分布于区域东部,规模一般较小,走向长一般几公里几十公里,走向近南北,倾向东。

断裂性质以压性为主。

三、岩浆岩

燕山早期第二阶段第一次侵入黑云母花岗岩(γ52-2a):

呈岩基分布于西部,出露面积较大,总体近南北方向展布,岩性为中粗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中粗粒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

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29%),钾长石(41%),斜长石(24%),黑云母(4%)、白云母(1%),副矿物主要为磁铁矿、榍石、磷灰石、电气石、褐帘石、锆石、萤石。

燕山早期第二阶段第二次侵入二云母花岗岩(γ52-2b):

分布于***县城的北西方向,呈岩株或岩枝产出。

细粒二云母花岗岩,侵入于第一次侵入的黑云母花岗岩体中,组成多期活动的复式岩体。

细粒二云母花岗岩是矿区的赋矿岩体。

燕山早期第三阶段第一次侵入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γ52-3a):

主要分布于区域西南部,呈岩滴状产出。

与侏罗系和泥盆系呈不整合侵入接触,出露面积一般较小。

燕山晚期的白垩纪花岗岩多为碱性花岗岩,一般呈岩滴产出,面积较小,呈零星分布。

区域内出露面积较大的岩体位于***县城北侧,为细粒花岗正长岩。

区域内脉岩种类较多,多分布于区域西部的花岗岩体中,主要有花岗斑岩、石英斑岩、玄武玢岩、煌斑岩、闪长玢岩等。

四、矿产

区内矿点多,金属矿产有铅、锌、钼、钨、铁、锰、铀、稀土等,非金属矿产有萤石、硅石、煤。

第二节矿区地质概况

矿区裸露岩石全部为岩浆岩,岩性为为细粒二云母花岗岩,属燕山早期第二阶段第二次侵入的花岗岩(γ52-2b),为正水花岗岩的一部分。

细粒二云母花岗岩:

浅红色、浅黄色,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

矿物成份有石英,含量20—25%,他形粒状,大小一般为0.5-1毫米;长石含量为70-75%,长轴大小为2-3毫米,自形至半自形结构;黑云母、白云母含量3-5%,局部含量稍多。

矿区构造以断裂为北东向,分布于矿区中部,可见长200米,推测断续延长800米,延伸大于130米。

断层产状走向55°,倾向南东,倾角70°。

断裂以破碎带的形式出现,宽度一般约1—5米,断裂破碎带中主要为花岗质碎裂岩,带中裂隙主节理发育,主要发育的裂隙有三组,其产状为305°∠55°、168°∠70°、235°∠75°。

地表裂隙中多为隐钾锰矿和黑锌锰矿充填,形成淋滤型锰帽;深部原生带,沿裂隙中充填有磁铁矿、闪锌矿、方铅矿。

断裂性质以压为主,次为扭性(图2)。

 

第三节矿床特征

本矿床为断裂破碎带充填交代型矿床。

矿区锰(铅、锌)矿体产于细粒花岗岩体的断裂破碎带中,呈透镜状产出。

地表表现为风化淋滤型锰矿(锰帽),向深部渐变为原生的硫化物型铅、锌矿体。

矿石中以氧化的黑锌锰矿和隐钾锰矿为主,黑锌锰矿含量为40%,隐钾锰矿含量为36%,呈纤维状、柱状块状集合体,矿物为弱非均质—均质;原生的铅锌矿石,其矿物成分主要为闪锌矿、方铅矿、磁铁矿、赤铁矿、及少量黄铜矿。

第四节矿体特征

矿区锰(铅、锌)矿体产于细粒花岗岩体的断裂破碎带中,呈透镜状产出。

矿体走向为55°,倾向面东,倾角为65°-70°。

矿体沿走向延伸最长为120米,地表延伸较短约30米,向深部长度增大;沿倾向延伸大于140米。

矿体厚度也有向下增厚的现象,地表矿体为1-3米,向深部一般有5-7米,最厚处达11米,平均厚度6.55米,矿体厚度变化系数为52%。

矿体位于矿区最高的山脊上,地表表现为风化淋滤型锰矿(锰帽),向深部渐变为原生的硫化物型铅、锌矿体。

根据PD3和PD4采集的光片样品进行显微镜下鉴定,PD3平窿中样品G1鉴定结果,矿石中以氧化的黑锌锰矿和隐钾锰矿为主,黑锌锰矿含量为40%,隐钾锰矿含量为36%,呈纤维状、柱状块状集合体,矿物为弱非均质—均质;PD4平窿样品G2的鉴定结果是原生的铅锌矿石,其矿物成分主要为闪锌矿、方铅矿、磁铁矿、赤铁矿、及少量黄铜矿。

根据以上光片样品鉴定结果看,矿区内矿体根据其氧化程度可分为两种不同类型的两个矿带,即上部为氧化带矿体,下部为原生带矿体。

两种类型的矿体分带线在PD3和PD4两个平窿工程中间,大概距离地表矿体出露高度为50米,也就是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