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上学期高考模考题共两套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1151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上学期高考模考题共两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高考模考题共两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高考模考题共两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高考模考题共两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高考模考题共两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高考模考题共两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高考模考题共两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高考模考题共两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高考模考题共两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高考模考题共两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高考模考题共两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高考模考题共两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高考模考题共两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高考模考题共两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高考模考题共两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高考模考题共两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高考模考题共两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高考模考题共两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高考模考题共两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高考模考题共两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上学期高考模考题共两套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三语文上学期高考模考题共两套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上学期高考模考题共两套Word文档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语文上学期高考模考题共两套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艺术上这种善于运用舞蹈形式,辩证地结合着虚和实,这种独特的创造手法也贯穿在各种艺术中。

大而至于建筑,小而至于印章,都是运用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来处理,而表现出飞舞生动的气韵。

由舞蹈动作伸延,展示出来的虚灵的空间,是构成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的共同特征,而造成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的特殊风格。

研究其特殊贡献,有助于人类的美学探讨和艺术理解的进展。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乐论》中“粹”,指艺术品要去粗取精,提炼集中,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B.古人在绘画石刻中善用虚实关系处理空间的方法,与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有相通之处。

C.演员需要舞台环境的搭建,加上自身表现程式和手法,才能充分展现出剧情的意趣。

D.将舞蹈形式贯穿到中国的各种艺术中,造就了中国艺术区别于世界的特殊风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论述艺术表现的虚实关系,主要从中国艺术的绘画、戏曲和书法三方面展开。

B.文章阐释中国传统艺术中存在虚实辩证统一的事实。

从抽象到具体,层次清楚。

C.文章多处运用举例论证,具体生动地阐明了虚实关系,增强论述的力量和说服力。

D.文章最后一段以美学探寻和促进艺术理解为前提,论证了虚实关系在中国艺术中独特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艺术空间里存在因虚得实,如白石画虾在

纸上,别无他物,令人感到满幅是水。

B.《女史箴图》中删略背景、突出人物的形式,证实

了“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

C.掌握虚和实的辩证关系并认识二者的美学意义,可为新艺术形式的创作提供养料。

D.只要戏曲、绘画、书法等中国艺术中存在着舞蹈精神,那么民族传统就不会消失。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它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一是突发性。

突发性指事件的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情况,都难以准确把握;

对事件起因、规模、事态变化等,也不能事先确定。

二是复杂性,主要指造成原因复杂。

有自然因素造成的,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

有人为因素造成的,如战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

三是传播的广泛性,某些传染病可能毫无国界地广泛传播。

(摘编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探讨》)

材料二:

作为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当时的中国在疫情防治中暴露出诸多问题。

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对疫情隐瞒不报。

另一方面,当时国内比较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制度、应急设施。

对于非典一类的新发传染病,彼时并无任何应急预案作为指导依据。

而且,许多医院没有足够的隔离设施,交叉感染严重。

这些都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SARS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

政策方面,2003年国家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此后又出台了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从国家到乡镇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医疗救治方面,各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包括设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扩大医疗救治队伍等。

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

这一系列建设使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升。

(摘编自《非典十六年之后,中国的防疫体系都有哪些进展?

》)

材料三:

2009年,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联防联控,并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使公众能够了解疫情,做好防控。

此外,政府还联合科研机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仅87天,就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

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中国政府积极应援非洲,同时采取国内疫情防范措施,取得了“零感染,零输入”的可喜成绩。

这次疫情抗击还成为我国首次在卫生应急领域走出国门的成功案例。

事实上,自非典后,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已多次经受住考验,并在实战中不断完善。

国家卫计委卫生应急办主任许树强曾表示,中国经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埃博拉疫情等重要阶段的洗礼,应急能力已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摘编自《抗击甲流:

中国在行动》)

材料四:

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袭来,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

面对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

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决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加强防疫工作,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

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创造了十天十夜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奇迹。

我国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防控了疫情蔓延,国际社会对此普遍给予肯定。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方行动快速有力,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

(摘编自《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来自哪里》)

4.下列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突然发生,人们事先难以准确把握某次事件发生的时间、方式、成因等情况,因此无法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B.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因复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食物中毒、战争等人为因素都可能引发公共卫生事件,从而对公众健康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

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范围广,某些传染病毒可能会无国界扩散,这需要各国共同应对,国际合作抗击埃博拉疫情和抗击新冠肺炎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D.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这有利于把握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规模、事态发展等信息,做好防控。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应对非典时,我国存在着地方政府瞒报疫情信息、缺乏新型传染病应急预案和应急设施等问题,这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B.2009年我国成功抗击甲型H1N1流感疫情,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成功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

C.正是因为经历了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非洲埃博拉疫情三个重要阶段的洗礼,我国的应急能力才能够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D.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有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高度赞赏,这体现出国际社会对我国疫情防控的肯定,也侧面显示出我国防控疫情能力的提升。

6.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次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为什么能快速有效地进行防控?

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相亲记

阴历新年来了。

一天,周太太跟方鸿渐说,张家把他八字要去了,请算命人排过,跟他们小姐的命“天作之合,大吉大利”。

张先生请他去吃便晚饭,无妨认识那位小姐。

鸿渐本不愿跟这种俗物往来,但转念一想,自己从出洋留学到现在,还不是用的市侩的钱?

反正去一次无妨。

这位张先生名叫吉民,但他喜欢人唤他Jimmy。

他在美国人花旗洋行里做了二十多年的事,手里着实有钱。

只生一个女儿,不惜工本地栽培,教会学校里所能传授熏陶的洋本领、洋习气,美容院理发铺所能制造的洋时髦、洋姿态,无不应有尽有。

这女儿刚十八岁,中学尚未毕业,可张先生夫妇以为女孩子到二十岁就老了。

夫妇俩磋商几次,觉得宝贝女儿嫁到人家去,总不放心,不如招一个女婿到自己家里来。

那天张先生跟鸿渐同席,认为他颇合资格:

家世头衔都不错。

方家经这番战事,摆不起乡绅人家臭架子,这女婿可以服服帖帖地入赘到张府上。

方鸿渐下午办公完毕去张家,经过一家皮货铺子,看见獭绒西装外套,新年廉价,只卖四百元。

鸿渐常想有这样一件外套,可是盘算一下,只好叹口气。

到了张家,张先生热闹地欢迎道:

“Hello!

Doctor方,好久不见!

”张先生跟外国人来往惯了,说话有个特征——喜欢中国话里夹无谓的英文字。

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

所以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

他仿美国人读音,惟妙惟肖,也许鼻音学得太过火了,不像美国人,而像伤风塞鼻子的中国人。

鸿渐和张小姐没有多少可谈,只好问她爱看什么电影。

跟着两个客人来了,一个叫陈士屏,是欧美烟草公司的高等职员。

一个叫丁讷生,也在什么英国轮船公司做事。

张太太说,人数凑得起一桌麻将,何妨打八圈牌再吃晚饭。

方鸿渐赌术极幼稚,身边带钱又不多,不愿参加,宁可陪张小姐闲谈。

经不起张太太再三怂恿,只好入局。

没料到四圈之后,自己独赢一百余元,心中一动,想假如这手运继续不变,那獭绒大衣便有指望了。

八圈打毕,方鸿渐赢了近三百块钱。

同局的三位一个子儿不付,一字不提,都站起来准备吃饭。

鸿渐唤醒一句道:

“我今天运气太好了!

从来没贏过这许多钱。

张太太如梦初醒道:

“咱们真糊涂了!

还没跟方先生清账呢。

陈先生,丁先生,让我一个人来付他,咱们回头再算得了。

”便打开钱袋把钞票点交给鸿渐。

饭后散坐抽烟喝咖啡,鸿渐瞧见沙发旁一个小书架,猜来都是张小姐的读物。

一大堆《西风》、原文《读者文摘》之外,还有原文小宇白文《莎士比亚全集》、《新旧约全书》、翻版的《居里夫人传》、《我国与我民》等不朽大著以及电影小说十几种。

一本小蓝书,背上金字标题道:

《怎样去获得丈夫而且守住他》。

鸿渐忍不住抽出一翻,只见一节道:

“对男人该温柔甜蜜,才能在他心的深处留下好印象。

女孩子们,别忘了脸上常带光明的笑容。

”看到这里,这笑容从书上移到鸿渐脸上了。

抬头忽见张小姐注意自己,忙把书放好,收敛笑容。

陈先生要张小姐弹钢琴,大家同声附和。

张小姐弹完,鸿渐要补救这令她误解的笑容,抢先第一个称“好”,求她再弹一曲。

他又坐一会,才告辞出门。

洋车到半路,他想起那书名,不禁失笑。

丈夫是女人的职业,没有丈夫就等于失业,所以该牢牢捧住这饭碗。

哼!

我偏不愿意女人读了那本书当我是饭碗。

想到这里,鸿渐把天空月亮当作张小姐,向她挥手作别。

客人全散了,张太太道:

“这姓方的不合式,气量太小,把钱看得太重,给我一试就露出本相。

好像怕我们赖账不还的,可笑不可笑?

张先生道:

“什么博士!

还算在英国留过学,我说的英文,他好多听不懂。

我不爱欧洲留学生。

张小姐不能饶恕方鸿渐看书时的微笑,干脆说“这人讨厌!

你看他吃相多坏!

全不像在外国住过的。

他喝汤的时候,把面包去蘸!

他吃铁排鸡,不用刀叉,把手拈了鸡腿起来咬!

吓!

这算什么礼貌?

张家这婚事没结果,周太太颇为扫兴。

可是方鸿渐记得《三国演义》里的名言:

“妻子如衣服。

”当然衣服也就等于妻子;

他现在新添了皮外套,损失个把老婆才不放在心上呢。

(选自钱钟书《围城》,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虽是选段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采用全知视角,综合运用了语言、神态、心理描写等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B.张太太等三人打完麻将后并非不愿意出钱,而是为了试探方鸿渐,方鸿渐小气贪财是导致相亲失败的原因之一。

C.张小姐开始对方鸿渐还抱有好感,后来发现他受邀来访的目的并非相亲,于是在方鸿渐离开之后刻薄地议论他。

D.本文细致介绍了张小姐的书架,这一细节描写颇有意味,既表现出张小姐的家庭、文化背景,又暗示出人物特点。

8.从安排女儿相亲一事上可以看出张先生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讽刺手法的运用是《围城》的一大艺术特色,请结合本选段简要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

父徙代。

汉兴徙安陵。

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

文帝辇过,问唐曰:

“父老何自为郎?

家安在?

”唐具以实对。

文帝曰:

“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钜鹿下。

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

父知之乎?

”唐对曰:

“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

”上曰:

“何以?

”唐曰:

“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

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

”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

“嗟乎!

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

“主臣!

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上怒,起入禁中。

良久,召唐让曰:

“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

”唐谢曰:

“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印。

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

“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

“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日阃【注】以内者,寡人制之;

阃以外者,将军制之。

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

此非虚言也。

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

当是之时,赵几霸。

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

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

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

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

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

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

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

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

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

”文帝说。

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

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

唐时年九十馀,不能复为官。

(节选自《史记·

张释之冯唐列传》)

【注】阃kǔn:

宫门的门槛。

10.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B.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C.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D.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帝,指汉文帝刘恒,因为他擅长于政治经济的治理,所以庙号被尊为“文”。

B.匈奴,汉朝时活跃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屡次进犯边境,对西汉政权造成强大威胁。

C.尺籍伍符,指记载军令、军功簿籍和军士中各伍互相作保、不容奸诈的守则。

D.持节,节即符节,缀有牦牛尾的竹竿,古代使臣奉命出使时,必执符节以为凭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冯唐回答文帝疑问,直言冒犯龙颜。

文帝向他询问李齐的情况,他认为李齐不如廉颇和李牧,直言文帝即使得到像廉李一样的大将,也不能重用,文帝大怒。

B.冯唐谈论将帅,借古制劝谏君王。

他告诉文帝,古代帝王派遣将帅,礼节隆重;

国内大事由帝王决断,因功封爵赏赐之事由将军在外裁定上奏,朝廷不从中干预。

C.冯唐性格耿直,论魏尚出于公义。

魏尚厚待军吏,威慑东胡,因报功有误被削去爵位;

他直言文帝法律严苛,赏轻罚重,文帝采纳了他的劝谏,赦免魏尚。

D.冯唐被推举为官,却年事已高。

汉景帝即位,任命他为楚国丞相,不久被免职;

汉武帝即位时,征诏贤良之士,大家举荐他,但他已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l)良久,召唐让日:

”唐谢日:

”(5分)

(2)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九日送别

王之涣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都门送别

沈彬

岸柳萧疏野荻秋,都门行客莫回头。

一条灞水清如剑,不为离人割断愁。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九日即重阳节,诗中所写“登高”和饮“芳菊酒”都是这一节日的习俗。

B.“暂”字既写出了团聚时间的短暂,也写出诗人强压内心愁苦的复杂心境。

C.两诗都表达了离别之苦,王诗除此之外还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迷茫之情。

D.沈诗作者以客观的笔触写出了离人真挚而沉重的情感,情调沉郁悲怆。

15.这两首诗都抒发了送别愁情,二者的艺术手法有何异同?

请简要分析。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以对比强调做人要有坚定志向的句子是:

,。

(2)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人去楼空的物是人非的情景。

李煜的《虞美人》中,也有两句写出了这样的物是人非之感,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勾起作者无穷幽怨和仇恨之情。

(李煜《虞美人》)

(3)“文章憎命达”是杜甫对李白的评价,而他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在《登高》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着力写出了他的悲愁和孤独。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每小题3分,共9分)

人民创造历史,历史造就英雄。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改革、革命、建设的历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赞歌唱响在历史的天空,各条战线各个领域涌现出一批批英雄模范人物。

行程万里,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最动人的乐章。

或是赤胆忠心献身国防事业,或是全心全意服务民生福祉,或是推动科技创新……

获得“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功勋模范人物,是新中国英模群体的典型代表,是人民的光荣,国家的财富。

铭记他们的历史功绩,尊崇他们的英雄风范,彰显了关心英雄、珍爱英雄、尊崇英雄的国家态度。

()功勋模范人物不仅是国家栋梁、民族先锋、社会楷模、行业,也是我们身边可爱可敬、可亲可感的榜样。

以身许国的崇高风范、奉献牺牲的高尚情怀、的奋斗品质、矢志创新的敬业态度、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功勋模范人物身上,生动地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开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活动,扬起信念风帆,树立模范标杆,有利于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崇德向善、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不断培厚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鞠躬尽瘁翘楚默默无闻择善而从

B.呕心沥血魁首当仁不让择善而从

C.鞠躬尽瘁翘楚默默无闻见贤思齐

D.呕心沥血魁首当仁不让见贤思齐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是国家最高荣誉,是无上的荣光,也是激发亿万人民奋勇前行的巨大力量。

B.作为激发亿万人民奋勇前行的巨大力量,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是无上的荣光,是国家最高荣誉。

C.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是激发亿万人民奋勇前行的巨大力量,也是国家最高荣誉,是无上的荣光。

D.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是无上的荣光,是国家最高荣誉,也是激发亿万人民奋勇前行的巨大力量。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改革、革命、建设的历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在历史的天空唱响了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赞歌。

B.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改革、革命、建设的历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赞歌在历史的天空唱响。

C.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赞歌在历史的天空唱响。

D.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在历史的天空唱响了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赞歌。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我国古代家训的内容十分丰富,概括地说有两个方面,①。

居家主要是教育家人孝悌、勤俭和读书等。

②,在历代家训中,孝悌被看作是人伦大节,是为人处世的根本。

勤俭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美德,如“勤与俭,治生之道也。

不勤则寡入,不俭则妄费”。

历代家训还十分注重教育子女读书做人,大多数家训都认为教孩子读书,不仅是为了寻求上达之路,③。

如曾国藩就要儿子读书,成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处世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