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国防教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15792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四年级国防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学四年级国防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学四年级国防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小学四年级国防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小学四年级国防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小学四年级国防教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小学四年级国防教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小学四年级国防教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小学四年级国防教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小学四年级国防教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小学四年级国防教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小学四年级国防教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小学四年级国防教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四年级国防教育.docx

《小学四年级国防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四年级国防教育.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四年级国防教育.docx

小学四年级国防教育

备课时间:

年月日教案总序号:

课题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了解台湾省的位置、范围;知道台湾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台湾的经济发展特色。

2、让学生学会捕捉生活信息、学会求知、学会创新。

3、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以及神圣的民族感、使命感、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知道台湾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台湾的经济发展特色。

难点: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以及神圣的民族感、使命感、责任感。

教学方法

情感熏陶讨论交流材料展示

师生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导入]通过标题“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用繁体中文,引发学生的疑问。

[设问]我国广泛使用繁体字的行政区主要集中在哪里?

对,我国广泛使用繁体字的行政区主要集中在港澳和台湾。

上今天我们就一起再去台湾“旅游”,看看这美丽富饶的宝岛。

一、探寻“台湾之根”

台湾与大陆语言、文化相同,说明海峡两岸历史文化有密切的渊源。

[设问]阅读下列材料,说说海峡两岸还有哪些亲密关系?

材料一:

由于地壳运动,大约一万年前,由于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了台湾海峡,台湾才与大陆分离,形成岛屿。

此外,台湾与其北面的东海、南面的南海的地质结构是一致的。

材料二:

台湾始称于明朝,以前被称为夷洲。

历史上曾多次遭受外来侵略。

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885年清政府正式设台湾省制。

1895年台湾被日本侵占,直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才回归祖国。

材料三:

目前,台湾省的居民中,汉族约占97%、他们主要是明清以来福建、广东两省移民的后代,大部分人还保留着乡音。

材料四:

70年代时,台湾同胞开展了热烈的寻根活动。

经考证,他们认为台胞(包括客家人)的祖宗在唐山—唐山就是指祖国大陆,特别是指与台湾仅一水之隔的福建与广东。

材料五:

台湾和福建等省许多居民都共同信奉妈祖。

(出示“台湾的妈祖庙”和“福建的妈祖庙”两幅图片。

[小结]无论从历史渊源、血缘关系,还是从人文风俗方面,台湾都是与祖国大陆一脉相承的,你还能补充哪些更丰富的资料呢?

(对学生介绍台湾的部分历史进行点评。

[转承]台湾与祖国大陆在历史渊源、血缘关系、人文风俗方面等都一脉相承,在地缘关系又怎么样呢?

二、探寻“美丽的宝岛”

播放台湾岛的风光并配上音乐和解说词。

玉山云海、风光绚丽的日月潭、千姿百态楚楚动人的台湾岛海岸……

[CAI]出风光图片(有关介绍)

资料雅号最多的省——台湾

宝岛的树种达4000种以上,相当于整个亚洲大陆木本植物的2/3,故有“绿岛”“海上植物园”和“亚洲天然植物园”之称。

台湾森林面积占全岛面积的55%,为全国森林覆盖率的4.3倍,所以有“木材之乡”“森林宝库”之誉。

阿里山盛产红松,故台湾又有“红松之乡”和“神木之乡”的称号。

台湾的樟树几乎分布于全岛,樟脑和樟油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是中国也是世界的“樟脑之乡”。

台湾以盛产四季花卉特别是兰花而闻名,品种多达100多种。

因此,台湾自古有“四季如春的花园”和“兰花之岛”的美称。

同时,台湾有400多种蝴蝶,故也有“蝶岛”的美誉。

台湾东部海域是珊瑚的主要产地,所以台湾还有“珊瑚岛”之称。

台湾地热资源丰富,多火山、温泉,堪称“地热之岛”“温泉之乡”。

台湾地处地球上规模最大、活动性最强、最频繁的“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是中国地震最多的省份,故有“地震之岛”之说。

台湾农作物一年三熟,主要农产品是甘蔗、稻米,因而又有“粮仓”“粮库”和“东方甜岛”之称。

[设问]台湾的地形、气候、位置对台湾丰富的物产有什么影响?

 (教师适当引导)

[小结]台湾岛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宝岛,岛上自然环境优越,森林、矿产、农产等资源丰富,被誉为“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

[竞赛]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熟悉的台湾工业产品和我们周边著名的台资企业,看谁举的最多。

[转承]台湾经济在近几十年发展很快,是亚洲“四小龙”之一。

三、经济特点:

出口导向型经济

  阅读材料:

海峡两岸贸易呈现高速增长

台湾是以进出口导向为主的经济体,进出口贸易总额每年均占本地生产毛额相当高的比例。

1980年,台湾经济发展对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95.6%,其中对出口贸易依存度也达47.89%;近年的依存度虽有所下降,但仍高达八成以上,其中对出口贸易依存度还有四成以上。

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7年底,大陆批准台商投资项目近75000项,台商实际投资450多亿美元。

2006年,两岸贸易总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达1078.4亿美元。

截至2007年底,两岸累计贸易总额达7281亿多美元。

其中,2005~2007年三年的两岸贸易总额合计达3245.5亿美元,占比将近一半。

目前,大陆是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台湾经济对大陆的依存度已超过25%。

据统计,从2005年到2008年4月,大陆进口台湾农产品的总量达到45.6万吨,总值为5.4亿美元。

目前,台湾是大陆最重要的进口来源地之一或者说大陆是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

[讲述]台湾与大陆有广阔的经济技术合作前景。

但是因为有人为障碍,这种合作还没有广泛进行。

很多商人都急切地盼望两岸关系的进一步改善。

教学反思

备课时间:

年月日教案总序号:

课题

郑成功收复台湾(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学习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的事迹,树立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保家为国的责任感。

2、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

4、培养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学习郑成功事迹。

难点:

树立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保家为国的责任感。

教学方法

展示资料,情感熏陶,归纳整理

师生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1、观看影片《郑成功收复台湾》。

2、学生交流了解:

郑成功,你知多少?

附资料:

民族英雄郑成功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民族英雄郑成功,于1662年打败侵占台湾38年之久的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了我国神圣领土,写下这首《复台》诗。

诗作高度概括了收得台湾的艰难历程,无限深情地抒发了自己与将士们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血肉深情。

郑成功,(1624—1662年)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民族英雄,原名福松、森,号大木,福建南安县石井村人。

其父郑芝龙,是南明隆武朝“建安伯”,曾组织向台湾移民,积极开发台湾岛。

1645年(清顺治二年),21岁的郑成功在福州受到隆武帝朱韦健的召见,颇多赏识,被认为本家,赐他国姓(朱),改名成功,因此中外尊称之为“国姓爷”。

1653年(清顺治10年),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又封他为“延平郡王”。

郑成功的活动是在国内明清王朝交替和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东方的时期展开的。

1646年(清顺三年)秋,清兵进攻福建,隆武帝被生擒,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掌握隆武朝廷军权,在汉奸洪承畴的勾引下,率兵投降了清朝。

郑成功反对父亲隆清,率领部下先在广东南沃岛起兵,继而挺进厦门鼓浪屿,1650年(清顺治七年)占领厦门、金门两岛。

以后与清军展开不断的战斗,逐步收复了福建漳、泉地区,并控制了北至浙江舟山,南至广东潮惠的东南沿海地区。

1659年夏,郑成功率水师10余万北上,经舟山溯长江,连克瓜州、镇江等城。

7月围攻南京,误中清江南总督郎廷佐的强兵计,折兵回厦门。

翌年,清军分三路进攻厦门,被郑成功击退。

郑成功在坚持抗清的同时,又和侵占我国领土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展开长期的斗争。

荷兰殖民者于1624年(明天启四年)侵占了我国的台湾,对台湾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并不断骚扰福建、广东沿海地区,激起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慨。

1652年(清顺治九年),台湾爆发了以郭怀一(郑成功父亲郑芝龙的旧部)领导的抗荷武装起义。

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郑成功为了抗议荷兰殖民者在海上的掳掠,曾下令禁止商船到台湾贸易,在经济上给荷兰殖民者以有力的打击。

1661年4月,郑成功令长子郑经防守厦门,新率战舰120艘,将士25000余人,在金门料罗湾誓师东进收复台湾。

经过激烈的海战,郑军击沉荷军主力舰“赫克托”号,收复了“赤嵌楼”。

在近一年的争夺中,荷军伤亡近2000人,损失惨重。

1662年2月1日,荷兰侵略军被迫投降,被侵占达38年之久的台湾终于重归祖国怀抱。

郑成功于1662年旧历五月初八因病逝世于台湾,终年39岁。

教学反思

 

备课时间:

年月日教案总序号:

课题

郑成功收复台湾(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了解郑成功生平,树立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保家为国的责任感。

2、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

4、培养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

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观摩讨论

师生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1.分小组讲述郑成功的故事。

2.写一写听故事的心得。

附资料:

郑成功的故事

郑成功诞生

 公元1624年(也就是明思宗在煤山自缢前二十年)七月十四日,日本九州岛西部长崎县松浦郡(原名平户)河内浦的海滨----千里滨,就像平常一样,海天一色,风景明媚,和相距不远的繁华市镇比较起来,这里算是一个闹中取静的好地方。

 一个大腹便便的孕妇,正在海边散步,她蹲下身来,捡拾沙滩上可爱的贝壳。

忽然,乌云四合,下起一阵大雨,平静的海面,顿时波涛汹涌,白浪翻腾。

正在这个时候,田川氏忽然感到肚子一阵阵剧痛,她知道马上就要分娩了,但一时却找不到地方避雨,只好踉跄地倚在一块巨石旁边坐下,就在这里,她平安地生下了一个男孩。

 这块石头,因郑成功而成名,被称为“儿诞石”。

现在这块石头,仍在平户千里滨的海滩,高八十公分,宽三公尺。

如今这块石上刻着“郑延平郡王庆诞芳址”九个字,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

据说,目前已经被海沙埋陷,满潮时没入波浪中仅得见其尖端。

在千里滨的东侧,有一块碑文,全文约一千五百字,记录着郑成功母亲田川氏生郑成功之事,以及郑成功一生的功业事迹。

       

根据传说,在田川氏生产的时候,很多人看到郑家的屋子,红光满天,起先以为失火,大家忙着赶来救火的时候,才知道是添了一个男孩。

随着郑成功的出生,有着许许多多的传说,也许这些传说都是子虚乌有,却可以反映出,在人的心目中,郑成功是一代英雄。

郑成功的故事一:

年幼器识

郑成功自幼头脑就清楚,读书写文章,绝不拘古人的陈见,他写的作文,往往都是自己的思想,有时候,他老师都会感到惊讶。

现在我们举一个他十一岁的作文,就可以的看出,他在少年时代是多么的特殊了。

有一天,老师给十一岁的郑成功,出了一个作文题目:

“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

像这样的作文题目,对现年十一岁的小学生来说,可能不懂得如何去下笔,即使是叫现在的大学生来写,恐怕也抓耳挠腮,搜索枯肠大半天,还是写不出几句话来。

可是十一岁的郑成功,他不但是一挥而就,而且气势万钧,他在文章中很简洁的说:

“汤武之征诛,一洒扫也;尧舜之揖让,一进退应对也。

”这样的文章,不但令他老师惊讶,即使是现代的人,看了也会感到自叹弗如。

一篇文章的好坏,最重要的,就是他的思想。

我们可以在这篇文章中看出,郑成功从小就有很高的政治敏感度。

即使是家居生活的洒扫应对,他都能做一番政治的联想。

郑成功的故事二:

剑井

相传郑成功带兵北上,驻兵在台中县大甲镇铁砧山上时,当时兵队内每个都喊没水喝,口渴难受,郑成功就向上苍祈水,之后,拔出随身的宝剑往地上一砍,水源源不断的冒出,成了一口井,今天这口井依然存在,上头还有于右任先生所提的“剑井”两个字。

郑成功的故事三:

焚儒服

正当郑芝龙率领五百名到福州投降于清庭时,清兵却同时出兵攻打安平,因郑成功之母亲不愿意随郑芝龙一同降清,便留在安平,清兵攻入郑府时,见翁氏风姿犹存,随以言语戏狎,轻浮至极,翁氏大骂:

畜类蛮胡!

竟敢犯我大明江山,烧杀抢掠,与禽兽何异?

清兵被骂得老羞成怒,终于受辱而死.郑成功火速赶到时,却为时已晚,但此时心中淌着血,喃喃自语:

国仇家恨

──国仇家恨───治理母丧完毕后,郑成功回想往事,降武帝遇害,父亲叛降,母亲受辱而亡,不禁悲痛,决定弃文从武,专事武行.率领约二十余人到孔庙(又称焚服亭,现今在南安丰州路下村的魁星阁下,坊边有苍老古松一株,此松已有三百多年,相传植于成功焚青衣时.另还有纪念碑一座,刻有文字,志以其事).祭拜先师云:

“昔为孺子,今为孤臣,向背去留,各行其是,仅谢儒衣,祈先师昭鉴。

”并将从前读书时,所穿的青衣,用柴火烧掉.从此以孤臣孽子之身,独立去完成反清复明的志业.

郑成功的故事四:

剑潭

今天台北市剑潭的地名即因此而来。

相传郑成功率兵渡河时,河底冒出千年鱼精,兴风作浪,郑军无法渡河。

郑成功大怒,拔剑投入潭心,将鱼精杀死,但宝剑也沉没水底。

其后,每逢月晦或风雨之日,河底宝剑便会散发出光芒。

教学反思

备课时间:

年月日教案总序号:

课题

苏武牧羊不变节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了解“苏武牧羊”故事的内容。

2、感受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坚贞的民族气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感受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坚贞的民族气节。

教学方法

展示资料,情感熏陶,充分讨论

师生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揭示课题

  西汉中期,为了和平,汉武帝派苏武为使者出使匈奴。

那一年,苏武恭恭敬敬地接过汉武帝手中的旌节,离开长安,19年后,他怀揣着旌节又回了故里。

  二、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一)学生自读课文文本。

1、你发现写苏武出使前后内容有些什么变化?

  (学生交流时,出示媒体,相机介绍“旌节”——古代用彩色羽毛装饰的旗子。

  2、自由读课文思考:

19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因而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

  

(二)了解苏武牧羊的内容,感受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的爱国评价之心。

  1、简单交流“变化”的原因。

  2、出示:

苏武已受各种折磨。

  

(1)感受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的爱国之心。

  

(2)理解“生死置之度外”的意思。

思考:

哪些具体的事例告诉了我们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3、交流事例。

  匈奴王硬说苏武参与匈奴内乱,要他认罪。

苏武抽刀自尽,宁死不受辱。

  匈奴王早已投降汉使卫律劝苏武投降,苏武痛斥卫律。

 “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爱侮辱!

  过渡:

苏武是怎样接过旌节的?

  教师补充资料:

当时出使的使者或被除死,或倒在途中,无一人能生还。

因此当苏武接过旌节时,就已经

——将生死置之度外。

  “卫律!

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

  苏武是国家的使者,见了卫律似乎应该这样说:

“我是汉人的儿子,我不会背叛……,不会……”

比较两种说法,有何不同?

后一句中“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这里的“我”指谁?

 (通过变换说话的角度,体悟苏武对背叛国家的叛徒的憎恨。

  补充李陵劝降的资料,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李陵曾称苏武为“义士”,并说:

“义士!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引导学生读懂,“义士”的意思是——

  4、小结板书。

  

(1)教师引读板书。

  

(2)思考:

你有什么发现。

  (3)在苏武的心中这“旌节”意味着——意味着——

  (三)感悟苏武“不变”的气节。

  师:

整整19年啊,这19所使苏武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人,这19年让旌节脱光了羽毛,一切都变了,然而什么没有变?

  1交流。

  2想像:

苏武终于又回到了京城,此时此刻,他在心里大声呼喊些什么?

  3想像:

来迎接苏武的人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四)总结

  媒体播放赞颂苏武的资料。

你想对苏武说些什么?

教学反思

备课时间:

年月日教案总序号:

课题

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了解戚继光是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他不但作战英勇,而且很有智谋。

2、号召学生学习戚继光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戚继光是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他不但作战英勇,而且很有智谋

教学方法

材料展示,小组讨论创设情境,情感熏陶

师生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

同学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的哪些民族英雄?

我国明朝,就有一位抗日的民族英雄(生:

戚继光)。

[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了解课文。

  1.自读课文,自学思考。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把不会读的字、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并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解决。

自己思考或查字典后,仍不理解的词句意思,课文内容,用笔画标注出来。

 

(2)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全班质疑。

题目为什么写“民族英雄”?

戚继光为什么组建、训练“戚家军”?

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哪儿看出他作战英勇、很有智谋?

(三)小组交流,检查自学。

  1.轮流读文。

[要求:

画出读错的字词句,读完订正,再练读。

]

  2.提出疑问,交流大意。

[要求:

学生认真思考后仍不能解决的,小组讨论帮助解决。

个人说出答案后还要谈理由。

]

 (四)全班讨论,检查自学。

  1.轮流读书,了解全文。

  2.讨论问题,解决疑问。

  师:

通过自学,小组讨论,哪个小组想发言,帮同学解决难题?

意图: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思维能力,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意图:

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注意倾听的能力,思辩能力。

 

意图:

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1)为何题目用“民族英雄”。

[要求:

结合书上有关语句,谈自己的理解。

]

  

(2)戚继光为什么组建、训练“戚家军”?

[要求:

可以用书中语言回答,也可以把用自己的话回答。

]

  (3)从哪儿看出他作战英勇、很有智谋?

[要求:

先读书中语句,再谈自己的体会。

]

 (五)复习巩固,拓展知识。

  1、交流课外资料。

 

(1)讲戚继光的故事。

 

(2)表演课前准备的有关戚继光的节目。

       

 

意图: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概括、理解能力。

意图:

培养学生搜集、使用课外资料的能力,丰富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学英雄、爱英雄的情感,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反思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