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五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1197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五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辽宁五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辽宁五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辽宁五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辽宁五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辽宁五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辽宁五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辽宁五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辽宁五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辽宁五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辽宁五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辽宁五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辽宁五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辽宁五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辽宁五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五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辽宁五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五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辽宁五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管子》:

“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

“先王……以珠玉为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在中国文化中比黄金和丝绸更贵重的是美玉,所谓黄金有价玉无价。

玉崇拜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底色,金崇拜又增加了光彩。

因此,中华文明成了复合文明。

(摘编自易华《金玉之路与欧亚世界体系之形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早在四千年前,以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为代表的西方文明便与作为东亚文明圈核心的中国文明有了间接的联系。

B.中亚草原的部族首领或贵族以黄金装饰人身、兵器、马具来象征地位和权势,这类习俗在夏商之际传入了中国。

C.马背民族斯基泰人从阿尔泰山获取巨量黄金,打造成各种精美的装饰品,通过草原丝绸之路流通于欧亚大草原。

D.中国唐代的金银器发展迅速,不仅有外国的输入品,还有本土的仿制品,这与当时“胡汉交融”有着密切关系。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新疆伊犁地区的阿敦乔鲁遗址曾经出土了大约四千年前的包金耳环,而东亚地区在同一时期并没有发现黄金制品。

B.东西方的接触使小麦、绵羊、黄牛和冶金术在青铜时代传入中国,而华夏文明是草原文化和东亚文明沟通互动的结果。

C.在古罗马帝国与东方的贸易中,与丝绸等价的黄金被大量用于支付;

而在草原地区它却作为财富的等价物被大量储存。

D.《管子》记载:

“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这说明黄金在两千年多前已经作为价值的尺度,具有了货币的性质和功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金制品经草原丝绸之路由西向东传入中国周边民族地区,战国时代成为财富与权威的象征,华夏金崇拜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

B.随着游牧王国在欧亚草原涌现,欧亚大陆南北两大经济地带对抗加剧,这成了文明冲撞融合的契机,为文明远播扩展提供了动力。

C.李白《行路难》诗中有“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的句子,可见在国传统文化中,黄金也曾获得与美玉同等的地位。

D.“丝绸西输”震动世界,“黄金东来”润物无声,将两者相结合能全面系统地理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和欧亚大陆文化的交流历程。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父啊,我的父啊徐可

父亲是他76岁生日的前一天走的。

那天上午,接到家中电话后,我争分夺秒地往回赶,傍晚到家时,父亲已处于弥留状态。

他双目紧闭,神态安详,仿佛睡着了一般,家人喊他,告诉他我回来了,没有反应;

又让我喊,我握着他的手,一迭连声地喊:

“父啊!

父啊!

”父亲还是没有任何反应,我却哽咽得喊不出来了,一会儿,父亲终于长长地呼出了一口气,眼晴也睁开了,仿佛刚刚睡醒一样。

转瞬间,他又闭上了眼睛,我终是克制不住,跑到屋外捂着嘴啜泣,生怕被别人听到。

过不多时,侄子过来告诉我,爷爷走了。

我进去一看,父亲神态安详,仿佛睡着一般。

这一刻,距我到家仅十几分钟。

从小到大,我和父亲并不很亲。

我们家乡有很多很奇怪的习惯,其中之一便是:

家境较好的、父母对孩子较娇惯的,叫“爸爸”“妈妈”或“娘”;

家境较差的、父母对孩子没那么宠爱的,都单叫一个“父”“妈”,“父”后加语助词“啊”,叫“父啊”。

我家穷,孩子多,父母对我们自然宠爱不过来,理所当然地是后者,父亲读过初小,算是一个文化人,当过村(那时叫生产队)里的会计。

但是他太轻信别人,村民从队里借点钱、粮什么的,他从来不记账。

到年底一查账,亏空了,谁也不认账,只好由他赔偿,于是,会计的职位丢了,家也被抄了,稍值钱一点的八仙桌之类被抬走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

当地一个有名的小偷又光顾了我家,把能拿走的全拿走了。

抄家、遭窃,都被年幼的我看见了,心里留下深深的阴影。

我们与别人家的孩子有了冲突,他不仅不护着我们,反而责备我们。

我自小很乖,不爱惹事,挨打算是少的了,但也有刻骨铭心的几次。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不知为什么打我,一巴掌把我打得摔倒在地上,我捂着脸含着泪却不敢哭,心里恐惧极了。

那时父亲在我心目中就是一副暴君的嘴脸。

直到长大懂事后,听到村人夸老徐家的孩子懂事有教养,我才对父亲的严厉有了一丝感激。

在我19岁那年,我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学,那时交通不便,我要到十几里外的县城坐长途汽车到省城,再坐火车到北京。

前往学校报到的那天下着大雨,大哥用自行车驮着我的行李,天不亮就出发了,父亲坚持要送我,我们在沉沉的夜色中默默地走了一程又一程,只听到刷刷的雨声和脚踩泥泞的路面发出的咯吱咯吱声.我一次次地催他回去,他总不肯。

大概走了半个小时或是一个小时,天色微微亮了,父亲总算停下了脚步,叮嘱我到了就给家里写信。

我走了几步回头看看,他还在原地站着,我鼻子有点酸酸的。

后来才知道,父亲回到家后扑在床上大哭了一场。

随着我在事业上取得了一点成绩,父亲对我的态度变得尊敬、谦恭,甚至有点拘谨、小心翼翼。

他跟我说话总是小声地,陪着笑脸。

小时候觉得父亲很高大、威严,现在才发现他原来是那么瘦小、卑微。

我知道父亲是为我高兴,为我自豪,在他的眼里,这个最小的儿子还是有点出息的,是让人尊敬的,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这种尊敬。

我没有制止他这样做,但这却让我很是不安。

我对父亲一向是客客气气的,从来不顶撞他,但有一件事令我一直心怀愧疚。

有一年我回老家,家乡领导要请我吃饭,并请我父亲和村支书参加,领导的意思是,我不在家,请村里多多照顾我年迈多病的父母。

不巧村支书不在家,我想那父亲也别去了,免得有蹭饭之嫌.当时父亲已经换好了新衣服,等着走呢。

我跟他说了,他没说什么,事后母亲告诉我,父亲已经跟左邻右舍说了,市领导要请他和儿子一起吃饭。

我一听后悔莫及!

父亲那点可怜的虚荣心,就这么被他的儿子轻轻地戳破了。

父亲去世前半个月左右,已经报过一次病危,我匆匆赶回家去,尽管已有心理准备,但还是被吓了一跳。

父亲本来就瘦,现在更是瘦得只剩下骨头了,眼窝深陷,颧骨突出,看着非常吓人。

那时他生活已经无法自理,我帮他擦洗身子,他像个孩子似的不好意思,轻轻地说:

“脏。

”我心里很不好受,一个曾经那么要强的人,现在只能任人摆布,在家待了几天,大概母亲跟他说了什么,有一天他跟我说:

“你工作忙,先回去吧,有了特殊情况再回来。

”我嗯了一声,一出门眼泪就下来了。

过去,我曾经很不喜欢“父啊”这个称谓,觉得它土,乡里乡气的,当着别人的面都叫不出口。

现在,我却特别怀念可以叫“父啊”的时光。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多么希望一直这么叫下去:

我的父啊!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文章开头用倒叙的手法,先写父亲临终时的情景,渲染气氛,继而由眼前转入对往事的追忆,突出了我对父亲的怀念。

B.小时候家里穷、孩子多,父母对我们照顾不过来,我很少得到娇惯、宠爱,因而和父亲并不很亲,只觉得他高大威严。

C.父亲为人懦弱,在外胆小怕事,以致丢职、抄家、遭窃,这些变故严重刺痛了我幼小的心灵,在心里留下深深的阴影。

D.文章十分注重于细微之处写人,在画波浪线的语句中,一个“脏”字写出了父亲尴尬不忍、不想拖累儿子的复杂心理。

5.文章为什么以“父啊,我的父啊”为题目?

(5分)

6.从全文看,作者眼中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过去改变植物的品种主要是通过育种,这种方式需要时间长,并且必须一次次地进行选育,转基因技术则可以选择任何一个目的基因转进去,就能得到一个相应的新品种,不用再花那么长的时间筛选了。

通过转基因技术可培育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毒、抗虫、抗寒、抗旱、抗涝、抗盐碱、抗除草剂等特性的作物新品种,减少对农药化肥和水的依赖,大幅提高单产,例如美国栽种的一种含有抗虫基因的马铃薯,可使大量减少杀虫剂的使用,生产成本明显降低;

阿根廷播种转基因豆种后,大豆抗病和抗杂草能力大为增加,使用农药和除草剂的量减少,大豆产量大幅增加。

(选自中国科普网,有删改)

材料二:

为什么转基因争议这么大?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认为,食品安全大家都很关注,转基因项目投入资金不少,但科普这块儿不多,导致公众对科学认识不足,才出现这个局面。

这已经不是一个科学问题了。

世界上所有国家对转基因食品研发都有严格规定,中国也如此。

一个转基因的作物或动物,从实验室研究开发,一直到最后上到餐桌起码要8-10年,这是一个严肃认真的过程。

很多人的误解来自对这些程序的了解不够,“我从官方得到的消息是,所有这些流程会更加透明,逐步公开。

”(摘编自《北京青年报》)

(对有关“农大院长关于转基因食品是政府帮筛选更安全的食品”看法的调查)

材料三:

过去几千年里,农作物改良方式主要是通过随机和自然的方式来积累优良基因。

遗传学创立后近百年的动植物育种主要是采用人工杂交的方法实现遗传改良。

转基因技术则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使生物体的遗传性状发生改变。

可见,转基因技术与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是一脉相承的。

但是,传统的选择和杂交技术一般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间实现基因转移,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所转移的是大量的基因,不能准确地对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选择,因而对后代的表现预见性较差;

而转基因技术所转移的基因则不受生物体间亲缘关系的限制,所操作和转移的一般是经过明确定义的基因,功能清楚,后代表现可准确预期。

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是否会造成潜在的危险?

大量转基因生物会不会破坏生物多样性?

转基因产品会不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尽管尚无定论,但一些科学家担心对生命进行“任意修改”所创造出的新型遗传基因和生物可能会危害到人类,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遗传基因污染,而这种新的污染很难被消除。

美国Tuskegee大学Prakash教授发表声明称:

“与传统的方法相比较,通过重组DNA术引入新的或不同的基因并不一定会有新的或更大的风险,且商品化的产品的安全性由于目前的安全管理规则而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保障。

遗传新技术为作物改良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精确性。

(摘编自朱蒙《转基因技术的研究综述及利弊关系》)

材料四:

为什么中国政府发了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大家仍不相信其安全?

知名主持人崔永元分析,转基因宣传特别需要公信力,权威部门应当俯下身来向民众一点一点讲清楚转基因问题。

崔永元认为,由于涉及粮食安全和知识产权,要坚决支持中国发展自己的转基因技术。

但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一定要谨慎,尤其是转基因主粮产业化要慎之又慎,希望做生物技术的科学家少些浮躁,“虽然你们懂得转基因,但并不懂得社会的全部,这个世界除了自然科学还有人文科学。

(摘编自《新民晚报》)

材料五:

怎么看待转基因食品?

面对这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没有回避:

“转基因食品问题,我的看法是:

转基因不能一概而论,基因多种多样,有些基因特别是抗病虫的基因,大家担心人吃了会不会有问题?

这些基因我们要慎重。

但另外一些转基因,如美国大豆的除草基因,大面积生产不用除草,没有问题,不能谈转色变。

”在袁隆平看来,分子育种的转基因技术是解决粮食增产、保证粮食安全的科学措施,搞转基因要合理研究,经过严格的科学试验和把关。

(摘编自《郑州晚报》)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我国积极研发转基因技术及产品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缩短新品种的培育时间,大大提高动植物品种改良的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B.中国与世界上其它国家一样,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对转基因产品研发的监管体系。

C.减少农业生产对农药、化肥的依赖,促进增产,改善食品质量,保证粮食安全。

D.拥有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技术,抢占竞争制高点,把握发展主动权。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强调了转基因作物的优点,使文章的表述科学严谨,具体明确,便于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B.转基因技术可以选择任何一个外源基因,将其直接转移到生物种内个体中,就能得到一个相应的新品种,不受生物体间亲缘关系的限制。

C.转基因技术对生命的“任意修改”,是对传统伦理的挑战,对人类生存有负面作用,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难以消除的遗传基因污染。

D.美国Prakash教授发表声明认为,转基因技术通过重组DNA引入新的或不同的基因,比传统的方法具有更高的安全性、灵活性和精确性。

E.崔永元和袁隆平两位公众人物都认为,要坚持转基因技术的研究,科学是把双刃剑,转基因技术也是这样,对转基因技术的利用要谨慎。

9.从材料二对公众的调查结果可知,多数人不相信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出现这样的调查结果的原因有哪些?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吕由诚,字子明,御史中丞诲之季子。

幼明爽有智略,以父恩补官,调邓州酒税,临事精敏,老吏不能欺,会营兵窃发,聚众闭域,守貳逃匿,由诚亲往招谕,贼敛兵听命,以功迁秩,寻擢提举三门、白波辇运,言者谓其资浅,罢之。

知合水县。

王中立、种谔征灵州,由诚部运随军,天寒食尽,他邑役夫多渍去,唯由诚所部分无失者。

通判成都府,知雅、嘉、温、绵四州,皆有治绩。

靖康元年,宰相唐恪荐由诚刚正有家法,宜任台臣。

召至京师,与恪议不合,且忧其蓄缩不足以济时艰,力辞求退。

差知袭庆府,未及出关,金人再入,陷京师,立张邦昌,以兵胁士大夫臣之,由诚微服得免。

时群盗所在蜂起,由诚崎岖至郡。

城圮粮竭,于是昼夜为备,版筑甫就,剧贼李昱拥十万众奔至城中,知其有备,阳受元帅府招安而去。

康王移军济阳,由诚竭力馈饷,军以不乏,遣官属王允恭奉表劝进。

时京东诸郡,兵骄多内讧,独由诚拊循有方,士乐为用。

前后数被攻固,屹然自立群盗中,救援皆绝。

孔彦舟以郓兵叛,首犯郡境,攻之累旬不能下,始引去。

胡选者众尤残暴,攻由诚示必取,由诚夜焚其攻具,直入帐下,贼骇散,不知所为,忽解围去。

一日金兵四集,由诚严立赏罚,厉以忠义,守兵争奋,昼夜警备。

金人百道攻城,矢石如雨,人无叛志。

郡官有迎降者,执而械之。

判官赵令佳同心誓守城陷俱被执金人欲生降之由诚不屈乃杀其子仍于前由诚不顾与仝佳同遇害子偰与其家四十口皆被执无生还者南北隔绝,其孙绍清留蜀,后自蜀走江、浙访由诚生死,遇令佳之子子彝于江阴,知令佳与由诚同死被褒典,乃诉于朝,诏赠由诚三官,为通奉大夫,与二子恩泽。

(节选自《宋史吕由诚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判官赵令佳同心誓守城/陷俱被执/金人欲生降之/由诚不屈/乃杀其子/仍于前由诚不顾/与令佳同遇害/子偰与其家四十口皆被执/无生还者/

B.判官赵令佳同心誓守/城陷俱被执/金人欲生降之/由诚不屈/乃杀其子仍于前/由诚不顾/与令佳同遇害/子偰与其家四十口皆被执/无生还者/

C.判官赵令佳同心誓守城/陷俱被执/金人欲生降之/由诚不屈/乃杀其子仍于前/由诚不顾/与令佳同遇害/子偰与/其家四十口皆被执无生还者/

D.判官赵令佳同心誓守/城陷俱被执/金人欲生降之/由诚不屈/乃杀其子/仍于前由诚不顾/与令佳同遇害/子偰与/其家四十口皆被执无生还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伯仲叔季,是先秦古人确立的兄弟长幼之序,《论语》《仪礼》均有记载。

吕由诚是御史中丞吕诲的小儿子。

B.恩,即恩补、恩荫,是封建时代子孙因先辈有功而取得的入仕权利。

恩荫制度是宋代选官的重要途径之一。

C.版筑,是筑土墙用的夹板和木杵,用法即在有支撑的夹板间填入泥土,以杵夯实。

这里是指修补毁坏的城墙。

D.赠,是封建时代皇帝给有功诸臣已经去世的父祖追封官职爵位的一种恩典。

在宋朝,宰相、贵臣可追赠三代。

12.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吕由诚智勇兼备,为官有为。

他任邓州酒税,处事精细,老吏不能骗他。

他率民夫随军运输,天寒粮尽却无人逃跑。

历任州县,有政绩。

B.吕由诚刚强正直,治军有方。

宰相唐恪荐他为谏官,可吕由诚因政见不一、担心唐恪的能力而力辞。

他训练得法,将士们都愿为之效命。

C.吕由诚智守孤城,屡挫敌寇。

在城坏粮尽、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他带领军民加强城防,日夜守备,多次退敌,还曾主动出击,夜袭贼营。

D.吕由诚忠君爱国,威武不屈。

他历险阻辗转赴袭庆任职,以忠义激励将士。

金人招降不成,当面杀死其子吕偰,吕由诚不畏惧,终被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会营兵窃发,聚众闭城,守贰逃匿,由诚亲往招谕,贼敛兵听命。

(2)康王移军济阳,由诚竭力馈饷,军以不乏。

遣官属王允恭奉表劝进。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点绛唇①

春闺[明]陈子龙②

满眼韶华,东风惯③是吹红去。

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

梦里相思,芳草王孙路。

春无语,杜鹃啼处,泪染胭脂雨④。

【注】①选自《倡和诗馀》中的《湘真阁存稿》。

《倡和诗馀》收录了陈子龙等六人在顺治四年(l647年)暮春的唱和之词。

②陈子龙(1608-1647),字卧子,华亭(上海松江)人,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官至兵科给事中。

清兵入关,他坚持抗清斗争,被俘后投水殉国。

③惯:

照例。

④“杜鹃啼”二句:

鹃啼凄厉,能动旅人归思。

又传其啼至哀,能至血出。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上片写风雨摧落满目春光,使人徒生“花难护”之慨,以百花凋零的衰败景象,奠定了凄凉惆怅的情感基调。

B.如果说上片紧扣题目中的“春”字来写的话,下片则重在落实其中的“闺”字,写出了闺中人的相思与幽怨。

C.“王孙”在这里指纵情声色、乐游忘归的贵族子弟,语出《楚辞招隐士》: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D.“春无语”意味着春天将尽,也暗示闺中人青春不再;

“杜鹃”“不如归去”的哀鸣,并没有唤回恋人的归来。

E.杜鹃悲鸣时流出血泪,洒在飘飏落花的朦胧烟雨之中,景象至悲。

作者在这里用“胭脂”形容的是雨中落花。

15.这首词字面上属闺怨之作,但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家国之思。

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两句表达了他宁死不与群小同流合污的态度。

(2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描写战士严阵以待,士气旺盛的诗句是:

“。

3)苏轼《赤壁赋》中的“,”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慨叹人生短暂,个体渺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专家认为,共享单车市场洗牌效应显现,ofo、摩拜两强平分秋色的格局已经形成,其它企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②元明青花存世量本来就少,而大器中的大罐完器更是凤毛麟角,重金难求,此类大罐每件在绘画的细节上都独具特色。

③2017沈阳国际车展吸引了大批市民,早上展馆一开门,人们就鱼贯而入,各展区瞬间挤满了前来参观、选购的消费者。

④贪似火,无制则燎原;

欲如水,不遏必滔天。

所以,要抓早抓小,有病就马上治,发现问题就及时处理,不能养痈遗患。

⑤在“耶路撒冷决定”点然中东怒火后,人们纷纷猜测,惯于危言危行的特朗普下一步说不定又要搞出什么惊人的举动。

⑥王熙凤的管理才能在协理宁国府中展现的可谓淋漓尽致,事无巨细都要操心,玲珑剔透的她总能在不经意间化解僵局。

A.①③⑤B.①⑤⑥C.②③⑤D.②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参加2018年韩国平昌冬奥会的中国短道速滑队,是由十六名集训队员中挑选出的优秀选手组成的,是一支新老结合、充满希望的队伍。

B.历代改革的督行者大都是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广泛社会认可度、丰富的治政经验、渊博的学识和鲜明的个人意志于一体的“政治强人”。

C.针对春运期间长途行车路况复杂、驾驶员容易疲劳及拼车人相互不熟悉等情况,中国消费者协会特别提醒大家出行注意安全。

D.土耳其政府军对伊拉克北部库尔德工人党武装的进攻早有准备,从上月底就开始向士伊边界一带集结部队,并部署了大量重型武器。

19.下列各句中,内部逻辑关系成立的一句是(3分)

A.因为经常跑北京、上海等城市,又肯动脑筋,他的见解总比别人高明。

B.有人说中国人向来是最有骨气的,然而能说汪精卫有骨气吗?

C.会议都开了一半了,张主任还没来,一定是路上又堵车了。

D.别看咱们的老王又黑又矮,但思考问题却比谁都周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潜意识是被压抑或隐藏起来的那部分意识。

弗洛伊徳认为,①。

人在清醒时能有效地压抑潜意识,使某些欲望不能为所欲为。

②,有些欲望便装扮好自己,偷偷地浮出意识层面,③,这就是“梦”的形成。

“梦”是释放压抑的主要途径,以幻想的形式,体验到这种梦寐以求的本能的满足。

21.下面一则通知有五处不合规范,请指出并简要说明理由。

通知

为深入了解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情况,充分听取广大师生的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