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高频考点专题卷新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12539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高频考点专题卷新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高频考点专题卷新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高频考点专题卷新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高频考点专题卷新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高频考点专题卷新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高频考点专题卷新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高频考点专题卷新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高频考点专题卷新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高频考点专题卷新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高频考点专题卷新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高频考点专题卷新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高频考点专题卷新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高频考点专题卷新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高频考点专题卷新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高频考点专题卷新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高频考点专题卷新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高频考点专题卷新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

北魏孝文帝铸太和五铢,诏“京师及诸州镇皆同行之”,结果仅得以流通于京师一带。

明帝时,“河北诸州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币制混乱激化社会矛盾B.租税制度影响金属货币流通

C.各区域间经济联系断绝D.分裂战乱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4.南北朝时期的典籍记载了很多北方迁到南方的名士,如王导、谢安等人的言行作派,及其受南人崇拜模仿的事例。

细如服饰用具,琐至音容笑貌,都被人悉意效拟。

南方上层人士改操中原洛阳之音,也成为他们标榜身份的一种方式。

据此可知,当时()

A.南北方的语言逐渐趋于统一B.经济重心南移消弭文化差异

C.经济文化实力影响社会风尚D.南方社会的包容性强于北方

5.史书记载:

“景元元年(260年)蜀领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魏有户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有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吴户五十二万三千,男女口二百三十万。

”材料中的史实对三国魏晋时期历史发展的主要影响是()

A.有利于南北方人口的均衡发展B.奠定了魏晋统一的经济基础

C.促进了成都平原和太湖流域的开发D.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对峙局面

6.太和九年,孝文帝颁行新的租调制,规定:

“每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

人年十五以上未娶者,四人出一夫一妇之调。

奴任耕、婢任绩者,八口当未娶者四。

耕牛二十头,当奴婢八。

其麻布之乡,一夫一妇布一匹。

”孝文帝的新税制()

A.为后来北方的统一奠定了基础B.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C.提高了征税数额,增加了农民负担D.扩展了征税对象,提高了国家收入

7.《隋书·

倭国传》中记载:

“上遣文林郎裴清使于倭国,度百济(今朝鲜半岛南端),行至竹岛……又东至秦王国,其人同于华夏,以为夷洲(今台湾),疑不能明也。

又经十余国,达于海岸……皆附庸于倭。

”可见隋朝时()

A.与东南亚各国建立官方联系B.中日官方交流加强

C.日本对外扩张势头已经显现D.指南针开始被使用

8.隋文帝“下令在黄河沿岸交通枢纽要地设置官仓,把关东地区的粮食集中在仓里”。

当时著名的官仓主要有广通仓、常平仓等,每仓各有地窖至少数百个。

隋代官仓的设置()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新突破B.有利于保障都城的粮食供应

C.加强了南北方的经济交流D.体现出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

9.下表是唐朝与周边民族或地区交往表(部分)。

由下表可知唐朝()

时期

民族/地区

方式

具体情况

唐太宗

东突厥

战争

东突厥汗国灭亡

吐蕃

和亲

文成公主入藏

西域

设置机构

设安西都护府

回纥

册封

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唐玄宗

粟末靺鞨

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A.致力于少数民族地区开发B.与周边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

C.发展民族关系具有灵活性D.以军事手段征服各民族政权

10.唐初,皇宫和政府部门多设有学士机构。

学士无品秩,但得参与谋议,充作政府顾问。

唐太宗间或请名儒学士起草诏书;

武则天常令“北门学士”居中用事,参决百司表奏;

唐玄宗成立翰林学士院,负责一部分诏书的起草。

由此可知,唐代学士机构的设置()

A.扩大了官员选拔途径B.加剧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D.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需要

11.唐玄宗即位后,为防御吐蕃、突厥、契丹等少数民族对唐边境的不断袭扰,改变了边防重镇原来以几百人为单位的小军事部署,开始部署集中指挥的庞大集团军;

为缓解中央财政压力,又给予集团军节度使自行募兵权并允许其自行组织屯田以解决军粮的不足。

这说明唐朝节度使()

A.为民族交融创造了条件B.是中央决策的重大失误

C.必将导致安史之乱发生D.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

12.据户籍资料统计,唐代安史之乱之前,敦煌地区家庭中,由父母和直系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占51%左右;

到大历十四年(779年),家庭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单亲家庭和各种联合家庭(如堂兄弟合户、嫂侄合户、叔嫂合户之类)显著增多。

这样的变化表明()

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家庭结构B.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C.儒家伦理增强了家庭凝聚力D.女性在家庭的地位有所提高

13.先秦许多名臣出身卑贱,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而魏晋时期愈加强调官吏的出身。

这反映了秦汉至魏晋时期()

A.宗法思想逐渐退出政坛B.儒学被用于规范君臣关系

C.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D.天下大同替换为天下为家

14.唐代科举由礼部主持,选官则由吏部主持,二者是分开的。

考生只有在通过科举考试取得资格后,才能参加吏部的铨选,铨选合格才能获得授官。

吏部铨选的择人标准,有身(体貌丰伟)、言(言辞辩正)、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四事。

可见,唐代铨选制度()

A.完善了选才用人制度B.使孝廉成为选官的依据

C.确保了选官的公平性D.使中央开始掌握选官权

15.唐初,皇帝诏令主要由中书省负责起草。

唐玄宗以后,诏令被分为内命和外命两种。

内命属于重要的中央决策,由皇帝直接指派翰林院学士起草,禁中直接发出。

外命为一般决策,仍由中书舍人起草后交门下省审查颁发。

这一变化说明()

A.宦官干政加剧了政治的腐败B.君主对政务的控制加强

C.儒生开始成为政治舞台主角D.三省六部体制难以为继

16.在唐代,凡遇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舍人(中书省属官)各拟意见,再由中书令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门下省,由给事中(门下省属官)复审;

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

因此敕书必得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才算合法。

这一规定的重要意义在于()

A.强化了君主的决策权B.提高了门下省的地位

C.扩大了官员的自主权D.提升了政策的合理度

17.“十五岁以上男夫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

露田加倍或两倍授给,以备休耕,是为‘倍田’。

身死或年逾七十者将露田还官。

桑田为世业田,不须还官,但要在三年内种上规定的桑、榆、枣树。

不宜种桑的地方,则男夫给麻田十亩(相当于桑田),妇人给麻田五亩。

”对材料所示制度的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A.这是名义上的土地地主私有制B.战国时秦国首先推行后国力强盛

C.直至宋代被贵族官僚地主破坏D.受田农民须向国家缴租税、服徭役

18.《新唐书》在评论唐朝赋税制度时说:

“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

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而租庸调法弊坏。

……至德宗相杨炎,遂作两税法。

”该评论()

A.分析了两税法实施的主要原因B.指责租庸调导致社会贫富分化

C.认为租庸调制增加了百姓负担D.主要强调了两税法的征税标准

19.依据佛经绘制之画是敦煌壁画的主要题材之一,图1、图2所示壁画形成于北朝时期。

据此可知()

A.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逐渐融合B.“三教合一”趋势开始出现

C.儒学借佛教强化伦理道德秩序D.佛教的社会影响力日渐式微

20.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

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有明显的体现。

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

A.对环境破坏的伤感B.热爱和平的态度C.对农业生产的关心D.爱国忧民的情怀

21.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22.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共九十二篇,涉及饮食烹饪的内容占二十余篇,包括酿酒、制盐、做酱、造醋、做豆豉、做齑、做鱼、做脯腊、做乳酪、做菜肴和点心等。

据此可知,《齐民要术》()

A.是古代工艺技术著作的精品B.体现出古代科技的实用特征

C.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D.反映了北魏农民生活的安逸

23.唐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媾,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据此可知()

A.中国古代医学重道德轻技术B.理学精神影响古代医生的实践

C.仁德之心是医生的重要品质D.平等的思想是从医的重要资格

24.玄奘西行取经归来,唐太宗在洛阳亲自召见了玄奘。

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①唐太宗崇佛,因而排斥其他外来宗教的传入

②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

③这表明唐朝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主张兼收并蓄

④玄奘取回的经书经过活字印刷在民间广泛流传

A.①②③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不同视角看孝文帝改革(20分)

某班历史社团就孝文帝改革展开了课外阅读与讨论。

王同学展示了自己的课外阅读,清朝赵翼《廿二史札记》的部分内容:

魏孝文帝……欲迁洛以变旧风。

恐大臣不欲,乃发京师步骑百余万南伐,至洛阳……群臣……请停南伐,帝曰:

“今者之举,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

若不南伐,便当迁洛。

”……诏迁洛之人,死者葬河南,不得还北。

于是代(注:

北方地名)人,皆为洛阳人。

又诏改国姓为元氏。

(1)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里的“魏”指的是中国历史上哪一政权。

王同学展示的材料说明孝文帝改革得以推进,得益于哪两个因素?

(5分)

进而,王同学又展示了下面这段文字:

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

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盖徒欲兴文治以比于古帝王,不知武事已渐弛也。

(2)王同学展示的这段材料表达了对孝文帝改革怎样的评价?

其依据是什么?

针对王同学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李同学展示了自己的阅读材料进行反驳。

他出示了钱穆《国史大纲》的引文:

魏孝文迁都……一则元魏政制,久已汉化,塞北荒寒,不配做新政治的中心。

二则北方统一以后,若图吞并江南,则必先将首都南移。

三则……一般鲜卑人,建国已逾百年,而不免暮气渐重,魏孝文实在想用迁都的政策来与他的种人以一种新刺激。

孝文帝……对汉文化衷心欣羡,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整体的汉化。

惜乎孝文南迁五年即死。

他的抱负未能舒展,鲜卑人追不上他的理想,而变乱由此起。

(3)若要有力反驳王同学的观点,李同学必须结合本段材料从哪些角度进行论证?

社团指导老师在听了两位同学的发言后,肯定了他们发言的合理性。

同时,引导他们参看下面这段历史材料:

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苦难,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孝文帝改革)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4)相比前面的材料,这段材料从更深刻、更广阔的视角看待这一历史,试说明之。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分)

材料一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

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

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

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材料二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

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

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

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

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

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

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外来文化在思想、艺术方面对唐朝的影响。

(8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交融、交流的主要方式。

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唐朝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积极影响。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图示

材料二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

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1)指出材料一中图1和图2所反映政治制度的名称和朝代。

(4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三省的职能及其特点。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赤壁之战。

由表格中关于赤壁之战的记述可知,疾疫的流行导致曹军失利。

这说明疾疫爆发影响了赤壁之战战局,故A正确;

材料中没有军阀混战加剧的信息,故B错误;

材料主旨不能体现出曹操推卸战败责任,故C错误;

疾疫蔓延导致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故D说法错误。

2.答案:

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三国时期东吴地区的农业和商业发展,社会财富有所增长,说明当时东吴地区经济得到开发,故选B项;

南方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是在南宋时期,排除A项;

三国时期,经济重心依然是在北方,东吴地区的耕作技术并没有领先全国,排除C项;

从材料信息无法看出三国之前该地区的贫富情况,排除D项。

3.答案:

D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已,民间盛行以物易物,货币在市场上未能广泛流通,说明国家分裂、战乱不已会阻碍商品经济发展,故选D项。

孝文帝铸太和五铢并下诏通行全国,并不能体现币制混乱,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租税制度,排除B项。

“断绝”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4.答案:

C

依据所学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内容可知,此时经济重心还未转移到南方。

材料“南方上层人士改操中原洛阳之音,也成为他们标榜身份的一种方式"

表明北方的风俗影响到了经济实力稍弱的南方,C项正确;

语言统一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

消弭文化差异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

材料主要涉及的是经济实力对风俗的影响,与南方社会的包容性无关,排除D项。

5.答案:

分析题干信息,可知此时魏国人口最多,这从侧面说明魏国经济实力超越了蜀国与吴国,从而为魏国最终统一全国奠定基础,故本题选B项。

A项与材料中的魏蜀吴人口数量的数据不相符合,位于北方的魏人口最多,无法体现“均衡发展”。

材料只涉及人口数量,无法体现经济开发的相关内容,故C项错误。

D项表述仅由材料无法推断得出。

6.答案: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孝文帝的新税制下,没有婚娶之人也在征税对象之列,说明征税对象的范围扩大,这有利于提高国家收入,故选D项。

北魏时期已经实现了北方的统一,排除A项。

唐代的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排除B项。

材料中缺乏相比较的信息,无法得出征税数额的提高或农民负担的增加,排除C项。

7.答案:

本题考查隋朝对外关系。

根据材料“上遣文林郎裴清使于倭国”可知隋朝时派遣官员出使日本,中日官方交流加强,故选B项;

隋朝政府派官员出使日本,并非“东南亚各国”,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日本对外扩张势头,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指南针,排除D项。

8.答案:

隋文帝在黄河沿岸交通枢纽要地设官仓,把关东地区的粮食集中储存起来,满足了调配需求,从而能够保障粮食供应,故B项正确。

材料中的粮仓是“官仓”,不涉及民间商业贸易,无法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不会加强地区间的经济交流,故A、C两项错误。

材料不涉及南北经济情况的对比,D项的结论缺乏必要的依据。

9.答案:

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方式多样,既有战争,也有和亲和册封,这说明唐朝发展民族关系具有灵活性,C正确;

唐朝与少数民族的交往主要是为了维护疆域稳定,排除A;

B与“和亲”“册封”等信息不符;

战争只是唐朝与少数民族交往的方式之一,排除。

10.答案:

学士可“参与谋议”,在皇帝的授意下可“起草诏书”“参决百司表奏”等,但学士并无品秩,没有正式职权,这反映了学士机构服务于专制君主统治的需要,故选D项,排除B项;

题干没有提到学士的选拔渠道,体现不出官员选拔途径的扩大,排除A项;

学士机构不属于三省六部,其设立与三省六部制的完善关系不大,排除C项。

11.答案:

本题考查唐代节度使。

材料体现的是唐玄宗在边境地区设置节度使主要是为了防止少数民族的袭扰,且节度使掌握募兵权也是中央财力不足造成的,说明节度使的出现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D项正确,B项排除;

材料中唐代节度使的设置与民族交融无关,A项排除;

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12.答案:

本题考查唐代战乱的影响。

从材料可以看出,由父母和直系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单亲家庭和各种联合家庭联合增多,这反映出战争给家庭所造成的破坏,故B正确;

商品经济发展与家庭结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

“嫂侄合户、叔嫂合户”不符合儒家伦理纲常,排除C;

D不符合史实,排除。

13.答案:

本题考查选官制的演变。

根据材料可知,先秦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阶层的区分并不稳定,出身卑微的人才可以得到重用。

魏晋时期士族门阀高度发展且掌握较大权力,此时选官则更加强调官吏的出身背景,说明魏晋时期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C正确。

14.答案:

从题干材料看,礼部主持科举考试,重在选才;

吏部主持铨选,重在择人和授官,两者通过程序分工,有效选拔人才,故A项正确;

B项与察举制有关,排除;

C项表述太绝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中央开始掌握选官权,排除D项。

15.答案:

本题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

根据材料所述唐初皇帝诏令主要由中书省起草,唐玄宗以后重要的中央决策由皇帝直接指令翰林学士起草,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故B项正确;

诏令由翰林院学士或中书舍人起草,材料不涉及宦官干政,排除A项;

题干不涉及“儒生”,排除C项;

材料表明一般决策仍由中书舍人起草后交门下省审查颁发,“难以为继”过度推理,排除D项。

16.答案:

本题考查唐代的政治制度。

材料反映政令的下发须经历中书省、皇帝和门下省,这有利于集思广益,提高政策的合理性,故选D项;

材料中“必得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才算合法”体现对皇权的制约,排除A项;

门下省负责审议,材料中信息是门下省履职的体现,不能体现其地位的提高,排除B项;

“敕书必得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才算合法”,实际上限制了中书、门下官员的自主权,排除C项。

17.答案:

由材料信息“十五岁以上男夫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

露田加倍或两倍授给……身死或年逾七十者将露田还官”可知,该土地制度是均田制。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均田制下受田农民须向国家缴租税、服徭役,故D正确;

均田制下,地主的土地并不属于均田范围,故A错误;

均田制在北魏开始推行,故B错误;

均田制在唐朝中期遭到破坏,故C错误。

18.答案:

材料“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而租庸调法弊坏”说明了两税法实施的主要原因,故A正确;

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租庸调制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增加了百姓负担,故B、C错误;

材料未涉及两税法的征税标准,故D错误。

19.答案:

据图片信息可知,图1、图2所示壁画将佛教与中国本土的儒家文化相结合,说明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逐渐融合,A正确;

“三教合一”趋势出现于隋朝,排除B;

由材料不能得出儒学借佛教强化道德秩序,排除C;

从材料看不出佛教的影响力式微,排除D。

20.答案:

根据材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可以看出诗人爱国的情怀;

由“南国旱无雨”可以看出诗人忧民的情怀,故D项正确。

“对环境破坏的伤感”与设问中“诗圣的襟怀”不符,排除A项;

材料中诗句未体现热爱和平的态度,排除B项;

材料强调杜甫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担忧,并未强调对农业生产的关心,排除C项。

21.答案: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王羲之书法艺术的高超水平和唐太宗的极力推崇,共同促成了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故A项正确。

“不可超越”表述绝对化,故B项错误。

皇帝的好恶会影响社会对艺术的评判,而不是“决定”,C项错误。

“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D项。

22.答案:

《齐民要术》内容详实全面,涉及生活饮食中的许多方面,体现了古代科技的实用特征,故选B项;

《齐民要术》为农业科学著作,并非工艺技术著作,排除A项;

材料仅提及《齐民要术》的内容,并未提及其地位,排除C项;

材料列举了《齐民要术》一书中关于饮食烹饪的各方面内容,能够反映北魏农民生活的丰富,但“安逸”却无从体现,排除D项。

23.答案:

根据材料“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可知,唐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倡导不论患者的贫富贵贱等个人身份、不计医者的个人得失等精神,反映了仁德之心是医生的重要品质,故选C项;

题干只反映了中国古代医学重视道德品质,没有反映医学的技术水平,不能说明中国古代医学轻技术,排除A项;

理学形成于宋代,理学精神不会影响唐朝医生的实践,排除B项;

题干反映的是医生要对患者一视同仁,而不是平等的思想是从医的重要资格,排除D项。

24.答案:

根据材料中“玄奘西行取经归来,唐太宗在洛阳亲自召见了玄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玄奘不仅带回了佛经,还带回了印度的花果种子等,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唐太宗亲自召见玄奘也表明唐朝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主张兼收并蓄,故②③正确;

“唐太宗崇佛,因而排斥其他外来宗教的传入”不符合史实,故①不符合题意;

活字印刷术出现在北宋,故④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项。

25.答案:

(1)政权:

北魏。

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