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十二章 第二节 感受器和感受器官同步测试 新版北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12668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3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十二章 第二节 感受器和感受器官同步测试 新版北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十二章 第二节 感受器和感受器官同步测试 新版北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十二章 第二节 感受器和感受器官同步测试 新版北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十二章 第二节 感受器和感受器官同步测试 新版北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十二章 第二节 感受器和感受器官同步测试 新版北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十二章 第二节 感受器和感受器官同步测试 新版北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十二章 第二节 感受器和感受器官同步测试 新版北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十二章 第二节 感受器和感受器官同步测试 新版北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十二章 第二节 感受器和感受器官同步测试 新版北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十二章 第二节 感受器和感受器官同步测试 新版北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十二章 第二节 感受器和感受器官同步测试 新版北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十二章 第二节 感受器和感受器官同步测试 新版北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十二章 第二节 感受器和感受器官同步测试 新版北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十二章 第二节 感受器和感受器官同步测试 新版北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

《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十二章 第二节 感受器和感受器官同步测试 新版北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十二章 第二节 感受器和感受器官同步测试 新版北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十二章 第二节 感受器和感受器官同步测试 新版北师大版Word文档格式.docx

远视眼、凸透镜 

近视眼、凹透镜

5.小林在1000米中长跑测试过程中汗流浃背,此时小明()。

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增加 

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减少

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增加 

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

6.眼球里具有感光细胞结构是()

脉络膜 

视神经

7.对于正常人来说,不论较近或较远的物体,都能使物像落在视网膜上,这主要是因为()

视网膜可以前后移动调节 

眼球的前后径能随意调节

瞳孔可以缩小或放大 

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

8.某人用尖锐的器具掏挖“耳屎”,不小心戳穿某结构导致耳聋。

该结构最可能是(  )

耳廓 

咽鼓管 

鼓膜 

半规管

9.眼睛中的“黑眼球”和“白眼球”分别是指( 

脉络膜和晶状体 

睫状体和虹膜 

瞳孔和巩膜 

虹膜和巩膜

10.味觉感受器叫做()

舌 

舌乳头 

味蕾 

舌细胞

二、填空题(共5题;

共18分)

11.“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句话说明嗅觉很容易________。

12.耳的结构中与听觉无关的是________ 

、________ 

,它们与维持________ 

有关.人的听觉感受器是________ 

.小儿咽喉感染易比成人引起中耳炎的原因是________ 

比成人相对地短、宽而且倾斜度小.

13.如图是耳的结构图,请分析回答问题:

其中1的作用是收集声波,由2传到中耳,引起鼓膜振动,经6的放大作用后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________,产生的神经冲动经________传到大脑皮层的________,形成听觉.

14.神经调节的而基本方式是________,若晶状体的曲度多大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外界物体成像于视网膜________,则为近视,可配带凹透镜矫正.

15.耳廓通过收集的________通过________,引起________的振动,这种振动能引起________的振动,把声音放大后传到内耳,内耳中的________上的听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并由________传到________,形成听觉,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三、综合题(共3题;

共30分)

16.根据图完成各题

(1)你能看到远处的一棵树,是因为它反射的光线形成的物象是落在[________]________上,它能感受光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你能够看到饭菜的颜色,闻到饭菜的气味,尝到饭菜的味道,感觉到馒头的温热,都是靠分布在身体不同部位的________获取信息,这些感觉最终都是在________形成的.

(2)在眼球的[________]________有一个小孔叫做瞳孔,当光线由弱变强时它会________.

(3)若沉溺于上网或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写字看电视,容易使眼球中[________]________的曲度过大不能恢复原状,甚至眼球的前后径过长,致使远处物体折射所形成的物象落到了视网膜的________方,形成近视.为了保护视力预防近视,你应该怎么做________.(答2条)

17.近年来,青少年的近视率不断上升,高达36.7%.预防近视,珍爱双眼,注意用眼卫生,青少年要从我做起.请结合图示1回答下列问题:

(1)黄种人的黑眼睛是因为如图中标号[________]________结构的颜色是黑色的.

(2)夜晚看书时突然停电,瞬间眼前一片乌黑,什么都看不到,片刻后逐渐看见周围的物体.这种变化是因为如图1中标号[3]________变大.

(3)若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写字,就容易造成近视,如图2中近视眼成像情况及矫正方法分别是图________和图________.

(4)某人坐在家门口看小说,看得正起劲时,突然发现一个人在庭院外走动,他马上摘除眼镜,认出了这个人是谁.那么,此人摘除的眼镜应是________镜.

18.下面两个图分别是人眼球结构示意图,照相机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眼球的结构与装有胶卷的照相机有许多相似之处.其中,相当于照相机镜头的是眼球结构中的________ 

眼球中结构中的________ 

相当于照相机结构中的胶卷。

(2)想一想我们的眼睛,通常称为“眼白”的部分是________ 

,它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 

,通常称为“黑眼珠”的部分,实际上是________。

(3)当你看完电影走出影院门口后,眼球中的________ 

结构变化很大。

(4)小明由于长时间近距离的看书,导致看不清楚远处的物体,他得了________ 

病,应配戴________ 

镜加以矫正。

(5)在眼球的结构图上用数字1、2、3、4、5依次标出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A

【解析】视觉形成的过程是:

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象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故物像形成的部位是视网膜。

故答案为:

A

【分析】形成视觉过程:

光→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皮质(视觉中枢),据此可知,物像是在视网膜上形成的,而视觉是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产生的。

2.【答案】C

【解析】【解答】解:

A、①虹膜里面有色素,东方人的“黑眼球”和西方人的“蓝眼睛”就是指它的颜色.故A正确.

B、②是瞳孔,通过调节②瞳孔的大小可以使人看清明暗不同的物体.故B正确.

C、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因此形成图象的部位是⑦视网膜.故C错误.

D、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写字容易使眼球中③晶状体的曲度过大,眼球的前后径过长,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就形成了近视.故D正确.

C

【分析】眼球的结构是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包括外膜、中膜和内膜,外膜由无色透明的④角膜和白色坚韧的⑤巩膜组成;

中膜由①虹膜、睫状体和⑥脉络膜组成;

内膜是含有感光细胞的⑦视网膜;

内容物由房水、③晶状体、玻璃体组成.

3.【答案】B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传播声波,中耳包括鼓膜、听小骨和鼓室,耳膜收到声波的刺激产生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导内耳的耳蜗,耳蜗受到听小骨传来的震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导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故选:

B

【分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

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

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耳廓,收集声波;

外耳道,将声波传至鼓膜;

鼓膜,把声波振动转为机械振动;

听小骨,听小骨把鼓膜的振动扩大并传到内耳;

咽鼓管,连通鼓室和鼻咽部;

耳蜗,里面有听觉感受器,接受震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听神经,将耳蜗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

半规管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

4.【答案】D

看近处物体时,必须通过睫状肌的收缩作用,使晶体的凸度增加,使近处的物体像能够落在视网膜上,才能看的清楚.长时间的近距离作业,如读书、写字、看电视、玩游戏机等,使眼睛长时间的调节紧张,头部前倾,眼球内不断的充血,眼内压相应的增高,以及眼外肌的紧张和压迫眼球,或者因调节时牵引涡状静脉,妨碍了血液的流通,使巩膜的抵抗力减弱,导致晶状体过度变凸,不能恢复成原状;

严重时使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图中光线在视网膜前汇聚,表示成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表示的是近视眼.需要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故选D.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近视眼的成像特点和矫正.解答时可以从近视眼的成因、成像特点和矫正措施方面来切入.

5.【答案】A

【解析】【解答】如图皮肤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

当外界气温较高时,皮肤内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散热量增多,与此同时,汗腺分泌汗液增多,通过汗液蒸发散失的热量也多;

外界气温较低时,皮肤内的大多数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通过皮肤散发的热量减少,与此同时,汗腺分泌汗液减少,通过汗液的蒸发散失的热量也减少;

因此皮肤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

【分析】皮肤覆盖在人体表面,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分为角质层和生发层,生发层细胞有很强的分裂能力;

真皮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含有大量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以及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

毛发、皮脂腺、汗腺、指(趾)甲等是皮肤的附属物.皮肤的功能有保护、分泌和排泄、调节体温、感受外界刺激等。

6.【答案】B

【解析】【解答】晶状体似双凸透镜,有折光作用;

角膜无色透明,富含神经末梢;

巩膜白色坚韧,能保护眼球;

脉络膜有遮光和形成暗室的作用;

视神经能传导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

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B.

【分析】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7.【答案】D

眼球分为眼球壁和内容物.眼球壁分为外膜、中膜和内膜.外膜包括角膜和巩膜,角膜无色透明便于光线通过,巩膜是一层结缔组织膜,具有保护内部结构的作用;

中膜包括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虹膜内有色素,眼球的颜色就是由它来决定的,睫状体内有平滑肌,通过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从而使眼睛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内膜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接神受物象的刺激可以产生经冲动,属于视觉感受器.所以对于正常人来说,不论较近或较远的物体,都能使物像落在视网膜上被看清,主要是因为晶状体的曲度可以通过睫状体的收缩和舒张来调节.

D.

【分析】此题是一道基础知识题,考查的是眼球的结构及其作用.

8.【答案】C

【解析】【解答】鼓膜被破坏后会影响其产生振动,从而导致耳聋。

【分析】耳和听觉的保护:

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开口,使咽鼓管张开,或闭嘴、堵耳,以保持鼓膜两侧大气压力平衡.

9.【答案】D

【解析】【分析】眼睛的颜色实际上就是虹膜的颜色,虹膜中有色素,色素量最多的,就是黑眼睛,色素量较多的,就是褐眼睛,色素量最少的,就是蓝眼睛,所以说人眼的“黑眼球”实际上指的是虹膜,巩膜的特点是白色、坚韧,有保护作用,人眼的“白眼球”指的是巩膜。

【点评】此题为基础知识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眼球的结构,可结合眼球的结构示意图记忆。

10.【答案】C

味觉感受器分布舌背面和两侧粘膜.又叫味蕾.

味觉感受器的分布、功能如图:

故选C

【分析】味觉感受器分布舌背面和两侧粘膜.又叫味蕾.

二、填空题

11.【答案】适应性

【解析】【解答】嗅觉是由化学气体刺激嗅觉感受器而引起的感觉.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后上部的嗅上皮内,感受细胞为嗅细胞.气味物质作用于嗅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经嗅神经传导,最后到达大脑皮层的嗅中枢,形成嗅觉.这是因为人的嗅觉很容易适应,即医学上所说的--嗅觉适应现象.也就是说人在较长时间闻了某种气味后,会失去对这种气味的嗅感,这是大脑皮层嗅觉中枢的一种疲劳现象,因此“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句话是说嗅觉具有适应性.

适应性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嗅觉感受器的功能以及嗅觉的形成,嗅觉是在嗅觉中枢形成的.

12.【答案】半规管;

前庭;

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

耳蜗;

咽鼓管

耳廓:

收集声波;

外耳道:

将声波传至鼓膜;

鼓膜:

把声波振动转为机械振动;

听小骨:

听小骨把鼓膜的振动扩大并传到内耳;

咽鼓管:

连通鼓室和鼻咽部;

耳蜗:

里面有听觉感受器,接受震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听神经:

将耳蜗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前庭和半规管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

可见前庭和半规管与听觉的形成无关.

半规管;

咽鼓管

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13.【答案】听觉感受器;

听神经;

听觉中枢

【解析】【解答】听觉的形成过程是:

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

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

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分析】耳的结构如下:

耳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有收集和传导声波的作用,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外界声波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传导到听小骨后,由于听骨链的作用,大大加强了振动力量,起到了扩音的作用;

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前庭和半规管与人的位觉有关,耳蜗是听觉感受器的所在处,与人的听觉有关,听小骨的振动刺激内耳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沿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如图所示耳朵的结构名称为:

图中1耳郭、2外耳道、3外耳、4鼓膜、5听小骨、6鼓室、7中耳、8半规管、9前庭、10耳蜗、11内耳、12咽鼓管.

14.【答案】反射;

前方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若晶状体的曲度多大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外界物体成像于视网膜前方,则为近视,可配带凹透镜矫正.

反射;

前方

【分析】

(1)近视眼:

如果晶状体的凸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导致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眼.近视眼戴凹透镜加以矫正.

⑵远视眼:

如果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小,或眼球前后径过短,近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导致看不清近处的物体,形成远视眼.远视眼戴凸透镜进行矫.

⑶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15.【答案】声波;

外耳道;

鼓膜;

听小骨;

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解析】【解答】耳廓通过收集的声波通过外耳道,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能引起听小骨的振动,把声音放大后传到内耳,内耳中的耳蜗上的听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并由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分析】听觉的形成:

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人就产生了听觉.

三、综合题

16.【答案】

(1)6;

视网膜;

感受器;

大脑皮层

(2)3;

虹膜;

由大变小

(3)2;

晶状体;

前;

读书写字的姿势要正确,读书写字时眼与书的距离保持在33cm左右、看书写字40分钟后要到室外活动或向远处眺望一会儿(三要、四不看中的任意两条)

(1)“你能看到远处的一棵树”,是因为它反射的光线形成的物象是落在[6]视网膜上,“它能感受光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你能够看到饭菜的颜色,闻到饭菜的气味,尝到饭菜的味道,感觉到馒头的温热”,都是靠分布在身体不同部位的感受器获取信息,这些感觉最终都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2)在眼球的[3]虹膜有一个小孔叫做瞳孔,当光线由弱变强时它会由大变小.(3)“若沉溺于上网或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写字看电视”,容易使眼球中[2]晶状体的曲度过大不能恢复原状,甚至眼球的前后径过长,致使远处物体折射所形成的物象落到了视网膜的前方,形成近视.为了保护视力预防近视,应该做到:

读书写字的姿势要正确,读书写字时眼与书的距离保持在33cm左右、看书写字40分钟后要到室外活动或向远处眺望一会儿.(答2条)

大脑皮层

(2)3;

由大变小(3)2;

读书写字的姿势要正确,读书写字时眼与书的距离保持在33cm左右、看书写字40分钟后要到室外活动或向远处眺望一会儿(三要、四不看中的任意两条)

(1)眼球的结构:

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包括外膜、中膜和内膜,外膜由无色透明的角膜和白色坚韧的巩膜组成;

中膜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组成;

内膜是含有感光细胞的视网膜;

内容物由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

(2)视觉的形成过程:

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觉神经→视觉中枢→视觉.(3)近视眼:

如果晶状体的凸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导致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眼.近视眼戴凹透镜加以矫正.(4)预防近视要做到:

三要、四不看,有效地预防近视眼的发生.三要是:

读书写字的姿势要正确,读书写字时眼与书的距离保持在33cm左右;

看书写字40分钟后要到室外活动或向远处眺望一会儿;

要认真做眼保健操,所按穴位要准确.四不看是:

不要在暗弱光线下和直射的阳光下看书写字;

不要躺在床上、在公共汽车上或走路时看书;

不要看字体过小、字行过密、字迹印刷不清的读物;

做作业不要用淡色铅笔;

看电视时间不要太久.(5)图中,1角膜、2晶状体、3瞳孔、4巩膜、5脉络膜、6视网膜、7玻璃体.

17.【答案】

(1)2;

虹膜

(2)瞳孔

(3)甲;

(4)凸透

【解析】【解答】

(1)2虹膜能够调节瞳孔的大小,里面有色素,东方人的“黑眼球”和西方人的“蓝眼睛”就是它的颜色.

(2)瞳孔能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看强光时瞳孔缩小,看弱光时瞳孔扩大,强光下瞳孔缩小,减少进入眼内的光量,以保护视网膜不受过强的刺激;

弱光下瞳孔扩大,增加进入眼内的光量,使视网膜得到足够光的刺激.外界光线强,突然停电,瞬间眼前一片乌黑,片刻后逐渐看见周围的物体,这种变化是由于眼球中的瞳孔变大了.(3)看近处物体时,必须通过睫状肌的收缩作用,使晶状体(双凸透镜状)的凸度增加,使近处的物体像能够落在视网膜上,才能看的清楚.长时间的近距离作业,如读书、写字、看电视、玩游戏机等,使眼睛长时间的调节紧张,导致晶状体过度变凸,不能恢复成原状;

严重时使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眼球壁的最内层)的前方,因此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需要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近视眼的成因甲图

,近视眼的矫正丙图:

(4)长时间的近距离作业,如读书、写字、看电视、玩游戏机等,使眼睛长时间的调节紧张,头部前倾,眼球内不断的充血,眼内压相应的增高,以及眼外肌的紧张和压迫眼球,导致晶状体过度变凸,不能恢复成原状;

严重时使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远视正好相反.远视眼能看清远处的而看不清近处的,看书离得近戴上眼镜就能看清,突然发现一个人在庭院外走动,看不清,他马上摘除眼镜.表明这个人是远视眼,戴的是凸透镜.【分析】如图1是眼球的结构图,1是晶状体,2是虹膜,3是瞳孔,4是角膜,5是睫状体,6是玻璃体,7是视网膜,8是脉络膜,9是视神经,10是巩膜;

如图2中,甲表示近视眼,乙表示远视眼,丙表示近视眼的矫正,丁表示远视眼的矫正.

18.【答案】

(1)晶状体;

视网膜

(2)巩膜;

保护眼球;

(3)瞳孔

(4)近视;

凹透

(5)如图所示:

(1)在眼球的结构中,晶状体透明、有弹性,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

视网膜上分布有感光细胞,能够感受外界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相当于照相机的胶卷。

(2)虹膜的中央有瞳孔,虹膜中含有许多色素细胞,在这些细胞中所含色素量的多少就决定了虹膜的颜色.东方人是有色人种,虹膜中色素含量多,所以,眼珠看上去呈黑色,因此被称为黑眼珠;

眼球外膜的后半部分是白色坚韧的巩膜,被称为白眼珠。

(3)瞳孔能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看强光时瞳孔缩小,看弱光时瞳孔扩大,强光下瞳孔缩小,减少进入眼内的光量,以保护视网膜不受过强的刺激;

弱光下瞳孔扩大,增加进入眼内的光量,使视网膜得到足够光的刺激.电影院里光线很暗,瞳孔要扩大才能看清物体,当从电影院里走出后,外界光线强,瞳孔要缩小,以减少进入眼内的光线.因此变化最大的结构是瞳孔。

(4)看近处物体时,必须通过睫状肌的收缩作用,使晶状体(双凸透镜状)的凸度增加,使近处的物体像能够落在视网膜上,才能看的清楚.长时间的近距离作业,如读书、写字、看电视、玩游戏机等,使眼睛长时间的调节紧张,头部前倾,眼球内不断的充血,眼内压相应的增高,以及眼外肌的紧张和压迫眼球,或者因调节时牵引涡状静脉,妨碍了血液的流通,使巩膜的抵抗力减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