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黄河颂》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12842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60.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案《黄河颂》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语文教案《黄河颂》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语文教案《黄河颂》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语文教案《黄河颂》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语文教案《黄河颂》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语文教案《黄河颂》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语文教案《黄河颂》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语文教案《黄河颂》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语文教案《黄河颂》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语文教案《黄河颂》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语文教案《黄河颂》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语文教案《黄河颂》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语文教案《黄河颂》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语文教案《黄河颂》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语文教案《黄河颂》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语文教案《黄河颂》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语文教案《黄河颂》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语文教案《黄河颂》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语文教案《黄河颂》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语文教案《黄河颂》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教案《黄河颂》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语文教案《黄河颂》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案《黄河颂》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教案《黄河颂》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设计

(二):

同学们一定非常熟悉《保卫黄河》这首歌曲,请文体委员指挥全体同学齐唱《保卫黄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学生唱毕)这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七部,今天,我们学习《黄河大合唱》的第二部《黄河颂》(板书课题)

设计(三):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一句话“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请同学们谈谈黄河在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学生交流完毕后)引出《黄河颂》

设计(四):

由欣赏黄河的录像、图片、激发学生的情感,然后请一两位同学谈谈观后感

二、作者、作品及背景、简介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关于作者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2.关于作品

本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由著名诗人光未然作词,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谱曲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这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河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以下文字摘自《黄河大合唱》,选自光未然的《〈黄河〉本事》

黄河以其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为它赞颂着歌唱着

在《黄河大合唱》中,展开了一幅壮大的幻想和现实的图画

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彼岸这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

于是在高山之巅,出现了时代的歌手,他代表着祖国英勇的儿女,歌颂着黄河,并要学着他的榜样,像他一样伟大、坚强

民族的诗人在亚洲巨人面前,兴起了怀古的心情他向着黄河巨人,哭诉我们民族的灾难他看见巨人醒来了,掀起他的怒涛,发出他的狂叫,响应着祖国满山遍野的战斗的歌声

黄河东岸,沃壤千里,男女老幼自得其乐,一旦暴敌侵入,带来了疯狂的杀伤,妻离子散,一片凄凉

两个流亡的老乡,在黄河边上不期而遇,他们各自诉说着自己的命运,终于一同踏上了战斗的道路

然而他的妻子,一个乡村妇女,失掉了丈夫,失掉了小孩,自己也遭到野兽的蹂躏,在一个凄风苦雨之夜,偷偷地跑到黄河边上,经过一阵悲惨的哭诉,便投身到滚滚的黄河波涛之中

这时在河东,河北,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四面八方都卷起了复仇的巨浪,中华民族优秀的儿女正在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而战

怒吼吧,黄河!

向着全中国被压迫的人民,向着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吧!

——我们代表五万万人民为祖国的最后胜利而呐喊着

(原载《黄河大合唱》,1939年8月重庆生活书店出版)

3.关于背景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了我国的华北地区,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也积极地投入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他们通过自己创造的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光未然1939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三、美读诗歌,体味黄河雄壮的气势

多媒体播放黄河的壮阔画面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加粗字的读音,多媒体显示:

浊流(zhuó

)狂澜(lá

n)山巅(diān)屏障(zhà

nɡ)

澎湃(pà

i)哺育(bǔ)九曲连环(qū)

2.教师指定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配乐朗读,学生听读,注意停顿、重音、速度、语调的处理

针对该同学的朗读,教师可酌情点拨指导

教师可作如下提示:

(1)诗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总领下文,停顿要稍长一些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啊!

黄河!

”重复三次,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要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充满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5)全诗应读出国难当头,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之中的悲壮情怀,读出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

3.学生各自吟诵诗歌,反复练习朗读

4.请学生选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读给同学听,展示自我风采

5.学生一齐随配乐朗读

四、内容研讨

1.教师选两三个同学概括诗歌大意

生1:

这首诗写得很有气势,写出了黄河在中华儿女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生2: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中华民族

生3:

歌颂黄河,黄河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英雄的黄河就是英雄的中华民族

教师总结:

诗歌着眼于“歌颂”,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在我们面前,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的英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气势恢宏的颂歌

2.悟读诗歌

教师设计相关题目指导学生理清诗歌的抒情脉络,理解诗意

多媒体显示:

(1)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从全诗来看,你认为朗诵词这部分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2)诗人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3)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反复出现的“啊!

”起了什么作用?

(4)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各组选代表就其中一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可采用抽签形式选题),然后评出最佳发言人,授予“今日之星”的桂冠

明确:

(1)朗诵词提纲挈领地概括出黄河的性格,引出下面的唱词

(2)诗人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即“望黄河滚滚”所统领的四句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一句在诗中出现了三次,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从三个方面赞颂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即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这个问题学生概括难度较大,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黄河已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等等)

(4)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3.学生朗诵诗歌,序曲由一女生朗读,主体部分学生齐读,尾声由一男生先朗诵,再全班齐诵

五、品读诗歌,赏析诗歌的美

教师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学生,要求学生以“我欣赏这首诗的,因为”的句式说话

学生畅谈学诗的感受、体会

我欣赏这首诗优美的旋律,因为它汩汩而下,让人读着读着,不觉低声吟唱,从心里流出音符,流出诗情,真可谓“黄河之水心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我欣赏这首诗形象的语言,因为它勾勒了黄河的轮廓,形神兼备,让我这个从未见过黄河的人,也不觉怦然心动,想一睹黄河英雄般的风采

我欣赏这首诗的韵律,因为它有雄浑奔放的旋律、鲜明的节奏、洪亮的音节、错落的句式,引人高歌,催人奋进

生4:

我欣赏这首诗的画面,因为它为我们呈现了黄河立体的美,近远结合,纵横相接,全方位展现了黄河独特的美(雄浑的美、壮阔的美、蜿蜒的美),使我们真切感受到黄河的磅礴气势、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这足以激发每一位华夏儿女的民族精神和信念

生5:

我欣赏这首诗的语言美,特别是修辞的运用如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是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

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既写出了黄河天险在地理上的战略意义,也写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已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

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那“千万条铁的臂膀”就是黄河的无数支流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好与差决定诗歌艺术成就的高低修辞的运用,更好地表达了黄河的气势及其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生6:

我欣赏这首诗雄浑豪迈的风格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抒胸臆,充满了雄浑豪迈之美

……

美是多元的,“横看成岭侧成峰”,同学们以个性的眼光发现诗歌独特的美美在旋律,美在语言,美在画面,美在风格,美在意象,美在情感……真是美不胜收让我们齐诵这首歌

学生齐诵《黄河颂》,教师播放《黄河颂》音乐

六、课堂小结

穿越炮火纷飞的岁月,烈士的鲜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驻南使馆被炸的记忆尚深,让我们手挽手,心连心,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坚强,捍卫祖国的尊严,捍卫民族的利益

七、布置作业

1.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2.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

●活动与探究

一、活动课设计

1.为什么说黄河“浊流宛转/九曲连环”?

请画出黄河流程图,具体说说黄河从哪儿发源,流到哪里,流经哪几个省区,流程有多长

(提示: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

2.“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

”你了解有哪些发源于黄河流域的古国文化?

你知道有哪些流传于黄河流域的英雄故事?

分别列举一、二

细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青铜器文化

在黄河流域建都的王朝有:

夏、商、周、秦、西汉、东汉、魏晋、隋、唐、宋

大禹治黄河,三过家门而不入;

春秋时期的奴隶们,唱出“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缠兮”的反抗心声;

曹操在黄河边打败袁绍,最后统一北方;

关羽在这里过关斩将;

李白在这里高唱出“黄河之水天上来”……)

3.请课外搜集与黄河有关的俗语、谚语、成语等,每项不少于5个

注意:

搜集词语后,领会其语义,并用词语写话

4.搜集整理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自办手抄报,或出一期墙报,或制作一个网页,或组织一次故事交流会

5.收集有关黄河的古今诗词、歌曲、民谣,举办一次以“歌唱黄河”为主题的文艺演出

二、写作活动设计

1.以“我心中的黄河”为题,写一篇作文,抒发你对黄河的感情

2.1995年6月下旬,断流四十多天的黄河济南段盼来了一次过流的机会,然而缓缓而来的并不是人们盼望已久的甘甜河水,而是黑乎乎的污水,河面上漂浮着大量白沫和被毒死的鱼类,散发着一股刺鼻的臭气……假如你目睹这种情况,会想起什么呢?

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3.你能为保护地球母亲做些什么?

你所在的地方存在什么样的环保问题亟待解决?

请你以“保护黄河志愿者”的名义写一份倡议书,针对当地的环保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200字左右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并拟写广告词

三、开放探究

下面是《黄河大合唱》中的两个乐章《黄河船夫曲》和《保卫黄河》的歌词,请仔细阅读,认真完成文后题目

黄河船夫曲

咳哟!

划哟!

冲上前!

——

乌云哪,遮满天!

波涛哪,高如山!

冷风哪,扑上脸,浪花哪,打进船!

伙伴哪,睁开眼!

舵手哪,把住腕!

当心哪,别偷懒!

拼命哪,莫胆寒!

唉!

唉,!

不怕那千丈波涛高如山,不怕那千丈波涛高如山行船好比上火线,团结一心冲上前!

划哟划哟划哟划哟!

哈哈!

哈哈哈!

(大笑)

我们看见了河岸,我们登上了河岸心哪,安一安;

气哪,喘一喘!

回头来,再和那黄河怒涛决一死战!

决一死战!

保卫黄河

风在吼,

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

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岗万丈高,

河东河北高粱熟了

万山丛中,

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

游击健儿逞英豪!

端起了土枪洋枪,

挥动着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

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

保卫全中国!

1.这两首歌词,读后都能给人热血沸腾的感觉,但风格又有所不同,前者气势,后者气势

2.在《黄河船夫曲》中,“划哟,冲上前”和“划哟划哟”多次重复,它对于表明主题有什么作用?

3.《黄河船夫曲》中,作者赞颂了,其中的“黄河怒涛”象征着;

在《保卫黄河》中,作者歌颂了,其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则象征着

4.读了《黄河船夫曲》中表现黄河船夫“划哟!

”“与黄河怒涛决一死战”精神的一些句子,如果联系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你会联想到其中的哪一句话?

黄河船夫划过彼岸后的哈哈大笑,又能使你联想起《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的哪些语句?

5.《保卫黄河》中,“万山丛中”照应的是,“青纱帐里”照应的是

6.《保卫黄河》中,最后四句保卫的分别是“家乡”“黄河”“华北”“全中国”,能否把它们调换一下位置,变成“全中国、华北、黄河、家乡”?

为什么?

读了《保卫黄河》,我们可以联想起古人所说的什么话?

参考答案:

1.豪迈宏伟

2.一方面,它结合主题来写,主题是写黄河船夫的,这几句的多次重复恰好生动形象地再现出黄河船夫的职业形象;

另一方面,主题是表现黄河船夫团结一心、勇斗波涛的豪迈精神的,一再重复,给人一种紧张、急迫、激烈的感觉,从而把黄河船夫在越来越高涨的汹涌波涛面前那英勇无畏、团结向前的豪迈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3.黄河船夫勇斗波涛的豪迈精神艰难险阻黄河儿女拿起刀枪保卫黄河的英雄气概抗日的浪潮

4.可预习课本P56《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5.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

6.不能因为一般的民众总是在保卫自己家乡的战斗中一步步地成长为真正的战士,进而去保卫更大的领土,所以不能调换从另一方面来说,这里也体现出一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意思

读了《保卫黄河》,也许我们都会联想到古人所说的那句话: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黄河知识选录

1.“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这句话是哪位伟人说的?

这一名言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党中央在指挥解放军取得宜川大捷之后,决定东渡黄河到华北去1948年3月23日,中央机关从吴堡县川口村过河,一共有十几条木船,毛泽东上了第一条船,周恩来、任弼时上了第二条船,陆定一和胡乔木等人上了第三条船船至中流,巨浪夹杂着磨盘大的冰块汹涌咆哮,冰块撞击木船发出惊心动魄的砰砰声,小木船忽而跃上浪尖,忽而沉落波谷面对此情此景,毛泽东心潮澎湃,沉思良久,深深地感叹道:

“你们可以藐视一切,但是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2.黄河流域有许多古战场,你能举出几处吗?

牧野古战场:

在今河南省卫辉市北,商朝时是都城朝歌的近郊商朝末年,周武王讨伐殷纣王时曾在这里誓师,一举攻入朝歌,迫使纣王自尽,结束了商朝600年的历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

崤山古战场:

在今河南省洛宁县西北春秋争霸时期,本有联姻关系的秦晋两国,由于都想当霸主,一直明争暗斗晋文公死后,由争夺郑国而矛盾公开,晋襄公在秦军的必经之路崤山埋伏下重兵,将有300辆战车的秦军全歼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崤山之战

巨鹿古战场:

在今河北省平乡县秦朝末军,陈胜、吴广揭竿起义,被秦章邯大军打败,章邯接着又镇压了项梁率领的另一支起义军,然后攻打赵国,并占领了赵国首都邯郸赵王退守巨鹿,向齐、燕、楚等国求援,楚王派出两路兵马,一路由刘邦率领直接进攻秦都咸阳;

一路由宋义率领北上救赵因宋义胆小,途中被次将项羽夺去兵权,项羽即率军直扑巨鹿,九战九捷,大破秦军,章邯向咸阳请求援兵,把持朝政的赵高为了篡夺国家大权,不仅不派救兵,反而向秦二世说章邯的坏话,章邯受责,进退两难,最后只好向项羽投降,巨鹿之战遂告结束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起义推翻秦王朝统治的决定性一战,“逐鹿中原”这一著名成语即由此而来

昆阳古战场:

在今河南省叶县西汉末年,王莽夺汉室皇位,为巩固统治,公元23年,王莽派40万军队包围了由刘玄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占领的昆阳,农民起义军只有8000多人,双方兵力十分悬殊但起义军在太常偏将军刘秀的巧妙指挥下,打败了新王朝的军队,起义军光打扫战场就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

官渡古战场:

在今河南省中牟县东北公元200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基本占据了中原,便开始与强敌袁绍较量袁绍的10万大军从邺出发进攻许昌,曹操率1万多人进驻官渡迎敌,因双方力量悬殊,曹操采取避实就虚,声东击西的战术,两次小胜袁军袁绍自恃兵多,率大军直逼官渡要与曹操决战,曹操坚守官渡,袁绍无法前进,两军相持半年之久后曹操采纳袁绍的谋士的建议,率精兵5000偷袭了袁绍的粮仓,袁绍气急败坏,要去偷袭曹操的大本营,结果受到早有准备的曹军的两面夹击最后将袁绍的10万大军消灭得只剩800余人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

梅岭三章

陈毅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3.体会本文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4.学习陈毅同志面临险境、生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时代背景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

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

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队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

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

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二、课文导读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这三首诗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 

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旌(旗):

jīng悬:

xuá

n当(纸钱):

dà

ng

应(有)涯:

yīngyá

(遍)种:

zhò

ng

2.学生齐读小序部分,边读边思考:

小序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小序”是全诗重要组成部分,告诉了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作背景,交代了梅岭遇险的经过。

“伤病伏丛莽间”指出处境的艰难,“虑不得脱”讲情况的危急,“得诗”显出态度的镇定自若。

“小序”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

3.学生思考并分小组讨论:

这三首诗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

这三首诗,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

然后依时间顺序,从“追忆往昔”“面对当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从眼前回顾过去,从现实写到理想,一气贯注。

三章在思想内容上紧密联系,又有所侧重,第一章集中抒发视死如归,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豪情壮志;

第二章表达对战友的勉励;

第三章主要表现共产主义必胜的坚定信念,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精读细研 

1.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

(1)这首诗第一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运用的句式在诗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2)第二句表述出了什么意思?

具有什么样的含意?

(3)三、四句运用旧时“泉台”、“阎罗”等迷信传说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4)诗句中的“招”、“斩”两个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旌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1)断头今日意如何”,“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前置强调“断头”,表现出诗人觉察到必死的险恶处境,英勇地面对必死的险恶处境(板书:

英勇面对险境)。

这个设问句式的开头句,振起这一首诗乃至这一组诗的抒写情怀,慷慨壮烈。

(2)创业艰难百战多”,表述出艰难创业中经历过了很多的战斗,内含着对自己面临死境、尚未彻底打败敌人的憾恨感情。

 (3)“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现出即使自己牺牲了,死后还要招集旧部的英魂,和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

这两句运用了“泉台”、“阎罗”这样旧时传说的诗句,把一定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现出了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革命精神(板书:

继续战斗虽死不渝)。

“阎罗”这个阴间暴君又有影射世上反动头子的作用,能够唤起人们对反动统治者的仇恨。

(4)“招”这个动词,表现出把在不同战场、不同时间牺牲的部下的英魂招集起来,空间广阔、声势浩大。

“集”,空间较小;

“收”,缺少声势;

“率”,不含招集之意。

“斩”这个动词,表现出巨大威力,毙敌干脆利落,褒意鲜明。

“打”,没有毙敌之意;

“杀”,褒贬不明;

“伐”,也无毙敌之意。

“旌旗”,原指旗帜,这里运用借代修辞方法,借代部队,表现出部队的昂扬士气、浩大声势。

2.指定学生朗读第二首诗后,引导学生讨论,进行分析。

(1)这首诗第一句写出了什么?

内含着什么意思?

(2)第二句用了一个典故。

《史记·

伍子胥列传》:

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

他先劝吴王夫差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国,未被采纳;

后又谏阻夫差举兵攻齐,要他警惕越王勾践报仇,夫差听信谗言,逼他自杀。

伍子胥临死前说:

“抉(剜出)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