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未知的自己读书笔记要点摘抄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13340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书笔记要点摘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书笔记要点摘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书笔记要点摘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书笔记要点摘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书笔记要点摘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书笔记要点摘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书笔记要点摘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书笔记要点摘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书笔记要点摘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书笔记要点摘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书笔记要点摘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书笔记要点摘抄Word文件下载.docx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书笔记要点摘抄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遇见未知的自己读书笔记要点摘抄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书笔记要点摘抄Word文件下载.docx

所以,有一个东西,在我们里面是一直没有变的,尽管我们的身体、感情、感受、知识和经验一直都在改变,但是我们仍然保有一个基本的内在真我,作为目睹一切的观察者。

这个内在真我不会随你的身体而生,也不随着死亡而消失,它可以观察人世百态,欣赏日出月落,云起云灭,而岁月的流转,环境的变迁,都不会改变它。

第三次

我们在世界上扮演的种种角色会遮盖我们的真我。

还有我们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会影响别人和我们之间的互动。

一组同心圆。

最外围是角色扮演(身份认同),是我们要戴的面具。

进而是思想、情绪、身体,最中间的圆圈是真我(爱、喜悦、和平)。

任何能丢弃自己不实的身份认同,而且不被自己的思想、情绪以及身体所限制和阻碍的人,都能展现出真我的特质。

孩子的哭闹是属于生命能量的一种自然流动,完全无损他们的本质。

哭完、闹完,他们可以一下子又回到内在和平的喜悦境界。

是大人自己没有办法承受,反而去打压他们,才造成问题的。

孩子的负面情绪会勾起父母自己内在压抑隐藏了多年的痛,所以会不顾一切地用劝慰、转移甚至恐吓的方式,让孩子停止表达负面情绪,但这样一来,父母等于在重蹈覆辙——让孩子也和他们童年时一样,无法好好表达自己的情绪,因而造成创伤。

物质组成的最小分子是什么?

通常认为,空间是空的,而物质是实在的。

事实上,任何物质本质上都是空的。

不仅是所有眼见的物质,连看不到的声音、思想、意念、情感,都是某种有特定振动频率的能量啊!

若菱的感悟与认识

吸引力法则:

在一个房间里放满了不同频率的音叉,如果振动其中一个音叉,另外一个和它振动频率相同的音叉也会被引动。

所以如果一个人充满了快乐、正面的思想,那么好的人、事、物都会和他起共鸣,而且会被他吸引过来。

第四次

我们的每一个思想都带有一定的能量,偏偏我们的习惯就是胡思乱想。

真我(爱、喜悦、和平)就是我们生命能量的来源。

而身体、情绪、思想和角色扮演、身份认同这些能量,把我们生命能量的源头团团围住,也隔绝了爱、喜悦与和平。

我们因为与自己生命的源头没有联结,失去了能量的来源,所以不停地向外求取,以获得能量。

更糟糕的是,和我们的同胞-其他的人,争夺能量。

每个人的能量振动频率或多或少都有所不同,和你振动频率相近的人,就是你看得比较顺眼的人。

因为你的思想、情感都带着一定的能量振动,所以会吸引和它们振动频率相近的人、事、物。

首先找一些关于意识和潜意识的资料,说明两者的区别和作用;

再者要找书《超越死亡:

恩宠与勇气》,把书上说的一些话抄下来,最后老人给一份宣传单,是一个电影欣赏导读会的通知,让若菱去看电影《我们懂个X》。

若菱的认识:

冰山理论:

我们的整个意识像座冰山,在水面上的表意识,只占了1%,有些理论说是5%或10%,不论如何,我们可以感知和控制的部分是惊人的少。

电影的意义:

我们的大脑每秒钟要处理四千亿位元的信息,但是我们只能意识到其中两千位元的信息。

所以我们会选择性地去看东西,并且以此来体验这个世界的人、事、物。

至于如何选择,说法是受到个人从小被灌输的种种约定俗成的观念、信念、标准、价值观等的影响,完全是因人而异的。

因为所有一切都是能量的振动,而观察者又会影响被观察者,所以我们创造了我们自己的世界。

如果你不断重复做某件事,从生理学角度来说,我们某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立起长期且固定的联系,比方说,如果你每天都生气,感到挫折,每天都很悲惨、痛苦……那么,你就是每天都在重复地为那张神经网络接线和整合。

这就变成你的一个情绪模式。

当我们在身份层面或是在大脑层面产生某种情绪感受时,我们的下丘脑会马上生成一种化学物质,叫作“胜肽”,随着血液跑到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被细胞的上千个感应器所接收。

久而久之,感应器对某种胜肽就有了特定的胃口,会产生饥饿感,所以如果你很久不生气的话,你的细胞会让你有生理的需求想要去发脾气……

第五次

若菱的问题:

潜意识真有那么大的能耐吗?

老人的回答:

一幅关于人生的画。

马,一辆马车,加上马车夫,后面还有位乘客。

马车的构造和质量,代表我们的命,有些人命好,含着金汤匙出生,驾着六轮大车,或是聪明能干,或是美貌迷人。

有些人命不佳,驾着两个轮子的小车混一生,出生穷困,生不逢时,才智平庸,貌不扬。

路程,就是我们的运,有时康庄大道,有时羊肠小径。

马车的前进要靠马,决定方向。

马就是我们的表意识,我们自以为可以操控我们的生活,做出自由的选择。

但实际上是一部自动化制约模式下的机器,很多时候身不由己。

马车夫代表潜意识,也就是我们人生的自动化导航系统,乘客代表我们的真我。

性格倾向×

外在环境×

各种教育×

生活事件×

前世业力(如果你信的话)=人生模式

怎样可以知道自己潜意识里面,到底有什么的模式在以自动化程序的形式运作呢?

找到了以后又怎么除去那些不好的呢?

若菱的领悟:

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现,你不是你的成功,也不是你的失败。

这些外在的东西,丝毫动摇不到你那个内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虚假认同。

一般认为,梦是潜意识通往意识的桥梁,梦有示警、指引的功能,同时还可以让你宣泄情绪或展现出被你自己压抑的人格特质。

除了梦以外,很多看似简单的生活事件,看起来好像无足轻重,可都潜藏一些信息。

比方说你想从事某种行业,因此要去考一个证,结果考试当天找不到准考证、交通堵塞等,诸多不顺利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就显示出你的潜意识其实并不想要走这条路。

如果你的人际关系一再出现相同的模式,比方说你的同事、老板和你相处的模式,不管你走到哪里都碰到同样的人、同样的事、同样的互动方式,这时是潜意识的一个模式在主宰你的命运和行为。

还有你生活中每天出现的负面感受,像是感觉自己不被爱、不受重视,不重要,自己是受害者等,都是潜意识的模式在运作。

第六次

身体是怎么我们与真我之间的障碍呢?

出生的历程,与母体的脱离,现实冲击下我们产生的幻觉误以为自己的身体与这个世界是分享的。

为了寻找自我感,就发展出了小我,在这个世界上抓取所有我们能抓取到的东西,好证明自己的存在。

这层身份的障碍去除不了,就像我们永远也没办法去除黑暗一样。

所有造成我们与真我隔绝的东西就像黑暗一样,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拿觉知之光去照这它们。

在身体层面的这个部分,所谓觉知之光就是重新和我们的身体联结。

我们一般人对自己的身体只有5%的了解和控制,身份的95%都在潜意识的状态下用自动导航系统在操控的。

怎样找回与身体的联结呢?

跟你的身体对话,倾听你身体的信息。

瑜伽等任何让你专心一致、活在当下的活动。

其中最佳方式就是静坐冥想。

若菱的体验与领悟:

学习瑜伽。

集中注意力,把觉知带到那个最紧绷的地方,深呼吸,每次呼气的时候,带着意念和那个地方沟通,让它放松一点。

只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它就会回应你。

学习腹式呼吸法。

“怎么吃”比“吃什么”重要:

1.食物的比例:

所谓黄金比例是40%的谷类,40%的水果,20%含有蛋白质的食物。

2.吃饭的时间:

早餐一定要吃得多,晚饭一定要吃得早、吃得少。

两餐的间隔时间,不可以超过4小时,才不会耗你的能量。

所以在两顿正餐之间,应该要吃一些点心,补充一下能量。

3.食物的份量:

轻食和少食多餐。

每餐食物的分量不要超过你一只手掌能抓满的五倍,七八分饱就应适可而止。

4.烹饪方法:

生食蔬菜有很多好久,但并不是每个人在每个季节都适合;

生食肉类(包括鱼肉)在现代社会中问题太多,少吃为妙。

少没的烹饪法——水煮、蒸是最营养、最好的。

5.吃的方法:

细嚼慢咽可以让唾液和食物充分混合,帮助消化。

此外,食物、饮料不要太烫或太冷。

建议将饮料解冻半小时或改喝常温白开水。

日常生活中时时留意身体。

我们为自己的意识,带入了更多的觉知。

就像我们的眼睛,虽然可以有很广的视野,但我们的注意力其实只是聚焦在前方很狭窄的范围。

平时做事的时候,身体除了在动作之外,还在呼吸,在适应和感知着周围复杂的外界条件,然而这些是潜意识的范畴。

我们心思的注意力其实是集中在其他比较明显的事物上的。

如果能够更加留意身体的感知,就可以把那5%的意识状态扩大。

第七次

夫妻之间,也要扪心自问:

你真正的出发点是什么?

是为了对方的人生,或更的是为了自己?

可以把你知道的,你认为对的、正确的东西和家人分享,但背后不要设定一个预期的结果(比如说,你一定要听我的,要不然……)这样的话,对方比较能够接受。

比如一个母亲,她的孩子要和朋友去远足,他决定要去时,母亲担心会出危险而试图阻止,但孩子大了阻止不了,所以出门的时候,母亲耳提面命他要注意这个,注意那个……

这个母亲在孩子出门时给了他不好的负面能量。

这么做,是因为母亲无法承担一丝丝可能失去儿子的危险,于是把自己的恐惧投射要孩子身上。

担心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加害行为。

若菱的体会:

《超越死亡:

恩宠与勇气》摘抄

我有一副身体,但我并非自己的身体。

我可以看见并感觉到我的身体,然而凡是可以被看见以及被感觉到的,并不是真正的观者。

我的身体也许疲惫或兴奋,生病或健康,沉重或轻松,也可能焦虑或平静,但这与内在的真我全然无关。

我有一副身体,但我并非我的身体。

我有欲望,但我并非自己的欲望。

我能知晓我的欲望,然而那可以被知晓,并不是真正的知晓。

欲望来来去去,却影响不到内在的我。

我有情绪,但我并非自己的情绪。

我能觉察出我的情绪,然而凡是可以被觉察的,并不是真正的觉者。

情绪反反复复,去影响不到内在的我。

我有思想,但我并非自己的思想。

我可以看见与知晓自己的思想,然而那可以被知晓的并不是真正的知者。

思想来来去去,却影响不了内在的我。

我就是那仅存的纯粹的觉知,是所有思想、情绪、感觉与知觉的见证。

第八次:

愤怒、悲伤、焦虑…这些情绪都是一种能量(称为痛苦之身),尤其对孩子来说,一些天生的恐惧,所求不得的愤怒,希望落实的悲伤,都只是一种生命能量的自然流动而己,它会来,就一定会走。

坏就坏在父母对孩子身上能量的态度。

这些被否定、压抑的情绪,滞留在身体里,像是被笼子锁住一般,卡在身体里。

这些痛苦在我们身体里是自成一家的能量场,有它自己的生命力。

它以痛苦为食,如果你不喂养它想要的食物的话,它就制造一些事端来产生它所需要的情绪来维生。

就是胜肽的需求。

若菱的实践与体会:

如何消除胜肽之瘾(被虐待)?

写下一段话,每天要念要写---我看见我在寻求被虐待的痛苦感受,我全心地接纳这种感觉,并且放下对它的需要。

我们的遭遇是配合我们需要的那种情绪而产生,这就是我们的一种模式、习性。

越排斥它越不走,看见了就先接纳它,然后告诉自己我不需要这种情绪,我要放下对它的需要。

当这种情绪出来时,可试着问自己:

“我可不可以欢迎它?

”这样问自己时,在你自己和你情绪之间创造一个空间,会比较平静。

接着问自己:

“那我可不可以允许它存在?

”然后会看见,无论你允许不允许,它都存在。

最后宽恕那个你恨的人。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不同的功课要学,他只是来帮助你,给你功课做而己。

情绪是一种能量,会来也会走,大人不要干涉,要让孩子自己学会怎么去处理自己的情绪,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孩子无限的爱和支持,让他们学会和自己的负责情绪共处。

如果你用转移的方法来教孩子避开负责情绪的话,孩子长大以后就学会用替代品来逃避情绪,什么抽烟呀,吸毒的,那有那些工作狂之类。

如果你去压抑孩子的情绪的话,那就更不好了。

第九次:

若菱经历人生的低谷,同事的欺骗导致工作失意,老公的背叛。

受苦有两种,一种是无知的、无明的受苦,就是任随潜意识的操控而受苦,同时在抱怨、抗拒那份痛苦。

这样的受苦不能让你成长。

另一种是有觉知的受苦,当你感觉到撕裂般的痛苦、好像要爆炸似的愤怒,你不逃避、不抱怨,你全然去经历它。

让这个压抑、隐藏多年的能量爆发出来,用不批判、不抗拒的态度(让这种能量自然流露出来,不要压抑)

,在全然的爱和接纳中去经历它。

这样的受苦,是你走出人生模式、茁壮成长的契机。

不压抑,要臣服于已经发生的事实。

若不接受,就像拿头撞一面墙壁,希望撞开,无济于事。

我们受苦的最大原因就是抗拒事实。

臣服的第一步就是先看到自己的抗拒,而且看到自己的抗拒是徒劳无功、无济于事的。

臣服的好处是,当你接纳了当下,不徒然浪费力气去抗争的时候,事情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你才发现原来的挣扎真的是白费力气。

而且,正因为你把能量充分关注于眼前的事物上,有的时候你会发现更好的解决之道,帮助你脱离眼前的困境,或是你不喜欢的情绪。

所以,破解情绪障碍之道,最重要的就是臣服。

我们有很多强迫性的念头在脑袋里面盘旋不去,无法控制,只能借由观察它、检察它来转移。

一是观照自己的思想,看到思想的同时,你会切断与它的认同,进而检视它的真实性,你会发现我们90%的思想几乎都是不正确的。

当你不再盲目听从脑袋里的声音时,就是它可以止息时。

还有一种方法是把注意力带回到当下。

因为看自己的会发现所想的东西,不是在过去就是在未来,很少是当下这一刻的关注。

如果把注意力放在内在身体,去体验当时身体各个部分的感受,或者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面。

思想总是在过去和未来,而身体和呼吸却永远是在当下。

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深信不疑,让它牵着鼻子走。

这些思想来源于父母、老师、社会等。

如小时候父母你应该要怎么样,聪明能干,勇敢独立。

但你被告知你“应该”要“勇敢”时,怯懦的一面被丢了。

凡是不被允许的那些特质,就被压抑在潜意识里,但它是一种能量,不会因为你不承认它的存在而消失。

这些东西,就是荣格所说的“阴影”,被我们否定的、压抑的、抗拒的内在潜质,它们没储存在细胞记忆里,不时浮上台面给我们造成困扰。

我们发展出的策略有如拼命工作、抽烟喝酒,任何上瘾症、看电视、追星、过度运动、帮助别人、不停读书学习、泡夜店、换伴侣、换工作,还有上各种心灵课程,参加工作坊,去庙里找禅,到处参加法会、上教堂。

接受了许多“应该”和理想,产生了很多的信念、价值观、态度、标准,来约束自己,也来衡量、批判他人。

这就是我们每日所思所想的基础,可是我们从来不去检测思想的正确性。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

投射也是一种发展策略。

比如从小就被教导我应该是个聪明的人,我也自认为我很聪明,所以我压抑、否认了自己不聪明的地方。

于是看到不聪明人的时候,他提醒自己内在不想面对的部分,所以特别讨厌不聪明的人。

当你用一个手指指控别人,还有三根指头是对着自己的。

拜伦.凯蒂的转念方法,随时观照自己的思想,并且检验它们的真实性,痛苦是来自于你对事情的解释。

让我们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想法,和围绕着这个事件所编造的“故事”。

静思冥想是培养觉察和包容能力最好的方法。

破解人生模式的咒语——我看见并接纳,我有被背叛和被欺骗的痛苦感受,进而放下对它的需要。

第十次

接受事实是第一层面的臣服,第二层面的臣服——臣服于你因事件而衍生的情绪,不要与它抗争。

“凡是你抗拒的,都会持续。

”这些情绪驱散不走,唯一可做的就是带进光来。

首先,自我觉察会带来觉知之光,其次喜悦是消融负面情绪最好的光,试想一下,有什么事情是你爱做的,而且是可以带给你喜悦的?

再次,定静的功夫是对治我们纷乱思想和负面情绪最有效的工具。

因它可帮你建立觉知,提升你对事物以及自我的觉察能力,而且在冥想时,身体如如不动,情绪、思想,都在严密的监控下,你和你的真我可以有短暂的相聚。

若菱的实践与领悟:

觉知是破除身份认同的第一步。

要放下身份认同是很难的,“看见”是第一步——先要看到自己认同于某样东西,也许没办法立即放下。

但如果能彻底了解到你认同的那些东西,其实不是你,也不属于你的,你就可能从这个向外境追逐的恶梦中醒来。

第十一次

心想事成的第一个定律是,你所向往的东西必须是命中注定该是你的,或是与你的更高目的是一致的、有利于人类社会的。

要不然就是你能深入到潜意识和真我的层面,破除人生的模式,学好自己该学的功课,破解你的命运,否则心想事成只是纸上谈兵罢了。

我们可以通过联结、臣服、定静、观照、觉察等功夫,破解出与我们的真我相通。

还有吸引力定律,打心眼儿渴望这个东西,每次想的,都会到了浑然忘我的境界,让自己随时随地地都处在你已经得到了你想要的东西之后的感受。

先要解除自己的人生模式,学会自己的功课,然后全心全意地用观想的方法去散发“事己成”之后那种愉悦感受的振动能量。

然后赖皮地在未实现之前就先去感恩,自己想要的东西必须很清楚,很具体,并且要为它付出一定的努力,同时言行一致。

我们不知道一切问题是出在自己身上,只要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会境由心转地随之改变。

力量是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遇见未知的自己》新课程

有些亲密关系是业力关系,对方扮演黑天使的角色,用痛苦的方式让你学习课题。

有些伴侣是疗愈关系,对方可以让你在一个比较理性、温和,具有安全感的环境下,疗愈你内在的一些创伤。

所以亲密关系不是拿来风花雪月的恋爱,而是拿来修行的。

灵修时,要真正去面对自己内在最不想看见的那些部分,理解它们,接纳它们,才能真正地平衡。

像若菱,一味想去维护自己好女人、好媳妇、好太太的形象,所以不惜在一个没有感情的婚姻里面不断折磨自己。

有天终发现,这一切不过是自己的观念在作祟时,终于放下,也就走出来。

这些观念没有好坏对错,只是看你如何去取舍。

当它们绑住了你的手脚,让你动弹不得,也许你要看看,你的自在幸福比较重要,还是紧抓着这些观念让自己痛苦重要。

老人所教的,都可归结为一个重点:

我们都生活在自己思想观念的牢笼之中,却浑然不觉。

想要走同自己的观念,首先要看到自己有观念,而且这观念是阻挡你进入自己内在和平、喜悦的唯一障碍——这个负责任的态度一定要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