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13367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49.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Word下载.docx

《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Word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Word下载.docx

在幼儿园课程运用中充分挖掘本地的民俗文化资源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建设特色幼儿园的需要。

基于以上阐述,笔者选择民俗文化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作为调查研究的题目。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此研究旨在揭示目前民俗文化在幼儿园教育中运用的现状;

了解民俗文化在幼儿园中的地位;

初步认识教师和家长对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运用的态度;

找出民俗文化在幼儿园教育当中运用的问题与不足;

在了解相关民俗文化运用现状基础之上尝试性提出相关建议。

2.研究意义

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体系;

对民俗文化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的研究也可以发现幼儿对民俗文化的态度及兴趣程度,使教师正确的对待民俗文化对幼儿的作用并采取合理的措施解决问题,改善教学质量;

丰富幼儿园地方课程内容,开发地方课程资源,与国家课程相配合,使幼儿园课程多元化、特色化,结合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使幼儿能够从自己的经验中获得成长;

帮助部分幼儿园和教师加深对本地民俗文化的理解,从而可以科学合理的对民俗文化资源进行选择和挖掘;

为响应国家的号召及地方的要求,幼儿园课程中应适当渗透本地优秀的民俗文化科学合理的进行运用,以培养幼儿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感情。

、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1.民俗文化:

“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对英文“Folklore”的意译。

改词由英国学者汤姆斯1846年创用的,他以撒克逊语的”folk”(民众、民间)和“lore”(知识、学问)合成一个新词,既指民间风俗现象。

该词逐渐被世界其他各国所接受,成为国际通用学科名词。

有些国家的学者对民俗研究主要侧重于传统方面,仍然存在着狭隘的民俗观,随着研究的日益深入,人们普遍倾向于对民俗概念的广义理解。

我们认为:

民俗文化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都市民俗;

既包括传统民俗,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

既包括以口语相传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它不仅是历史文化传统,更是人民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民俗是生活,民俗是生活方式,是民众现实生活的组成部分,他们每天实践着民俗,演绎着民俗。

人们的生活方式离不开民俗,诸如饮食、服饰、居住、生产等民俗事项构成了他们的生活内容。

民俗是满足老百姓需要的日常生活方式。

2.文化资源:

文化是一种社会资源,它是人类社会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学者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资源进行定义和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从性质的角度,文化资源分为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文化资源分为可再生文化资源和不可再生文化资源;

从历时性角度,文化资源分为文化历史资源和文化现实资源。

3.幼儿园课程:

课程定义的种类繁多,主要有以下几个纬度:

以学科纬度界定课程,包含以文化遗产和科学为基础组织教学的各种课程形态。

课程即教学的科目,可以指一个教学科目,也可以指一个学校的或一个专业的全部教学科目,或指一组教学科目。

经验纬度将课程界定为“以儿童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活动,也叫生活课程、活动课程、儿童中心课程”;

以目标纬度界定课程,把预期的学习结果和目标看作为课程的观念日趋完善,约翰逊将课程定义为“预期行为的结构化序列”;

以计划的纬度界定课程,反映的是一种综合的倾向,塔巴将课程定义为“是一种学习计划”。

我国关于幼儿园课程也有各种定义:

张雪门认

为“幼儿园的课程是给3足岁到6足岁的孩子所能够做而且喜欢做的经验的预备”;

陈鹤琴认为“幼儿园应该以儿童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中心组织课程”;

张宗麟认为“幼稚园课程

者,由广义的说之,乃幼稚生在幼稚园一切活动也”。

刘晓东认为,幼儿园课程是一个处在不断运动和发展过程中的系统。

从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来看,存在一个从课程目标到课程内容再到学习经验,最后落实为儿童发展的逐渐展开过程;

从课程自身的发展来看,以上过程是一种周期性的运动,而正是通过这种周期性的运动,课程的目标、内容、经验等等不断的优化,课程也得以完善和发展。

(二)国内外关于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运用的研究现状

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专注于这个方面进行研究的国内外学者专家并不多,大都从大的方面比如文化与教育、文化与课程、社会与教育,当然这里面也包括一些关于民俗文化、民俗传统在幼儿园课程中运用的问题,但是并不专业化、系统化。

外国关于民俗文化与教育的研究除了以上方面还可见于教育人类学、教育生态学等分支学科当中。

民俗文化在教育中的运用从教育产生以来就已经存在了,只不过还是简单初级的形式,远古人类要将狩猎、种植、驯养、歌舞等技术和艺术传给下一代就要把这些内容作为初级的课程进行教授,现代幼儿园的发展与之已截然不同,但仍然能看到远古时代课程的影子,课程是文化的反映是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规律。

随着现代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幼儿园课程理论也不断进步,而文化扮演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部分也亟待各国的教育工作者进行研究,以探索开发新的课程资源。

我国不少教育工作者近几年开始研究有关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包括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不小的成果与进步。

真正意义上的幼儿园是以1840年福禄培尔幼儿园的建立为标志的,所以笔者对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的探究仅以近现代化的幼儿园课程为例。

笔者通过对相关书籍、期刊、硕士论文及中国知网(CNKI)、中国学前教育网、中国幼儿教师网等数据库的检索,对以往和近期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

国外相关研究较早,19世纪初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和教育改革家欧文在幼儿教育中要求儿童在参加文娱活动时都要穿上色彩鲜艳的苏格兰民间服装,不过他并未认识到地方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地方性文化与幼儿之间的关系;

上世纪6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特.吉尔兹(Geertz,C.)最先使用“地方性知识”这一概念,并阐明了地方性知识具有重要价值,不过并未将其应用到幼儿园课程当中;

之后杜威关于“教育即生活”的论述也说明了儿童的生活经验对于学校课程的重要性;

美国现代教育家布鲁纳的《教育文化》中说明课程是如何反映文化信念、民间传统、社会和政治组织及价值观的影响,这个时期关于民俗文化和课程之间的关系研究已经相当成熟,民俗文化和教育的关系以及对课程的影响逐渐得到各国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并取得了较大成果。

中国关于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起步较晚,较早一批涉及到此研究的教育家主要有陶行知、陈鹤琴等人。

陶行知先生在二十世纪的三四十年代有大量关于“生活教育”的论述,涉及到诸如民间儿歌、民间游戏等内容,主要见诸于各个报刊和书信;

陈鹤琴先生此方面的论述也比较多,主要包括历史故事、儿童故事、儿童图画等,其中包含大量的民俗文化成分,此时的课程并未专业化、系统化。

八九十年代以后,随着“民俗学”学科的建立以及学前教育的发展,中国的部分教育者开始关注此方面,大部分研究都存在于教育专业的硕博论文当中,到现在为止,比较科学化系统化的研究著作如倪蓉主编的《幼儿园民俗文化教育课程》、蔡萍、丁卫丽所著《幼儿园节日课程》、王春燕著《浙江民间文化与幼儿园课程:

浙江民间文化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等等,近几年的研究取得不俗的成就。

现将国内外部分研究成果整理如下:

1.文化与课程的关系

鲍尔斯和金蒂斯主张“课程即文化再生产”,在他们看来,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事实上都是该种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的职责就是要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和价值,社会中所需要的任何关于知识、技能、艺术等文化的体现都需要国家来规定,这就要通过课程表现出来。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做了大量关于教育与文化,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论述,他将“教育资本”的理论应用于教育研究,认为教育是文化再生产的工具。

教育制度需要一种文化能力,而这又不是教育本身所能提供的,这就是“文化潜在”部分。

美国教育家帕梅拉.博洛廷.约瑟夫主张“把课程看成文化”,他认为我们要把学校文化和课程文化想象成一个具有不同家庭文化、不同理解和不同价值观的个人的集合体,这些个人的家庭文化、价值观等又影响着他们在学校的活动,这些都说明存在着一种文化。

在《教育文化》一书中,布鲁纳举了许多事例,用以说明文化是描述和理解课程的一面镜子,他写到:

“学校总是高度选择性的,许多选择又是民间传统或社会阶级传统的派生物。

学校课程和课堂氛围总是受一些明确的计划和一些难以表达清楚的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我国关于课程与文化方面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一方面对以往的课程改革经验进行总结,另一方面大量引进国外的课程理论。

顾明远教授从宏观方面提出了“正确对待教育现代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裴娣娜教授认为“学校课程文化是指按照一定社会对下一代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和课程活动形态”。

她主张在我国多元一体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积极倡导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理念和课程新文化。

郑金洲教授在《教育文化学》中明确提出了课程文化的概念,认为课程文化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课程体现一定社会群体的文化;

二是课程本身的文化特征。

它揭示了课程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和文化形式的两个方面的文化特质。

郑金洲教授关于课程文化的研究是我国教育家的一大突破,指出了课程作为文化本体的意义。

胡定荣博士从价值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三个方面对课程文化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现实社会历史文化对国家课程改革、课程决策的影响,指出了文化对课程改革影响的特点、原因、途径和条件,课程改革应该如何进行文化变革等。

刁培萼教授认为学校课程属于观念形态的文化,学校课程是人类文化史的缩影,社会积累的文化是课程的主要源泉,而课程则是人类文化传播的一种有效手段。

同时,他又论述了学校课程传递人类文化遗产、吸收和融合各国先进文化的功能以及学校课程在文化传播中的增殖现象。

2.民俗文化与儿童发展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倡导“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对人类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社会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指出:

“个体生活历史首先是适应由他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标准。

从他出生之时起,他生于其中的风俗就在塑造着他的经验与行为。

到他能说话时,他就成了自己文化的小小创造物,而当他长大成人并能参与这种文化时,其文化的习惯就是他的习惯,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其文化的不可能性也是他的不可能性。

”她在另外一本著作《菊与刀》中论述了关于日本民俗文化对幼儿的影响,她用大量的事实表明一个国家、一个地方文化对幼儿具有的深刻的影响力。

关于等级训练、教养方式、民族服饰、传统节日等都体现出日本特有的文化对幼儿品格形成的影响。

这表明一个幼儿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其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学习和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民俗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稳定的独特的文化内容,必然影响着幼儿的成长。

我国学者司马云杰指出:

“不管是从起源上,、社会关系或历史活动上研究人的本质,还是从规范上、心理上、遗传上或结构功能上给人下定义,人总是离不开文化,离不开有意义的文化世界。

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认为,人是文化的产物,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人一出生,就进入了民俗的规范:

诞生礼为他拉开人生第一道帷幕……直到死去,特定的丧葬民俗送他离开这个世界。

人生活在民俗中,就像鱼生活在水里一样,须臾不可离开。

王娟教授在关于民俗文化的教育功能有这样的论述:

教育功能是民俗事项中的一项重要功能。

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对那些没有文字和教育设施的种族和人群来说,一些民俗事项,如神话、谚语、寓言、故事、童话、英雄传说及历史故事等便成为一种教育工具。

它们着重在道德伦理、行为规范、团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对下一代人起着培养和训练作用,对传播文化知识、提高儿童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儿童从出生起就生活在周围的文化土壤,从他睁开眼睛的那一刻,他所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关于周围的人和事,民俗文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顺理成章的对儿童进行最早的文化陶冶,儿童也从这里开始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

3.民俗文化与幼儿园课程

民俗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理论研究在国外主要包含在文化与教育的研究当中,其中包括少数民族文化与教育、地方文化与教育等。

美国学前教育专家波纳德.斯波代克(BernardSpodek)1991年提出学前教育课程的三个来源:

儿童的发展、知识的性质和文化价值观。

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地区的文化价值观是一个地方幼儿园的课程来源,民俗文化在地方文化价值观中扮演重要角色,行为方式、认识结构、观念态度等都受民俗文化的影响,其作为幼儿园课程资源符合特定地区和儿童的需要。

国外有关民俗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大量实践研究。

日本幼儿教育的一大特色:

行事活动。

行事活动是日本幼儿园常年例行的较大规模的庆祝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入园式、花祭、端午、远足、七夕、合宿等,其中包含大量有关民俗文化的内容。

日本在幼儿园中推行“行事活动”的课程内容不仅实现了激发幼儿积极情感,增强良好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化等功能,同时也实现了幼儿教育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价值。

韩国教育部1999年颁布了新的“全国幼儿园课程”,新课程与2001年3月1日生效实施。

在这部幼儿园课程大纲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是“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首要原则就是“在每一个课程领域都要强调基本的礼貌举止、创造性和对传统习俗的尊重”。

要引导幼儿了解韩国传统艺术、愿意听民间故事和民谣等。

课程大纲中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时代精神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满足了社会发展和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国近几年由于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在民俗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研究方面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理论方面:

课程是社会文化的适应性产物,课程的价值以其适应性为前提。

幼教课程应充分考虑所处文化的支持与制约作用,并发挥文化传统与文化选择功能。

幼教课程应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尊重各地的文化传统以及教师和家长等文化主体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自主地位,构建适应我国社会文化的幼教课程。

民俗教育是一种国情教育,具有培养幼儿积极情感的作用,具有建设我国特色学前教育的作用。

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在实现儿童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

文化内容的差异影响了课程内容的选择。

传统文化中很多经典内容(从京剧、木偶到茶叶、筷子),以及不同地区的特色文化(名胜古迹、地方特产等),都是儿童生活中所熟知的,也是有特色的课程内容。

另外,虞永平教授也指出,民间艺术的生活性、审美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全面和谐发展有重要的价值,民间艺术可能也应该成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方面:

上海市南中路幼儿园历经八年的实践编写成《幼儿园民俗文化教育课程》,书中涵盖对幼儿园民俗文化教育课程目标进行系统的分类、2-6岁幼儿民俗文化教育的活动与指导及相关的71篇教学活动设计,全书既具理论性又具实践性、既具系统性又具操作性,是一本将幼儿真实生活体验与传统民俗文化融为一体的幼儿民俗文化教程。

成都市成华区教师进修学校历时五年以上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编写成《娃娃玩民俗——川西民间文化的幼儿园课程研究》,“十五”期间,课题组开展了历时三年的“川西民间艺术与民俗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的课题研究,在实践中围绕文化的本体价值和教育价值初步归纳了川西民间文化教育资源;

并对民教游戏、童谣、剪纸、川剧、民俗节日等在幼儿园的有效开展形成了基本策略。

在“十一五”期间围绕川西民间文化中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川西民间游戏、川西民间艺术、川西民间节日,以民间文化中富有感染力的部分,如民间童谣、川剧艺术、剪纸染艺、民间游戏、民风民俗节日为载体,着力构建川西民间文化的幼儿园课程体系。

三.研究内容

笔者通过对国内外部分幼儿园民俗文化课程的研究,加上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经验,依据当前幼儿园民俗文化课程的现状确定了研究内容:

(一)民俗文化对于儿童发展的价值;

(二)选择民俗文化作为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原则;

(三)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运用的现状;

(四)在课程中运用民俗资源的问题;

(五)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策略。

四.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本研究致力于探索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运用的相关问题,以常熟市6所幼儿园为基础,选取大班幼儿及课程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同时结合对家长及教师的探讨和对部分有关文化单位的调查,收集到大量有关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运用的资料。

(二)研究方法的确定

1.文献法

主要通过教育期刊、网站搜索、书籍、硕士论文等来源搜集相关资料,其中设计包括教育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相关有价值的信息,并将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同时也在其中查找相关研究的缺失以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

2.观察法

鉴于客观条件和时间限制,笔者主要采用自然观察、直接观察、非参与性观察和参与性观察相结合的观察方法。

在深入到幼儿园的实践当中,笔者在自然情境下观察幼儿园关于民俗文化的环境布置以及园长关于游戏中民俗文化理念的实际体现,同时对于教师关于民俗文化的课程进行非参与性观察,对幼儿的活动进行适当参与性观察。

3.问卷法

此问卷是笔者为调查家长对民俗文化的了解以及对幼儿民俗文化课程的态度而设计的,预计发出问卷100份,收回100份,空白2份。

本问卷包括8个问题,问题成层层递进式,由此以窥家长关于民俗文化课程的态度。

4.访谈法

笔者将采用直接访谈的方式对幼儿园教师进行访谈,访谈内容包括对有关民俗课程内容的看法、对民俗文化的了解程度及民俗文化课程的态度、教师在组织民俗文化课程遇到的问题等。

5.实物分析法

笔者在两次见习当中经教师的允许复制了2—4月份的主题教育计划,对本研究有价值的内容进行归纳,同时对幼儿园内走廊、楼梯内有关民俗文化环境布置的图片、图画、物件等进行拍照,通过这些实物来分析园内教育工作者由此表现出来的观念、行为及情感等。

(三)研究资料的收集与处理

笔者研究资料包括三个来源,一为实地调查,主要包括家长问卷、文化事业单位的调查,二为直接进入到幼儿园实践教学当中,观察记录收集相关信息,三为通过与幼儿教师及幼儿的直接访谈或间接访谈获得相关信息。

笔者将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通过图表、表格等方式予以呈现。

(四)时间安排

2013年3月份查阅国内外关于文化与课程的相关研究文献及期刊等;

2013年4月份进入幼儿园实践当中进行两个星期的见习,搜集有关课程中有关民俗文化运用的信息及有关环境创设的实物资料;

2013年5月份搜集有关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运用的国内外文献并撰写问题提出部分;

2013年6月份进行相关调查,进行资料整理和归纳,并进行开题报告的撰写,到六月中旬完成;

2013年9月至12月份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实习,在实习期间收集有关民俗文化的资料,并与儿童一起参与到有关民俗文化课程的活动当中,接触相关实践活动;

2013年12月至2014年5月份整合资料,进行正文的撰写,5月上旬完成论文。

五、民俗文化对于儿童发展的价值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指出:

”为什么选择民俗文化作为课程资源?

原因就在于一个人的学习必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下,民俗文化作为文化土壤中的特殊成分又会对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

(一)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

主体性是指人在与环境关系的相互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积极主动性、独立自主性、社会适应性等“主体”品质。

就目前来看,相当多的儿童知识掌握特别好,但是学习能力比较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意识较差,社会适应性较弱。

造成儿童主体性发展不足的原因很多,但传统文化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民俗文化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与幼儿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无疑对幼儿主体性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如果将幼儿比作树苗,那么民俗文化就是其成长的沃土,缺少民俗文化的土壤是没有营养的,幼儿便缺少坚韧、独立的品格。

不同地域的幼儿都会接触到不同的民俗文化,自出生起就接受家乡文化的熏陶便会产生主人翁感,幼儿感受到主体地位从而培养强烈的责任感: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动保护环境、积极参与公关活动......从而发展幼儿的主体性。

(二)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在进行一些民俗游戏或进行有关民俗文化的教学活动时,如果幼儿对一个活动感兴趣并愿意继续下去时就需要一些社会性的技能,那么幼儿就可能与他人主动交往、努力合作等,从而培养幼儿的社会性。

图片1:

老鹰捉小鸡

《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了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目标,包括社会行为、社会情感、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内容。

民俗文化是人类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它是社会的产物,自然带有很强的社会性,刚好符合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