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13439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0.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指的是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

17.动态生命表:

连续观察一群同一时期出身的生物的命运所得数据编制的生命表。

18.静态生命表:

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做一年龄结构的调查资料而编制的生命表。

19.环境容纳量(K):

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20.生态入侵:

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其这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的扩展,这种过程成为生态入侵。

21..遗传漂变:

是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仅偶然出现,在小种群中更明显。

22.休眠:

是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当不良环境条件消除时,便可恢复生长发育

23.生态位:

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24.生态位的分化:

种内竞争扩大,种间竞争缩小。

25.群落:

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

26.最小面积:

是指基本上能够表现出某群落类型植物种类的最小面积。

27.优势种:

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

28.建群种:

优势层的优势种常称为建群种。

29.盖度:

是指植物体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又称投影盖度。

30.基盖度:

是指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基盖度也称真盖度。

31.频度:

是指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整个样方数的百分比。

32.生物多样性:

是指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与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

动物和微生物的所用种与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

33.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

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4.生活型:

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生物,不但体态相似,

而且在适应特点上也是相似的。

35.生活型谱:

统计某个地区或某个植物群落内各类生活型的数量对比关系称为生活型谱。

36.层片:

是指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的种组成的机能群落。

37.群落的结构:

垂直结构、时间结构和水平结构。

38.群落交错区:

又称为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

之间)的过渡区域。

38.同资源种团:

通常将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称为同资源种团。

39.关键种:

对群落具有重要的和不相称的影响。

(关键种往往是昆虫)

40.中度干扰假说:

即中等程度的干扰能维持高多样性。

41..植物群落的演替:

是指在植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

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现象。

42.定居:

就是植物繁殖体到达新地点后,开始发芽、生长和繁殖过程。

43.群丛:

是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相当于植物分类的种。

44.群系:

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

45.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

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环境+生物;

生物=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46.食物链:

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

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成为食物链。

47.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一个网状结构,这就是食物网。

48.生物扩大作用:

也叫生物富集作用。

一般指的是自然环境中的有毒害的物质含量沿生物

链在各级生物体内逐渐递增的现象。

49.能量锥体(金字塔):

能量通过营养级逐渐减少,如果把通过各营养级的能量流,由低到

高画成图,就成为一个金字塔形,称为能量锥体或金字塔。

同样如果以生物量或个体数目来

表示,就能得到生物量锥体和数量锥体,三类锥体合称为生态锥体。

50.生态平衡:

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

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

51.十分之一法则:

每通过一个营养级,其有效能量大约为前一营养级的十分之一。

52.失汇现象:

人类活动释放的二氧化碳有大约25﹪的全球碳流的汇是科学尚未研究清楚的,

这既是著名的失汇现象。

53.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构成危害的发展。

 

二.知识要点

1.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即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四个组织层次。

2.生态因子的分类:

按其性质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五类。

3.生态因子作用特征:

⑴综合作用:

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⑵主导因子作用:

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

⑶阶段性作用:

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也具有阶段性。

⑷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但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缺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

⑸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职能岗位、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有时还要经过几个中间因子。

4.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⑴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⑵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

5.典型温带深湖水温垂直分布的季节变化:

6.动物类型:

按动物热能的主要来源,把动物分为外温动物和内温动物。

7.有效积温法则:

(T﹣C)

K:

生物完成某阶段的发育所需要的总热量。

用“日度”表示

N:

发育历期,即完成某阶段的发育所需要的天数

T:

发育期间的环境平均温度

C:

该生物的发育阈温度

8.土壤的分类:

根据土壤质地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三大类。

9.种群的特征:

⑴空间特征:

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

⑵数量特征:

每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量是变动的

⑶遗传特征:

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他物种,但基因组成同样是处于变动之中的。

10.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有的各种群体特征,这些特征多为统计学指标,大致有:

⑴种群密度,它是种群的最基本特征

⑵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⑶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结构和种群增长率等。

11.年龄锥体:

是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下到上配置而成的图。

包括A:

增长性种群B:

稳定型种群C:

下降型种群。

12.

12.存活曲线:

即用于表示存活率数据的曲线

三种基本类型:

I型:

曲线凸型,表示幼体存活率高,而老年个体死亡率高,在接近生命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

型:

曲线呈对角线型,表示在整个生活期中,又有一个较稳定的死亡率。

曲线凹型,表示幼体死亡率很高。

13.种群增长率0

R0:

世代的净增殖率T:

世代长度

14.逻辑斯谛方程:

(1﹣)

逻辑斯谛方程曲线通常划分为五个时期:

⑴开始期:

也可称潜伏期,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

⑵加速期:

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

⑶转折期:

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般时,密度增长最快。

⑷减速期:

个体数超过2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

⑸饱和期:

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

意义:

①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②是渔业、牧业。

林业等领域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

③模型中两个参数r和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15..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类型:

①种群增长;

②季节消长;

③种群的波动;

④种群的爆发;

⑤种群平衡;

⑥种群的衰落和消亡。

16.“地理物种形成学说”将物种形成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步骤:

⑴地理隔离:

通常由于地理屏障将两个种群隔离开,阻碍了种群间个体交换,使抓奶哥群间基因流受阻。

⑵独立进化:

两个彼此隔离的种群适应于各自的特定环境而分别独立进化。

⑶繁殖隔离机制的建立:

两种群间产生繁殖隔离机制,即使两种群内个体有机会再次相遇,彼此间也不在发生基因流,因而形成两个种,物种形成过程完成。

17选择与选择的相关特征的比较

18.群落的基本特征:

①具有一定的种内组成;

②群落中各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群落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

④具有一定的结构;

⑤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⑥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⑦具有边界特征;

⑧种群中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性。

19.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

按其演替方向分为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

进展演替是指随着演替

的进行,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种内成分由简单到复杂,群落对环境的利用,由不充分到充分,

群落生产力由低到高逐步增高,群落逐渐发展为中生化,生物群落对外界环境的改造逐渐强

烈。

而逆行演替的进程则与进展演替相反,它导致生物群落结构简单化,不能充分利用环境

,生产力逐渐下降,不能充分利用地面,群落旱生化,对外界环境的改造轻微。

20.排序的类型:

排序方法可分为两类,利用环境因素的排序称为直接排序,又称直接梯度

分析或者梯度分析,即以群落生境或其中某一生境因子的变化拍定样地生境的位序;

另一类

是群落排序是用植物群落本身属性排定群落样地的位序,称为间接排序,又称间接梯度分析

或者组成分析。

21.生态效率的各个能量参数与其之间的关系

摄取量(I):

表示一个生物所摄取的能量。

对于植物来说,它代表光合作用所吸收的日光

能;

对于动物来说,它代表动物吃进的食物的能量。

同化量(A):

对于动物来说,它是消化后吸收的能量,对分解者是指对细胞外的吸收能

量;

对于植物来说,它指在光合作用中所固定的能量,常常以总初级生产量表示。

呼吸量(R):

是指生物在呼吸灯新陈代谢和各种活动中消耗的全部能量。

生产量(P):

是指生物在呼吸消耗后净剩的同化能量值,它以有机物质的形式累积在生

物体内或生态系统中。

对于植物来说,它是净初级生产量。

对于动物来说,它是同化量扣除

呼吸量以后的净剩的能量值,即﹣R。

22.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

反馈:

就是系统的输出变成了决定系统未来功能的输入。

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负反馈控制可使系统保持稳定,正反馈使系统偏离加剧。

如在生

物生长过程中个体越来越大,在种群持续增长过程中,种群数量不断上升,这都属于正反馈

负反馈:

凡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反的反馈,称为负反馈;

正反馈:

凡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同的反馈,称为正反馈。

23.地球上初级生产力的分布

海洋上:

由河口湾向大陆架到大洋区,单位面积初级生产量和生物量有趋于降低的明显趋势。

珊瑚礁和海藻床是高生产量的,大洋区净生产量相当低,被称为海洋荒漠。

陆地上:

湿地(沼泽和盐沼)生产量是最高的,热带雨林生产量也很高。

由热带雨林向温带

常绿林、落叶林、北方针叶林、稀树草原、温带草原、寒漠和荒漠依次减少。

24.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

收获量测定法、氧气测定法、2测定法、放射性标记物测定

法、叶绿素测定法。

25.生态系统的两大基本功能: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6.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分为三大类型:

水循环、气体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27.全球水循环的库:

海洋库、两极冰盖、地下水、湖泊河流、土壤水分、大气中水、生物

体中水;

碳循环的库:

碳库包括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海洋中的无机碳和生物机体中的有机碳。

28.环境污染的类型: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有毒物质与核污

染、噪声污染和光污染。

29.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途径:

一是改进能源结构,二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0.

三.大题

1.水生演替系列

在一般的淡水湖泊中,只有在水深5~7m以内的湖底,才有较大型的水生植物生长,而在水深超过5~7m时,便是水底的原生裸地了。

因此,根据淡水湖泊中的深浅变化,其水生演替系列将有以下的演替阶段。

⑴自由漂浮植物阶段:

此阶段中,植物是漂浮生长的,其死亡残体将增加湖底有机质的聚积,同时湖岸雨水冲刷而带来的矿物质微粒的沉积也逐渐提高了湖底。

这类漂浮的植物有:

浮萍、满江红以与一些藻类植物等。

⑵沉水植物阶段:

在水深5~7m处,湖底裸地上最先出现的先锋植物是轮藻属的植物。

轮藻属植物的生物量相对较大,使湖底有机质积累较快,自然也就使湖底的抬升作用加快。

的那个水深至2~4m时,金鱼藻、眼子菜、黑藻、茨藻等高等水生植物开始大量出现,这些植物生长繁殖能力更强,垫高湖底的作用也就更强了。

⑶浮叶根生植物阶段:

随着湖底的日益变浅,浮叶根生植物开始出现。

这些植物一方面由于其自身生物量较大,残体对进一步抬升湖底有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这些植物叶片漂浮在水面,当它们密集时,就使得水下光照条件很差,不利于水下沉水植物的生长,迫使沉水植物向较深的湖底转移,这样又起到了抬升湖底的作用。

⑷直立水生阶段:

浮叶根生植物使湖底大大变浅,为治理水生植物的出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最终直立水生植物取代了浮叶根生植物。

这些植物的根茎极为茂密,常纠缠交织在一起,使湖底迅速抬高,而且有的地方甚至可以形成一些浮岛。

原来被水泥淹没的土地开始露出水面与大气接触,生境开始具有陆生植物生境的特点。

⑸湿生草本植物阶段:

新从湖中抬升出来的地面,不仅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而且还含有近于饱和的土壤水分。

喜湿生的沼泽植物开始定居在这种生境上。

若此地带气候干旱,则这个阶段不会持续太长,很快旱生草类将随着生境中水分的大量丧失而取代湿生草类。

若该地区适于森林的进展,则该群落将会继续向森林方向进行演替。

⑹木本植物阶段:

在湿生草本植物群落中,最先出现的木本植物是灌木。

而后随数目的侵入,便逐渐形成了森林,其湿生生境也最终改变成中生生境。

由此看来,水生演替系列就是湖泊填平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从湖泊的周围向湖泊中央顺序发生的。

因此,比较容易观察到,在从湖岸到湖心的不同距离处,分布着演替系列中不同阶段的群落环带。

每一带都为次一带的“进攻”准备了土壤条件。

2.旱生演替系列

旱生演替系列是从环境条件几段恶劣的岩石表面或砂地上开始的,包括以下几个演替阶段。

⑴地衣植物群落阶段:

岩石表面无土壤,光照强,温度变化大,贫瘠而干燥。

而这样的环境条件下,最先出现的是地衣,而且是壳状地衣。

地衣分泌的有机酸腐蚀了坚硬的岩石表面,再加之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坚硬的岩石表面出现了一些小颗粒,在地衣残体的作用下,该细小颗粒有了有机的成分。

其后,叶状地衣和枝状地衣继续作用岩石表层,使岩石表层更加松软,岩石碎粒中有机质也逐渐增多。

此时,地衣植物群落创造的较好的环境,反而不适合它自身的生存了,但却为较高等的植物类群创造了生存条件。

⑵苔藓植物群落阶段:

在地衣群落发展的后期,开始出现了苔藓植物。

苔藓植物与地衣相似,能够忍受极端干旱的环境。

苔藓植物的残体比地衣大得多,苔藓的生长可以积累更多的腐殖质,同时对岩石表面的改造作用更加强烈。

岩石颗粒变得更细小,松软层更厚,为土壤的发育和形成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⑶草本植物群落阶段:

群落演替继续向前发展,一些耐旱的植物种类开始侵入。

种子植物对环境的改造作用更加强烈,小气候和土壤条件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若气候允许,该演替系列可以向木本群落方向演替。

⑷灌木群落阶段:

草本群落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一些喜阳的灌木开始出现。

他们常与高草混生,形成“高草灌木群落”。

其后灌木数量大量增加,成为以灌木为优势的群落。

⑸乔木群落阶段:

灌木群落发展到一定时期,为乔木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喜阳的树木开始增多。

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就形成了森林。

最后形成与当地大气候向适应的乔木群落,形成了地带性植被即顶级植被。

在旱生演替系列中,地衣和苔藓植物植物阶段所需时间最长,草本植物群落到灌木阶段所需时间较短,而到了森林阶段,其演替的速度又开始放慢。

由此可以看出,旱生演替系列就是植物长满裸地的过程,是群落中各种群之间相互关系的形成过程,也是群落环境的形成过程,只有在各种矛盾都达到统一时,才能从一个裸地形成一个稳定的群落,到达与该地区环境相适应的顶级群落。

2013年12月17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