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w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13964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w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w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w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w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w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w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w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w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w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w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w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w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w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w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w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w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财政支出效益的重要意义,财政支出效益的评价方法;

公共选择理论及其基本内容,我国财政决策的民主化和法制化的内容。

2、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财政支出的效益的分析与评价方法;

公共产品的提供和生产。

了解财政的法制化、民主化和财政监督。

难点是公共定价理论。

三、教学方法、手段(课堂讲授、讨论、实验等)

教师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四、思考题、讨论题、作业

1、说明混合物品的提供方式及其选择。

2、简述公共定价。

3、试述财政支出配置效率的边际效用理论。

4、试述“成本——效益”分析法。

五、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或网站等)

(1)《财政学》陈共.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五版。

(2)主要参考书:

①《财政学(第四版)学习指导书》陈共.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②蒋洪:

《公共经济学(财政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③郭庆旺,赵志耘:

《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④哈维·

罗森:

《财政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⑤大卫·

海曼:

《财政学:

理论在政策中的当代应用》(第8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⑥《中国财政》杂志,财政部主办。

⑦《财政研究》杂志,中国财政学会主办。

⑧财政部网站

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⑩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公共经济学版块)

⑾地方财政研究:

六、教学内容及课件设计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政府与公共物品的提供

一、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公共提供

1、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如果由市场提供,每个消费者都不会自愿掏钱去购买,而是等着他人去购买而自己顺便享用所带来是利益,即“搭便车”。

2、公共需要的享用一般是不可分割的

它的消费是公共的和集合的,无法个量化,也无法确切地计量每个人享用的数量,无法按享用数量对等收费。

3、国家可以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地无偿地取得税收收入。

为无偿提供公共需要提供物质基础。

二、混合物品的提供方式——混合提供

1、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混合物品

公共提供——政府收税弥补,免费使用——收税成本+效益损失

市场提供——收费弥补,交费购买使用权——收费成本+效益损失

2、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都不充分的混合物品

外部效应很大时,可视为纯公共物品,采取公共提供方式;

政府提供,向享用者收费的混合提供方式。

三、公共生产

1、概念:

公共生产是指由政府出资(即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的工商企业和单位。

广义

生产有形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国有工商企业(狭义)

提供无形产品和服务的国家机关、公安、司法、国防和事业单位

2、国有企业应分类改革,分别管理

(1)提供公共物品的国有企业和单位——国有国营模式

(2)垄断国有企业——国有国控模式

(3)竞争性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

(4)小型国有企业——放开搞活

第二节财政支出中的公平与效率

一、公平与效率一般

1、公平与效率的概念

(1)公平标准

A、生产力标准:

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分配制度是公平合理的;

B、生产关系标准:

与赖以存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式达成和谐一致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公平合理的;

C、以“人”为标准:

公有制下的按劳分配实现了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D、法律标准:

符合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经政府依法进行管理的收入分配和分配状况都是公平的;

E、差距标准:

用收入结果来判断,收入差距在社会可以接受的范围内的分配制度就是公平合理的。

中国居民基尼系数

年份

全国居民基尼系数

1997

0.3706

2003

0.4386

1998

0.3784

2004

0.4387

1999

0.3892

2005

0.4494

2000

0.4089

2006

0.4601

2001

0.4031

2007

0.4700

2002

0.4326

(2)效率的标准

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的对比关系,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2、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1)对立论

(2)统一论

(3)侧重论

二、财政支出中的效率

1、财政支出的效率标准

财政支出的效率与资源配置职能密切相关。

财政支出的效率标准是社会净效益最大化。

即当改变资源配置时,社会的所得要大于社会的所失,其差额越大越好。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聚财过程中的代价+成本

2、社会资源在财政部门与民间部门合理配置组合点决策的民主化——两大部门在资源配制中的关系

3、社会资源在财政部门与民间部门合理配置组合点决策的科学化——政府预算与社会边际效应的关系

三、财政支出的公平

财政支出中的公平与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联系在一起。

收入分配——功能收入分配和规模收入分配

公平原则——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

四、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是兼顾公平与效率的体现

在财政决策中,无论出于公平考虑还是出于效率考虑,一旦纳入宏观经济分析的视野,都可以与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联系在一起。

第三节财政支出效益分析

一、财政支出效益及其意义

1、财政支出效益的含义:

只有当资源集中在政府手中能发挥更大的效益时,政府占有社会资源才是对社会有益的。

2、财政支出效益的内容:

财政支出规模适当、结构合理、资金使用高效益。

3、财政支出效益与微观经济主体支出效益的差别:

(1)两者计算所费与所得的范围不同。

微观经济主体要求成本费用完全内在化,财政支出存在外部正效应。

(2)两者的优先标准不同。

微观经济主体追求利润,政府追求整个社会的最大效益。

二、“成本——效益”分析法

针对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若干实现建设目标的方案,详列各种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比较,选择出最优的政府投资项目。

2、指标:

净社会效益=效益-成本

NSB=PV(B-C)

净社会效益=现值(效益流-成本流)

3、选择:

NSB>0该项目可行

NSB=0内部收益率大于银行贷款利率可行

NSB<0该项目不可行

4、程序:

(1)效益和成本范围的确定

实际成本效益金融成本效益

直接成本效益间接成本效益

有形成本效益无形成本效益

内部成本效益外部成本效益

最终成本效益中间成本效益

(2)贴现率的确定

在分析项目的可行性时,必须将未来的效益流和成本流贴现为现值,而贴现率的选择是关键。

贴现率与现值成反比,贴现率越高现值越小,反之越大。

(3)时间期限的确定

在贴现未来效益和成本的计算时,时间期界因素也是很重要的,它与现值也成反比,期界越长现值越小,反之越大。

时间期界是计算期间的极限,在实践中,一般运用科学的方法计算项目的使用寿命。

(4)优先次序的确定

原则是选择支出既定情况下的净社会效益最大的项目。

在实践中,一般以“效益——成本”比率作为衡量标准。

益本比<1不予考虑

益本比>1可选择

三、最低费用选择法

1、概念

最低费用选择法与“成本——效益”分析法的主要区别,是不能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备选的财政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只计算每项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为选择的标准。

2、程序

(1)根据政府确定的建设的目标,提出多项备选方案;

(2)以货币为统一尺度,分别计算出诸备选方案的各种有形费用并予以加总。

(3)按照费用的高低排出顺序,以供决策者选择。

3、适用范围

军事、政治、教育、文化、卫生等财政支出项目。

四、公共定价法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是实现最优资源配置的主要机制。

政府提供大量的满足社会改革需要的“市场性物品”,也涉及到价格问题,即公共定价。

2、内容

公共定价(价格政策)

纯公共定价——政府直接制定自然垄断行业(能源、通信、交通、公用事业等)的价格。

管制定价(价格管制)——政府规定竞争性管制行业(金融、农业、教育、保健等)的价格。

公共定价

价格水平——政府提供每一个“公共物品”的定价(收费)是多少(管制定价:

总成本=正常成本+合理报酬)价格水平实质是研究如何确定总成本。

价格体系——把费用结构(固定费用和可变费用)和需求结构考虑进来的各种定价组合。

3、公共定价方法的选择(自然垄断行业)

公共定价方法的选择——即要充分提供公共物品,又要提高有关财政支出的效益。

公共定价方法

平均成本定价法——政府在保持企业收支平衡的情况下,采取尽可能使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定价方式。

二部定价法——由两种要素组成的价格体系:

一是与使用量无关的按月或按年支付的“基本费”:

二是按使用量支付的“从量费”。

是定额定价和从量定价二者合一的价格体系,也是反映成本结构的定价体系,有助于企业财务的稳定。

负荷定价法——对不同时间或时期的需要制定不同的价格,以平衡需求状况。

第四节财政决策的民主化与法制化

一、公共选择理论简介

1、公共选择理论概念

公共选择理论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运用经济分析方法来研究政府决策方法和过程的一种理论。

代表人物代表著作

约瑟夫·

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1942年

肯尼恩·

阿罗《关于社会选择的研究》

安东尼·

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1957年

《同意的计算》1956年

詹姆斯·

布坎南

戈登·

塔洛克

2、公共选择理论的内容

公共选择理论对政府抉择程序和选举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

(1)决策程序

直接民主决策——全体公民参与决策

间接民主决策——选举代表公共决策

(2)决策内容

通过投票来审批国家预算和决算。

国家预算方案,一旦经法律程序确立,即具有法律效力,具有不受任何干扰的权威性

A、确定公共项目的种类,包括公共支出项目和公共投资项目;

B、确定公共项目成本的分摊方式,即确定税种、税率、纳税人等事项;

C、确定国家预算规模,实现国家预算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二、我国财政决策的民主化和法制化

1、我国财政决策的民主化

国体——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集体地行使国家权力,其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

选举制度——人民民主选举选派代表,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财政决策程序——审查和批准国家预算及其执行情况并按时对执行情况的报告进行审查的权力属于人民代表大会

2、我国财政决策的法制化

1994年经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依据宪法的原则具体规定了国家各级立法机关、政府机关、各级财政部门以及各预算具体执行部门和单位在预算管理中的权限。

(1)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预算职权有:

预算、决算的审批权;

对预算、决算方面不适当的决定的撤消权。

(2)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预算职权有:

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权,预算调整方案的审批权;

根据授权,对决算进行审批;

这些规定的基本精神在于强化预算的法律约束力,使预算收支真正成为法令性的刚性指标。

3、我国财政支出管理制度的改革

(1)编制部门预算

我国预算主要是按支出性质由财政部门内部不同的职能司局切块管理,层层进行分配,层层留机动财力,造成预算的随意性。

1)有利于将分散的预算变成统一的预算,维护预算的完整性;

2)有利于及时批复预算,增强预算的严肃性;

3)有利于客观、公正地编制预算,实现预算管理的规范化;

4)有利于把预算编制得更具体,提高预算的透明度。

(2)逐步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现代国库管理制度是对财政资金实现集中收缴和支付的管理制度。

其核心是通过国库单一账户对现金进行集中管理,又称国库单一账户制度。

其基本特征:

1)财政统一开设国库单一账户,各预算单位不再设有银行账户;

2)所有财政收入直接纳入国库,所有支出根据部门预算均集中支付到水平或劳务供应者;

3)建立高效率的预算执行机构,科学的信息管理系统和完善的监督检查机制。

2001年开始实施《行政单位财政统一发放工资暂行办法》、《中央粮库建设资金实行财政直接拨付的事实方案和管理办法》、《车辆购置税专项资金实行财政直接拨付的具体方案》。

(3)延长预算编制时间周期,实行标准预算管理

我国每年11月开始编制下年度预算,仅3~4个月的时间,1~4月份常常处于无预算状态。

提前预算编制时间,扩大编制预算周期,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调整,周密论证,细化预算,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4)推行零基预算

零基预算是编制预算时一切从零开始,即对原有的和新年度增加的支出都要重新审核,而不仅是修改上年预算或审查新预算。

零基预算起源于美国,1952年开始理论研究,1979年卡特总统在联邦预算全面推行,1982年美国约有18个州采用。

实行零基预算按正常预算和专项预算两部分分别审定,正常预算按人员定额核定,专项预算根据需要并结合财力可逐项核定。

(5)加强对超收使用的管理

超收收入不得随收随支,要根据预算实际执行情况进行预测,综合考虑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统筹兼顾编制超收使用计划,严格遵循按预算支出的原则。

(6)严格控制不同预算项目之间的资金调剂

目前在预算执行过程,科目之间的资金调剂过于随意,挤占挪用的现象比较突出,使经由人大批准的预算丧失严肃性,不利于对预算的管理和监督。

因此要严格控制不同预算科目之间的资金调剂。

(7)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

一是采取措施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内;

二是暂时不能纳入预算内的必须编制收支计划,不能随收随支;

三是向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预算外资金的收支情况。

复习题

一、关键词

1、财政支出效益

2、公共定价

二、思考题

4、6、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