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13992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2.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经济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发展经济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发展经济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发展经济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发展经济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发展经济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发展经济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发展经济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发展经济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发展经济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发展经济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发展经济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发展经济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发展经济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发展经济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发展经济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发展经济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发展经济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发展经济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发展经济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经济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

《发展经济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经济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发展经济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

7、均等边际报酬:

指如果资本是可变的,其他生产要素固定不变,资本的边际报酬会随资本的用量的增加而减少。

当把等量资本分配给两个项目时,若两个项目的边际报酬相等,则资本的分配最为适宜。

8、财务评估:

是按照国家现行财务税收制度和现行价格,从企业财务的角度出发,分析测算项目的效益和费用,考察项目的获利能力、清偿能力及外汇效果等财务状况,以判别投资项目财务上的可行性。

9、人口转折理论:

第一阶段:

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高死亡率抵消了高出生率,故人口增长率较低。

第二阶段:

人口出生率依然很高,但死亡率急剧下降,结果导致人口增长率迅速上升。

第三阶段:

出生率开始下降,并逐步趋近与死亡率,人口增长速度十分缓慢。

10、马尔萨斯人口陷阱理论:

马尔萨斯的“人口陷阱”即是说人口是经济增长的阻碍,经济增长的同时要带来人口的增长。

一直到将人均产出,即人均收放降到只能维持人的最低生活。

此时人口才停止增长。

一但经济增长人口也增长。

11、现代微观经济学家庭生育理论

假定在有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情况下,如果其他因素不变,想得到的孩子数目与家庭收入变化直接相关,与孩子的成本反向变化,与相对于孩子对其他商品的偏好呈反向变化。

12、李嘉图和马尔萨斯的两个公理、两个级数、三个命题、两种抑制是什么:

两个公理:

即食欲和性欲是人类“本性的固定法则”。

两个级数:

人口增长和生活资料增长两个级数的假设。

三个命题:

人口增加必须受生活资料的限制;

生活资料增加,人口必定增加;

占优势的人口增加,为贫困和罪恶所抑制,致使现实的人口必须与生活资料相平衡。

两种抑制:

积极抑制—通过贫困、饥饿、瘟疫、罪恶、灾荒、战争等手段去妨碍人口的增长。

预防抑制—通过禁欲、晚婚、不生育等预防人口增长,这又被称为“道德抑制”

13、资本的含义:

凡用于生产、扩大再生产或能提高生产效率的物质(包括这种物质的载体)都可以称之为资本。

14、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即劳动力资源,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总体所拥有的劳动能力。

15、教育成本:

是指为了培养一定熟练程度的劳动后备力量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素质而消耗的教育费用

16教育深化:

个人通过追求较高的教育程度来提高预期收入,国家因教育具有正的外部性而扩大供给。

智力外流:

由于私人教育成本与社会教育成本和收益之间存在分歧

17、外在智力外流:

人才从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流动的现象。

18、内在智力外流:

国内的科学家、医生、建筑师、工程师、学者等将眼光放在国外,不去思考和研究国内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是把心思放在国际联系上。

19、技术进化:

当技术进步表现为对原有技术或技术体系的改革创新,或在原有技术原理或组织原则的范围内发明创造新技术核心的技术体系时,这种进步称为技术进化。

20、技术革命:

当技术进步表现为技术或技术体系发生质的变化时,即被称为技术革命。

技术革命往往会带来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革,生产率得到极大提高。

21、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

定义:

在资本-劳动比不变的条件下,使得利润和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比率不发生变化的技术进步。

由于假设资本—劳动比不变,所以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在实施效果上等同于同等的扩大了资本和劳动的投入。

因此,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的总量生产函数可表述为Y=A(t)F(K,L)。

22、技术创新:

把一种从来没有用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到生产体系中去。

23、技术选择:

实际上就是对不同要素投入组合的成本进行比较。

24、中间技术和适用技术:

中间技术:

所谓中间技术指介于初级和高级、原始与现代之间的一种技术。

实用技术:

所谓适用技术指满足技术引进国发展经济的技术需要,有考虑到引进国的生产要素现状、市场规模、社会文化环境、目前的技术状态以及技术的吸收创新能力等因素,能使引进过从中获得最大效益的那些技术。

25、可持续发展:

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基础上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6、绝对利益理论:

亚当·

斯密认为,如果两个国家在某些特定商品上各自占有绝对的优势,按照分工的原则,两国各自从事不同商品的生产是最有效的。

比较利益理论:

即使一个国家在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但只要生产各种商品的相对成本与贸易伙伴并不完全一样,就一定会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占有比较优势。

要素禀赋论(赫克歇尔、俄林):

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资本要素相对便宜,该国家在密集使用资本要素生产的商品上成本较低,因而具有比较优势;

劳动相对丰富的国家,劳动要素相对便宜,密集使用劳动要素生产的商品成本较低,具有比较优势。

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贸易理论:

克鲁格曼认为现代工业最突出特点是规模收益递增

27、经济发展:

含义:

发展是改进人民生活质量的过程,其目标是满足基本需要、提高人类尊严、扩大选择自由。

28、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

他认为经济增长主要是一种数量上的变化,他强调经济发展是从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

29、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0、丹尼森的增长核算:

根据丹尼森的定义,增长核算指的是将所采用的国民产量或人均产量增长率在改变和引起增长的决定因素之间进行分配,将国际间产量水平的差别在决定水平差别的因素之间进行分配,估计每一个决定产出的因素的既定变化对产出影响的大小。

31.资本主义部门:

是经济中使用可再生产的资本,并由于这种使用而向资本家支付报酬的那一部分。

一般情况下,资本的使用是由雇佣劳动力的资本家控制的,生产的目的是利润。

32.非资本主义部门:

即维持生计部门或称生存部门,是不使用可再生产资本的那一部分。

这个部门的人均产量比资本主义部门低,因为它的产品不是用资本生产出来的。

这个部门的很大一部分是自我雇佣的,如传统农业的小家庭耕作等等。

33、平衡增长理论:

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各个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增长。

平衡增长是通过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同时大规模投资来实现的。

34、国际经济秩序:

国际经济秩序指的是国际社会处理各国之间经济关系的准则、行为规范和机制。

35、内向型发展战略:

分为二种类型:

一是初级内向,指经济上完全自给自足,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不与外国进行贸易的封闭式经济发展战略;

二是次级内向也叫进口替代,指利用贸易保护政策,通过发展国内消费品生产来取代进口

外向型发展战略:

指的是以出口来带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换言之,外向发展战略,就是以出口鼓励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36、资本形成(CapitalFormation):

是指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如何筹集足够的、实现经济起飞和现代化的初始资本

解答题

1、发展经济学的演变

经历了五个阶段:

(1)20世纪40年代——60年代中期(唯资本论、唯工业化论、唯计划化论)

(2)60年代——70年代末(有增长无发展:

经济结构变化引起人们关注)(3)7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

鼓吹自由市场经济力量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

在理论上出现供给学,在政策上鼓吹国企私有化、非计划化等。

(4)80年代中期——上个世纪末:

新技术——国际化、全球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技术差距拉大,生态退化、环境破坏、资源匮乏产生悲观论。

(5)90年代——21世纪初:

按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进行经济改革和发展国家遭到失败,使新自由主义思潮在人们心目中大打折扣。

2、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如何才能从落后形态过度到现代化形态的发展过程,其影响因素如何,以及为此而应采取的战略和政策。

3、发展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1)发展中国家贫困落后现状的描述和分析

(2)发展中国家贫困落后原因的探讨(3)经济发展目标模式的确立(4)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与发展计划、发展政策的确定(5)经济发展水平质量的衡量指标体系(6)经济发展的基础要素分析(7)经济发展的内部条件(8)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9)经济发展的案例研究(10)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回顾和展望

4发展中国家的产生与发展产生与发展:

除了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早在20世纪初叶就已经赢得了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都是在20世纪中叶的民族解放运动中赢得独立和解放,建立起自己的民族特权。

正是因为这些国家是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附属国,因此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他们遭侵略、受剥削、被掠夺。

殖民主义和宗主国看不起他们,将他们称为“蛮荒国家”、“野蛮民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这些国家赢得独立,建立起自己的民族政权,他们在政治上要求获得平等的待遇,不能再忍受发达国家的凌辱和欺负。

然而在经济上,这些国家依然处于贫穷落后的境地,因此在战后初期,这些国家又被称为“落后国家”或“后进国家”(backwardcountries)。

显然这种提法不妥,因为它不仅含有“低下”的意思,并且似乎是在表明这些国家一向落后,还将继续下去。

此后这些国家又被称为“不发达国家”(underdevelopedcountries)或“欠发达国家”(lessdevelopedcountries,LDCs),意在强调这些国家仍然处于经济成长的低级阶段,和那些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较,仍然处于不发达的境地。

  20世纪50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60年代以后,在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一些过去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有了迅速的发展。

亚洲“四小龙”的腾飞,拉丁美洲的“经济奇迹”,使广大亚非拉国家看到了谋求经济发展的新希望。

尽管在经济上与发达的工业国相比,这些国家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尽管在发展的道路上,仍充满着坎坷与挫折,但更为重要的,他们认为,自己是处于发展中的国家。

具体表现在:

他们的经济在发展,畸形的经济结构在改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提高;

尽管他们还比较穷,但是国内的储蓄率和投资率都在增加;

他们的人民生活还很困难,但是大多数国家的文化教育、卫生保健事业在不断完善。

因此,大约在1964年联合国第一界贸易与发展会议前后,发展中国家这一概念开始出现,并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几乎为所有不发达国家所接受,就连西方经济学中以专门研究经济落后国家经济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不发达经济学”,叶顺应这一潮流,改称为“发展经济学”了。

  发展中国家的诞生,是20世纪人类发展与社会进步进程中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

它标志这自有人类历史以来,世界上最众多的国家、最广泛的人口开始将谋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民富裕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除了少数最不发达国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状况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当我们跨入新世纪的时候,对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状况进行纵向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发展,作为人类永恒的主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

世界银行1999/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的主题是迈进21世纪。

在对发展中世界既往的发展实践进行总结时,《报告》指出:

“近几十年的发展情况表明,发展是可能的,但同时它既不是必然发生的,也不是轻而易举的。

成功的经验已经足以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5、、发展中国家的特征:

1、低下的生活水平。

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很低;

(2)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较发达国家低;

(3)贫富两极分化较大;

(4)大范围的贫困;

(5)卫生保健状况差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

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的1/24。

3、人口的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4、高水平的失业率和低度就业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性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7、不发达市场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本质特征

6.发展经济学的流派构成:

新古典学派:

经济发展理论:

?

按照结构主义的理论从而奉行计划化和政府多方干预的发展中国家并未达到预期的目标,反而面临着种种困难。

现实的经验迫使经济学家对结构主义的增长理论和政策主张进行重新评价和修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发展理论。

新古典主义学派发展理论的特点是:

强调外向发展和对外贸易、强调经济的私有化、重视农业发展和人力资本投资。

该学派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收入再分配论、自由贸易论、市场机制论、农业发展论、人力资本理论。

代表性人物有:

库兹涅茨、加里·

贝克尔、舒尔茨。

  ?

新古典主义学派重视市场机制和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强调人力资本投资,同时也重视贸易和外交的利用,并使实证分析方法得到了大步发展,这些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然而它也有不适应于发展中国家实际的成份:

企图建立全球“自由化”贸易,却忽略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不平等的实际情况,这样反而为霸权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

过高估计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作用,难以摆脱地用发达国家标准来审视发展中国家的问题。

结构主义学派:

结构主义学派是最早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前驱,他们借助于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西方经济学的某些现成原理,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出若干设想。

该学派特别强调资本积累、工业化、计划化,代表性学说主要有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普列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罗森斯坦·

罗丹的大推动理论、纳克斯的“贫困的恶性循环论”、沃尔特·

加伦森的滴漏理论、罗斯托的起飞理论、及平衡增长论与不平衡增长论。

结构主义经济学家反对单一经济学倾向,他们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上,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出发来研究发展问题,西方庸俗经济学的偏见在他们的思想中相对较少,他们既不照搬凯恩斯主义,也批判新古典主义,从而形成了发展经济学最初的一个学派,其理论的合理内核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新马克思主义学派:

 ?

激进主义学派,又称新马克思主义学派。

激进主义学派对新古典主义持彻底的批判态度,它大量地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和社会主义理论揭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剥削关系,他们认为,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存在是不发达国家不发展的根源,只有挣脱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统治的枷锁,才能真正为其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学派与西方正统的经济发展理论根本区别之点。

激进主义学派主要学说有:

依附性理论、不平等交换论、阶级斗争国际化论、社会主义革命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理论。

代表性人物有是沙米尔·

阿明、巴芒、卡尔多索、桑托斯、伊曼努尔、斯威齐等人。

  激进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国内有学者认为它与西方其他经济理论相比,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更为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也有学者指出激进派认为发展中国家只有建立国际社会主义体系才能成功发展的观点存在一种极端化的倾向。

7、资本形成理论:

资本形成的理论

哈罗德—多马模型

  英国经济学家罗伊·

福布斯·

哈罗德(RoyForbesHarrod)在《动态经济学导论》(1948年)一书中,将凯恩斯的静态均衡分析动态化,建立了一个动态经济增长模型;

美国经济学家埃弗塞·

多马(EvseyDavidDomar)在《资本扩张、增长率和就业》(1946年)和《扩张与就业》两文中,独立地提出了一个类型的增长模型。

因此,人们将二者合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型”(简称H—D模型)。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g=s/v)的一个重要推论认为:

资本/产出比(v)不变,储蓄率(s)决定了经济增长率,而在该模型假定中,假定储蓄可全部转化为投资,所以储蓄率就是资本积累率。

可以说,在哈罗德—多马模型中,资本积累成了经济增长的唯一决定因素。

  哈罗德—多马模型本来是论述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的,但它同样可以适用于发展中国家,而且,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低,资本稀缺,因此要加速经济增长,就必须提高储蓄率或投资率,即加快资本形成。

  哈罗德—多马模型由于其简单明了,曾经颇为流行,成为二战后很多国家制定经济发展政策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

但是由于它只强调资本形成的作用,忽视了劳动投入、技术进步乃至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而受到了批评。

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1953年,罗格纳·

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探讨了贫困的根源。

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贫困是因为其经济中存在若干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恶性循环力量”在作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贫困的恶性循环。

他由此得出了著名的结论:

“一国穷是因为它穷(Acountryispoorbecauseitispoor)”.  纳克斯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投资的资金供给(储蓄)和产品需求(消费)都不足,这就限制了资本形成,使发展中国家长期陷于贫困之中。

他的“贫困恶性循环”包括两个方面:

  供给方面:

人均收入低→生活消费比重高,储蓄低→资本形成不足→生产规模小、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低。

  需求方面:

人均收入低→低消费、低购买力→市场需求有限→投资引诱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

  纳克斯认为,正是资本形成的供求两方面的约束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资本形成不足是“贫困恶性循环”的主要障碍。

因此,要打破“贫困恶性循环”,就必须大幅度地提高储蓄率,大规模地增加储蓄和投资,加速资本形成。

同时他又认为,为了克服发展中国家市场狭小所造成的投资引诱不足问题,即资本形成的需求“瓶颈”,应当采取“平衡增长”战略,即在众多的行业中同步地投资,形成相互的需求推动,以投资带动投资,“供给创造需求”。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的缺点:

  

(1)认为储蓄和投资增加就能促进经济增长、打破贫困恶性循环的观点过于乐观和简单(储蓄结构和消费习惯);

  

(2)即使有了足够的储蓄和资本形成,经济增长还受到其他许多因素的限制;

  (3)纳克斯将个人储蓄作为储蓄的唯一来源,忽略了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低估了发展中国家的储蓄能力。

纳尔逊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1956年,纳尔逊(RichardNelsonJones)在《不发达国家的一种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中提出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过快增长是阻碍人均收入提高的“陷阱”,必须进行大规模的资本形成,使投资和产出的增长超过人口增长,才能跳出“陷阱”,实现人均收入的大幅提高和经济增长。

  与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一样,纳尔逊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忽视了资本以外的其他因素的作用。

罗森斯坦—罗丹大推进理论

  1943年,发展经济学的先驱者罗森斯坦—罗丹在《经济学杂志》6-9月号上发表了著名论文《东欧和东南欧国家的工业化问题》,提出了资本形成的“大推进”(BigPush)理论。

他认为,发展中国家要从根本上解决贫穷落后问题,关键在于实现工业化。

而要实现工业化,首要的障碍是资本形成不足。

但在增加资本形成的过程中,必须达到足够的规模,分散的、小规模的、个别部门的投资不能形成经济发展的氛围,给工业化带来足够的动力,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具有两个重要特征:

  一是工业化基本条件的不可分性(Indivisihility),表现在作为工业化作为工业化起步拉动力的市场需求和资金来源的储蓄均不可细化分割,而必须达到足够的规模才能进行。

  二是缺乏工业发展所必要的“外部经济”(ExternalEconomy),表现在企业规模过小,缺乏规模效益,企业之间彼此提供的“外部经济”效应微小,投资的社会获利能力(SocialProfitability)很低,因此,必须实行资本形成的“大推进”战略,即同时在各个工业部门全面进行大规模投资,使各个工业部门之间相互创造需求,提供市场,克服“不可分性”,产生“外部经济”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

顺着这一思路,罗森斯坦—罗丹进一步提出了“平衡增长”战略主张。

莱宾斯坦最小临界努力理论

1957年,莱宾斯坦(H.Leibenstein)提出了“最小临界努力”理论,扩展了“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低水平均衡陷阱的产生是因为经济中存在的“降低收入的力量”大于“提高收入的力量”,使人均收入滑回陷阱。

摆脱陷阱必须有一个初始阶段的大规模投资,形成一个最小临界努力,使“提高收入的力量”大于“降低收入的力量”,推动经济跳出陷阱。

8.资本形成的来源:

资本形成最初来源于生产剩余即储蓄,再由储蓄转化为投资,最后才转变成机器设备、厂房、交通工具、基础设施等物质资本。

根据国民收入会计,储蓄(S)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国民收入(Y)中扣除消费(C)后的剩余,是放弃现期消费的结果。

即:

S=Y-C  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中,一国的总储蓄包括国内储蓄和国外储蓄两大部分。

根据储蓄的不同经济主体,国内储蓄包括个人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

国外储蓄则包括外国官方储蓄和国外私人储蓄。

9.人口模型:

马尔萨斯的人口陷阱模型:

 20世纪50年代,西方经济学中提出“人口陷阱”理论(thetheoryofpopulationtrap)。

这一理论试图把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联系起来,用以解释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何以停滞不前。

   这一理论主要使说明,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长期处于低下的水平,一方面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本身发展缓慢,另一方面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存在这人口陷阱,这是人口过渡增长的结果。

马尔萨斯人口论是马尔萨斯于1798年所创立的关于人口增加与食物增加速度相对比的一种人口理论,其主要论点和结论为:

认为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加,而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因此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只有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才能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

把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一切问题和灾难归结为人口过剩的结果。

乔根森的人口流动模型:

认为工业部门的工资等于边际生产力,而农业部门的工资等于劳动的平均产品,劳动力可以在两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工业的发展取决于“农业剩余”和人口规模,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当农业剩余规模越大,劳动力转移规模也越大,两者同比例增长,即不发达国家一般存在着两种性质不同的结构或部门,现代工业部门和落后农业部门。

落后农业部门的产量由土地和劳动所决定,生产函数呈收益递减。

  该理论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条件是农业剩余。

当农业剩余等于零时,不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只有当农业剩于大于零时,才有可能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在农业剩余存在的前提条件下,乔根森又提出了一个重要假设,即农业总产出与人口增长相一致。

在这种条件下,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剩余的规模将不断扩大,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转移到工业部门。

因此,农业剩余的规模决定着工业部门的发展和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