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1427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Word文档格式.docx

《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Word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Word文档格式.docx

临床亦称溃疡性结肠炎[1]、粘液性结肠炎。

由于其饮酒、冷食或饮水后腹胀加剧,或出现肠痉挛、结肠功能紊乱,也有倾向称为肠易激惹综合症[2]。

少数病例长期发作还导致结肠癌变。

有关本病的研究文献期刊网上共有800余篇,可谓众说纷纭,但难有一个统一的机制和见解。

笔者从心身医学的角度结合中医理论的实践的心得,对本病的治疗作一探讨。

  1病因学机制

  

  有关本病的病因,中医多数将其与“思虑”、“不寐”联系在一起[3],即由于过度的忧虑、情志所伤引起。

在现代心理学中,其神经类型属于“不均衡”型,情绪不稳定、心境起伏波动大,紧张、易怒[4],容易出现烦恼和失眠。

有文献表明,大约有50%的患者有睡眠中反复惊醒、早醒[5];

多数患者还兼有敏感、多疑、多虑等神经质特征[2],其焦虑、抑郁、恐怖、人际关系敏感高于正常人[4]。

由于青年时期的“青春期苦闷”,心境的起伏波动最明显,所以本病以青壮年多见。

在上述心理性格特征的基础上,加之偶然的心理因素引起失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刺激,易导致胃肠神经调节功能紊乱。

另一方面,不良情绪可引起机体免疫功能和免疫调节机能下降,从而导致结肠局部非感染性的炎症反应,免疫功能失衡[6]。

拘谨、紧张、警觉性高,与急躁、追求完美的心态交织,必然引起失眠、不安,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使结肠痉挛、粘液分泌增多,局部血循环不畅,结肠供血减少,在粘液的“锈蚀”下出现肠壁糜烂、炎症细胞侵润引起无菌性炎症。

在结肠镜下见局部结肠粘膜增厚,充血、渗出明显,毛细血管扩张、间质水肿,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侵润等[7]。

  中医对本病的辩证解释众说纷纭,如脾虚、失去运化能力,血瘀气滞、湿重等等。

根据中医理论对本病也有很多分型,但很难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

中医将腹部划分为上、中、下三焦,结肠属于下焦。

在众多中医辩证理论中,笔者比较赞同“湿阻下焦”这一辩证理论。

正是由于湿气阻滞下焦,致使水、气、粪便的排泄、运化出现障碍,引起一系列的结肠功能紊乱症状;

结肠受到湿气、粘液的长期“锈蚀”,发生炎症性反应和溃疡。

结肠功能紊乱引起的气滞、腹胀、痉挛、腹痛、泄泻等与情绪、睡眠障碍互为因果,使本病久治难愈,如果引起溃疡性出血、便血或便中带血,不但会引起营养不良或贫血,还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饮酒、辛辣刺激性食物、生冷、油腻性食物都可以使本病的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加重,给患者增添很多苦恼,使多数患者不得不在饮食方面小心翼翼。

  尽管文献报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的症状表现及中医辩证各有侧重,存在很多差异和不同,但笔者认为,均由于患者个体身体素质上的差异和病变进展过程中侧重点不一所造成,其根源和机制应归结到情志所伤和湿阻下焦这一根本上来。

郑洁等[8]也认为慢性结肠炎系湿热蕴集于中焦、阻于下焦,致脾虚水气运化失调所致。

治疗上应以这两方面为基础,根据患者症状和病变差异再作一些侧重性调整。

  2治疗

  突破性格心理特征的桎梏

  拘谨、紧张、敏感、多虑等心理特征,容易使交感神经的兴奋阈限降低、兴奋性增高,这在一些研究中已得到佐证,结果因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而引起结肠功能紊乱。

李宗庭等[9]认为调节情志、消除恐病心理、保持乐观情绪在慢性结肠炎的治疗康复中尤为重要。

顺应自然,放松自己,使精神上得到放松、达到轻松自然的状态,就可以使交感神经的兴奋阈限增高、兴奋性降低,恢复植物神经的正常调节功能。

如生物反馈治疗、各种类型的自我松驰疗法均可,突破对自我的完美苛求,使心态放松、能保持心态的经常性平衡,这样可以减少心境的起伏和情绪的波动。

  药物调整情绪睡眠

  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以及睡眠差、心境恶劣等可降低植物神经的调节功能,进而影响结肠炎症的转归和修复;

负性心理和不良情绪还会影响到躯体的免疫功能,使免疫功能紊乱失衡难以恢复平衡,出现免疫活跃或免疫功能下降,也会影响到结肠炎症的修复。

适当使用抗抑郁、抗焦虑剂调节情绪、改善心境,保持正常睡眠,有利于结肠炎症的修复。

目前可供选择的抗抑郁抗焦虑剂很多,可根据睡眠、焦虑、抑郁情绪的侧重性进行药物选择。

  心理、情绪、睡眠的调整主要在于打破情绪、心理因素与结肠炎症的因果循环,并为结肠炎症的修复提供一个较好的情绪心理环境。

  中药治疗

  目前,针对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的中药治疗方法众多,如健脾、祛瘀、除湿等,但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的病变特点是结肠黏膜的粘液粘附,水分过多、湿气重而出现腹泻;

简单的除湿、使结肠局部水分减少,则会使粘液变得更加粘稠、在结肠黏膜上粘附更紧,不容易排出,甚至发生便秘。

要使结肠炎症修复,就必须将结肠上粘附的炎性粘液排除,为此,笔者选择了“芳香化湿”这一治疗原则。

芳香化湿的优点在于芳香类中药中含有挥发油,它可以荡涤、除去结肠上粘附的炎性粘液,对结肠黏膜起到清洁、通畅的作用,有利于促进炎性创面的修复。

有研究提示[5],有50%的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患者肠道症状与情绪、睡眠障碍同步出现,50%的患者情绪障碍出现在先,而情绪和精神状态的改善与肠道症状的改善有显着相关性。

可见有半数患者会因肠道不适影响情绪睡眠,不利于情绪的恢复改善,而芳香化湿带来的肠道和腹部的舒适感,还有利于较快改善情绪睡眠。

情绪睡眠良好才能恢复和提高机体免疫力,与王爱瑛等[10]提倡的补脾益气、提高机体免疫力目标一致。

芳香化湿以草豆蔻为主,辅以木香、香附、或沉香之一、二,以达到通理荡涤之作用,再加赤芍散结消导,可达到祛除粘液,清洁并改善结肠黏膜微循环的作用。

理气选陈皮、枳壳,消导选神曲、赤芍,安神定志选郁金、远志,脾虚、消化不良等可加以健脾、消食药,若腹泻明显、粘液渗出较多时加一定量福建武夷山产“铁观音茶”加以收敛,武夷山铁观音产于砂石土壤中,富含矿物质,与茶中分解释放出的鞣酸结合成鞣酸盐,有吸湿收敛作用。

服以上3~5付中药结肠炎可愈。

病愈初期遇饮食不当,油腻、生冷饮食或饮酒,或次年夏秋湿度大时可能复发,继续服以上3剂药可恢复,随痊愈时间的延长,结肠功能逐渐恢复正常,饮食即可不必再在意。

上述方案为作者实践经验所得,经内科联络会诊以及神经症伴有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患者试用,收效颇佳。

但由于条件所限,未能进行较大样本的病例治疗研究,故在此谨加以推介,以供同道参考借鉴。

  3小结

  本文对慢性非特异性结炎的中医治疗,重在对炎性结肠黏膜创面的处理,即根据中医药学的原理,达到祛除结肠黏膜表面炎性粘液,清洁并改善结肠黏膜微循环,符合对慢性非感染性炎症的处理原则。

芳香化湿有独到之处,除能荡涤、祛除粘液外,还具有温热效应,加上铁观音对炎性渗出的收敛,发挥了“药物理疗”的效应,与中药保留灌肠有异曲同工之处。

田冬云报道[11]中药保留灌肠可以促进结肠局部炎症的消除及溃疡面的修复。

祛除粘液可减轻炎性粘液对结肠黏膜的“锈蚀”,药物理疗可改善结肠黏膜微循环、促进创面修复,所以对结肠黏膜局部非感染性的慢性炎症的修复效果较佳。

而心理、情绪的治疗调整,则在于祛出病因。

消除紧张、焦虑及负性情绪,改善睡眠,保持轻松、积极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可以达到稳定和改善神经调节功能以及免疫调节功能,只有神经调节功能和免疫调节功能恢复正常,才能从根本上去除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的发病根源。

【参考文献】

  [1]吕永慧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近况[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6,4:

116

  [2]徐斌,王效道.心身医学[M].第1版.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

93~94

  [3]张伯华.中医心理学[M].第1版.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6:

44~47

  [4]王宪军,彭海银.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6,19:

227

  [5]万红宇,陈玉龙.肠易激惹综合症与精神心理因素[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5,11:

88

  [6]任明智,王垂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的免疫学机理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3,21:

542

  [7]杨园.慢性结肠炎中医证治及其病理变化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

486

  [8]郑洁,俞永泉.治疗慢性结肠炎经验[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

1526

  [9]李宗庭,张继泽.治疗慢性结肠炎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

15

  [10]王爱瑛,张丽梅.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结肠炎60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7,7:

42

  [11]田冬云.中西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120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6,27: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