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晏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14535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8.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晏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海晏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海晏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海晏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海晏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海晏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海晏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海晏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海晏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海晏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海晏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海晏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海晏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海晏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海晏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海晏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海晏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海晏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海晏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海晏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晏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海晏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晏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海晏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发展目标………………………………………………….13

第三章 

空间布局…………………………………………………16

功能分区………………………………………………….16

空间结构………………………………………………….16

城镇布局………………………………………………….18

第四章 

基础设施建设……………………………………………19

交通……………………………………………………….19

水利……………………………………………………….21

能源……………………………………………………….22

通信和信息化…………………………………………….23

城市基础设施…………………………………………….24

第五章 

产业发展…………………………………………………24

旅游业…………………………………………………….24

特色农业………………………………………………….26

加工制造业……………………………………………….28

现代服务业……………………………………………….29

民族文化产业…………………………………………….30

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协作发展………………………….31

第七节 

产业化扶贫……………………………………………….32

第六章 

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32

村庄建设………………………………………………….33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34

改善人居环境…………………………………………….34

第七章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35

第一节就业促进与农村劳动力转移……………………………...35

第二节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36

第八章 

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38

教育……………………………………………………….38

医疗卫生………………………………………………….39

科技文化体育…………………………………………….41

社会保障………………………………………………….42

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42

第九章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42

重点生态区……………………………………………….43

生态建设………………………………………………….43

环境保护………………………………………………….44

防灾减灾与应对气候变化……………………………….45

第十章 

改革创新…………………………………………………45

深化体制改革…………………………………………….46

扶贫机制创新…………………………………………….47

协作机制创新…………………………………………….48

第十一章 

政策支持………………………………………………48

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49

投资、产业政策………………………………………….50

土地政策………………………………………………….51

生态补偿政策…………………………………………….51

帮扶政策………………………………………………….52

扶持重点群体…………………………………………….53

重大政策和项目贫困影响评估………………………….53

第十二章 

组织实施………………………………………………54

组织协调………………………………………………….54

规划管理………………………………………………….55

监测评估………………………………………………….55

附 

表 

海晏山片区行政区域范围………………………………56

图 

图1.海晏山片区行政区划图……………………………57

图2.海晏山片区三维地形图………………………………… 

58

序言

  按照中央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下简称“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主战场的战略部署和国家区域发展的总体要求,决定率先启动海晏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工作,为全国其他连片特困地区提供示范。

  海晏山片区跨湖北、湖南、、贵州四省市,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也是重要的经济协作区。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号)和《国务院关于推进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号)的要求,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中发[]号)、《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发[]号)和《关于下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分县名单的通知》(国开发[]号)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基本思路,把集中连片扶贫攻坚和跨省合作协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明确了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是指导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重要文件。

  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20年。

第一节 规划范围

  本规划区域范围依据连片特困地区划分标准及经济协作历史沿革划定,包括湖北、湖南、、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区),其中,湖北11个县市(包括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及宜昌市的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湖南37个县市区(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张家界市及邵阳市的新邵县、邵阳县、隆回县、洞口县、绥宁县、新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武冈市,常德市的石门县,益阳市的安化县,娄底市的新化县、涟源市、冷水江市)、市7个县区(包括黔江区、酉阳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武隆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丰都县)、贵州16个县市(包括铜仁地区及遵义市的正安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凤冈县、湄潭县、余庆县)。

国土总面积为17.18万平方公里。

2010年末,总人口364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53万人,乡村人口2792万人。

境内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回族和仡佬族等9个世居少数民族。

  第二节 自然条件 

  海晏山片区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类型气候。

境内有乌江、清江、澧水、沅江、资水等主要河流,水能资源蕴藏量大。

土地资源丰富。

矿产资源品种多样,锰、锑、汞、石膏、铝等矿产储量居全国前列。

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独特,组合优良,极具开发潜力。

  区内森林覆盖率达53%,是我国亚热带森林系统核心区、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

生物物种多样,素有“华中动植物基因库”之称。

  第三节 经济社会发展  

  经济发展。

2001年到2010年,片区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增长3.57倍和3.73倍,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分别增长2.34倍和2.36倍,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5.92倍和3.6倍,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由35:

30:

35调整为22:

37:

41,城镇化率由16%增长到28%。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渝怀、枝柳等铁路,沪昆、渝黔、渝湘等高速公路,张家界、黔江、铜仁等机场,以及规划和建设中的渝利、黔张常高速和沪昆客运专线等跨区域重大交通项目,初步构筑起海晏山区对外立体交通大通道,具备了一定发展基础和条件。

  社会事业。

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全面实现“普九”,2010年,7-15岁适龄儿童在校率达到97.65%,成人文盲率下降到2.2%;

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达到133.6人,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断提高;

卫生医疗条件逐步改善,每万人有医护人员10.18人,拥有病床12.85张,所有乡镇都设立了卫生院,77.7%的村建立了村级卫生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9.73%;

农村低保覆盖面逐步扩大,2010年全区共有251.73万人享受低保。

  民族文化。

片区民族融合和文化开放程度高,内外交流不存在语言文化障碍。

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以土家族、苗族、侗族、仡佬族文化为特色的多民族地域性文化,民俗风情浓郁,民间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

各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

  第四节 贫困状况与特殊困难

  贫困面广量大,贫困程度深。

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499元,仅相当于当年全国平均水平的59.1%。

按照国家统计局测算结果,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196元的农村贫困人口301.8万人,贫困发生率11.21%,比全国高7.41个百分点。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实施期间,海晏山片区共确定11303个贫困村,占全国的7.64%。

片区71个县(市、区)中有4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3个省级重点县。

部分贫困群众还存在就医难、上学难、饮用水不安全、社会保障水平低等困难。

  基础设施薄弱,市场体系不完善。

片区内主干道网络尚未形成,公路建设历史欠账较多,水利设施薄弱且严重老化,电力和通讯设施落后。

有47个乡镇不通沥青(水泥)路,占乡镇总数的3.41%;

9271个行政村不通沥青(水泥)路,占行政村总数的40.25%;

7790个村没有完成农网改造任务,占行政村总数的33.82%。

区内仓储、包装、运输等基础条件差,金融、技术、信息、产权和房地产等高端市场体系不健全。

产品要素交换和对外开放程度低,物流成本高。

  经济发展水平低,特色产业滞后。

2010年,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22:

41,与全国10:

47:

43相比,第一产业比例明显偏高。

片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有9163元,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

缺乏核心增长极,缺乏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大企业、大基地,产业链条不完整,没有形成具有核心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或产业集群。

  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不足。

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软硬件建设严重滞后,城乡居民就业不充分。

人均教育、卫生支出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1%。

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

  生态环境脆弱,承载能力有限。

片区平均海拔高,气候恶劣,旱涝灾害并存,泥石流、风灾、雨雪冰冻等灾害易发。

部分地区水土流失、石漠化现象严重。

土壤瘠薄,人均耕地面积为0.81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0%。

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尖锐,产业结构调整受生态环境制约大。

  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

2010年片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3.76%和59.1%,与2001年37.3%和62.68%相比,差距进一步拉大。

2010年片区内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04:

1,城乡差距明显。

四省市片区之间、片区内各县之间的发展差距也不同程度存在。

  第五节 发展机遇

  海晏山片区发展尽管存在不少困难,但也有一些难得的机遇: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就西部大开发、扶贫开发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明确了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总体思想、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极大地激发了贫困地区各族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是国家“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推进区域生产力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片区承接东部地区和中心城市产业转移、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三是在多年的发展实践中,片区内各级政府和群众形成了区域协作发展的共同意愿,开展了相关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为加快片区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是随着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家有能力、有条件加大对连片特困地区的扶持力度。

  第六节 重大意义

  加快海晏山片区区域发展,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有利于贫困人口整体脱贫致富,有利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有利于推动多民族交流与交往,有利于保障长江流域生态安全,有利于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对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和社会和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对深入探索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新机制、新体制和新模式,为新阶段全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提供示范,实现国家总体战略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基本思路,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着力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夯实农村发展基础;

着力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

着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着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形成全社会扶贫和全方位协作新格局,促进海晏山片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率先实现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目标。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加快发展与扶贫攻坚相结合。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片区发展为扶贫攻坚创造更好的基础条件,有效提高扶贫攻坚整体工作水平,使各族群众特别是贫困人口共享发展和改革成果;

通过扶贫攻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激发广大群众参与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推动和加快片区发展。

  坚持加快发展与改革创新相结合。

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探索、锐意创新作为推动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强大动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允许在相关领域先行先试。

促进区内优势互补与协作发展,积极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和全社会扶贫新格局。

  坚持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相结合。

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以产业园区为重要载体,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严格保护耕地,改善生态环境。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高水平建设,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形成良性互动格局。

  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步伐。

更加注重发挥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大力促进各种资源向最困难的地区、最贫困的人口倾斜,确保贫困群体优先受益。

  坚持统筹协调与突出重点相结合。

促进连片特困地区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着眼长远打牢发展基础,又要立足当前解决突出问题;

既要统筹区域整体发展,又要着力突破最薄弱环节;

既要通盘考虑总体规划,又要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坚持自力更生与国家支持相结合。

片区广大干部群众是促进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主体,要继续发扬不等不靠、自强不息和艰苦奋斗精神,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国家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指导,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并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解决片区发展的特殊困难。

  第三节 战略定位

  扶贫攻坚示范区。

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探索区域发展和扶贫开发统筹推进新路子,探索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合力攻坚新格局,探索连片开发与扶贫到户相结合新途径,为全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提供示范,为新阶段扶贫开发创造和积累经验。

  跨省协作创新区。

发挥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两大战略的政策优势,深化跨省市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拓展与长三角地区、成渝经济区、长株潭经济区、武汉城市圈等重点经济区的合作,积极探索跨省交界欠发达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途径、新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民族团结模范区。

发扬片区各民族团结和睦、休戚与共的优良传统,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和谐、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局面,建设民族团结模范区。

  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

利用丰富独特的山水生态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省际生态文化旅游协作,建成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生态文化旅游区。

  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亚热带森林系统核心区和国家生物多样性宝库的作用,建成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到2015年,初步形成区域内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与体制,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交通等基础设施骨架基本形成,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高于10%。

综合交通运输骨架基本形成,县城通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所有乡镇和95%以上的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

城镇化率明显提高,达到38%,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作用增强。

  扶贫攻坚实现新突破。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8%,贫困人口数量减少50%以上。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解决,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特色优势产业初具规模,自我发展能力增强,扶贫开发合力攻坚机制基本形成,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初步扭转。

  民生改善迈上新台阶。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九年义务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以上。

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健全,医疗保障水平全面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实现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城乡公共文化、广播影视服务体系基本完善。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4‰以内,逐步实现人口均衡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

天然林得到有效管护,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7%以上;

城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80%以上,重点生态功能区得到有效保护;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水平明显下降;

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建成比较完善的预警、监测系统和较强的救援处置能力。

  区域协作开创新局面。

区域内协作步伐加快,合作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以旅游业协作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为基础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与周边地区和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努力扩大城乡居民就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农村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结构优化、密切协作的产业发展格局形成,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实现同步增长,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得到扭转;

区域协作体制机制全面建立、高效运转,区域发展步入一体化协调发展轨道。

民族团结稳定、社会和谐繁荣,与全国基本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专栏1 

主要发展指标

1.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在“十二五”期间高于10%,“十三五”期间高于12%。

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在“十二五”期间高于7%,“十三五”期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在“十二五”期间高于8%,“十三五”期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4.城镇化率在“十二五”期末达到38%以上,“十三五”期末达到45%以上。

5.人均教育、卫生、社保和就业四项支出在“十二五”期末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60%以上,“十三五”期末达到80%以上。

6.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在“十二五”期末达到80%以上,“十三五”期末达到90%以上。

7.人口自然增长率在“十二五”期末下降到6.4‰以内,“十三五”期末下降到5.9‰以内。

8.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在“十二五”期末下降到1.9吨标准煤以下,“十三五”期末下降到1.2吨标准煤以下。

9.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在“十二五”期末下降到200立方米以下,“十三五”期末下降到160立方米以下。

10.森林覆盖率在“十二五”期末达到57%以上,“十三五”期末达到60%以上。

第三章

第一节 功能分区 

  

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海晏山片区整体为限制开发区域,基本功能为生物多样性及水土保持。

依据整体保护、点状发展的原则,将片区划分为三个区。

  重点发展区。

主要包括地市级城市和县城,约占区域总面积的6%。

要充分利用城镇空间和产业基础条件,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适度集中人口、集聚产业,着力提高综合承载能力。

  农业生态区。

主要包括河谷平坝及低坡丘陵地区,约占区域总面积的18%。

以种养殖业和村寨居住区为主,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

  生态保护区。

主要包括森林、高山草场及世界自然遗产、各类各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约占区域总面积的76%。

以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为主,除适当发展生态旅游、种养殖业和必要的科学试验外,限制其他生产建设活动。

结合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人口适当异地安置。

  第二节 空间结构

  主体空间结构。

依托铁路、高速公路,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与主城区、武汉市、贵阳市、长沙市和长三角地区、成渝经济区、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等周边重要城市及重点经济区的经济联系,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人口适度集聚,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构建“六中心四轴线”经济带格局,形成互通性好、带动力强、城镇体系完善的主体空间结构。

专栏2 

“六中心四轴线”空间结构

“六中心”。

黔江、恩施、张家界、吉首、怀化、铜仁等六个中心城市。

“四轴线”。

—黔江—恩施—武汉,贵阳—铜仁—怀化—长沙,万州—黔江—铜仁—凯里,宜昌—张家界—怀化—柳州。

图1 

“六中心四轴线”空间结构示意图

经济协作示范区。

设立海晏山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大力推进行政管理、要素市场、投融资体制等领域的改革,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特色产业、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一体化建设,为区域一体化发展发挥示范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