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87578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56.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docx

《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docx

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序言

秦巴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下简称“片区”)跨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甘肃六省市,集革命老区、大型水库库区和自然灾害易发多发区于一体,内部差异大、贫困因素复杂,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主战场中涉及省份最多的片区。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2011]10号)的要求,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1号)、《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发[201O]46号)与《关于下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分县名单的通知》(国开发[2011]7号)等相关重要文件精神,结合秦巴山片区实际,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基本思路,明确了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重点任务,体现了差异性扶贫政策特征,是指导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重要文件。

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20年。

第一章基本情况

第一节规划范围

本规划区域范围包括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甘肃六省市的80个县(市、区)。

国土总面积为22.5万平方公里。

2010年末,总人口3765万人,其中乡村人口3051.6万人,少数民族人口56.3万人。

专栏1秦巴山片区行政区域范围

省(直辖市)

县(市、区)

河南省

洛阳市

嵩县、汝阳县、洛宁县、栾川县

平顶山市

鲁山县

三门峡市

卢氏县

南阳市

南召县、内乡县、镇平县、淅川县、西峡县

湖北省

十堰市

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房县、竹山县、竹溪县,张湾区、茅箭区

襄阳市

保康县

重庆市

城口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

四川省

绵阳市

北川羌族自治县、平武县

广元市

朝天区、元坝区、剑阁县、旺苍县、青川县、苍溪县、利州县

南充市

仪陇县

达州市

宣汉县、万源市

巴中市

巴州区、通江县、平昌县、南江县

陕西省

西安市

周至县

宝鸡市

太白县

汉中市

南郑县、城固县、洋县、西乡县、勉县、宁强县、略阳县、镇巴县、留坝县、佛坪县,汉台区

安康市

汉滨区、汉阴县、石泉县、宁陕县、紫阳县、岚皋县、平利县、镇坪县、旬阳县、白河县

商洛市

商州区、洛南县、丹凤县、商南县、山阳县、镇安县、柞水县

甘肃市

陇南市

武都区、文县、康县、宕昌县、礼县、西和县、成县、徽县、两当县

 

第二节自然条件

秦巴山片区西起青藏高原东缘,东至华北平原西南部,跨秦岭、大巴山,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间有汉中、安康、商丹和徽成等盆地。

气候类型多样,垂直变化显著,有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一暖温带过渡性季风气候和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450一1300mm。

地跨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流域,是淮河、汉江、丹江、洛河等河流的发源地,水系发达,径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53%,是国家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矿产资源品种多样,天然气蕴藏量大。

旅游资源丰富,极具开发潜力。

第三节经济社会发展

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11694元和455.2元,分别是2001年的3.84倍和4.4倍;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2001年的30:

35:

35调整为2010年的21:

46:

33;2010年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分别为13155元和3978元,分别是2001年的3.3倍和2.8倍;城镇化率由2001年的16.7%提升到2010年的30.4%。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襄渝、宝成、西康、宁西等铁路和沪陕、福银、京昆、二广、沪蓉等高等级公路初步构筑起区内外交通运输骨干网络。

200l至2010年,适龄儿童入学率从86.4%提高到98.6%,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从6.1年增加到8年。

每万人科技活动人员数达到99.8人,科技成果转化率得到提高,农技推广服务能力逐步增强,发展现代农业具备较好的外部科技支撑条件。

卫生医疗条件逐步改善,所有乡镇都建立了卫生院,83.1%的村建立了村级卫生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9.3%。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逐步推广,2010年参保人数达584万。

农村低保基本做到应保尽保。

第四节贫困状况与特殊困

农户生计脆弱,致贫原因复杂。

片区受大山阻隔,相对封闭。

片区内地形复杂,洪涝、干旱、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易发多发,是我国六大泥石流高发区之一,因灾致贫返贫现象严重。

51个汶川地震极重灾县和重灾县有20个在片区,灾后振兴发展任务繁重;全国45个未控制大骨节病县中有16个在片区,因病致贫问题突出;有42个县属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区,4个县位于三峡库区。

国家和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占总县数的90%,有47个老区县,占总县数的58.8%。

2010年,1274元扶贫标准以下农村人口有302.5万人,贫困发生率为9.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1个百分点,比西部地区平均水平高3.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7.2%。

劳动力文化程度低,技能和经营能力不足。

农户家底薄、生产积累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贫困面广、程度深。

区域发展差异大,产业支撑能力弱。

片区内东部与西部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平坝与山区之间发展差距大,农村特别是深山、高山区发展困难,陇南、巴中等地存在大范围深度贫困。

2010年,片区内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最低的县仅为片区平均水平的23.2%、45.7%。

片区内“三线”建设形成的飞地经济特征明显,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中心城市对周边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不足。

旅游、农业等特色资源开发程度低,配套设施落后,产业链条不完整,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发展优势。

基础设施薄弱,交通制约突出。

片区内水利设施薄弱,部分地区工程性缺水严重,基本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为37.5%,40.2%的农户存在不同程度的饮水困难,69.3%的农户还存在饮水安全问题。

24.7%的行政村没有完成农网改造。

省际、县际断头路多,铁路网覆盖范围不足,陇南9县区整体不通高速公路。

片区内4.5%的乡镇不通沥青(水泥)路,50.6%的建制村不通沥青(水泥)路,大山深处还有一些群众靠溜索出行。

机场建设和航空运输严重滞后。

交通运输骨干网络不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化程度低,制约了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的发挥。

基本公共服务不足,科技支撑乏力。

片区内人均教育、卫生支出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6%。

教育设施整体落后,师资力量明显不足。

医疗卫生条件差,妇幼保健力量弱,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不足。

农技推广服务不足,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低,现代农业发展缓慢。

科技支撑当地发展的潜力没有充分显现,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

生态建设任务重,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

片区承担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三峡库区生态建设等重大任务,有85处禁止开发区域,有55个县属于国家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态建设地域广、要求高、难度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

第五节发展机遇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就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为加快片区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二是国家大力推进区域生产力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片区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供了机遇。

三是关中一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武汉城市圈、中原经济区的快速发展为片区提供了良好的周边环境。

四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实施等重大建设任务,为片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提供了契机。

第六节重大意义

加快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贫困人口整体脱贫致富,缩小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实现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构筑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有利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顺利实施和三峡库区安全,对实现国家总体战略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基本思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增强科技支撑能力,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破交通等瓶颈制约,改善区域发展环境;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区域发展水平;着力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夯实农村发展基础,提高贫困群众生计水平;着力开发人力资源,优化就业结构,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着力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努力开创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

第二节基本原则

坚持加快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相结合。

突破交通等瓶颈制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培育增长极,壮大产业发展,为扶贫攻坚奠定坚实基础;更加注重发挥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瞄准最困难的地区、最困难的群体,强化扶贫攻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增强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

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形成良性互动格局。

坚持统筹协调与突出重点相结合。

加快扶贫攻坚进程、促进连片特困地区发展是_个系统工程,要着眼长远打牢发展基础,立足当前解决突出问题;着眼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着力突破最薄弱环节;着眼城乡统筹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着眼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坚持国家支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

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指导,整合各类资源,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大力支持片区发展。

片区广大干部群众要继续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坚持加快发展与改革创新相结合。

坚持又好又快发展,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强大动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允许在相关领域先行先试。

大力推进科技扶贫体制机制创新。

建立健全区域协作机制,促进区内优势互补与协作发展,推进区域一体化。

第三节战略定位

区域交通重要通道。

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发挥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区位优势,构建连通关中一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武汉城市圈和中原经济区的重要通道,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循环经济创新发展区。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原则,以汽车和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生物产业、天然气和精细磷化工业、现代物流业为重点,延长循环经济产业链,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城市矿产”等重点工程,推动循环经济加快发展。

科技扶贫示范区。

创新科技扶贫模式,加大科技扶贫力度,不断提高经济发展与扶贫开发的科技含量,高效利用丰富多样的气候、土地和生物等资源,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积极开发有机食品,打造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带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

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

大力保护和深入开发利用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着力发展山水生态游、历史文化游和红色旅游,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整合发展,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密切区域旅游协作,提高旅游综合效益,建设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生态与文化综合旅游区。

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维护生物多样性,增强水源涵养能力,防治水土流失,保障水质安全,保障我国战略水资源跨区域统筹利用,进一步发挥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用。

第四节发展目标

到2015年,汽车和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旅游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初见实效;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交通等瓶颈制约有效缓解;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科技支撑作用进一步提升;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人口数量减半。

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成;基础设施大幅度改善,发展条件进一步优化;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建设良性互动格局形成,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城乡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得到扭转,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专栏2主要发展指标比较

指标

2010年

“十二五”

“十三五”

属性

1

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

14%

>12%

>11%

预期性

2

人均教育、卫生、社保和就业三项支出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

56.8%

>85%

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期末数

预期性

3

城镇化率

30.4%

>38%

>42%

期末数

预期性

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

12.4%

>12%

高于全国平均增幅

预期性

5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

13.8%

>12.5%

高于全国平均增幅

预期性

6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82%

>90%

>95%

期末数

约束性

7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71.3%

>85%

>90%

期末数

预期性

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89.3%

>95%

>98%

期末数

约束性

9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1.67吨标准煤

≤1.43吨标准煤

≤1.25吨标准煤

期末数

约束性

10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86.6立方米

≤72.4立方米

≤60立方米

期末数

约束性

11

森林覆盖率

53%

>55%

>57%

期末数

预期性

12

有卫生室行政村比例

83.1%

>95%

100%

期末数

约束性

13

解决农村安全饮水农户比例

30.45%

100%

100%

期末数

预期性

14

建制村通沥清(水泥)路率

49.4%

>80%

>98%

期末数

预期性

15

自然村通电率

73.7%

>90%

100%

期末数

预期性

第三章空间布局

第一节功能分区

按照整体保护、集聚发展的原则,秦巴山片区划分为重点发展区、农业生态区和生态保护区。

重点发展区。

主要包括地市级城市、县城等重点城镇以及重点项目区。

要充分利用城镇空间和产业基础条件,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促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壮大区域经济增长极,提高综合承载能力。

农业生态区。

主要包括汉中盆地、安康盆地、商丹盆地、徽成盆地和汉江谷地等河谷平坝及低山丘陵地区。

以种养殖业和村庄聚居区为主,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

生态保护区。

主要包括森林、高山草场、湿地及各级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地质公园等重要生态功能区。

以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为主,除适当发展生态旅游、种养殖业和必要的科学试验外,限制其他生产建设活动。

结合生态建设、防灾减灾和扶贫开发,推进人口易地安置。

第二节空间结构

依托铁路、高速公路等综合运输通道,加快中心城市、重点城市和产业集聚区建设,提升辐射带动功能,增强片区与关中一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武汉城市圈和中原经济区等国家重点经济区和南阳、襄阳、万州、达州等周边城市的经济联系,构建“一带三中心五走廊”经济发展格局,形成发展要素集聚、产业特色突出、区域联系紧密、城镇体系完善的主体空间结构。

专栏3“一带三中心五走廊”空间结构

“一带”:

汉江一陇南经济带。

以国家高速公路十堰一天水(G7011)和襄渝、阳安、兰渝铁路等骨干交通及沿线十堰、安康、汉中、陇南等沿线城市为依托,发挥科技优势,重点发展汽车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产业、旅游业、矿产品深加工工业、新材料产业、设施农业,建成循环经济发展带。

“三中心”:

十堰、汉中、巴中。

“五走廊”:

1、南阳一商洛一西安经济走廊。

以国家高速公路上海一西安(G40)、宁西铁路为依托,重点发展汽车配件制造业、新材料产业、机械加工业、生态旅游业、现代中药、特色农业。

2、宜昌一万州一达州一巴中一广元经济走廊。

以川气东送沿线公路、铁路为依托,重点发展天然气精细化工业、机电产业、旅游业、特色农业。

3、洛阳、三门峡—南阳—十堰、襄阳经济走廊。

以国家高速公路二连浩特一广州(G55)、焦柳铁路为依托,重点发展汽车制造业、机械加工业、精细磷化工业、旅游业、现代农业。

4、西安一安康一达州、万州经济走廊。

以国家高速公路包头一茂名(G65)和西康、襄渝铁路为依托,重点发展生物产业、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新材料产业、能源产业、特色农业。

5、西安—宝鸡一汉中一广元、巴中一南充经济走廊。

以国家高速公路北京一昆明(G5)、高速公路汉中—南充和宝成铁路、西城铁路为依托、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生物产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特色农业。

第三节城镇布局

中心城市。

重点建设十堰、汉中、巴中三大中心城市,拓展城市空间,优化城市形态,完善提升城市功能,促进人口与产业集聚,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专栏4中心城市

十堰市。

十堰市重点发展汽车制造业、旅游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建成全国重要的汽车制造业基地、区域性交通枢纽、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生态文明示范市和科技创新中心。

汉中市。

重点发展航空和大型数控机床等装备制造业、生物产业、现代物流业等产业,建成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山水宜居旅游城市。

巴中市。

重点发展天然气精细化工业、旅游业、食品加工业等产业,建成重要能源开发服务基地、区域性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

重点城市和城镇。

加快建设广元、安康、商洛、陇南等重点城市,拓展发展空间,完善服务功能。

按照集约开发、集中建设的原则,重点规划和建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强得县城和中心镇。

引导生态脆弱、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地区的人口向城镇集聚。

 

专栏5重点城市

广元市。

重点发展天然气化工、机械电子、食品加工业、特色农业、现代物流业等产业,建成区域性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和生态旅游城市。

安康市。

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新型建材等产业,建成区域性交通枢纽和富硒农产品基地。

商洛市。

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汽车配件制造、生物制药等产业,建成秦巴中药材生产基地和生态宜居城市。

陇南市。

重点发展有色治金业、生物制药产业、食口加工业等产业,建成区域性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

 

第四章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优化布局、保护环境、协调推进的原则,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片区扶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节交通

交通运输主通道。

加快推进国家铁路、国家高速公路等重点项目建设。

加强国省干线改扩建,规划建设“三横六纵”交通运输主通道,积极推进陇南、武当山等机场建设。

构建十堰、汉中、广元等国家公路运输枢纽。

强化纵向主通道联系,提升横向主通道交通运输能力,形成纵贯关中一天水经济区与成渝经济区,横接中原经济区和武汉城市圈,通江达海的交通运输主通道。

专栏6“三横六纵”交通主通道

“三横”:

1.西安一商洛一南阳通道。

建设西安一合肥铁路复线。

国道G312线西安-商洛-南阳段改造。

2.襄阳一十堰一汉中一九寨沟通道。

建设国家高速公路十堰一天水(G7011)线天水一甘陕界一汉中段,规划建设阳安铁路复线,阳安铁路与兰渝铁路联络线。

建设汉江安康-十堰-襄阳高等级航道。

3.万州—巴中—广元通道。

建设巴中—达州铁路。

实施广元—巴中铁路扩能。

“六纵”:

1.洛阳一南召一南阳通道。

国道G207线南召—镇平—登州—襄阳段改造。

2.三门峡一十堰一恩施通道。

规划建设蒙西—华中铁路煤运通道。

规划研究十堰—宜昌铁路。

3.西安一安康一重庆通道。

建设国家高速路包头—茂名(G65)线陕西紫阳一万源一达州段。

建设西安一安康铁路复线。

4.西安一汉中一成渝通道。

规划建设西安一成都铁路。

5.兰州一广元一成渝通道。

规划建设兰州—海口国家高速公路(G75)线临洮—

武都一广元一南充段。

建设兰渝铁路,规划建设天水—哈达铺铁路。

建设嘉陵江高等级航道。

6.兰州九寨沟一成都通道。

规划建设成兰铁路。

区域内交通运输网络。

加强与国家公路、铁路网规划的衔接,加快省道、专支线铁路及主通道联络线规划建设。

构建巴中、陇南、安康、商洛等区域性交通运输枢纽。

加快支线机场建设。

加强汉江、嘉陵江等航道整治,完善通航设施,建设广元、安康等港口。

提高县际及通县公路的技术等级和通行能力。

继续推进农村公路通达工程、通畅工程和农村客运网络化工程。

形成布局完善、干支结合、结构合理的区域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专栏7片区内重点交通项目

铁路。

依托通道建设,逐步完善区域内铁路网络。

公路。

三门峡-卢氏-十堰,商洛—卢氏—嵩县,保康一房县一竹山一竹溪一平利一安康,商洛-竹山-巫溪-奉节,内乡—保康一宜昌,巫溪—镇坪一紫阳—石泉,北川—青州,南郑—南江—巴中—仪陇,安康—岚皋—城口—开县,西乡—镇巴(陕川界),宁陕一镇安一山阳—商南,徽县—两当—凤县,礼县—武都,康县—略阳。

航运。

长江、汉江、嘉陵江、岷江、渠江等干支流内河航道建设。

规划建设广元、南充、安康、十堰等港口。

机场。

完成汉中城固机场军民合用改扩建工程、安康机场迁建工程。

建设陇南、武当山、巫山、陇南及一批通用机场。

规划研究巴中机场。

第二节水利

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建设一批支撑区域发展的重要水源工程和调水工程,提高区域水资源供给能力。

推进水资源有偿利用和水价综合改革,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公众参与的管水、用水、节水机制。

统筹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实施流域综合整治和上下游水资源联合开发与调度,大力发展低耗水、高产出的节水型农业与清洁型、循环型节水工业。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兴建中小型水库、引提水和联通工程、小微型水利设施,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地下水源,有效缓解工程性缺水问题。

建设长江、黄河干支流防洪工程,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提高防洪减灾能力。

加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和田间灌溉工程建设。

加强城镇防洪,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探索多元融资、社会参与的搬迁新模式。

妥善安置好水利工程占地移民特别是库区移民。

专栏8重点水利工程

重点水库。

规划建设栾川金牛岭、南召周湾、汝阳前坪、汝阳三元岭、卢氏鸡湾、淅川石板河、房县方家畈、郧西卜鸽岩、竹山鼓罗坪、郧县箩筐岩、竹溪鸳鸯、保康金盘洞、城口龙峡、云阳青杉、奉节草坪河、元坝大寨、利州雷家河和渔洞河、苍溪乐园、青州曲河、朝天双峡湖、巴州天星桥和黄石盘、南江红鱼洞、北周开茂、通江湾滩河、仪陇油房沟、万源固军、宣汉土溪口、汉阴河洞、镇平三岔河、徽县宋家湾等大中型水库。

建成亭子口水利枢纽。

实施列入《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综合治理总体规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江河治理。

实施长江、黄河干流及其汉江、嘉陵江、丹江、渠江、白龙江、旬河、黑河、白河、西汉水、堵河、褒河、任河、大宁河、伊洛河、小江、子午河、金钱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

加强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汉江上中游等地区水土保持。

重点灌区改造。

实施昭平台、陆浑、石门、宋岗、梅江、二龙山武引、亭子口、渝北江、小江、“两江一水”(白龙江、白水江和西汉水)自流饮水灌区、伊洛惠渠、红寺坝等规模内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任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