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投资案例精选word文档 17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14549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弘毅投资案例精选word文档 17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弘毅投资案例精选word文档 17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弘毅投资案例精选word文档 17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弘毅投资案例精选word文档 17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弘毅投资案例精选word文档 17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弘毅投资案例精选word文档 17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弘毅投资案例精选word文档 17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弘毅投资案例精选word文档 17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弘毅投资案例精选word文档 17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弘毅投资案例精选word文档 17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弘毅投资案例精选word文档 17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弘毅投资案例精选word文档 17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弘毅投资案例精选word文档 17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弘毅投资案例精选word文档 17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弘毅投资案例精选word文档 17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弘毅投资案例精选word文档 17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弘毅投资案例精选word文档 17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弘毅投资案例精选word文档 17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弘毅投资案例精选word文档 17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中国科研院所的“样板”面临新考验。

其时,成立于201X年、专事股权投资及管理业务的弘毅投资,也正在寻找中国私募市场里的“KKR”机会(寻找初具规模但远非完美的目标企业,对其进行财务重组和价值提升,以期获得超额利润)。

最终,弘毅投资一举击败包括美国卡特彼勒公司在内的产业投资者和其他投行,成为中联重科国企改制过程中的战略合作人。

根据双方201X年5月的协议及201X年底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获准注销的公告显示:

湖南省国资委及其他国有股东合计持有中联重科25.95%的股份;

中联重科管理层合计持有12.56%的股份;

弘毅投资及关联方持有14.50%的股份(在3.22亿元出资中,弘毅投资单方面出资共计2.22亿元)。

双方交易价格为中联重科201X年底净资产的3.41元/股,考虑到股权分置改革送出部分股份的因素,交易价格约为4.06元/股。

沸沸扬扬的中联重科改制,最终以联想控股参股的方式落下帷幕,它优化了中联重科的股权结构,解决了管理层持股的问题,激发了中联重科的活力。

在这轮主动变革中,中联重科确立了以“专业化、股份化、国际化”为方向的“裂变—聚变”发展战略,同时将原有管理方式“打碎了重捏”。

新的管理思想得到不断淬炼,使企业成功接下此前十余年高速发展的“接力棒”。

数据显示,201X年,中联重科总资产41.73亿元,营业收入32.79亿元,净利润总额也只有3.14亿元。

但到201X年上半年,中联重科总资产为750.88亿元,营业收入241.48亿元,净利润总额则达到了46.28亿元。

“下注”中联

助推中联重科的改制,并非弘毅投资唯一手笔。

201X年底,世界排名第三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意大利工程机械公司(CompagniaItalianaFormeAcciaioS.p.A,下称“CIFA”)的大股东面向全球出售其股份。

在此次竞标中,包括三一重工在内的数十家国际国内巨头参与。

201X年8月,中联重科及共同投资方最终从全球各路资本中脱颖而出,以2.71亿欧元收购了CIFA100%的股权。

其中,中联重科以1.63亿欧元间接持有60%股权,余下部分为弘毅投资(18.04%)、高盛(12.92%)、曼达林基金(9.04%)三家共同投资方拥有。

按照约定,3年后,中联重科可以拿现金或公司股票方式换取共同投资方所持CIFA股份。

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除自身出资外,弘毅投资至少在三个投资顾问环节为中联重科提供增值服务:

以其整合国际资源的能力,为中联重科提供法律与路径依据;

引进谙熟欧美市场的高盛为共同投资方;

设定混凝土机械事业部为CIFA并购单元,尽可能让中联重科总部规避海外并购风险。

一年后,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至今阴霾未消。

不过,中联重科却在这场“聚变”过程中获得了能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

数据显示:

201X年,收购CIFA之前,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实现销售收入只有35亿元;

201X年,混凝土机械实现销售收入141亿元;

201X年上半年,此项销售收入便达到111亿元,稳居全球混凝土机械“领头羊”地位。

201X年1月,中联重科对大吨位起重机产业化、全球融资租赁体系等十大项目定向增发,赵令欢再次下筹,认购额达9.84亿元。

通过向包括弘毅投资在内的9家特定投资者以18.7元/股的价格发行2.98亿股股票,中联重科首次再融资,共募集资金54.79亿元。

而弘毅投资201X年认购的这9.84亿元中联重科股份,目前市值约17亿元,账面浮盈高达70%。

201X年12月,中联重科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以14.98港元/股发行H股8.7亿股;

201X年1月,中联重科全额行使1.3亿股H股的超额配售权。

在中联重科发行募集的150亿港元中,高盛、新加坡淡马锡、香港新鸿基集团董事局主席

李兆基、索罗斯等悉数认购。

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作为中联重科的股东,弘毅投资于台前幕后全程参与H股发行,而把新鸿基、高盛、淡马锡等PE投资者介绍给中联重科的“红娘”也正是弘毅投资。

弘毅投资要“胜利大逃亡”?

多年连续斩获中国资本市场“最具成长性企业”称号的中联重科没有辜负赵令欢的期望。

作为中国内地资本市场的“分红送股王”,中联重科A股上市11年共派现13次,累计派现金额29.21亿元,已是IPO时募集资金的4.8倍;

送转股8次,累计送股和转增股本62.58亿股,股本扩张倍数为51.37倍。

二级市场上,公司复权后的每股股价由最低18.95元上涨至最高达到659.72元,目前仍维持在500元附近。

多家研究机构分析,201X年度,中联重科极大可能实现营业收入超过500亿元,利润超过100亿元。

在最近的一次股东大会上,中联重科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詹纯新称:

“几年前我将公司201X年的销售目标设定为过千亿,当时没有人相信。

现在看,不要等到201X年了,千亿的目标已经触手可及。

”对弘毅投资而言,中联重科的高速发展无异于一道“饕餮大餐”。

201X年,弘毅投资当初4.06元/股的价格、2.22亿元的出资额,经定点复权,近6个月抛售的中联重科股票每股在149元~191元之间,平均获利倍数超40倍,如按当前倍数在二级市场套现,弘毅投资或将在中联重科国企改制一项中获利数十亿元。

中联重科几乎成为联想控股的一台“提款机”。

“要筛选出一个比中联更优秀的企业很难。

”赵令欢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我个人认为,在全球化上,中联重科能够比联想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弘毅投资会否就此“胜利大逃亡”?

对于外界传言,赵令欢颇不以为然:

“按定位来说,我们是财务投资者,无退不入、有出有入太正常不过,这由资本的属性决定。

但我们更认为自己是中联重科的战略投资者,我们协助中联重科做了很多事,拿出了很多资源与其共享。

不管过去还是将来,只要詹总(詹纯新)想干什么,我们都会支持!

赵令欢我看重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制造”

《中国经济周刊》:

去年11月,美国新桥、TGP、GA三家私募第四次套现,已全部清空所持联想集团股权,你怎么看?

赵令欢:

外资股东是按计划退出的,作为财务投资者,他们完成了他们的使命。

我还奇怪,他们比原定的计划退出得要迟。

对中联重科来说,弘毅投资是战略投资者还是财务投资者?

按定位来说,我们是财务投资者,这由资本的逐利属性决定。

但我们更认为自己是战略投资者。

201X年的改制、201X年收购CIFA、201X年定向增发又拿出10个亿,我们总共投了中联重科近20个亿。

我们协助中联重科做了很多事情,很多的资源都拿出来与其共享,我的很多合作伙伴也是詹纯新的合作伙伴。

目前经济环境下,会悉数抛售中联重科的股票吗?

不会。

我们是中联重科的战略投资者,放得更远。

只要詹纯新想干什么、想要怎么样,我们都会支持。

这么多的企业,当初怎么看上了中联重科?

我投企业主要看三点:

一是要有核心竞争力,比如技术,不是简单的加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制造”;

二是必须是国际化的企业,包括国际的市场与国际上有一席地位的技术;

三是团队,要有理想与精神,要有责任感。

我们发现,中联重科与联想集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比如企业文化,比如二者当初改制时股权配置的比例、结构都很相似。

中联重科是否在复制联想集团的模式或成功?

中联重科是一个有独立思想和文化的企业,令我尊敬。

“思想构筑未来”的提出,令我十分震惊,据说这是詹纯新自己提出来的。

我们与中联重科的相似,可能更多原因都是国企,都脱胎于科研院所。

学院派的人理想化,追求完美与卓越。

我了解到的,中联重科也丧失过一些机会——技术上注重前瞻性,着眼整个行业,在共性与基础性研究上花了很大工夫,因此也失去了部分市场机会。

这是对的,这是贵族的气质。

学院派的人普遍都会继承这个传统。

外界认为,柳传志在把你做接班人在培养。

(笑)柳总的接班人很多。

比如杨元庆、朱立南等。

柳总爱才心切,培养人才的心情也很迫切。

中联重科也在培养第二梯队,有很多的“70后”,我认识的比如就有万钧、何文进、陈培亮。

联想控股里也有很历害的年轻人,如邱中伟,他操盘过很多家上市公司的重组,并担任过多家上市公司董事长,后被弘毅投资派到中联重科任董事。

我曾问邱中伟,柳总对他有多大影响,他说严格意义上,你对他的影响更大。

(笑)那小子。

他归我管,当然会受到一些影响。

他是一个有品行的人,专业也非常好。

中联重科收购CIFA后,外部遇到了一个不利的经济环境。

你有过担心吗?

CIFA的表现已经超越我的预期。

“本土化”也做得很好。

我个人认为,在全球化上,中联重科正面临一个“冰球棍理论”时期,过了拐点后,它将会一往无前。

篇二:

弘毅投资案例201X07

发布时间:

201X-7-914:

41:

00来源:

投资与合作作者:

刘泓毅于杰

在美国资本市场叱咤风云的KKR、黑石和凯雷等私募股权基金,用了20年时间发展,至今管理着上千亿美元的资金。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市场,中国的“KKR”是否比这些“野蛮人”还要快?

把KKR作为目标的弘毅投资管理顾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弘毅投资),在短短的4年时间,依托联想的支持驰骋在并购市场,通过“中国玻璃”一役率先确立了其在国内并购市场领先的“江湖地位”。

此后,弘毅投资越发勇猛,势如破竹,一举将中国玻璃、先声药业、济南沃德汽配、中联重科、林洋新能源、巨石集团、石药集团等行业重量级的企业一一揽入怀中,从而确立了其在中国私募股权基金的强势地位。

与国际重量级PE同台竞技,对201X年才成立的弘毅投资来说,无论从资金规模还是经验都不可与凯雷与华平等投资机构相提并论,然而现实是:

201X年的凯雷并购徐工案,到现在也没有下文,以及大唐电信海外上市计划搁浅与华平投资反目,使得许多海外PE如履薄冰,与此相对应的却是弘毅投资这家“土生土长”的PE在中国市场却是攻城略地,屡屡得胜。

究其原因,为人沉稳和低调的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在接受本刊记者的采访时一语道破:

“我们对于国情的了解是成功投资的关键。

”弘毅投资将收购主战场盯在国企,这也是弘毅投资与其他PE的最大区别。

因为弘毅投资生在内地,队伍也在内地,懂中国国情。

如果分析弘毅投资的案例,可以惊讶地发现,赵令欢不仅仅对国情理解,而且对于资本游戏规则的“善舞”也是技高一筹。

弘毅投资在投资操作中,在吸纳国外的操作手法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创新,放弃了PE行业的关键游戏规则——“魔鬼协议”(对赌协议)。

并且在协助项目公司的海外重组过程中,直接派人参与项目公司的管理。

对国情的理解也让弘毅投资找到了国企改制的细分市场,甚至对人性的准确拿捏让弘毅赢得了不错的回报。

在过去的几年里,弘毅投资所投资的项目短期内被推上资本市场,顺利实现退出:

中国玻璃从接触到上市不到一年半时间;

先声

药业从投资到上市也仅仅一年半;

201X年6月投资林洋新能源,当年底林洋新能源在纳斯达克上市,只有短短六个月。

如果赵令欢引领的弘毅投资一直按这个速度发展,那么中国的KKR也将指日可待了。

传闻已久的弘毅投资重组石药集团的消息,终于水落石出:

201X年6月16日,弘毅投资与石药集团,正式对外宣布石药100%的国有产权转让给弘毅投资。

此次收购行动,并非弘毅投资并购老牌国企的第一次尝试。

头顶联想光环的弘毅投资成立4年以来,在中国并购市场可谓是攻城略地,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行业重量级企业一一揽入怀中:

中国玻璃、科宝博洛尼、先声药业、济南沃德汽配、中联重科、林洋新能源、巨石集团等。

就在弘毅投资取得阶段性胜利时,一向低调的联想控股副总裁、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在中国大饭店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201X年前后,赵令欢成为联想集团总裁杨元庆在并购及国际发展方面的高级顾问,并很快与谋求转型的联想控股总裁柳传志一拍即合——要把国际成熟的PE模式植入中国,201X年弘毅投资由此诞生。

脱胎于联想控股的弘毅,立足于中国,因为它们对中国的事情比较“懂”。

其体制与国际上通行的有限合伙制稍有差别。

赵令欢说:

“我们的资金是用基金的方式组织的,它和国际上通行的合伙制是一样的,分为有限合伙人和普通合伙人。

联想控股作为出资人,并持有弘毅投资的股份。

”弘毅投资其体制与国际上通行的有限合伙制稍有差别。

根据中国国情和联想控股的意愿,弘毅投资的决策体系采取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CEO负责制,但是在项目决策机制和经济分配机制上,采取的仍然是合伙制,属于非常独特的“中西合璧”的激励体制。

盘点

弘毅投资一期基金成立后,邀请麦肯锡做咨询帮助筛选具有前景的行业。

麦肯锡协助弘毅投资从99个行业中筛选出适合投资的10个重点行业,包括建材、机械和医药等。

弘毅投资一期基金投资了三个项目,包括中银集团的不良资产项目、江苏玻璃集团和德农种业。

但真正让弘毅投资一战成名的莫过于重组江苏玻璃集团(后重组改名为“中国玻璃”)。

借助于收购、重组、上市,大概通过一年的重组改

造,中国玻璃最终于201X年中期以“红筹”方式在香港主板上市。

凭借“中国玻璃”一役,奠定了弘毅投资在国内并购市场领先的“江湖地位”。

201X年9月,弘毅投资完成第二期基金的募集,总共募集到8700万美元,实际投资1.28亿美元。

在这轮投资名单中,出现了高盛、新鸿基、淡马锡等国际机构的身影。

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内,借助于本土化优势,迅速卡位国内的行业龙头企业。

201X年6月,弘毅投资二期基金正式投资中国整体厨房及整体家居领域的领先企业科宝博洛尼。

而在同月,弘毅投资二期基金正式投资中国最大的汽车发动机气门生产厂家济南汽车配件厂。

201X年9月,弘毅投资于中国领先的医药生产和销售企业先声药业,该企业于201X年4月在纽约交易所上市。

201X年6月,弘毅投资二期基金正式投资中国太阳能电池行业的领先企业林洋新能源,该企业于201X年12月21日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短短6个月价值增加4到5倍。

此外,弘毅投资二期基金在201X年6月投资中联重科,首次尝试参与国内龙头上市公司的投资。

在尝到国内资本市场的甜头之后,弘毅投资于201X年12月再次参与国内上市公司中国玻纤控股子公司,也是中国最大的玻璃纤维制造企业巨石集团的定向增发。

201X年11月,弘毅投资完成了第三期基金募集,共拿到5.8亿美元;

包括二期全部国际投资人在内,共集结了分布在全球的17个著名投资人。

至201X年末,弘毅投资管理的资金超过55亿元人民币,被投资企业资产超过143亿元人民币。

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弘毅投资完成三轮募资,一年一个台阶,从一个国内投资市场的“无名小卒”一跃成为“资本大鳄”。

这也足以彰显出赵令欢在中国并购市场中敏锐的洞察力和资本“善舞”的财技。

当本刊记者提到“善舞”的这个词时,赵令欢对记者纠正到:

“我本人并不是像外界报道的那样是华尔街资本长袖善舞者,我们只是对于中国国情比较了解,并且对并购机会把握得比较好而已。

瞄准国企

收购主战场开辟在国企,是弘毅投资与其他PE的最大区别。

201X年中国内地已成外资PE博弈厮杀的场所,风险投资也已经在新兴高科技领域淘金多时,价值已被轮番发掘,弘毅投资必须找到适合生存的细分市场。

如果弘毅投资参与成长性企业的投资,必然在“热火朝天”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而国企并购重组方

面,外资几乎没有涉猎,即使有参与徐工、哈药和深发展等,也是障碍重重。

而弘毅投资却把目标瞄准了国企。

赵令欢表示当初定位国企投资的原因是:

“弘毅投资201X年初成立的时候,进行了很深入和细致的研究,研究的结果有几个基本结论:

第一,中国所谓的并购市场、并购基金(Buyout)那时候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国内几乎没有人做,但是我们认为未来会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最主要的支持依据之一是国家在发展,政策上有导向,国退民进,就是国企要多元化,要改制,这是一个机会。

其实看到这个机会的并不只有弘毅投资,国际巨头凯雷、华平也早已发现并介入,但是走得并不顺畅。

利用国企改制和民企转型,投资成熟行业中的成型企业,正是弘毅投资“中国式并购”的最大特色。

据赵介绍,弘毅投资团队都是土生土长的,所以更加懂中国国情。

弘毅投资作为国企重组的“增值服务商”,即通过国企改制、管理提升、资本充裕、国际合作,提升国有企业的价值。

在国企投资案例中,弘毅投资只需做关键的几件事:

一是让核心经理层持股;

二是改变原有管理体制,建立新的决策、激励机制;

三是帮助企业融资,改变债务结构,把短债改为长债、把高息债改为低息债,或上市融资;

四是帮助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这对国企来说是一场彻底的制度革命,不仅优化了企业的财务结构、提高机制效率、扩大企业市场和利润外延,更关键的是,让核心经理层持股,激发了这些人的活力,使其管理潜能得到释放。

赵令欢的投资理念与国际著名的私募股权基金公司KKR相同:

收购的结束只是价值增加过程的开始。

成功的资产投资不仅是发现投资机会和实施收购,更重要的是培育这些投资,使他们增值。

而只有具有产业资源的基金才可能使被并购企业产生增值,这样,并购基金才能获得收益。

“我们实际上区别于很多的投资公司,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投后增值服务,除了金钱之外,企业的战略制定、班子的不断完善、财务金融的不断优化、国际拓展等等方面我们都会做很多的工作,支持现有的团队,把企业做得更好。

”赵令欢说。

行家里手

有人说,弘毅投资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绩,与联想这个招牌不无关系。

无论

是在最初的中国玻璃,还是最近的石药集团,弘毅投资打的均是“联想牌”。

有并购领域的资深人士曾指出,并购基金玩的不是钱,是资源,要使并购企业增值,需要那些“白头发”CEO的产业智慧,这是并购基金成功的关键。

作为联想系的子公司,拥有柳传志的行业智慧及头顶联想的品牌光环,使得弘毅投资在中国并购项目中的优势不言而喻。

赵也坦言:

“因为联想是国内自己成长起来的一个十分有信誉及有经验的大公司,大家容易看到联想的成功,知道也许在我们帮助下他们也可以像联想一样成功,所以联想作为我们母公司,的确对我们的业务开展特别是做国内的项目比如国企改制的一些工作有着很大的帮助。

但是也不可否认,除了其母公司品牌的影响力之外,弘毅投资对于中国国情的了解及本土化的策略没有几人能比。

“我过去有大部分时间在管理公司,所以我跟现在的企业家去接触,容易找到共同语言,彼此容易达成比较好的理解和共识。

回头看弘毅投资的项目,有许多都在短期内被推上资本市场,顺利实现退出:

先声药业从投资到上市也仅仅一年半;

201X年6月投资林洋新能源,当年底林洋新能源在纳斯达克上市,只有短短6个月。

先声药业在纽约交易所上市,林洋新能源在纳斯达克上市,中国玻璃在香港主板上市,表面上看来,弘毅投资在香港、纳斯达克、纽约各地上市似乎畅通无阻,针对红筹公司上市的严格限制好像也丝毫不能影响其运作步伐。

但是,仔细分析发现,弘毅投资从招募有限合伙人、挑选企业到上市运作等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的接力棒比赛,自然比一个人跑全程要省力、快速。

弘毅投资通过整合投资链资源,实现整个产业链的互动,使得整个投资过程畅通无阻。

海外投资人将资金交给高盛管理—高盛又投资于弘毅投资—弘毅投资进行项目投资—项目增值服务—高盛参与海外上市的承销—海外上市—项目退出—现金归还投资人。

在这个资金循环过程中,利益促使大家拼命跑接力。

例如,弘毅投资的项目海外上市,就离不开国际著名投行高盛的帮助,中国玻璃香港主板上市,林洋新能源纳斯达克上市和先声药业纽约上市,高盛都是主承销商。

篇三:

弘毅投资海外投资实例分析

纵观弘毅投资的201X一年,大大小小的海外并购甚是活跃,弘毅投资的海外经历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也存有问题,更可以做为一种思路当做案例来分析。

据接近弘毅投资(HonyCapital,以下简称“弘毅”)人士透露:

整个201X年,这家本土PE(PrivateEquity)基金投资和退出都相当活跃。

据透露,去年一年弘毅共投资了10个项目,总投资额约为180亿元

人民币。

同时弘毅退出和部分退出的项目有16个,回收的资金为148亿元,终于为其过去的一年交了报告。

这16个退出的案例,并没有公开披露。

不过其今年新投的10个案例中,6个有公开披露。

201X年1月,弘毅18亿元入股城投控股;

3月又介入巨人网络的私有化;

4个月以后,弘毅以9亿英镑(约合95.5亿元人民币)全资收购英国餐饮品牌PizzaExperess;

201X年10月,弘毅宣布并购上海最大民营医院杨思医院;

其后的201X年12月,弘毅分别投资东软医疗、东软熙康,还有在线旅游服务提供商途牛网。

201X年成立的弘毅,目前是国内最受关注的PE基金之一。

根据其官方资料,弘毅目前共管理七期股权投资基金和一期人民币夹层基金,旗下资金总规模超过460亿元人民币。

不过最近,联想控股成员企业中这家定位为PE的基金管理公司,也受到了颇多的质疑。

首先是在去年年末,有人撰文质疑,为何弘毅没有投到新科技的代表性企业。

此后其对重庆佳永小天鹅餐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天鹅”)的收购又无疾而终,此前弘毅有意收购小天鹅超过93%的股权。

弘毅投资显然存有许多问题,但是在海外并购方面,还是值得探讨研究。

纵观弘毅过去的一年,当属以9亿英镑全资收购英国餐饮品牌PizzaExperess最为惹眼,以这起并购案为主,弘毅投资的海外投资显现了诸多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需要面对的具体事务,可以为“走出去”的后来人做为案例来分析。

从去年开始,弘毅明显加快了跨境投资的步伐。

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表示,弘毅的跨境投资有“清晰的战略”和“强悍的动力”。

他解释说,跨境投资是弘毅的重要投资模式之一,弘毅在五六年前招人时已经开始注重招有国际背景的人,“现在看到的果实是五年之前埋下的种子”。

因为他们相信随着中国不断强大,中国市场会变得更有吸引力。

最近五年,弘毅一直在学习和探究“中国式跨境投资之路”。

201X年9月,弘毅联合其他财务投资人与中联重科一起收购了全球领先的混凝土设备制造商CIFA的全部股权,这是弘毅第一笔跨境并购。

在过去几年,弘毅先后投资了新加坡上市公司柏盛国际、日本东海观光株式会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