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本》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14675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35 大小:18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本》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5页
小学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本》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5页
小学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本》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5页
小学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本》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5页
小学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本》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5页
小学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本》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5页
小学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本》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5页
小学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本》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5页
小学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本》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5页
小学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本》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5页
小学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本》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5页
小学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本》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5页
小学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本》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5页
小学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本》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35页
小学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本》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35页
小学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本》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35页
小学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本》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35页
小学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本》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35页
小学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本》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35页
小学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本》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35页
亲,该文档总共1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本》Word格式.docx

《小学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本》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本》Word格式.docx(1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本》Word格式.docx

同时,抓住了这一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征,歌者以如椽之笔勾画了一幅北国风貌图。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作者运用叠词的形式,极力突出天空之苍阔、辽远,原野之碧绿、无垠。

这两句显现出敕勒民族博大的胸襟、豪放的性格。

“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最后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描绘出一幅殷实富足、其乐融融的景象。

这首民歌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质直朴素、意韵真淳。

语言无晦涩难懂之句,浅近明快、酣畅淋漓地抒写了敕勒人的豪情。

3、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注释】

1、咏:

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

《咏鹅》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诗。

2、项:

颈的后部。

3、掌:

诗中指鹅的脚掌。

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

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

“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

“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

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

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被称为“初唐四杰”。

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代他写《讨武檄》。

檄(xí

)文罗列了武后的罪状,写得极感人。

当武后读到“一抔土之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时,极为震动,责问宰相为何不早重用此人。

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有被杀、自杀、逃匿不知所终等传说。

4、风

唐·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作者简介】

李峤(645~714)唐代诗人。

字巨山。

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

少有才名,20岁时,擢进士第。

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

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诸人死后,他成了文坛老宿,为时人所宗仰。

1、三秋:

晚秋,指农历九月。

2、二月:

早春,农历二月。

【赏析】

这首诗让人看到了风的力量:

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

5、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碧玉:

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2、妆:

装饰,打扮。

3、丝绦:

丝线编成的带子。

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

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

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

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

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

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

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

“不知细叶谁裁出?

”:

自问;

“二月春风似剪刀。

自答。

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

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

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

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6、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凉州词:

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

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

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

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

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

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

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

越过。

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今山西绛县。

唐代诗人。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

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

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

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

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

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3、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

“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升庵诗话》)

7、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鹳雀楼:

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

太阳。

3、穷:

尽。

4、依:

依傍。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

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濛。

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

“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

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

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

“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

登高,才能望远;

望远,必须登高。

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

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

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8、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春晓:

春天的早晨。

2、晓:

天亮。

3、不觉晓:

不知不觉地天亮了。

4、闻啼鸟:

听见鸟叫。

孟浩然,唐代诗人。

他写的田园山水诗很有名。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首句“春眠不觉晓”,第一字就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

“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

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

此句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

次句“处处闻啼鸟”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

“处处”是四面八方的意思。

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

这两句是说:

春天来了,我睡得真甜,不知不觉天已大亮。

一觉醒来,只听见处处有鸟儿在歌唱。

第三、四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然后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

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

惜春也是爱春,喜悦是全诗的基调。

本诗写春景,不是写所见,而是写所闻及所想。

诗人把自己的听觉感受写出来,然后由读者体味、再现诗人描绘的意境。

构思巧妙,很有情趣。

9、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夜光杯:

白玉做成的酒杯。

2、卧:

躺。

【出处】这是盛唐边塞诗中的一篇名作。

这首诗以豪放的风格写了征戍战士饮酒作乐的情景,具有浓郁的边塞军营生活的色彩。

首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意思是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

“葡萄美酒”,是以葡萄酿造成的美酒;

“夜光杯”,指一种光能照夜的白玉琢成的酒杯。

此句以奇丽的彩笔描绘出豪华的场面,并富有西域的特色。

次句“欲饮琵琶马上催”,正要开怀畅饮,忽然,铮铮琮琮的琵琶声从马上传来。

琵琶是西域盛行的乐器,诗人用来渲染西域色彩。

“马上催”的“催”字有不同解释,有的说是催饮,有的说是催人出征,或解释为急促弹奏之意。

从全诗风格来看,还是以催饮为宜。

 

10、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出塞:

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

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

只要。

4、龙城飞将:

指汉朝名将李广。

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

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

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王昌龄,唐代诗人。

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有《王昌龄集》。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

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

“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度阴山”,跨过阴山。

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

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11、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芙蓉楼:

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

辛渐:

作者的一位朋友。

2、寒雨连江:

润州在长江边。

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

吴:

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3、平明:

清晨。

楚山:

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

4、洛阳:

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

5、冰心:

比喻心的纯洁。

玉壶:

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解说】

一夜寒雨过后,诗人在芙蓉楼与友人话别,这时只有晨光映照着远处的山峦。

他嘱咐朋友,如果远方的亲友问起我,请把我清廉下直的心意传达给他们。

这首诗不像一般的送别诗那样,努力抒发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之情,而是着重讲述自己的纯洁感情和高尚志向。

当时,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正在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

朋友此番西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也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

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深深思念着自己。

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

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12、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鹿柴:

地名。

柴,一作“寨”。

行军时在山上扎营,立木为区落,叫柴;

别墅有篱落的,也叫柴。

2、空:

诗中为空寂、幽静之意。

3、但:

只。

4、返景:

夕阳返照的光。

景,日光。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唐朝诗人,号称“诗佛”。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开元九年(721年),王维进士及第,官大乐丞,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十四年(726年),辞去官职。

后又任右拾遗,又为监察御史,40岁时,迁殿中传御史。

天宝末年,安禄山攻占长安,王维被安禄山胁迫作了他的官员。

但是他并不愿意,曾作诗表达了心迹。

当安禄山兵败后,王维因此得到了赦免,并任太子中允,后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至今这个评价都受到了学者的肯定。

王维前期的诗大都反映现实,后期则多是描绘田园山水,王维最擅长的是田园诗

这首诗是王维后期山水诗的代表作《辋川集》中的一首。

诗中描绘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夕阳返照下的幽静景色。

首句“空山不见人”直接描写空山的寂寥静谧。

山之所以“空”,是因为杳无人迹。

“不见人”三字,将“空”具体化。

次句“但闻人语响”,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

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无人,但不会无声。

“但闻”二字将瑟瑟风声、潺潺水声、唧唧虫声、啾啾鸟声统统排除开,只听见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响”。

表面上看,这几声“人语响”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一阵人语响过以后,空山又回到了万籁俱寂的境界之中。

三、四两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用夕阳返照来反衬深林的幽暗清冷。

按理说,要描写幽暗的境界应回避光亮,诗人却偏偏写“返景入深林”。

猛一看,这一抹微弱的斜晖似乎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丝光亮,其实恰恰相反。

当“返景”的余晖透过斑驳的树影照在青苔上时,那一小块光亮与一大片幽暗所形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况且,那“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更漫长的幽暗。

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辋川集》中的作品,大多着力描写自然景色的静美境界,“诗中有画”的表现手法具有不朽的美学价值。

13、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元二:

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2、使:

出使。

3、安西:

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4、渭城:

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5、朝雨:

早晨下的雨。

6、浥(y):

湿。

7、客舍:

旅店。

8、阳关:

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

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

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

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

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

“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

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

诗人象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

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

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

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

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

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

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

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

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

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又何尝只属于行者呢?

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

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

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

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蕴含丰富。

1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九月九日:

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2、忆:

想念。

3、山东:

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4、异乡:

他乡、外乡。

5、为异客:

作他乡的客人。

6、逢:

遇。

7、登高:

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8、倍:

格外。

9、茱萸:

一种香草。

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译文】

独自在他乡作外乡客,每逢佳节到来就不禁加倍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登高的地方,插遍茱萸只少我一个人。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这首诗抒发身在异乡的游子适逢佳节对故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反映出人们的心声,引起人们的共鸣。

全诗朴素无华,蕴藉深厚,用词精练,曲折有致,堪称千古绝唱。

15、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静夜思:

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

怀疑,以为。

3、举头:

抬头。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

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李白祖籍现甘肃省秦安县陇城,701年正月十六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

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中亚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4岁再迁回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

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其诗内容大多以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情感为主。

他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但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却在漫游中度过,游历遍迹了大半个中国。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

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

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西安市),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

李白不愿应试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赏识。

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但未得回复。

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气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从少年时起,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

后来,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隐者隐居于岷山,潜心学习,多年不进城市。

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做了动物饲养员。

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由于饲养惯了,定时飞来求食,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一声呼唤,便从四处飞落阶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一点都不害怕。

这件事被远近传作奇闻,最后竟使绵州刺史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

这位刺史见他们能指挥鸟类的行动,认定他们有道术,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

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绝了。

当时有名的纵横家赵蕤也是李白的好友,此人于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就著成了《长短经》十卷。

那时李白才十六岁。

赵蕤这部博考六经异同、分析天下形势、讲求兴亡治乱之道的纵横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极大的兴趣。

他以后一心要建功立业,喜谈王霸之道,也正是受到这部书的影响。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