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10页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14903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10页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10页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10页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10页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10页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10页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10页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10页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10页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10页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10页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10页Word格式.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10页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10页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10页Word格式.docx

4、试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关系:

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但在不同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

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的斗争性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而在另外的条件下,矛盾的同一性又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

同一性的作用:

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重的发展。

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斗争性的作用:

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5、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和根本区别。

共同点:

都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

区别:

1、旧唯物主义缺乏实践的观点,看不到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把认识看成是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并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揭示了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2、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辩证法的观点,把认识看成是从客体到主体的单向过程,并且是一次完成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揭示出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旧唯物主义缺乏实践、辩证法的观点,因而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和辩证法的观点,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6、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世认识的初级阶段,是由感觉器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它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其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它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有质的区别的两个阶段,又有辩证统一: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唯物论。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

它们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7、如何正确理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主要是解决认识世界的问题;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主要是解决改造世界的问题。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认识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辩证运动过程,也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过程。

8、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2、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3、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9、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表现为两种形式: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10、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获得巩固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思想、政治条件。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的反作用。

集中表现在:

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11、简述劳动力商品与一般商品在使用价值方面有什么不同。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一般的使用价值,而是创造价值的源泉。

对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使用,一方面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一方面创造出价值,而且是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12、简述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而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13、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与意义是什么?

1、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2、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做不变资本。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值,所以叫做可变资本。

3、意义在于:

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14、简述利润是怎样转化为平均利润的。

1、各部门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利润率不同,必然引起竞争。

2、等量资本投资于资本有机构成或周转速度不同的各生产部门,利润率会有差别,这必然引起不同部门资本家之间为了争得更有利的投资场所和更高的利润率的竞争。

3、为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各部门资本家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部门之间竞争,通过资本转移使各部门产品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价格涨落,引起利润率升降,使各部门利润率趋向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

15、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1、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即生产的商品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是过剩了。

2、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3、这一基本矛盾表现为:

1)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2)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16、为什么说资本积累推动着资本主义对自身的否定?

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的这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积累过程中不断发展。

资本积累促使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必然会冲破私有制对生产过程的控制;

资本积累提高了生产社会化,使资本的社会化占有成为可能;

资本积累造成的生产管理社会化,削弱甚至排除了私人资本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派生的各种矛盾在资本积累中不断发展、激化,当这种发展激化使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无法使之释放时,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将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

17、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及其实质。

1、国家所有兵直接经营的企业

2、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3、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实质:

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18、为什么说金融寡头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实际控制者?

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着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金融寡头通过“参与制”实现对社会经济领域中的统治,通过“参与制”,金融寡头支配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

金融寡头对社会政治生活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实现的。

此外,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等方式来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并通过掌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科学教育、文化体育等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左右国家政治生活。

论述题:

1、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因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认。

(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社会本质。

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创造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社会本质。

(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人类是在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将自己想转化为现实的,即将其对象化,以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人是在社会活动中改造自然的,社会状况直接制约着人对自然的改造,因此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社会。

2、试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各有其特点。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自己的特点,是共性包括不了的,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尤其不能用普遍性代替特殊性。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

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即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

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走自己的路,我们才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坚持实践标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何现实意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仅从主观方面或客观方面都无法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联系主观和客观“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实践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决定了只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坚持实践标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进一步破除旧的思想观念和旧的习惯的束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深入实际,在实践中汲取营养,敢想敢干,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和创造各种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公有制形式以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新形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总结经验,纠正错误,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4、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文化的本质和功能的基本观点,分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文化的本质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政治和经济决定文化,而文化反过来影响和作用政治和经济。

(2)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功能。

①在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具有维护和巩固这种社会制度、调控并保持其正常运转的功能。

②文化具有只是传承的功能,以保证下一代人在上一代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

③文化对人具有教化功能,人创造文化,文化又塑造人。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强物质文明建设为核心任务,但一个社会的精神文化对于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有助于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有助于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精神环境保障,有助于体现中国现代化所特有的社会主义精神文化风貌。

5、结合实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说明“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1)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动力。

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使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能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从而引起生产关系相应的变革。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变革,又或迟或快地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

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发展,而新的生产关系又促使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引起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来解决。

我国原有的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这一体制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只有通过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解放被旧的体制束缚的生产力。

所以,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4)20多年来的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实践,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历史性变化。

所以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

6、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社会主义制度必然替代资本主义制度并不以为着资本主义在短期内自行消亡,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将触及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必然会遭到资产阶级的阻挠和反抗,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将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1)从社会制度变迁的历史考察,任何社会形态从产生到衰亡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从世界范围整体看,奴隶制取代原始公社制经历了大约3千年,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经历了1千年,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主义制度经历了大约5百年。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对剥削制度的废除更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2)从资本主义发展状况考察,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它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

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将是一个从个别国家逐步向更多国家扩展的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3)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也决定了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

当代资本主义经过一系列的调整,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还存在较大的容纳空间。

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科技、经济、军事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各主要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合作有所加强,以跨国公司和垄断资本的国际联盟为代表的国际垄断资本实力也在不断扩大。

而与之相比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还需要走比较长的路,这意味着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7、如何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双重作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醋精了社会生产力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利用掌握的巨额资本兴办私人资本无力兴办的投资规模巨大新兴工业企业,部分克服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

(2)资产阶级国家代表整个资产阶级利益调节经济,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有利于环节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3)国家的收入再分配使劳动任命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缓和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矛盾,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4)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各种不同具体形式,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及其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

8、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首先,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得了最大利益,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其次,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后果,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

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会制约甚至破坏全球生产力的发展,对全球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使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各国“共赢”的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公平的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各国共存的经济全球化,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1思考题:

信息是物质还是精神?

答:

信息确有其特殊性,它与物质和精神均有密切联系,却不能简单地归结于物质或精神。

信息与物质是紧密联系的。

一方面,哪里有物质存在,哪里就有信息,任何物质系统中都存在着信息。

另一方面,信息必须以物质为基础。

信息的产生、表达、存贮、传递等过程均需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手段,以物质为载体,离开物质就不可能有信息。

信息与物质又是相互区别的。

第一,任何一个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是惟一的,而信息在空间中却不是惟一的。

第二,物质具有能量,而信息虽然离不开物质,但它本身却没有质量。

因此,信息与物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信息不等于物质,也不可笼统地说它是物质的。

但是,信息的本质也不能因此而被说成是纯粹精神的东西。

意识与信息都是物质的反应特性,都是反映,但两者又存在着质的差别。

综上所述,信息是一种既非单纯物质的,又非纯粹精神的两重性事物,是物质与内容(或功能或属性)的特殊形式的融合。

2思考题:

宋国有个卖酒的人,为了招徕生意,他总是将店堂打扫得干干净净,将酒壶、酒坛、酒杯收拾得清清爽爽,门外高悬“天下第一酒”的酒幌子,但是却门庭冷落。

顾客少,酒卖不出去就变酸了。

他非常古恼,于是请教左邻右舍,邻居说:

“这是你家养的狗太凶猛了,往往人们高高兴兴地想去你家卖酒,但一走到门口,你家的狗就跳出来狂吠不止,甚至还想扑上去撕咬人家,你说谁还敢上门买你的酒呀,这就是狗猛酒酸的道理。

请回答:

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分析狗猛酒酸的现象。

3思考题: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

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我国已进入这一时期,请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

(1)什么是发展?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2)事物的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经济社会发展也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这就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性的一种体现,我们应该认识并利用这一规律,更好地为中国的发展服务。

(3)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自身所包含的矛盾。

事物就是在矛盾推动下不断地向前发展的,由一个过程、一个阶段向另一个过程、另一个阶段发展。

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目前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即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只有不断地解决新阶段的矛盾和问题,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才能不断向前推进。

4辨析题: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首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这是由于人们的认识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其次,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差别的认识是否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

因此,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5辨析题:

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人的认识从一定方面来说是有限的。

就每一个人,每一个时代来说,认识总是有限的,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来说,都只能是一定广度和深度的认识。

人的认识又是无限的。

就人类的无限发展和人的认识的本性来说,人的认识没有一个终极的界限,总是不断超越不断前进的。

人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相对与绝对的统一。

人类的认识就是在这样的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中不断地前进。

6辨析题:

在人们认识过程中,同一对象可以用多种理论观点解释,因此,真理是多元的。

答: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在认识论和真理论中"

元"

是本质的意思。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论认为,真理的客观来源只有一个,即物质世界。

凡与客观对象相符合一致的认识就是真理,否则就不是真理,因此真理不能是多元的。

在自然科学中,运用不同的科学理论形式或科学方法来说明同一对象,是正常的和必要的。

但是科学理论认识的多重性特点与真理认识的本质不能混为一谈。

真理认识的本质只有一个,不能是多元的。

7辨析题:

“抓好经济建设,精神文明自然而然就上去了”这句话对吗?

观点错误。

•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所以要提高精神生活必须要抓好经济建设。

•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有时它落后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超前先于社会存在。

先进的社会意识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它离不开社会的教育。

因此,生产力发展迅速的国家,社会意识不一定先进。

“抓好经济建设,精神文明自然而然就上去了”的观点是错误的。

•⑶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同时,加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