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一中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生物选修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15140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锡一中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生物选修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无锡一中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生物选修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无锡一中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生物选修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无锡一中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生物选修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无锡一中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生物选修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无锡一中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生物选修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无锡一中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生物选修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无锡一中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生物选修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无锡一中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生物选修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无锡一中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生物选修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无锡一中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生物选修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无锡一中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生物选修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无锡一中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生物选修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无锡一中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生物选修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无锡一中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生物选修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无锡一中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生物选修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无锡一中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生物选修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无锡一中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生物选修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无锡一中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生物选修Word下载.docx

《无锡一中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生物选修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锡一中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生物选修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无锡一中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生物选修Word下载.docx

C.痛觉在图中的甲方框处形成

D.由甲发出的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引起乙的兴奋

8.动作电位的产生与细胞膜离子通透性的变化直接相关。

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的高低可以用电导g表示(gNa+、gK+分别表示Na+、K+的电导)。

电导大,离子通透性高,电导小,离子通透性低。

下图表示神经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过程中,细胞膜膜电位变化及Na+和K+电导的变化正确的是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9.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区域是

A.H区和S区B.S区和V区

C.W区和H区D.V区和W区

10.调节性激素分泌的枢纽部位是

A.垂体B.睾丸

C.卵巢D.下丘脑

11.下列有关糖代谢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②过程可发生在肌肉、肝脏细胞中B.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

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D.胰岛素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

12.某科研小组开展了胰岛素及肾上腺素对家兔血糖含量影响的研究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两组家兔的生理状况应完全相同

B.激素注射前几小时,家兔需进行禁食处理

C.注射用的胰岛素和肾上腺素要用生理盐水

配制

D.胰岛素和肾上腺素表现为协同作用

13.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炎热状态时,机体毛细血管收缩,立毛肌舒张

B.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C.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效应器可以是骨骼肌和相应的腺体等

D.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14.下列关于动物机体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递质和激素发挥作用后均失去活性

B.有些神经细胞可以分泌激素

C.神经细胞释放的乙酰胆碱需经血液运输发挥作用

D.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

15.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构成了人体的免疫系统

B.非特异性免疫特指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和第三道防线

C.艾滋病和过敏反应都属于免疫系统疾病,但前者属于免疫功能过弱,后者则为过强

D.当人体内监控、清除体内产生异常细胞的功能过高时,往往可能形成恶性肿瘤

16.右图为患者血液中某抗体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图中A、C两点对应的时间表示某抗原先后两次侵入此人体的时间,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图说明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应答反应快而强

B.CD段产生的抗体是由记忆B细胞受同种抗原刺

激后大量分泌的

C.该患者浆细胞的寿命比记忆细胞短

D.若一年后该患者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不一定

能迅速产生抗体

17.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留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

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A.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B.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C.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D.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18.能够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①吞噬细胞②T细胞③B细胞④记忆细胞⑤浆细胞⑥效应T细胞

A.①②③④⑥B.②③④⑤⑥C.②③④⑥D.①④⑤⑥

19.下面是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部分实验示意图,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一证明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是胚芽鞘尖端

B.实验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C.实验三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D.实验四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原因来自琼脂块

20.右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从图中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A.同一生长素浓度对不同器官的作用效果不同

B.三种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为茎<芽<根

C.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能促进根、芽、茎的生长

但是促进的效果不同

D.A、B、C三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是促进根、

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

21.下列叙述中,与植物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的两重性作用原理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若不摘除棉花的顶芽,就不易促进侧芽的生长发育

B.小麦田中喷洒一定浓度的奈乙酸溶液,以清除双子叶杂草

C.在没有受粉的雌蕊柱头上喷洒一定浓度的2,4-D溶液,获得无子番茄

D.水平放置的植物的根向地生长

22.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赤霉素能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

B.乙烯是一种气体激素,能促进果实生长

C.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

D.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和种子萌发

23.如图表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间的关系,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A.a、b、c、d依次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个体

B.b可表示一个鱼塘中所有的鱼

C.c的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D.d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4.图甲、图乙分别表示某种群的年龄组成、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是增长型,图乙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B.图甲是稳定型,图乙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C.图甲是增长型,图乙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D.图甲是稳定型,图乙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25.在一片约33公顷(hm2)的林地内,调查者第一次捕获了25只大山雀,各用一个较重的铁环套在了大山雀的腿上作为标记,然后全部放掉。

第二次捕获了33只大山雀,其中有5只是有标记的。

据此推算,该林地中大山雀的种群密度(只/hm2)约为

A.略大于165B.略小于165C.略大于5D.略小于5

26.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

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温度、食物B.光照、温度C.湿度、温度D.光照、食物

27.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

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经过:

裸岩→地衣→苔藓→草本→灌木→森林几个阶段

D.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基本相同

28.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A.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有可能是生产者和消费者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硝化细菌再利用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D.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分解者一定是微生物

29.生态系统是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群落和它们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构成的。

下列对图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图中只有两条食物链

②细菌与狐之间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③细菌占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

④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草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A.①②③B.②③

C.②③④D.③④

30.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关于此食物网的叙述,正

确的是

A.当鹿的数量下降时,野兔的数量下降,昆虫的数量上升

B.野兔、鹿及昆虫均为次级消费者

C.鹰在不同食物链上均属于同一营养级

D.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下列各题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31.玉米植株的高度达到1.5m以上时,遇到大风雨天气,很容易造成倒伏。

某玉米品种种群密度、茎直径、倒伏率之间的关系如图1、图2所示。

玉米倒伏后的状况如图3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合理密植可有效地降低玉米在大风雨天气中的倒伏率

B.根据图1、图2可以推知,种群密度越大,玉米的倒伏率越高

C.倒伏后的玉米茎背地竖直向上生长,其主要外界因素是光照

D.与图3中倒伏玉米茎竖直向上生长有关的植物激素主要是生长素

32.蓝藻、绿藻和硅藻是湖泊中常见藻类,对水体中藻类细胞进行取样计数可用血球计数板。

计数时,观察到的一个计数室细胞分布如右图(图示规格为lmm×

lmm×

0.1mm)。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有

A.蓝藻、绿藻和硅藻是单细胞生物,适合用血球计数板进行计数

B.若图中是样液稀释10倍的藻细胞分布图,则培养液中藻细胞

的密度约为l×

l08个/mL

C.对水体中藻类细胞进行取样计数的方法属于抽样检测法

D.计数结束后,应用试管刷蘸洗涤剂擦洗血球计数板

33.如图所示,①②③为对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④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

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错误的是

A.①②向光弯曲生长,③背光弯曲生长

B.①直立生长,②③向光弯曲生长

C.④图中如果固定植株,旋转纸盒,一段时间后,植株向右弯曲生长

D.④图中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植株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34.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两组实验:

实验一:

在葡萄糖培养液中依次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甲图);

实验二:

在葡萄糖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乙图)。

据实验判断,错误的是

A.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无影响

B.大草履虫以栉毛虫为食

C.葡萄糖培养液为上述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D.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其余部分全部流入栉毛虫

35.下列说法与图示相符的是

A.若A表示血糖浓度,则B可以代表胰岛素的浓度

B.若A表示豆科植物,则B表示根瘤菌

C.若A表示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则B可以表示

呼吸频率的变化

D.若A表示被捕食者的数量,则B表示捕食者的数量

第Ⅱ卷(共45分)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45分)

36.(6分)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的关

系。

下面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

(在“[]”中写字母,在“____”上写

名称。

(1)试用箭头表示图中B、C、D三种液体之间的关系。

(2)C的组成成分中含量明显多于B,若过敏反应导致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会引起C处小于B,造成B处水肿。

(3)A所在的细胞有氧呼吸时会在线粒体中产生大量CO2气体,并以的跨膜运输方式来到B,再进入C,CO2从产生场所移动到C的过程至少跨越层膜,图中毛细血管网的(左/右)侧CO2浓度较高。

37.(6分)图甲为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几种模式示意图,图乙是图甲局部结构的放大图。

请据图回答:

(1)若图甲细胞1产生的激素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则靶细胞是。

(2)若图甲细胞3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部位膜外电位的变化是;

兴奋在细胞3和细胞2间传递的结构如图乙所示,图乙中结构③的名称是。

结构②中的液体成分属于。

①中物质由前膜释放,与等(2种细胞器)直接相关。

(3)右图表示一种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若在图中箭头

处施一强刺激,则图中a、b、c、d、e中能检测到兴

奋的有。

38.(7分)下图所示是人体体液调节的局部示意图,A细胞分泌的物质C作用于B细胞。

请据图回答问题:

(1)若A细胞是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其靶细胞B的细胞膜上接受物质C的结构叫,若C物质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则B是细胞。

(2)如果A细胞是甲状腺细胞,则正常人在受到寒冷刺激时,C物质的分泌量会增多,该过程属于调节。

同时,C物质可以反馈作用于。

(3)若A细胞是浆细胞,则A细胞是由增殖分化而来的,该细胞参与的特异性免疫反应称为免疫。

(4)若A细胞是胰岛B细胞,它分泌物质C的能力正常,却因为免疫系统破坏了B细胞膜上识别C的结构而出现糖尿病的症状。

这类疾病在免疫学上称为病。

39.(7分)某科研小组为探究萘乙酸(一种生长素类似物)对小麦种子生根的影响,配制了不同浓度的萘乙酸,进行了相关实验。

实验材料有:

经催芽后处于萌发状态的小麦种子若干、1mg/L萘乙酸母液、培养皿、烧杯、量筒、温箱、蒸馏水、移液管、尺子等。

实验结果如下表,请回答以下问题:

萘乙酸浓度(mg/L)

10-10

10-8

10-6

10-4

10-2

1

生根长度(mm)

0.4

3.5

5.4

6.2

5.0

3.1

0.2

(1)配制10-2mg/L萘乙酸的具体操作步骤是在一只烧杯中加入99ml蒸馏水后,再用移液管移入1mL萘乙酸溶液。

(2)实验共分为7组,其中对照组加入的萘乙酸浓度为mg/L。

每组选择了10粒小麦种子的原因是。

研究小组通过用尺子测量10颗种子生根长度,并算出平均值,得出萘乙酸浓度在时,促进生根的能力最强。

(3)当添加的萘乙酸浓度为1mg/L,对小麦生根的效应是作用。

实验过程中的观测因变量的指标除了测量生根长度外,还可以是。

(4)该科研小组的实验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5分)近年来,沙棘木蠹蛾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爆发成灾,引起沙棘大面积死亡。

研究者发现,鄂尔多斯市山坡地沙棘林和河滩地沙棘林的受害程度有显著差异,如下图所示:

(1)为了计算山坡地沙棘林和河滩地沙棘林的有虫株率,研究者应采用_______法分别对两地的沙棘林进行种群密度调查。

(2)已知每个有虫株上的虫数大致相同,那么据上图可知,从2001~2006年,山坡地的沙棘木蠹蛾种群呈_____型增长,在2002—2004年该种群的最高。

(3)研究者为了研究沙棘的抗虫机理,对山坡地和河滩地的土壤条件和沙棘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地点

土壤肥力

土壤含水量

沙棘叶片光合色素总量

(mg·

g-1)

沙棘日平均光合速率

(释放O2mg·

m-2·

h-1)

有机质含量(%)

氮含量(%)

表层~60cm(%)

山坡地

0.595

0.015

7.0

2.44

960

河滩地

0.202

0.003

15.0

2.82

1280

研究者认为决定沙棘抗虫性的关键因素是土壤含水量,并进行了实验验证:

将生长状况相似的沙棘分为A、B两组,A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B组

,结果A组抗虫性显著高于B组,证实了研究者的假设。

(4)对于沙棘木蠹蛾已经成灾的山坡地,在不造成环境污染的前提下,可以采用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措施(只答一种)来降低沙棘木蠹蛾的种群密度。

41.(7分)某学习小组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的探究实验。

(1)本实验中,某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是这样的:

①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第7天开始取样计数;

②用无菌吸管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少许;

③加入血球计数板计数室,再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

请纠正该同学实验操作中的三个错误。

①;

②;

③。

(2)血球计数板是一个特制的可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玻璃制品,样品滴在计数室内。

计数室由25个中格、每个中格由16个小格、总共400个小格组成,每个计数室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mm3。

现观察到图中所示a、b、c、d、e5个中格80个小格内有酵母菌44个,其中被染色剂台盼蓝(分子量约为960)染成蓝色的有4个,则上述1mL酵母菌样品中应该统计的菌体数为个。

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如何计数?

(3)该学习小组同时做3组实验,分别测得三组培养液中酵母菌实验数据如下:

(单位:

万个/mL)

实验组别

1天

2天

3天

4天

5天

6天

7天

第一组

25

35

150

400

600

800

第二组

45

160

420

820

第三组

140

380

700

780

请将该学习小组采集的数据适当处理后,以曲线图形式(见右图)表示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4)到了第4天后,每次用血球计数板

计数前,通常需要对酵母菌样液

进行,以方便计数。

42.(7分)1957年美国的生态学家H.T.Odum对某生态系统进行了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下表是调查结果。

表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戊为分解者(注:

能量单位:

102kJ/m2/年)。

请回答下列问题:

同化固定的能量

呼吸消耗的能量

15.9

13.1

870.7

501.3

0.9

0.6

141.0

79.1

戊(分解者)

211.5

191.4

(1)该生态系统中位于能量金字塔最底层的营养级是表中的,该表没有列出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

(2)能量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若该生态系统维持现在能量输入、输出水平,则若干年后该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是(填发展、稳定、退化)。

(3)根据表中相关信息,在下图虚框中用文字补充完成能量流经丙种群的情况。

(4)右上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其中,甲能量中比例为3/8的部分直接供给丙,则丙能量增加M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________________kJ(用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无锡市第一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试卷(答案)

2

3

4

5

6

7

8

9

10

C

D

A

B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6

27

28

29

30

31.ABD32.AC33.AB34.ABD35.ACD

三、非选择题

36.(6分)

(1)略

(2)蛋白质,渗透压

(3)自由扩散,5,左

37.(6分)

(1)垂体

(2)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只写膜外电位变化) 突触后膜组织液

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缺一不可)(3)a、b、d、e

38.(7分)

(1)受体垂体

(2)神经—体液调节下丘脑和垂体

(3)B细胞或记忆细胞体液

(4)自身免疫

39.(7分)

(1)1mg/L

(2)0避免因偶然因素引起的实验误差10-6mg/L

(3)抑制计数生根的数量

(4)萘乙酸浓度较低时,提高萘乙酸浓度可以促进小麦种子生根;

萘乙酸浓度为10-6mg/L时,促进生根效果最好;

当萘乙酸浓度较高时,促进生根的效果减弱,甚至会抑制生根

40.(5分)

(1)样方(取样调查)

(2)S增长速率

(3)土壤含水量与山坡地相同(或土壤含水量低于河滩地),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

(4)施放性引诱剂(用黑光灯诱杀、引入沙棘木蠹蛾的天敌等合理答案均可)

41.(7分)

(1)①第一天开始取样计数,连续七天

②取样前振荡试管

③先盖上盖玻片,再加入血球计数板计数室

(2)2×

106(2000000)取顶边,左侧边及其夹角

(3)见右图

(4)稀释

42.(8分)

(1)乙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11.3%发展

(3)上面的虚线框内填:

呼吸散失下面的虚线框内填:

遗体残骸

(4)10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