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15549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考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考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考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考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考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考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考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考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

安史之乱以后,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学科@网,相对安定。

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

随着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南方的习俗逐渐被北方人接受。

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解析】材料说明宦官在中枢决策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才会有对宦官在读书学习方面看法的改变,故答案为A项。

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所述现象是伴随着君主专制不断加强而出现的,排除;

材料不能反映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宦官参与议政并非掌握决策权力,D项说法错误,排除。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内阁制度的形成

【名师点睛】明成祖时期内阁制度形成,内阁本来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设立的机构,且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但皇帝仍然担心内阁地位的上升会威胁皇权,因此让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宦官得以参政,地位逐渐上升,在中枢决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在此背景下,宦官参政议政的能力也应加强,因此出现材料中的由严禁宦官读书识字、到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的现象。

28.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

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

这种变化反映了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用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答案】B

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

“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

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30.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

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

这反映出

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的人数和所占人口比例的增加可以看出,抗日战争后国共力量对比的变化趋势不断加强,故答案为D项。

抗日战争胜利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仍然未能彻底解决,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尚未完成,不存在革命工作中心转移的条件,排除A项;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从时间上可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力量的壮大,不是统一战线,排除C项。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抗日战争·

影响

【名师点睛】抗日战争带来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学*科网还表现在抗日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力量的巨大发展,具体表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控制的区域以及拥护支持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群众队伍的扩大。

整个抗战过程,就是国共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过程,抗战结束时国共力量对比的变化趋势更加明显。

材料反映的就是这种逐渐加强的变化趋势,这种变化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1.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

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

由此可知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32.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

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

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B.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

C.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解析】由于未经正当选举上台,尽管僭主们“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下场往往非常悲惨,说明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未经民主程序上台的领导人不能得到拥护,故答案为D项。

“僭主”一般就是贵族,从其下场来看,不能反映贵族垄断国家政权,排除A项;

B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实际上未经正当选举上台、尽管政绩斐然也遭到惩罚,是法制程序正当性的体现;

C项不符合史实,且从材料中的“重视平民利益”来看,平民是享有政治权利的。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僭主”政治

【名师点睛】“僭主”政治是指古希腊历史上以非法手段取得政权者(僭主)建立的独裁统治。

“僭主”政治对于肃清古希腊氏族制度的残余曾起过积极作用,打击了贵族的势力,为民主政体的建立扫清了道路。

它促进了希腊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希腊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但由于雅典民主政治崇尚法律至上,“僭主”未经正当选举上台始终不能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导致材料反映的最终下场大多较为悲惨的结果。

33.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

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B.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34.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

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

亚当斯此举

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B.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C.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D.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总统作为政府首脑有权任免内阁成员,因此材料中的事件只是总统行使职权的表现,C项正确。

材料所述亚当斯将皮克林免职是行使总统根据宪法享有的权力,不能反映联邦政府行政权力的加强,排除A项;

根据宪法,总统有权任命政府高级官员包括内阁成员,内阁是总统的下属和辅助机构,权限明确,排除B项;

材料并未说明皮克林是其他党派,也未反映出其是因党派之争导致被免职,排除D项。

【考点定位】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总统的权力

【名师点睛】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了三权分立的体制,总统掌握行政大权,与国会和最高法院互相制约。

美国宪法没有规定内阁的必然存在,但从政治实践来看,总统领导内阁,人员任命由总统决定;

内阁只对总统负责,无需对国会负责,因为总统根据宪法规定是政府首脑。

总统掌握行政权,作为总统下属机构的内阁,其成员由总统决定去留是总统行使宪法赋予的职权的表现。

35.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

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

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

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

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

“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

”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10分)

【答案】

(1)差异:

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

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

原因:

雍正年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

政府谋取矿利。

19世纪70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

洋务运动的推动;

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

(2)特点:

列入国家发展计划;

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

独立自主开发;

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

意义:

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

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

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的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洋务运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五”计划

【名师点睛】本大题第

(1)问的第一小问和第

(2)问的第二小问均是通过对材料信息的概括归纳进行解答,属于概括类材料解析题。

此类试题在解答时要根据材料,对材料内容划分层次,逐层分析,把握每一层次的要点。

然后对要点进行归纳总结,确定哪些是题目要求回答的,再根据所问来回答。

比如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雍正年间的矿业政策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两层意思进行概括归纳。

同样,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也是通过对材料进行分层概括后,从每一层次归纳出的信息来回答。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表1钟表的演变

古代

日晷被称为“最早的钟表”,是古代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

中世纪末期

机械钟在西欧流行,最初的机械钟只有时和刻。

近代早期

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游丝,钟的精确度提高,制造出怀表。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

1850年前后

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

20世纪初

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在户外运动、驾驶汽车时都可佩戴。

20世纪50年代

根据原子物理学原理制造出原子钟,精度可以达到100万年误差1秒。

21世纪初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

——据(英)约翰·

哈萨德《时间社会学》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略。

【答案参考】论题:

科技的发展推动钟表功能的多样化。

钟表最早的功能就是计时,随着科技的发展,钟表的功能逐渐多样化。

从伽利略时代力学物理学取得的成就,到原子物理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均推动了钟表功能的多样。

从简单的计时到成为装饰品,一直到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反映了在科技影响下钟表功能的变化。

4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

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

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

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

——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

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

(7分)

(1)西方的影响;

政出多门,互相推诿;

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

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

(2)困难:

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

打破了百姓习惯。

启示:

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不可偏废;

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

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

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

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

4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整个20年代,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

如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约夫·

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信中说:

“在所有欧洲国家联合在欧洲合众国旗帜下之前,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

”当欧洲联合的呼声在民间日趋高涨之际,法国总理白里安于1929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计划,后又发表备忘录,着重强调政治行动,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

然而,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

最后,“欧洲联邦”计划不了了之。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提出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

(9分)

(1)背景:

战争对欧洲造成巨大破坏,战后欧洲明显衰落;

有识之士认识到走欧洲联合的道路才能实现和平,复兴欧洲;

《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签订缓和了欧洲局势。

(2)原因:

设想脱离现实;

法、德历史积怨太深,削弱对方、保障自身安全的思维严重存在;

欧洲各国利益诉求不尽相同;

经济危机造成欧洲局势动荡。

4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颜回,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

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依然淡泊达观。

颜回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子贡称赞他,“闻一知十”。

每次谈到他的求学精神,孔子总是不吝赞赏。

颜回尊敬老师,曾说: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他践行孔子的学说,认为如果自己的才能智慧能够为世所用,就行其道;

不为世所用,则独善其身。

颜回英年早逝。

孔子非常悲痛: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

”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给予颜回很高的评价。

《魏书》云:

“建国纬民,立教为本;

尊师崇道,兹典自昔……释奠孔颜,乃其时也。

”颜回自唐代起配享孔庙,与孔子并称“孔颜”,元代被封为“复圣”,对后世影响深远。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颜回成为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颜回在后世受到尊崇的原因。

(1)道德品行高尚;

天资聪颖,领悟力强;

深谙孔子学说,尊师重道;

用儒学思想塑造自己的精神;

践行儒家学说不遗余力。

(2)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肯定;

儒学成为统治思想;

统治者的推崇;

弘扬儒家道德的现实需要。

【解析】

(1)根据材料中的“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依然淡泊达观”“颜回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