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15614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0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

《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

这反映了国民党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

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17.9%上升到52.8%。

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32.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

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33.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

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

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34.表1

成立时间

名称

1955

国际茶叶委员会

1960

石油输出国组织

1962

可可生产者联盟

1970

天然橡胶生产者协会

推动表1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发达国家经济调整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

B.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

D.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35.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

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此资料来源于: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朝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

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

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

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

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

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

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

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

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

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13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

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

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

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

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4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

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

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

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

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

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

“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

”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

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

(6分)

46.[历史——选修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1721年,英国议会首次对行政高官进行质询。

1783年,下院议长宣布,任何议员都有权向大臣或官员提出问题,被质询者可以答复,也可以拒绝答复。

1835年,质询首次出现在英国议会下院的议事程序单上,并公布于众。

被质询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做出答复。

从此,质询成为英国议会对内阁进行监督和问责的一项固定制度。

进入20世纪后,质询时间固定为星期一到星期四每天下午1个小时。

对于普通质询,被质询人可在7天内答复;

对于紧急质询,被质询人必须在3天内答复。

70年代后,下院设立了与政府工作相对应的多个专门委员会,各委员会可以分别就政府的内政和外交问题向有关政府官员提出质询,发现政府工作中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加以改善。

——摘编自埃弗尔·

詹宁斯《英国议会》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议会质询制度的发展变化,并指出这一制度的实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议会质询制度的积极作用。

47.[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1965年,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升级后,中国政府在加强对越南的军事援助的同时,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要求美国不得将战争无限制升级。

美国决策者对此颇为重视,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传递”,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并将中方的可能反应作为制定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在同中国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美国表现出某种谨慎和克制,朝鲜战争式的中美直接军事冲突没有重演。

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政府,面对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以及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试图使之适合美国力量的限度和新的国内国际条件。

1973年,美国与北越在巴黎签订了协定,越南战争基本结束。

——摘编自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与中国在越南战争中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

(7分)

48.[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

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副都护,镇守西域。

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

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

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蕃属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

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怛逻斯城(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

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高仙芝的功过。

文综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C

D

A

B

40.(25分)

(1)原因:

统一与稳定;

耕地面积增加;

精耕细作;

高产作物的推广;

税收制度的变革。

影响:

人地关系紧张;

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

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2)主张:

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

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

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

节制生育。

评价:

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

总体评价:

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

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分别评价:

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

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

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

41.(12分)

答案(略)

45.(15分)

(1)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

扩大入选范围;

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

建立新的门第标准。

(2)加强皇室地位;

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

抑制旧士族的影响;

有利于维护统一;

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

46.(15分)

(1)发展变化:

质询时间由不固定到固定;

由可拒绝回答到有问必答;

专业化、制度化程度逐步提高。

实质:

立法机构监督、问责行政机构的民主制度。

(2)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推动政府改善工作;

进一步完善民主制度。

47.(15分)

(1)冷战时期,美国的战略重心在欧洲;

吸取朝鲜战争的教训;

中国政府有效的警示信息;

美国采取了避免直接冲突的一些措施。

(2)国内反战运动的高涨;

调整国际战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战争给经济造成巨大负担;

战争胜利无望,欲从战争中脱身。

48.(15分)

(1)强大的综合国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对外贸易繁荣;

积极的边疆政策;

开放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

(2)维护唐朝的统治;

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稳定做出过贡献;

个人贪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西域开拓。

第8页(共8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