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人教版高中地理中国地理《西北地区》专项检测解析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159269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86.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人教版高中地理中国地理《西北地区》专项检测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人教版高中地理中国地理《西北地区》专项检测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人教版高中地理中国地理《西北地区》专项检测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人教版高中地理中国地理《西北地区》专项检测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人教版高中地理中国地理《西北地区》专项检测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人教版高中地理中国地理《西北地区》专项检测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人教版高中地理中国地理《西北地区》专项检测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人教版高中地理中国地理《西北地区》专项检测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人教版高中地理中国地理《西北地区》专项检测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人教版高中地理中国地理《西北地区》专项检测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人教版高中地理中国地理《西北地区》专项检测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人教版高中地理中国地理《西北地区》专项检测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人教版高中地理中国地理《西北地区》专项检测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人教版高中地理中国地理《西北地区》专项检测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人教版高中地理中国地理《西北地区》专项检测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人教版高中地理中国地理《西北地区》专项检测解析版Word下载.docx

《精品解析人教版高中地理中国地理《西北地区》专项检测解析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人教版高中地理中国地理《西北地区》专项检测解析版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解析人教版高中地理中国地理《西北地区》专项检测解析版Word下载.docx

乔木需水多,此地不宜;

节水农业依然用水,不会增加地下水量;

大力修梯田更是不科学的举措。

下图所示地区是我国荒漠化扩大较快的地区之一。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所示各河流()

A.主要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B.侵蚀作用强烈,含沙量大

C.上游流量大于下游D.流量季节变化小

7.2017年,某地理考察团到该地区考察,不可能见到的景观是()

A.斑点状荒漠化圈广布B.西气东输工程设施

C.古长城遗迹D.草方格沙障

【答案】6.C7.A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图信息的能力和区域地理特征。

6.由图可知,该地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南侧高山是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北侧沙漠广布,河流主要补给水源应是高山冰雪融水,A错误;

因该地区河流水量较小,河流含沙量较小,B错误;

图示河流在流动过程中,沿途蒸发下渗严重,水量逐渐减小,甚至在沙漠中断流,因此上游流量大于下游,C正确;

该地区夏季气温高,冰雪融化量,河流水量大;

冬季气温低,冰雪融化量小,河流水量小,D错误。

7.斑点状荒漠化圈主要分布在我国温带草原地区,西气东输工程西起我国塔里木盆地途经甘肃河西走廊,古长城遗迹西至我国甘肃,草方格沙障主要位于我国草原和荒漠过渡地带。

因此BCD选项中的景观都有可能经过甘肃省,而图示表明该地应位于甘肃省,因此A项景观不可能出现。

读“我国甲、乙两盆地山河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8.图示E山脉北坡自然带谱较F山脉东坡自然带谱简单得多,其主要原因是E山脉北坡

A.相对高差较小,水热条件的变化不明显

B.地形坡度较陡,不适宜不同植物的生长

C.降水太少,不具备森林生长的水分条件

D.人类活动较密集,自然带谱的破坏较严重

9.与乙盆地相比,甲盆地发展种植业的优势条件是

A.热量丰富B.光照充足C.地形平坦D.土壤肥沃

10.甲、乙两盆地发展工业都具备的有利条件是

A.技术力量雄厚B.常规能源资源丰富

C.水陆交通便利D.靠近国内主要消费市场

11.下列关于我国西北地区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地形以山地为主,新疆的地形有“三山夹两盆”之说②塔里木河为我国最长的内流河,位于准噶尔盆地内③灌溉农业为本区的特色,河套平原、宁夏平原被誉为“塞外江南”④内蒙古高原东部的草原为我国最好的草原之一,我国著名的三河马、三河牛就生长在这里。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8.C9.B10.B11.B

8.图示E山脉北坡自然带谱较F山脉东坡自然带谱简单得多,其主要原因是E山脉北坡位于塔里木盆地边缘,降水太少,不具备森林生长的水分条件,C对。

山脉的相对高差较大,A错。

地形坡度不是自然带类型少的原因,B错。

人类活动少,自然带谱的破坏较少,D错。

9.与乙盆地相比,甲盆地降水少,晴天多,发展种植业的优势条件是光照充足,B对。

乙盆地的纬度低,热量丰富,A错。

甲盆地在地形、土壤方面没有优势,C、D错。

10.甲、乙两盆地发展工业都具备的有利条件是常规能源资源丰富,甲石油、天然气丰富,乙水能、天然气丰富,B对。

甲地技术力量弱,A错。

甲地无水上交通,乙地受山地影响,对外交通不便,C错。

距国内主要消费市场远,D错。

11.我国西北地区地理特征是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①错。

塔里木河为我国最长的内流河,位于塔里木盆地内,②错。

灌溉农业为本区的特色,河套平原、宁夏平原被誉为“塞外江南”,③对。

内蒙古高原东部的草原为我国最好的草原之一,我国著名的三河马、三河牛就生长在这里,④对。

B对,A、C、D错。

12.古诗云:

“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当江南”。下图为祁连山—居延海自然景观剖面图,该区既具有南国风韵,又具有塞上风情,雪景、冰山、林海、草地、湖泊、碧水、沙砾相映成趣。据此完成下题。

关于上图所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古诗描述体现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山麓地带沙砾的形成与流水作用无关

C.该地河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属外流河

D.推测图示区域的主要交通线沿冲积扇边缘呈东西走向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该地由山麓到山顶,海拔较高,从山麓到山顶不同水分和热量产生差异,从而产生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因此古诗词描述的是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规律,属于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A选项错误;

河流流经山地,在山麓地带流速减缓你,泥沙沉积,因此山麓砂砾的形成与流水沉积作用有关,B选项错误;

该地为祁连山麓,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少,因此该处的河流主要以冰雪融水为主,有少量山地降水,为内流河,多时令河,C选项错误;

交通分布在地势低平的冲积平原,根据指北针,成东西走向,D选项正确。

故答案选D项。

13.下图是我国西部某地区略图,图中左上方所示为当地铁路沿线的草方格沙障。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P地与Q地相比,P地

①年大风日数少②年降水量多③年降雪日数少④沙尘暴日数多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答案】A

读甘肃省简图,完成问题。

14.甘肃省()

A.全部属于内流区域B.地跨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

C.全部属于外流区域D.地跨我国的四个干湿地区

15.从图中可能看出,甘肃省城镇的分布特点是()

A.多沿河流分布B.多沿山麓分布

C.多沿等高线分布D.多分布于高原内部

16.甘肃省的河西走廊重工业发达,但酸雨危害却很小,其原因主要有()

①企业全部使用清洁能源②位于非季风区,降水稀少③政府环保措施得力,环保投入力度大④多大风天气,有利于酸性气体扩散

【答案】14.D15.A16.D

14.甘肃省水资源主要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3个流域因此即有内流区,又有外流区,A、C错误;

甘肃处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地跨我国地势的一、二阶梯,B错误;

甘肃自南向北依次跨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干旱地区和半干旱地区,亚热带、暖温带、高原气候区、中温带。

是我国跨四个温度带和四个干湿地区的省区。

D正确。

15.甘肃位于我国的内陆地区,降水较少,水资源短缺,因此水源成为影响该地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河流可以作为水源地,提供生产、生活用水。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的聚落分布特点是沿河流分布,故选A。

16.本题主要考查酸雨产生的条件,河西走廊的企业并非全部使用清洁能源,该地经济较为落后,政府的环保投入力度并不大,但由于河西走廊位于非季风区,降水稀少,而且多大风天气,有利于酸性气体扩散,北方土壤呈碱性,扬尘、扬沙可以起到酸碱中和的作用,因此河西走廊虽然重工业发达,但酸雨危害却很小。

故选D项。

点睛:

本题以我国的甘肃省简图为背景区域,考查甘肃的地理特征、影响城镇分布的主要因素、酸雨产生的条件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中国区域地理特征的掌握。

能够结合甘肃所在的地理位置,利用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方法分析甘肃的气候特征和河流特征,结合酸雨产生的原因和甘肃的气候、气象等地理特征分析酸雨产生的条件是解题的关键。

下图为“塔里木盆地图”。

在盆地的四周是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冲积而成的冲积扇,绿洲就在冲积扇的中下部。

这些地区人口集中,农牧业较为发达,交通便捷。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7.塔里木盆地城镇主要分布在

A.山间低地B.山谷地带C.盆地中部D.山前冲积扇

18.影响塔里木盆地城镇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B.气候C.水源D.土壤

【答案】17.D18.C

【解析】请在此填写整体分析!

17.请在此填写小题的解析!

塔里木盆地为温带大陆气候,降水稀少,干旱是该地主要的自然地理特征,在山前冲积扇上,冰雪融水丰富,土壤疏松肥沃,适宜农业发展,对人口吸引力较大,易形成城镇,故答案选D项。

18.请在此填写小题的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聚落和交通运输线路的影响因素,塔里木盆地为温带大陆气候,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是该地城镇和人口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在山前地带,有冰雪融水存在,水源充足,易形成城镇和交通线,故影响塔里木盆地城镇分布的主导因素是水源,答案选C。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列各题。

19.该区域地形特点为

A.中间高,两边低,以山地、平原为主

B.山河相间分布

C.地势较高,以山地、盆地为主

D.北高南低,北侧以山地为主,南侧以平原为主

20.影响图示区域城市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气候、交通B.水源、资源、交通

C.气候、地形、政治D.宗教、民族、气候

21.下列符合图示区域河流流量变化特征的是

A.

B.

C.

D.

【答案】19.C20.B21.C

19.根据图中经纬度位置可判断出是我国的新疆,地形特征是三山夹两盆,以山地、盆地为主,地势较高,C正确。

20.我国新疆地处内陆,气候干旱,水源是影响城市分布的主要因素,随着资源的开发和交通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的发展,B正确。

21.新疆的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汛期在夏季,且水量较小,冬季断流,C正确。

二、综合题

22.宁夏平原—“黄河金岸,塞上明珠”,自古以来就有“天下黄河富宁夏"

的美誉。

读图回答相关问题。

(1)读图简述宁夏平原与贺兰山东麓冲积扇形成的异同。

(2)宁夏平原被誉为“塞上江南”,源于贺兰山和黄河呵护,请说明你的理解。

(3)分析宁夏平原发展农业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及因此引发环境问题。

【答案】

(1)同:

均为流水沉积作用 

异;

宁夏平原还受地壳运动引起岩层断裂下陷

(2)贺兰山的阻挡,减弱了冬季风(寒冷气流) 

的影响,阻挡了西部风沙的侵袭;

东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增加大气降水补给;

黄河为宁夏平原提供了便利的灌溉水源;

黄河携带的泥沙在此沉积形成平坦肥沃的平原(3)自然条件:

(地处平原),地形平坦广阔;

土壤肥沃;

灌溉便利;

夏季光热充足,日照时间长;

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或有机质)的积累。

环境问题;

引水灌溉可能导致土壤盐溃化

【解析】本题以材料和“宁夏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区域横向剖面图及景观示意图”为背景,考查了地形地貌分布、成因、农业发展区位条件等知识,综合性较强,需要学生很好的读图、析图。

(1)宁夏平原形成原因:

宁夏平原处于地壳下沉的地方,黄河泥沙含量大,在此沉积形成了宁夏平原。

图中贺兰山东麓的冲积扇地貌是河流携带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区出山口处,因地势变缓,流速减慢,泥沙在山前堆积,地势平坦呈扇形,形成冲积扇。

因此两者都有流水的沉积作用共同形成,不同的是宁夏平原有岩层断裂下陷形成的地堑的内力作用影响。

(2)贺兰山东北-西南走向,阻挡了西北方向的寒冷气流,也阻挡了沙漠的入侵。

贺兰山东坡受东南季风的影响,为迎风坡,迎风坡降水较多,带来雨水。

宁夏平原有黄河流经,黄河带来肥沃的泥沙沉积形成的地形平坦的平原,水源充足,农耕便利。

(3)结合该地自然条件,主要从地形、气候(光照、热量、温差)、土壤、水源等方面找出其主要优势条件析即可。

该地地处我国西北地区,气候较为干旱,降水稀少,需要引水灌溉,极易在地区造成水资源短缺、引发土壤盐渍化。

23.读“甘肃省地理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图示区域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并指出主要影响因素。

(2)图中200mm年等降水量线向西北方向弯曲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分析古丝绸之路从图中山脉东北麓经过的区位优势。

(1)年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海陆位置

(2)该处为山地,海拔高,对气流抬升作用强,降水较南北两侧更多,等降水量线向西北低值区弯曲(3)地势平坦,水源丰富,物资丰富。

【解析】试题考查影响降水的因素、河西走廊的区位优势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2)图中200mm年等降水量线向西北方向弯曲,是向降水量少的方向弯曲,说明该地年降水量高于两侧,原因是位于山地的迎风坡,受地形影响降水丰富。

(3)图中山脉东北麓为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地势平坦,有高山冰雪融水,水源丰富,农业发达,物资丰富。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荒漠植被在防风固沙及维持荒漠生态系统的稳定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图下所示沙漠G为我国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年降水量在150mm左右,冬季有稳定积雪覆盖。

植被较其他沙漠茂密,但植被覆盖率年内差异较大,主要植被有多年生灌木、一年生和短命植物,在春季一派草原景象。

雾凇通称“树挂”,是水汽遇冷凝结在枝叶上形成的的冰晶。

该沙漠地区冬季常出现雾凇现象,雾凇的出现与该地温度、湿度、风速气象条件关系密切。

观察发现雾凇在日出后2小时内大部分飘落到雪面,较我国吉林地区持续时间短。

研究表明,冬季雾凇和积雪覆盖对于该沙漠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1)说明该沙漠地区“在春季一派草原景象”原因。

(2)分析该沙漠冬季有利于雾凇出现的条件。

(3)简述冬季雾凇及积雪对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二)石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

是地表植被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74%由人为造成。

读坡度与土壤厚度的实测数据表,回答问题:

(4)土层厚度、有机质厚度可直接影响土壤的肥力。

通过分析资料,简述坡度与土层厚度、有机质厚度的关系。

(5)简要分析造成该地区石漠化的主要原因。

(1)地处西北内陆沙漠腹地,冬季气温较低;

有稳定积雪;

春季气温回升;

积雪融化下渗使土壤水分含量上升,促使短命植被生长因而在春季一派草原景象

(2)气温:

地处中纬度大陆内部沙漠地区,冬季降温显著,盆地中央冬季冷空气聚集,地表温度低,有利于水汽遇冷凝结;

湿度:

开口向西,有利于西风所携带湿润气流进入,冬季地表有稳定积雪覆盖,进一步增加大气湿度,有利于雾凇形成;

风速:

冬季风速较小有利于雾凇形成;

植被:

植被覆盖率较高,且灌木枝条纤细,有利于雾凇出现(3)雾凇飘落到雪面,增加冬春季节的积雪覆盖量;

雾凇增加了该地区的水分,有利于沙漠地区植被的生长,保证了植被的覆盖率,从而有利于沙漠生态系统的稳定(4)坡度越大,土层厚度越薄,有机层厚度越薄(5)自然原因:

地形坡度大,土层薄;

人为原因:

陡坡开荒,严重破坏了坡面植被。

【解析】本题以西北地区荒漠化和雾凇景观为为背景,考查雾凇出现的条件,考查雾凇及积雪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考查地理现象的原因分析。

根据该地的地理特征可知,西北内陆沙漠腹地,冬季气温较低;

积雪融化下渗使土壤水分含量上升,促使短命植被生长因而在春季一派草原景象。

(2)考查雾凇出现的条件,主要从气温、湿度、风速、植被等方面分析。

气温方面,地处中纬度大陆内部沙漠地区,冬季降温显著,盆地中央冬季冷空气聚集,地表温度低,有利于水汽遇冷凝结。

湿度方面,开口向西,有利于西风所携带湿润气流进入,冬季地表有稳定积雪覆盖,进一步增加大气湿度,有利于雾凇形成。

风速方面,冬季风速较小有利于雾凇形成。

植被方面,植被覆盖率较高,且灌木枝条纤细,有利于雾凇出现。

(3)考查冬季雾凇及积雪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雾凇飘落到雪面,增加冬春季节的积雪覆盖量;

雾凇增加了该地区的水分,有利于沙漠地区植被的生长,保证了植被的覆盖率,从而有利于沙漠生态系统的稳定。

(4)考查坡度与土层厚度、有机质厚度的关系。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坡度越大,土层厚度越薄,有机层厚度越薄。

(5)考查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主要从坡度与植被等方面分析。

该地区地形坡度大,土层薄;

【知识拓展】影响气温的因素

1、位置: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1)纬度因素:

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如热、温、寒等五带的划分)

2)海陆分布: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温差下;

受陆地影响大的地区,温差大(如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

3)下垫面性质:

植被覆盖率高、水域面积广的地区温差小,裸露地区温差大

2、大气:

锋面活动、天气状况

1)锋面活动:

主要指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对气温的影响(如冷锋过境前,气温较高;

过境时,大风降温;

过境后,气温较低)

2)天气状况:

白天多云,气温较低;

夜晚多云,气温较高;

全天多云,昼夜温差较小;

全天晴天,昼夜温差大(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大气的保温作用)

3、地形

1)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垂直递减率-0.6℃/100米)

2)山间盆地、河谷气温较高(同一热量带内,地形对冷空气起屏障作用)

3)山地阳坡比阴坡气温高

4、洋流: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植被:

植被覆盖率高,温差较小(对太阳辐射的屏蔽作用和蒸发量的影响)

6、水文:

湖区、库区、沼泽、湿地等温差较小(热容量大,对太阳的反射率低)

7、人类活动:

城市热岛效应、大气温室效应、人类营林与毁林、兴修水库、围湖造田等活动对气温的影响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小题。

材料一我国某区域图

材料二河套平原指内蒙古高原中部黄河沿岸的平原,地势由西南向东北略倾斜,海拔1020到1050米。

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地形平坦,土地肥沃。

河套平原引黄河水进行灌溉,形成了塞上江南。

材料三春雨是河套平原春季特有的一种自然灾害。

该地主要位于中温带,春小麦在该地播种面积很大。

河套平原地下水位较高,当春雨过大时,对春耕生产影响很大。

群众说:

“别处春雨贵如油,河套春雨使人愁”。

(1)当地政府准备在A地和B地修建水利枢纽来引黄河水灌溉,如果从可用水量和经济性角度考虑,你认为最适合作为总的引水口的是______(填“A”或“B”),原因是___________。

(2)与浙江省相比,河套平原的灌渠具有两个特点:

①灌渠密度大;

②使用寿命相对较短。

根据该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分析原因。

(3)人们在河套平原既修建了灌渠又修建了排水渠,这主要是为了减轻________(环境问题),除此以外,人们还可以采用哪些措施来减轻该环境问题。

(4)简述当地春雨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1)A原因:

A地河流流量更大,可用水量更多;

河套平原地势西南高向东北低,A地地势较高,从A地引水,可以实现自流灌溉,节约能源,从而降低灌溉成本

(2)该地主要发展灌溉农业,但是地处西北地区,降水少,天然降水无法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若无灌渠等灌溉设施,将无法发展种植业,加之地形平坦、易于修建,因此灌渠密度大。

黄河含沙量大,流经河套平原过程中,随着流速减慢,泥沙大量淤积,加上风沙掩埋,造成灌渠寿命短(3)土壤次生盐碱化。

采用滴灌喷灌技术;

兴修水利,井灌井排;

采用地膜和作物秸秆覆盖农田,实行平原绿化工程,减少蒸发,抑制返盐(4)春季降水过多,使得农田比较泥泞,影响旱地农业机械作业,春小麦难以及时播种;

雨后气温回升会造成土壤板结,影响春小麦发芽出苗;

雨后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回升,多大风,蒸发旺盛,加重土壤盐碱化,影响农业生产

(1)从可用水量角度考虑水量的大小,A处水量较B处大,从经济性角度主要考虑水能否自流。

河套平原地势西南高向东北低,A地地势较高,从A地引水,可以实现自流灌溉,节约能源,从而降低灌溉成本。

因此引水口选择A地。

(2)数量多主要考虑当地修建灌溉渠的必要性以及建设的工程量和技术难度;

寿命相对较短主要是泥沙的淤积。

(3)排水的目的主要有防涝和防土壤次生盐碱化。

河套平原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因此排水的目的主要是防次生盐碱。

在降水少,蒸发旺盛的地区或季节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等都会造成次生盐碱化。

因此减轻的措施应考虑改进灌溉方式,采用滴灌技术;

采用地膜和作物秸秆覆盖农田,实行平原绿化工程,减少蒸发,抑制返盐等。

(4)材料三提示的信息有:

春小麦播种,地下水位高。

因此春雨的危害应考虑:

春季降水过多,使得农田比较泥泞,影响旱地农业机械作业,春小麦难以及时播种;

雨后气温回升会造土壤板结,影响春小麦发芽出苗;

雨后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回升,多大风,蒸发旺盛,加重土壤盐碱化,影响农业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