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16104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Word下载.docx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Word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Word下载.docx

n(

  3、查一查。

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引人入胜:

  ●戛然而止:

  ●身临其境:

  ●娓娓动听: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预习反馈:

小组内交流本课易写错的词语和易读错的字音。

(方法小帖士:

先口头交流,再书面听写。

  易错的重点词语:

  给易错的字注音:

例:

正(

  )月

  质疑探究:

  、初读了全文后,你的问题是:

这个问题你能独立完成吗?

先自己尝试着做一做,课上再在小组内交流。

  2、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具体可以从哪几小节读出来?

  (温馨提示:

解决了这个问题,你就能很轻松地理清的脉络了。

  当堂检测:

(课堂上完成)

  、辨字组词。

   杖( 

  )尾(

  )炊( 

   )歇( 

   )诲( 

   )

   仗( 

  )娓( 

   )吹( 

   )息( 

   )海( 

  2、我能把这些词语补充完整,还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成语造句。

  ( )( 

  )动听 

  身( )其境 

  ( )然而止 

  引人入( )

  ( 

  )( 

  )敬敬  十年树木,( 

  3、联系课文内容,把下面句子补充完整,并读一读。

  田老师用

  ,滋润了我,在我那

  的心田里,播下了

  的种子,他的

  之恩,我

  !

  自我评价(在上面打√):

☆☆☆☆

  教师评价:

(业面:

  业绩:

  预习作业:

(第二课时)新课标第一网

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一遍,再完成下列题目。

  、你觉得田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2、本文题目为“师恩难忘”,作者“难忘的恩”究竟是什么呢?

(可以归纳出几点来回答)

  高邮市五年级导学案编写:

居思兵

  审阅:

胡恒香

  《师恩难忘》(第二课时)

  、我能用个性化的朗读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我能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出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重点:

通过朗读品味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难点:

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小组内两人一组,任抽一、两个自然段,互相检查读书情况。

  ■抽查小节(同伴填写):

第(

  )小节

  ■读书评价:

优秀

  良好

  再努力

  2、组内汇报交流预习问题:

①你觉得田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②本文题目为“师恩难忘”,作者“难忘的恩”究竟是什么呢?

▲小组内一人主要交流,其余补充。

  ▲组长重点落实好汇报问题的对象和汇报问题时的方式,等待大组交流展示。

  合作探究:

  、重点句段探究:

“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方法提示:

重点读读课文3——7自然段,仔细想一想①田老师的故事与所学的小诗有什么关系?

②为什么说田老师在“我”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呢?

  2、特色探究:

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用平实的语言通过选取一件典型事例表达了对老师的一片深情。

想一想: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课文标题有什么关系?

  .课文回放:

《师恩难忘》是一篇深情而朴实的记叙文。

作者是著名作家

  ,他通过对小学一年级一位

  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

  之情。

  2、重点感悟:

  有一年我回家乡去,在村边遇到了老师,他拄(

  )着拐杖正在散步。

我仍然像40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

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上,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老师的教诲(

  )之恩,我终生难忘!

  

(1)给文中两处加点字注音。

  

(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中第一个“树”的意思是

  ,第二个“树”的意思是

  ,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

  (3)用“~~~”画出表现“我”对田老师“深深感谢”的句子。

  (4)老师的“教诲之恩”指的是

  知识积累:

  形容口才好的成语:

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妙语连珠、出口成章、语惊四座

  2八字成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3赞美老师的名言: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采得白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关于4读书的名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奉赠书左丞丈二十二韵》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西汉刘向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朱熹《观书有感》

  我的收获:

  自我评价一下自我在本课中的学习表现(打√):

  ★

  知识积累,你记得怎么样了?

评价一下自我:

  课后作业:

  、句式仿写:

同学们,有人说,教师犹如一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有人说,教师是春蚕,吐丝去编织美丽的绸缎;

  ;

  (接下去,再写两句。

  2、自主实践:

教师节快到了。

同学们,师恩难忘,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双手和诚心,自己动手制作礼物送给我们敬爱的老师。

做一张贺卡,作为教师节的礼物送给自己敬爱的老师,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做法。

贺卡中的贺词,我准备这样写(能用上一两个名句就更好了):

  3、读写结合:

在教过你的老师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运用本文中学到的写作手法,选择有关他的一件典型事事例写下来。

(另附稿纸书写)

  作业评价:

  五年级上册《陶校长的演讲》(第二课时)

  、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我能理解陶校长的后几问,运用第一问的学法进行自学。

  3、我能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并养成用此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

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养成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

  写作背景:

  陶行知:

中国近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

他抱着教育救国的思想,于1927年创办晓庄学校。

1936年在重庆北碚创办育才学校。

皖南事变后,重庆政治黑暗,物价飞涨,育才学校受到特务威胁和经济断绝的严重困难。

全体师生在陶行知带领下,团结一致,开荒生产,一日两餐稀饭,度过艰难时期。

陶行知关心学生德智体以及工作能力的培养,作了著名的“每天四问”的演讲,启发学生鼓励、鞭策自己,不断进步,学做“真人”。

新课标第一网

  、小组内互相检查预习作业(关联词)完成情况。

  2、组内尝试演讲“问健康”部分。

  同伴评价:

■演讲内容:

  加油

  ■演讲情感:

  3、组内汇报交流预习重点问题:

陶校长和同学们谈了哪四个问题?

他为什么要谈这些问题?

  、重点问题探究:

陶校长为什么要大家每天问这四个问题呢?

这四个问题对我们学生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结合文中“四问”的好处和的最后一小节去思考。

②可以联系实际,联系自己的切身体会去谈见解。

  2、写作特点探究:

《陶校长的演讲》全文按“总——分——总”的结构来写,先提出“每天四问”,然后分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个方面具体讲述,最后作出总结。

而中间的“四问”部分,每一问的结构也相似,联系预习作业,你能具体说一说吗?

尝试着按这一写作结构,选择一问,练习讲一讲。

  、文本回放: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陶校长的演讲》中的“陶校长”是

  ,他被毛泽东主席称为“

  ”。

他要求学生每天从

  、

  四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

健康是

学问是

工作能

  ,锻炼我们的办事能力;

道德是

  。

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

  2、经典感悟:

(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第四问,自己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有,进步了多少?

为什么要这样问?

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根本一坏,(

  )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

  )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需要每个人(

  )讲究“公德”,(

  )讲究“私德”,要“建筑人格长城”。

我们到学校里来,除了要学习文化知识,更要紧的是要学习做人,学习做“真”人。

  以上我谈的就是“每天四问”。

  )我们每天都这样地问问自己,这样地激励和鞭策自己,我们(

  )一定能在身体健康、学问进修、工作效能、道德品格各方面有长足的进步。

  

(1)、在()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公德”:

  “私德”:

  “建筑人格长城”:

  “真”人:

  (3)、用“﹏﹏”画出具体说明“道德是做人的根本”的语句。

  (4)、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怎样才能做一个“真”人?

  陶行知的名言:

  ▲1、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2、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3、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4、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华国。

中国现在不得了,将来一定了不得。

  学后感言:

  学了《陶校长的演讲》一文后,我想对陶校长说:

  、自我反思:

陶行知先生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个大的方面做了深入浅出的演讲,要求我们做到每天四问,以次来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

其实,我们每位同学的具体情况都不同,存在的问题也不同,除了这四问,我们还可以问些什么?

  问:

  ……

  2、读写结合:

仿照课文某一问的写法,从以上自己提的问题中,选择一条有条理地说一说,然后写下来。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我能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寻隐者不遇》的语言特点。

  3、我会通过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去感受隐者高洁的形象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之情,并使自己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学法引导:

  同学们,如果说中国悠悠五千年的文化是一串珍珠,那古诗就是其中的一颗美丽的明珠,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让有多产生无尽的想象。

今天,你就可以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来学习古诗两首。

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习古诗的?

一般要做好以下四个步骤:

知诗人、读能诵、明诗意、悟诗情。

要读流畅,好能读出诗的韵味,并试着给用“∣”标出朗读时的节奏。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比一比,再组词。

  隐(

  )的童子(

  )的山

  稳(

  )的松树(

  )的云

结合诗的内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贾岛:

  ●不遇:

  ●寻:

  、小组内交流《寻隐者不遇》的朗读情况:

  一般

  2、小组内互相检查《寻隐者不遇》预习背诵情况:

  优秀

  3、组内交流预习作业。

  、初读了《寻隐者不遇》这首诗后,你的问题是:

先尝试着做一做,课上再在小组内交流。

  2、隐藏在《寻隐者不遇》文字背后的是童子和诗人的三问三答。

(谁问?

问什么?

谁答?

答什么?

)你能分别写出来吗?

最好用对话的方式写,别忘了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呀!

  ◆①诗人:

  童子:

  ◆②诗人:

  ◆③诗人:

  、解释带点的词语,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1)、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不知处:

  

(2)、寻隐者不遇

  寻:

  遇:

  2、联系古诗内容,进行填空。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

诗歌记述了(

  )这件事。

通过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

  )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

(第二课时)

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所见》多读几遍,再完成下列题目。

  、用“∣”标出朗读时的节奏,并给带点字注音。

  所

  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查一查。

  ●振:

  ●樾:

  ●意欲:

  ●鸣蝉:

  3、《所见》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情景?

牧童的心情怎样?

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出来的?

  ◆季节:

  ,诗中的依据

  ◆心情:

  高邮市五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编写:

  五年级上册《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所见》,背诵《所见》。

  2、我能通过反复朗读,感受出诗中牧童机灵可爱、天真可爱的形象。

  3、我能说出诗的大概内容,想象出诗句描写的美好意境。

  作者链接:

  袁牧(1719—1798),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

著有《小仓山房文集》与《随园诗话》等。

  、小组内互相检查预习作业完成情况。

  2、组内互检《所见》读、诵情况。

  朗读:

  背诵:

  、想象探究:

对照插图,想象《所见》所描绘的景象,续编后面发生的事情。

①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也可以通过画画的形式。

  ②先在小组内交流。

重点再想一想如果让你们本小组汇报,你们组内成员准备怎么合作汇报展示?

想好了,等待交流时刻好好表现呦!

《寻隐者不遇》、《所见》两首古诗简单易懂,尤其展示了儿童的可爱、智慧、活泼、天真。

你能分别用自己的话,细致的描绘古诗中表现的情景吗?

你能体会并说出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吗?

  .古诗品悟:

《所见》是(

  )朝诗人(

  )的作品,诗人向我们描绘了(

古诗动静结合,活泼有趣,牧童先是“(

  )”,忽然“(

  )”,是因为他“(

  )”。

我们还从诗中“(

  )”一词中可见当时是(

  清&

#8226;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所见》题目的意思是

  2、“樾”的正确读音是

意思是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振:

  意欲:

  鸣蝉:

  立:

  4“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这两句话之间是(

  )关系,请你用表示这样关系的关联词,描绘一下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情景:

  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村居(高鼎)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小儿垂钓(胡令能)

  草长莺飞二月天,

  篱落疏疏一径深,

  蓬头稚子学垂纶,

  拂地杨柳醉春烟。

  树头花落未成阴

  侧坐莓苔草映身。

  儿童散学归来早,

  儿童急走追黄蝶

  路人借问遥招手。

  忙趁东风放纸鸢

  飞入菜花无处寻。

  怕得鱼惊不应

  星级评价:

  (本课的两首古诗学得怎么样了?

背熟了吗?

能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吗?

课外积累会诵了吗?

给自己来个评价吧!

不足的可要加油呀!

【在★上打√】)

  ■

  古诗背诵:

  古诗理解:

  、古诗拓展(我的知识真丰富):

  

(1)松树和

  合称“岁寒三友”。

请各写一句赞美它们的诗:

  ,

  

(2)诗人贾岛和

  都喜欢写诗时字斟句酌,后人有“郊寒岛瘦”之称。

  (3)去年今日此门中,

  相映红;

等闲识得东风面,

  总是春(《春日》;

九州生气恃风雷,

  究可哀。

(《已亥杂诗》)

  2、读写结合(我的想象真美好):

《寻隐者不遇》寓问与答,语言清新,平白如话。

仔细观察插图,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练习一》(第一课时)

  、我能积累背诵古诗《风》,并能仿照范例,借助插图展开想象,续写诗歌。

  2、我能自学诵读古诗《题秋江独钓图》,理解古诗大概的意思,并能感受诗人逍遥自在、怡然自得又难免孤独寂寞的心情。

  重点难点:

积累背诵两首诗歌,丰富语言积累。

仿写诗歌;

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猜一猜: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2、读一读:

风是多么奇妙,它没有颜色,没有形状,可是,在许多地方,我们都能看见它的身影。

仔细读读《练习一》中写风的小诗。

如果你自读,就能读出这首小诗的情趣就更棒了。

  3、练一练:

认真读读《题秋江独钓图》,注意读准字音。

  ((方法小帖士:

这首诗中的“一”特别多,可它们都不是一个调,小心别读错了。

  《题秋江独钓图》(王士禛)

  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

  酒,

  一(﹨)人独钓一(﹨)江秋。

  4、想一想:

你喜欢风吗?

想想你还在哪儿,感受到了风?

它的脚步有时是轻轻的柔柔的,有时还是怎么样的呢?

  你看,

  5、查一查:

我们都喜欢风,古人们也喜欢风,他们也喜欢在自己的诗中写到风。

你能收集几首带“风”字的诗句吗?

(越多越好,加油!

  ①小组内交流收集到的关于风的古诗,互相补充,等待大组背诵展示,可要好好练练呀!

  ②《风》的诗歌、《题秋江独钓图》都读得怎么样了?

组内来一次检查吧!

(组长组织一下)

《风》:

  《题秋江独钓图》:

  、初读了风的诗歌后,你能模仿这两小节续写这首诗歌吗?

试着从诗歌的前两部分寻找共同点:

  都是以“

  ”提出疑问,以“

  ”收尾。

  2、说说《题秋江独钓图》这首诗和我们平时读的古诗有什么不一样?

古人说: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读了这首诗,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古诗收藏夹。

我写出带有“风”字的四句古诗。

  2、诵读积累卡。

《题秋江独钓图》的作者是

  代的

   。

他在全诗中这样写:

  3、仿写直通车。

读读下面的诗句,模仿着续写二节,注意书写时的行款格式。

  题目:

  风儿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你不知道,我不知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