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短文两篇》配套精品导学案后附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16122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9.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3《短文两篇》配套精品导学案后附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13《短文两篇》配套精品导学案后附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13《短文两篇》配套精品导学案后附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13《短文两篇》配套精品导学案后附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13《短文两篇》配套精品导学案后附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13《短文两篇》配套精品导学案后附答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13《短文两篇》配套精品导学案后附答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13《短文两篇》配套精品导学案后附答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13《短文两篇》配套精品导学案后附答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13《短文两篇》配套精品导学案后附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13《短文两篇》配套精品导学案后附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13《短文两篇》配套精品导学案后附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13《短文两篇》配套精品导学案后附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13《短文两篇》配套精品导学案后附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13《短文两篇》配套精品导学案后附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13《短文两篇》配套精品导学案后附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13《短文两篇》配套精品导学案后附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13《短文两篇》配套精品导学案后附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13《短文两篇》配套精品导学案后附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13《短文两篇》配套精品导学案后附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3《短文两篇》配套精品导学案后附答案Word格式.docx

《13《短文两篇》配套精品导学案后附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短文两篇》配套精品导学案后附答案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3《短文两篇》配套精品导学案后附答案Word格式.docx

说一说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学生在畅读文本的基础上,体会语言的特色。

【拓展延伸】

①读史使人充实,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②凡有报学,皆成性格。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

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

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

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6.选段第①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其作用是什么?

7.第②至⑤句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8.你积累了哪些关于读书的格言警句?

请写出两句来?

论据:

9.以上两文中都有很多的名言警句,请从中任选一条作为论点,并试着给它配上几个论据。

论点:

10.做一下自我分析,说说自己应加强哪些方面的学习?

读书名言警句积累:

1..腹有诗书气自华。

2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3.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4.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

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第二课时《不求甚解》

【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

马南邨(1912—1966):

邓拓的笔名,福建闽侯人。

1929年,17岁的邓拓考入上海光华大学,18岁时就有“何妨白眼看俗伧,幽怀默默寄书城”的志向。

25万字的《中国救荒史》,已经展露出一个青年历史学家的才华。

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

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

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2.文体链接

杂文是散文的一种。

它题材多样,形式灵活,多为有见地的片段感想或偶然一得。

杂文要求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能针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个人的某一观点,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议论和意见;

还要求有说理的形象性,即能够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故事、一种现象出发,通过对照、联想、比喻、类比等方法,做到以小见大,揭示主题;

同时要求语言的丰富多彩。

杂文的作用是揭露、批判弊病,帮助、团结、教育人民,讽刺、打击敌人。

1.文章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2.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

持什么态度?

3.作者又是怎么理解“不求甚解”的?

根据是什么?

作者对“不求甚解”持什么态度?

4.作者摆出列宁批评普列汉罗夫读马克思著作作了很多曲解、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5.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什么?

6.文本探究(先让学生了解驳论的特点,再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的论证层次。

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观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驳倒错误的论点。

要抓住批驳“突破口”,是直接驳论点,还是通过论据、论证来间接驳论点。

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7.语言品析(学生积极展开思考,分组讨论问题。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为什么说“不尽然”?

体现了本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请你举一例证明“不求甚解不好”不尽然对。

【拓展延伸】善读可医愚

①关于读书的话题,前人已讲过许多。

几乎人人都能讲出一套为什么要读书的道理。

近来又出现一种的“读书无用论”,说什么“打开互联网,能知天下事,还看什么书?

”诚然,互联网可以给人很多信息和知识,也可以达到实用的目的。

但我认为不能全代替读书。

为什么要读书?

我想起了我国汉代大学者刘向的一句话。

他说: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我认为,这话切中要害,颇有深意。

刘向是位大学者,也是位大编辑家。

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刘交的四世孙。

他一辈子的主要工作是当编辑,读书。

应该说,刘向读了很多书,对读书的意义和作用有深刻领悟,他关于读书的警语是有很深刻意义的。

  ②刘向说的“善读之可以医愚。

”我认为包含两层意思:

“医愚”讲的是作用,“善读”讲的是方法。

“善读”这点很重要。

从古至今,书籍之多,用“如山”、“如海”形容并不过分。

人生有限,就是超世天才,也很难把天下的书读尽读完。

因此,每个人特别是对主要职业不是与书打交道的人来说,读书还应该有自己的选择。

各人应该根据各自需要从不同的典籍中吸收不同的知识,以丰富自己的营养。

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每一类书籍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

因此,每个想读书的人都可以而且应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选择自己借书、购书、读书的目标。

这些书就像“药”一样,“对症下药”,就可以治疗自己缺乏知识的“愚”的毛病,使自己变得聪明和充实起来。

  ③过去人们常说:

“开卷有益”,一般来说这话不错,但对于一些涉世不深,头脑还很单纯的青少年来说,“善读”还是读书中的重要一环。

图书就像朋友一样,会给人以善与恶的不同影响。

英国一位作家说: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坑害。

”在我们目前的社会生活中,被坏书、坏影视作品和有害网站坑害,从一个单纯无知的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例子着实还不少。

许多人都是因为缺乏知识,特别是缺乏法制方面的知识造成的恶果。

因此,我们的社会各界,老师、家长,在教育青少年勤于读书的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善于择书,选择有益的书,充实他们,引导他们,正像选择好药一样,医治他们的缺乏知识的“愚言”之症。

此所谓“善读之可以医愚也。

8.本文开头举出“打开互联网,能知天下事,还看什么书?

”的说法,其目的是

          

9.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根据你阅读议论文的经验,说说你是怎样找到这一论点的?

10.作者将“医愚”与“善读”结合起来论述,从论述的重点来看,作者主要论述的是,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11.本文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善读”的必要性?

还指出该怎样有选择地读书?

 

12.依照下面的例句,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写出你对书的认识。

书是益友——臧克家说:

“读过一本好书就象是交了一个益友。

书是钥匙——托尔斯泰说:

“理想的书籍是撕开智慧之门的钥匙。

书是——我说:

“”

第一课时《谈读书》

 

chó

uzǎoxiá

jié

jué

liú

jiè

zhì

cījué

ojiá

o

狡黠:

狡诈。

伦理:

指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

诘难:

诘问,为难。

文采藻饰:

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傅彩:

(给言辞)增添光彩。

矫:

做作,不真实。

学究:

迂腐的读书人。

寻章摘句:

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

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滞碍:

不通畅。

味同嚼蜡:

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要诀:

重要的诀窍。

吹毛求疵:

这里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讲了读书的目的(开头部分);

读书的方法(中间部分);

读书的作用(结尾部分)。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

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①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

怡情、傅彩和长才。

②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惰、矫和学究。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对比论证:

正反说理,全面有力。

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局限于文字推求。

②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法。

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①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

”“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

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②排比说理: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这样使文章很有气势,很能打动读者,很有说服力。

③对比论证:

开头正面说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

结尾先从正面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又从反面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陷。

这样就全面有力,使人信服。

5.语言品析

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言精辟。

黑格尔说过:

“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

”英国文学家雪莱也说:

“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1.第一部分:

首先摆出一般人不太正确的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二部分:

解释“不求甚解”的确切含义。

第三部分:

“活读书”的必要性和怎么样“活读书”。

2.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对任何事情都是不好的。

对“不求甚解”持否定态度。

3.作者认为一般人的观点不尽然,对“不求甚解”持肯定态度。

他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义:

一是指要虚心,不要以为书一读就懂;

另一层含义是读书“不要固执一点,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确立这两层含义的依据是陶渊明《五柳先生》中“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两句话的全面理解,理清其相互联系。

4.作者摆出列宁批评普列汉罗夫读马克思著作作了很多曲解、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读书要活读。

5.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不求甚解要了解文章的意思,而马马虎虎却对文章的意思不理解。

6.

批驳: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

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

读书重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书要反复读。

7.表明文章语言具有准确性的特点。

科学中有许多事情需要人们有有求甚解的精神,如“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又需要人们“不求甚解”。

比如,我们应该学会原谅别人的过错,要学会包容,所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就是这个意思。

本文中所说的,我们读书,应该采取的就是“不求甚解”的方法。

8.“打开互联网,能知天下事,还看什么书?

”是为了引出下文有关某些人对于互联网能代替书本的作用的解释。

“诚然,互联网可以给人很多信息和知识,也可以达到实用的目的。

”互联网上的东西繁杂且有很多不适宜的内容,人们对于其选择的自由度非常大,但总的来说,网上的很多东西比较浮躁,错误很多,会给人们带来误解。

因此,还要以书本为主,网络为辅。

9.论点是“善读之可以医愚”。

文章首先提出读书的问题,第二段接着讲了“善读之可以医愚”。

下面又以“开卷有益”为例,论述了善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最后的结论也是“善读之可以医愚”。

10.“医愚”与“善读”,作者主要论述“善读”。

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引用名言,结合事实,恰当的比喻等等。

11.从以下两个方面论述了“善读”的必要性:

一是,每个人的能力和需要不同,所以读书应该有自己的选择。

二是,“图书就像朋友一样,会给人以善与恶的不同影响”。

有的图书有益,而有的图书则会给人以坏的影响。

还指出第一:

人们应根据各自需要有选择地读书。

第二:

人们应选择好书去读。

12.书是解药——我说:

“书籍是一切痛苦的解药。

 

《出师表》导学案

精彩开篇词

诸葛亮撰写的《出师表》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陆游有诗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文天祥也盛赞: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这篇表文为何有这么大的艺术魅力?

拳拳报恩意,殷殷老臣心。

相信表文中那情挚生动的话语,精辟透彻的道理,不仅警醒一世当朝者,也是所有人的处世通言。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事,以情动人的写法。

3.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4.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体会诸葛亮的耿耿忠心及本文情词恳切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

“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

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

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

为后人所钦仰。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陛(bì

)下臧(zāng)否(pǐ)恢弘(hó

ng)

菲(fěi)薄庶(shù

)弩钝(nú

)(dù

n)

2.解释下列词语。

开张圣听:

扩大圣明的听闻。

光:

发扬光大。

恢弘:

这里是动词,意识是发扬扩大。

引喻失义:

说话不恰当。

陟罚臧否:

奖惩功过、好坏。

作奸犯科:

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

斟酌损益:

(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

咨诹善道:

询问(治国)的好道理。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词义。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

痛心遗憾今义:

极为仇恨

(2)臣本布衣。

指平民今义:

用布做的衣服

(3)先帝不以臣卑鄙。

身份低微今义:

言行恶劣

(4)由是感激。

感动激愤今义:

感谢

(5)开张圣听古义:

扩大今义:

店铺开业

(6)临表涕零古义:

眼泪今义:

鼻涕

(7)遂许先帝以驱驰古义:

比喻奔走效劳今义:

驱赶、奔跑

4.一词多义。

①遗深追先帝遗诏(动词,指死去的人留下的)

是与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读“wè

i”,给予)

②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动词,判定,评定)

每与臣论此事(动词,谈论)

③效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动词,“奏效”、“实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名词,效用,这里是任务)

④以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表目的,用来)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介词,因为)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连词,从而)

5.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1)恢弘志士之气恢弘:

形容词做动词,发扬扩大

(2)亲贤臣,远小人亲:

形容词作动词,亲近;

远:

形容词作动词,疏远

(3)此皆良实良实:

形容词作名词,贤良诚实的人

(4)以光先帝遗德光:

名词作动词,发扬光大

(5)深入不毛毛:

名词作动词,长庄稼

(6)优劣得所优劣:

形容词作名词,指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

(7)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作奸犯科:

动词作名词,奸邪的事

6.作者链接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人。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官至丞相。

7.文体链接

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

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

“动之以情”也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8.背景链接

这篇表写于蜀汉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

其时蜀汉已从猇(xiāo)亭(今湖北宜昌)战役的惨败中初步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稳定了自己的战略后方,伐魏时机臻于成熟。

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

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1.翻译课文。

以小组为单位翻译课文,注意直译做到:

字字落实。

2.理清文章结构,指导划分层次。

【交流点拨】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如一、任人惟贤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6-7段)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

第三部分(8-9段)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点明出师本义,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四、拓展延伸

☆古诗中的《出师表》: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陆游《武侯书堂》) 

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陆游《病起书怀》) 

☆《出师表》中的成语:

①危急存亡

【出处】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释义】指关系到生存灭亡的紧急关头。

②妄自菲薄

【出处】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释义】指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

③作奸犯科

【出处】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释义】指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④计日可待

【出处】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释义】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形容为时不远。

⑤三顾茅庐

【出处】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⑥临危授命

【出处】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释义】指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第二课时

上一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大概了解了文章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将深入研读这篇情词恳切、动人肺腑的表文。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分析第1自然段。

(1)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交流点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

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

(2)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交流点拨】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

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兴先帝之业。

(3)本段提出什么建议?

【交流点拨】开张圣听。

(4)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5)对国君进行了怎样的规劝?

【交流点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6)这一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

【交流点拨】意在激发刘禅继父之志和启示他学先帝用人之明。

小结:

本段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2.分析第2自然段。

(1)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

具体内容是什么?

【交流点拨】严明赏罚;

“宫中”、“府中”不应异法。

(2)如何具体执行?

【交流点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3)提出怎样的劝诫?

【交流点拨】“陟罚藏否,不宜异同;

不宜偏私。

(4)“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

【交流点拨】“宫中”、“府中”。

本段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

3.分析第3、4自然段。

(1)诸葛亮举荐了哪些人?

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

【交流点拨】郭攸之、费祎、董允等。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2)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什么?

【交流点拨】“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3)亲贤的好处是什么?

【交流点拨】“必然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4)亮认为举用向宠将军的好处是什么?

【交流点拨】“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本段述说人事安排,举荐文臣武将。

4.分析第5自然段。

(1)本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交流点拨】第一句

(2)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

(正面):

亲贤臣,远小人。

(3)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什么?

(反面):

亲小人,远贤臣。

(4)“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什么?

(5)“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交流点拨】亲贤臣,远小人。

这一段把“亲贤臣,远小人”提高到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上来总结,也是对前面两段“宫中”、“府中”分说后的归纳。

并再荐贤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

以上第1—5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

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

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二)体会课文语言特色,并向学生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

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大业的道理。

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手法中,就是“寓情于议”。

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拓展延伸

三国歇后语:

【交流】曹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