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王祭坛导游词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16547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禹王祭坛导游词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禹王祭坛导游词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禹王祭坛导游词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禹王祭坛导游词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禹王祭坛导游词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禹王祭坛导游词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禹王祭坛导游词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禹王祭坛导游词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禹王祭坛导游词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禹王祭坛导游词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禹王祭坛导游词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禹王祭坛导游词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禹王祭坛导游词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禹王祭坛导游词Word文件下载.docx

《禹王祭坛导游词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禹王祭坛导游词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禹王祭坛导游词Word文件下载.docx

今天我们将依次游览祭坛、碑林等。

在旅程中游客朋友们要注意安全,同时也不要乱扔垃圾。

汉唐文献记载,汶川县绵虒镇石纽山刳儿坪是大禹降生发祥之地。

汶川特大地震后,珠海市负责绵虒镇的援建工作,他们在重建家园的同时,一并兴建了大禹祭坛、大禹祭殿、文典碑刻及大禹铜像。

大禹故里文化旅游景区由大禹祭坛、大禹铜像、大禹殿、大禹文化研究陈列馆、大禹文化碑林、禹王庙、圣母祠、大禹广场、禹王宫、绵虒文庙等景点组成。

整个景区的建筑全部采用汉式风格,寓意华夏民族的始祖和汉式建筑的宏伟和大气与大禹精神十分吻合。

它也是继门户羌碉之后绵虒的重要标志性建筑和该县的最大景区。

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就是禹王祭坛,是整个景区的核心,位于景区的中轴线上,从下而上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坛前广场区,坛场区和禹殿区。

这里是它的坛前广场区,正前方是一块巨大的岷江石,刻有《尚书·

禹贡》中的“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八个大字。

左侧为佝偻碑。

佝偻碑又称大禹碑,碑字形如蝌蚪,据传为大禹所书,记载大禹治水之精髓。

大禹治水的背后,也不乏有许多心酸的故事。

如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相传大禹婚后不久就被派去治水,家里留守的是大禹年迈的母亲和美丽的妻子。

第一次是在四年后的一个早晨。

大禹路过家门,听见母亲的骂声和儿子的哭声,大禹想进去劝解,又怕更惹恼了母亲,唠叨起来没完,耽搁了治水的时辰,于是就悄悄地走开了。

治水六七年后,大禹第二次经过家门。

那天中午,大禹刚登上家门口的小丘,就看见家里烟囱冒出的袅袅炊烟,又听见母亲与儿子的笑声,大禹放心了。

为了治水大业,他还是饶过家门,赶紧向工地奔去。

又过了三四年,一天傍晚,大禹因治水来到家的附近。

突然天下起了滂沱大雨,大禹来到自己家的屋檐下避雨,只听见屋里母亲在对儿子说:

“你爹爹治平了洪水就回家。

”大禹听得非常感动,更坚定了治水的决心,立刻又转身上路了。

禹在治水过程中公而忘私,三次路过家门,也不进去看一看。

这些记载都是颂扬大禹一生为公,竭尽全力治理洪水,解除民众受水患所苦的崇高行为。

大禹治水的精神,值得后世永远铭记。

禹同尧舜并为传说中的古圣王,又相传为夏王朝的开国君主,他所创的功劳可不仅仅是治水。

禹在治水的过程中,同时注意人民生计,指导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治水患时就考虑到兴修水利,修筑沟渠,使其兼具排水和灌溉的功能。

大禹继承王位后,他一方面救济灾民,一方面组织农业生产,提倡种植水稻。

所以在先秦时期人们的心目中,禹和后稷同为农耕的始祖。

大禹的事迹还有许多,之后我会为大家讲到,现在大家可以在自由活动。

半小时后我们在这里集合,玩耍的时候请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

我的讲解完毕,谢谢评委老师!

篇二:

大禹导游词

大禹陵

1.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绍兴会稽山景区,来到会稽山,先来说说这座山的历史吧。

会稽山是古已有之地名山,《周礼·

夏官·

职方氏》曾将会稽山列为九大名山之首。

会稽

山与我国古代开国圣君、治水英雄大禹有着不解的渊源,它是大禹娶妻、封禅的地方,同时

也是大禹的陵寝所在地。

早在隋代,会稽山就被列入我国的“四镇”之一。

唐代时,又封霍

山为中镇,与五岳并举,称为“五镇”,即:

东镇沂山,中镇霍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

山。

这里就是南镇会稽山。

首先我们参观的是大禹陵。

这被九条青铜蛟龙环绕着的圆坛名为“九龙坛”,上下是雾状喷泉,四周清水泛流而下。

传说当年九条蛟龙在人间兴风作浪,使华夏大地洪水为患,勇敢的大禹降伏了蛟龙,造

福百姓。

“九龙坛”左侧向北延伸的水道称为“无极水道”,它是一条通往南镇庙的“虚拟”水路。

行至神道,乘坐交通工具的游客就必须下车步行了,青铜所制的“龙杠”已在眼前。

按照古代帝王的陵寝制度,文官在此下轿,武官在此下马,步行进入神道,祭拜陵寝。

两侧的“拴马桩”则供官员栓马。

眼前的大禹陵牌坊建于1995年,坊额正中的“大禹陵”三个大字,是1995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视察大禹陵时亲笔题写的。

穿过牌坊,我们就进入了神道。

神道内原有五对石像牲。

20XX年大禹陵扩建时,增至十二对。

缓步慢行,依次可以看到辟邪,天鹿,龙马,巨象,獬豸(xiezhi),卧牛,

石虎,黄熊,三足鳖,九尾狐,野猪和应龙十二对石像牲。

大家可别小看了这些神兽,它们

都曾帮组过大禹治水,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故事。

神道尽头的巨型广场是举行祭祀典礼的地方。

广场中央矗立着钟亭和鼓亭。

九鼎台浮雕墙则介绍了大禹生平的一些事迹。

禹得天书、涂山娶妻、三过家门而不入、禹会诸侯等千古称颂的传说都能在这里看到。

浮雕墙上方醒目地摆放着九只大鼎。

据《尚书·

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后,分天下为九州。

从此鼎成为了王权的象征,显示国家统一,政令统一。

不知各位是否注意到地面上的三幅铜雕。

分别是龙、凤、狮,取吉祥、胜利之意,中间则是道教中的太极八卦图。

这也暗合了会稽山佛、道合一之意。

广场东侧的方形平台就是祭坛。

大禹因治水成功历来受到人们的崇拜,从大禹的儿子启开始,历朝均有祭祀。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大禹陵祭祀活动,民间的祭

禹活动不断延续。

每年的阳历4月20日,大禹后裔以及其他一些崇敬大禹的社会团体和个人

自发举行祭祀活动。

1995年,省政府组织大型的公祭活动,来自中央、省、市地方部分领导、

港澳台同胞、大禹后裔及群众代表参加了公祭,场面盛大而隆重。

此后,五年一次的公祭活

动被保留了下来。

20XX年起祭祀典礼改在祭禹广场举行,祭坛和禹陵在同一轴线上,构成了

真正意义上的祭禹陵。

祭坛四壁分别雕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图案,被称为四方神,

守卫着大禹的陵寝。

祭坛左侧这三根气势雄伟的石柱是图腾柱,他们由花岗岩制成,高约8米,石柱上盘龙环绕,向上翻转,就像翻腾的洪水,顶端雕刻着的云龙,威严肃穆。

穿过告成桥,我们即将进入大禹陵核心区域,分别有禹陵、禹祠和禹庙。

禹陵,即大禹葬地,为大禹陵景区的核心部分。

《汉书·

地理志》说:

“山阴,会稽山在南,上有禹冢、禹井。

”前方耸立的“大禹陵”碑是明朝绍兴知府南大吉请当时的专家考

证陵址后镌刻立碑的,“大禹陵”三字也为他所题写。

禹陵南侧即是禹祠。

禹祠是禹的第六代子孙无余所建。

后来作为供奉、祭祀大禹及其后代的宗祠。

几经兴废,现存的禹祠是1986年在原址上重建的。

内有一尊大禹塑像,两

边陈列着与大禹治水传说相关的文物图片、历史资料及绍兴姒氏宗谱。

据传无余守墓时在绍

兴繁衍下了子孙,均为姒姓,现已传至144-146代。

大禹陵历史悠久,古碑众多,为便于游客观看,近年修建了碑廊,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碑安放于此。

如《会稽刻石》,《往生碑》、《水利碑》等等。

其中《会稽刻石》又称《李

斯》碑。

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上会稽、祭大禹”时,等上秦望山,眺望南海,感

叹之余,命他的宰相李斯写了一篇歌颂秦德的文章,立碑传世。

禹庙是祭祀大禹的庙堂。

现存禹庙,始建于一千四百多年前的梁代。

自南而北依次为照壁、佝偻碑、午门、拜厅、大殿,顺山势逐渐升高,气势宏伟,尉为壮观。

看到那块字形奇特的佝偻碑了吗?

因原碑在湖南衡山佝偻峰上,故称“佝偻碑”。

留存于此的则是明嘉靖年间绍兴知府张明道根据湖南长沙岳麓书院的拓本翻刻而成。

因其字

形独特,历来为专家学者所关注,根据明代学者杨慎考译,碑文由77个字组成,记述了大禹

治水的过程。

当然这只是杨慎的一家之言,供参考而已。

午门为木结构建筑,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拜厅,也称祭厅,是帝王及文武百官祭祀大禹的地方。

“三过其门虚度辛壬癸甲,八年于外平成河汉江淮”,由著名书法家钱君匋所书。

两边陈列着1995年、2000年公祭大禹

陵时的文字图片资料及部分中央、省、市领导莅临大禹陵时留下的珍贵照片。

大殿是整座禹庙的最高建筑物,原殿已于1929年倒塌,现存建筑为1933年时重新修建,仍保持了明清的格局,大殿正中的大禹塑像端庄严肃,后以九斧作为背景,蕴意深

刻。

殿中悬有四幅对联,都是赞扬大禹的丰功伟绩以及他的高尚品德。

分别为康熙,乾隆两帝以及赵朴初先生和启功先生或撰或写。

“窆石亭”,因窆石而得名。

“窆石”相传是下葬的工具。

上有后人题刻多处,最早的为东汉永建元年刻,距今已有1800多年。

“窆石亭”旁还有两块石碑,“石纽”和“禹穴”

碑。

分指大禹的出生地和葬地。

这两块碑是清光绪年间依大禹出生地拓片复制在此的。

2.景点讲解要点:

入口处(神道)----祭禹广场----守陵村----棂星门----甬道----大禹陵碑亭----享殿

----禹祠

----咸若古亭----碑廊----照壁-----佝偻碑----午门----拜厅----禹王殿----窆石亭

----出口

①景区入口处:

会稽山概况、会稽山与大禹的渊源、大禹简介、大禹陵简介。

②入景区途中(在电瓶车上):

九龙坛、牌坊、神道、大禹精神、大禹陵的地位、江泽

题词。

③守陵村:

守陵村特点、作用、意义。

④祭禹广场:

禹池、钟亭、鼓亭、九鼎浮雕墙、祭坛、会稽山大禹像。

⑤甬道:

棂星门的作用、禹鼎的解释、甬道、大禹陵碑亭的位置及高宽、建造年代、南

吉题字。

⑥享殿:

享殿的年代,作用。

⑦禹祠:

建造的年代、功能、陈列的物品。

⑧咸若古亭、碑廊:

咸若亭的用处、得名、建造年代、《会稽刻石》碑、《水利》碑。

⑨佝偻碑、照壁:

佝偻碑的内容以及由来、照壁浮雕的含义以及对后人的启示。

⑩午门、拜厅:

午门建造年代及结构,拜厅的作用,钱君匋所书对联的含义。

?

大殿:

大殿与大禹像的概况,像后九把斧头象征的意思,殿内四幅对联介绍。

窆石亭、生死碑:

窆石的历史与作用,“石纽”、“禹穴”简介。

3.与大禹有关的传说和关键词

【大禹治水】【禹得天书】【娶妻涂山】【启诞会稽】【三过家门】【禹会会稽】

【禹禅会稽】【禹葬会稽】【禹的贡献】【禹的精神】【公祭大禹】【绍兴的皇

陵】

【型塘】【夏履桥】【了溪】【禹穴】【禹(余)粮】【禹(余)杭】

4.具体分类,描述:

守陵村:

大禹陵附近的村落建成“中国第一守陵村”,实际上,目前大禹陵附近的禹陵村就是一个典型的守陵村。

禹陵村住户多为姒姓,他们是禹的后代,世世代代在此守陵,

如今传至144世,已有4000多年历史。

禹陵村中已有一部分姒姓人家外迁,但仍有4

0多户姒姓人家在此居祝可以说,禹陵村是目前大禹后人居住最集中的地方。

据史料记载,大禹死后,禹子启即位,每年春秋派人祭禹,并在南山上建了宗庙﹔禹的

五世孙少康即位后,派庶子无余到会稽守禹塚,并建祠定居。

据介绍,将要建设的守陵村占地4.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总投资

约5300万元。

守陵村将以河水环绕,形成特有的水巷空间,房屋结构将与大禹陵相协调。

守陵村建成后还将回迁一批姒姓人家,并推出“为大禹守一夜陵”、“寻根游”等旅游项目。

牌坊:

始建于1995年4月,“大禹陵”三楷字为江泽民主席题写。

牌坊高12米,宽14米。

柱端为鸠鸟,柱中系应龙,枋是双凤朝阳,枋下为椒图(守门龙),柱下立辟邪(镇

墓兽)。

牌坊前横大铜管称龙杠。

直竖左右大铜管称栓马桩。

按古代帝王陵寝制度,文官在此下轿,武官在此下马,步行进入神道,祭拜陵寝。

因此,特设“龙杠”示禁,立“栓马桩”供官员栓马。

龙杠,栓马桩系青铜铸造,纹饰则取自商周时期的青铜器。

大禹陵碑亭:

陵坐东朝西,前有石筑甬道,前端为青石牌坊,高7.08米,宽10.10米,入内有青石甬道长123.6米,宽2.3米。

此处为“大禹陵”碑亭。

现亭于1979年按原貌

重建。

大禹陵碑通高4.05米,宽1.9米,端严敦厚,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绍兴

知府南大吉所书。

享殿:

大禹陵享殿的历史渊源深厚。

明代嘉靖初,大禹陵就立有“大禹陵碑”,并在碑后建“陵献殿”(享殿)一座。

清光绪二十六年《重修大禹庙碑》有:

“享殿久成荒芜”的记

载,可知当时享殿已倾圮,至今不存。

1998年绍兴文物部门在禹王山享殿遗址的发掘,证实

了明代大禹陵享殿的存在及大致规模。

20XX年4月,市文物局对禹王山享殿遗址再次进行探

测和发掘,确定了禹陵享殿建筑的复建方案。

重建后的享殿建筑风格布局与禹庙大殿相同,

保持明清规制。

正殿五间,重檐歇山顶,南北配殿各三间。

钢筋混凝土结构,殿高十余米,

红墙青瓦,丹柱辉煌。

享殿正面是三间神龛,正中是“华夏圣祖大禹之神位”,陈列祭器祭品,

东西两壁为“立国”、“治水”大型彩绘,并配制楹联匾额。

享殿主体建筑两旁有配殿各三间,

分列历代谕祭告祭等石碑。

大禹陵在原址上重建享殿,标志着大禹陵的格局真正完整。

也结

束了长期以来只能在大禹陵碑前谒陵的状况。

禹祠:

是大禹后裔供奉、祭祀大禹的宗祠,几经兴废,至夏少康时重建。

根据现有文献记载,在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不仅祭祀不绝,而且还有相当的规模和规范的礼

仪制度。

现在的禹祠为1993年在原址上重建,有大禹塑像一尊和《大禹治水》、《稽功封赏》砖雕两块,形象生动、古拙朴实。

还陈列了大禹在绍兴的遗迹照片、《祀禹录》、《姒氏世谱》。

廊下壁间嵌有《禹穴》、《禹穴辩》碑刻两方。

《禹穴》碑为清康熙年间会稽县知县昝(zan)

尉林所书。

祠前为放生池。

祠匾为我国著名书画家吴作人先生所题写。

其联云:

削平水土穷沧海畚(ben)锸(cha)东南尽会稽此联出自唐李绅《禹庙》诗首联,由周庸村先生所书。

意为大禹用疏导之法将滔滔洪水

全部导入大海,使天下安居乐业。

大禹治水足迹遍九州,而最后归葬于会稽。

另一联云:

峻德鸿勋媲美前古显谟伟烈垂浴后昆意为大禹山一样崇高的德行和水一样深的丰功伟绩与尧舜可以媲美;

著名的治水方法和

功劳为后代带来了很大的好处。

禹井亭:

此井在汉代的文献中即有记载。

《吴越春秋》引《地理志》云:

“会稽山上有禹

井。

”《越绝书》又有“祠白马禹井”之载。

又说“井者,法也。

”可见禹井非实指,而是指祭

祀规范,礼仪制度。

或是祭坛形制,或是舞祭形式,因禹创制而名。

也有的认为禹井是禹洪

范九畴应用于祭祀的祭坛之布局。

咸若古亭:

始建于宋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

“咸若”一词,源于《尚书·

皋陶谟》

中皋陶和禹讨论如何实行德政治理国家时大禹的话。

意为万物皆能顺其性,应其时,得其宜。

建此亭是为了颂扬大禹的教化之德。

此亭为石质结构,六角、攒尖、三层,镂空雕饰,极富特色。

碑廊:

1986年所建,陈列有秦《会稽刻石》等碑。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狩南方,“上

会稽,祭大禹。

”时,命李斯写了这块歌颂秦德政的碑。

这块碑在我国的文字和书法史上有着

极高的地位。

佝偻碑:

此碑因最早立于湖南衡山佝偻峰而得名。

传为大禹所书,故又称“禹碑”、“禹

王碑”或“夏碑”。

因其字形象蝌蚪之状,又称其文字为“蝌蚪文”。

该碑为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冬,由绍兴知府张明道据湖南岳麓书院拓本摹勒上

石立于此处。

碑文凡七十七字,现碑文为明代大学者杨慎(升庵)翻译,意思是说:

1.作为天子左右

手辅助治国的大臣,应该登上被洪水围团的陵陆,进入鸟兽出没的地方,投入到抗洪的斗争

中,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2.我接受了帝命之后,在外奔走了许多年,把自己的家也忘记

了。

我住宿于山麓原野,动透了脑筋,累弯了身体,但始终一心一意,没日没夜地为平定水

土而努力。

我走遍了华山、泰山、衡山诸岳(劳苦于三山五岳之间),因集中精力忙于治水大

事而忽略了朝拜、祭祀祖宗,只有治水大功告成以后,来祭奠神明和祖先,将大功告成的消

息祭告他们。

3.现在,受过灾的地方又早木茂盛,百姓们已纷纷返回家园安居乐业。

南方平

原的河渠已都被疏通而排除了水患,过着丰衣足食、安宁祥和的日子。

人们长久地欢跳狂舞,

奔走相庆,庆祝生平永久。

碑亭是清咸丰五年为保护此碑而建,名“佝偻碑亭”。

照壁:

高4.37米,长14.34米。

正中圆雕“贪兽顾日”图案,一只似麒麟非麒麟的动物

贪。

这贪心不足之物,竟然妄想把太阳吞进肚里去,结果掉到海里淹死了。

意在警告各级官

员切莫滋生物欲贪心。

照壁四角分别画“凤凰牡丹”、“白鹤荷花”、“秋鸟黄菊”、“喜鹊梅竹”

图案,表示春夏秋冬四季。

禹庙:

禹庙是大禹陵的主要建筑之一。

由午门、拜厅、大殿组成。

整个庙宇顺山势而逐

渐升高。

布局精当,其斗拱的设置更是巧夺天工。

午门和拜厅皆为单檐歇山式,大殿为重檐

歇山式结构。

这两件缵zuan禹之绪鼎为九五年浙江省暨绍兴市各界公祭大禹陵时所铸造。

缵禹之绪,

意为继承大禹事业(前人没有完成的事业)。

午门有三个门,而中间这扇门的门槛特别高,这也是古代封建社会官阶的象征。

据说中

间这扇门平常都是关着的,只有皇帝才可以进出,一般的文武百官只能走两旁的边门。

拜厅,也称祭亭,是祭祀大禹的地方。

这幅楹联是钱君匋先生所书。

【三过其门虚度辛壬癸甲八年于外平成河汉江淮】意为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都不回家而一心一意致力于治水之事,即使是结婚,也只与妻子住了四天就匆匆忙忙地走了。

经过八年在外的劳苦奔走,终于治服了神州大地的洪

水之灾,使人们安居乐业。

大殿,是整个禹庙建筑群的最高建筑物,曾在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倒塌。

现存大

殿是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动工重建。

至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竣工的。

殿

内大禹塑像高6米,头戴冕旒liu,手持玉圭,身披朱雀双龙华衮,雍容大度,令人望而起

敬。

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二月十四日,康熙皇帝联、沙孟海补书:

【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意为大禹治水成功,使神州大地都受到其恩惠,后人无不缅怀大禹光辉而宏大之德。

(后

人又以大禹为治国安邦的典范)只要精心一意地按照道德规范立身处世,治国安邦,就能超

凡个人私欲,而具有高尚的道德。

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三月八日,乾隆皇帝赐联、书法家王蘧qu常先生补书:

【绩奠九州垂万世统承二帝首三王】九州:

大禹治水成功后,将全国划分为冀、兖yan、青、徐、扬、荆、豫、梁、雍州。

三王:

禹、汤、周文王。

二帝:

尧、舜意为大禹平定了九州的水患,其功德永垂万世。

赵朴初撰联:

【乃圣乃神,疏九河人免为鱼,万世永赖;

不矜不伐,拜嘉言贤无遗野,四海攸同。

】意

为大禹道德超群,智慧过人,是圣又是神。

大禹治九河使人免为鱼腹之灾,万世皆依赖其功

德;

不夸耀自己的才能和业绩,善于听取批评和建议,使有贤德、才干的人都能各尽其才,

国家太平,天下大同。

启功先生撰联:

【二仪清浊还高下万国衣冠拜冕旒】意为滔滔洪水之灾经过大禹的疏导之后皆各归其流;

各路诸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朝拜

大禹,歌颂大禹的丰功伟绩。

窆石亭:

重建于1980年。

因由窆石而名,亭中这块石头,古称窆石,传为大禹下葬的工

具。

此石呈长秤锤状,高2.30米,底围2.30米,中围2.21米。

上端有一圆孔,孔径9厘米。

石上留有题记残字多处,以东汉永建元年(126年)所刻汉隶为最早,因年代剥蚀,大多难

以辨认。

另有清乾隆至民国间钱泳、陈广宁、吴国宝等人题刻。

现窆石残存汉隶铭文数字,

已模糊不清。

鲁迅先生也曾做拓解。

传说此石是远古生殖崇拜的遗迹。

旧时有人用铜钱卜卦,

投进上端圆孔的就生男孩,投不进者即生女孩,当属迷信。

“窆石”为大禹陵,禹王庙最珍贵

的历史文物之一。

禹穴、石纽二碑:

在窆石亭东侧,称“生死碑”。

二碑均高1.59米,宽0.68米,篆书,

未署名。

传原碑在四川省北川县。

“禹穴”碑阴有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陈沛熊题跋。

“石

纽碑下端有陈沛熊再跋。

据说大禹生于四川北川的石纽乡,死葬会稽。

司马迁曾“上会稽,

探禹穴。

”“禹穴”、“石纽”传为唐李白手书。

大禹陵导游词大禹陵导游词(秋游大禹陵)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绍兴大禹陵,很高兴为你们导游。

(今天,老师带我们到绍

兴大禹陵游览,我们高兴极了。

)我们穿过大禹陵神道,就会看见一个巨型广场,这是举行

祭祀典礼的地方。

广场的西边有一个九鼎台浮雕墙,介绍了大

禹生平的一些事迹:

禹得天书、涂山娶妻、三过家门而不入、禹会诸侯等千古称颂的传说都

能在这里看到。

传说大禹治水后,分天下为九州。

从此

篇三:

大禹陵导游词

[导游内容]:

大禹陵的由来→禹庙(岣嵝卑→午门→拜厅→禹王殿→窆石厅)→大禹陵→禹祠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将去游览绍兴的又一景-----大禹陵.它位于绍兴市区东南6公里的会嵇山麓,人们习惯地称之为”禹庙”.实际上,大禹陵不是庙,这里既无菩萨也无和尚,而是纪念中国4000年前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创始人------大禹的场所.

大禹是中国古代一位治理洪水的英雄.关于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国几乎人人皆知.相传4000多年前中国经常发生洪水,最早负责汁水的是大禹的父亲鲧,但他采用的是水来土挡的错误办法,结果治水未能成功.大禹继承了他父亲的事业,并在他父亲那里吸取了经验教训,采用”疏”的办法,挖河开渠,治平了九州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