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诗六首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16669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28.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魏诗六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汉魏诗六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汉魏诗六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汉魏诗六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汉魏诗六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汉魏诗六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汉魏诗六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汉魏诗六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汉魏诗六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汉魏诗六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汉魏诗六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汉魏诗六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汉魏诗六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汉魏诗六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汉魏诗六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汉魏诗六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汉魏诗六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汉魏诗六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汉魏诗六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汉魏诗六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魏诗六首Word文档格式.docx

《汉魏诗六首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魏诗六首Word文档格式.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汉魏诗六首Word文档格式.docx

2、把握常见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

难点

1、体味诗中表达的情感。

2、如何适时地加以引导和点拨。

教法

诵读感悟法;

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法;

点拨法;

分析比较法。

教具

多媒体

学材

教科书

学法

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法

课时

2

教学环境

教室

设计

时间

分配

教学过程

教学

媒体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2分钟

5分钟

8分钟

1.检查出勤

2.导入教学

展示李清照《一剪梅》,学生齐读全词。

提问:

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闺中女子对在外的丈夫或情人的思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涉及爱情内容的汉乐府诗歌《饮马长城窟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古代女子对所爱的真挚与执着。

三、文学知识积累汉乐府诗歌介绍

前人对乐府诗特点的概括: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三、预习检查字音:

饮yì

n马夙sù

昔 自媚mè

 遗wè

 烹pēng

导入

结合旧知

温故知新

自读

教案附页

教学过程

教学

媒体

教学内容

20分钟

10分钟

5分钟

3分钟

4、释题(3分钟)

《饮马长城窟行》:

汉代乐府旧题,相传古长城边有水窟,可借助饮马,曲名由此得来。

5、整体感知

1、齐声朗读课文。

2、请同学结合注释自读诗歌,理解大意。

并思考下列问题:

(5分钟)

汉乐府民歌的叙事性很强,它主要是通过对人、景、事的描写和叙述抒发感情。

本诗写了什么人,写了什么事情,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2分钟)

明确: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3分钟)

示例:

(1)主人公:

一个女子;

一个正在思念丈夫的女子(古代称这类女子为“思妇”)。

(2)事情:

①昼思夜想(开头——展转不可见)

②寒门独居(枯桑知天风——谁肯相为言)

③喜获夫信(客从远方来——下言长相忆)

(3)感情:

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妇人对远行未归的丈夫的思念。

追问:

根据刚才的分析,可以看出本诗是围绕诗中哪个字来展开的?

3.主人公感情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

六、品味鉴赏

1、本诗表现的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那么“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等描写岂不是与诗歌主要内容无关?

是否可以删除?

说说你的理由。

2.本诗除了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还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有何效果?

3诗歌中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用“主人公是一个……(特点)的……(身份)的形象”的格式概括。

七、合作探究

1、细细品味诗歌的结尾两句

(1)你认为诗中主人公最后的感情是怎样的?

这样的结尾有何妙处?

(2)你除了从诗歌中解读到了女子的情感,还有没有解读出其他的意蕴?

8、课堂小结全诗写思妇对于远方亲人的思念,从开始的魂牵梦萦,忧心缠绵,到收信的欣喜,再到看信后重逢的希望落空,將思妇复杂而微妙的內心世界,作了完整而深入的刻画。

介绍

指导分析

齐声朗读课文。

结合注释自读思考

讨论回答

合作讨论

汉魏六朝诗蒿里行

1.掌握汉乐府诗创作的特点 

掌握《蒿里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风格

2.了解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魄和忧患意识。

3.学习诗歌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具体,又内蕴深厚,曹操独特文风。

1、把握《蒿里行》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诗歌常见表达技巧和诗人独特文风。

1

一.检查出勤

二.导入教学

由《观沧海》导入

三、解题背景介绍

1蒿里行:

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

相和曲》,本为当时人们送葬所唱的挽歌,曹操借以写时事。

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

2《蒿里行》是汉末文学家曹操的诗作。

此诗是借乐府旧题写时事,内容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难,堪称“汉末实录”的“诗史”。

三、介绍作者

补充介绍

结合注释了解

起兵讨董卓。

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于许昌。

十三年(208),进位丞相。

二十一年(216),封魏王。

二十五年(220),卒。

4.感知内容

1.范读后齐读诗歌注意停顿和节奏

强调读音1.嗣:

(sì

) 2.戕:

(qiāng)

 3.玺:

(xǐ)4.虮:

(jǐ3)

2.根据注释理解内容

正因为此诗实录当时事实并由诗人直抒胸臆,故全诗用了简洁明了的白描手法,无意于词句的雕凿粉饰,而以明快有力的语言出之,如“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孟津,乃心在咸阳”四句,明白如话,一气直下,将关东之师初起时的声势与正义刻画殆尽,自己的爱憎也于此鲜明地表现出来。

又如“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等语描写联军将领的各怀私心,逡巡不前,可谓入木三分。

对于袁绍等军阀的讥刺与抨击是随着事态的发展而逐步表现的,起先称之为“义士”,并指出“乃心在咸阳”,意在恢复汉祚,然自“踌躇而雁行”已逗出其军心不齐和怯懦畏战的弊端。

然后写其各为势利而争、发展到自相残杀,最后点明其称帝野心,可谓如层层剥笋,步步深入。

但都以直接明白的语言写来,令人感到诗人抑捺不住的真实感情,而军阀懦弱而丑恶的嘴脸已跃然纸上。

至于诗人感情的强烈,也完全由明畅的语言冲口而出,如写白骨蔽野,千里无人,都以直陈其事的方式说出,最后说“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直出胸臆,无一丝造作之意,可视为诗人心声的自然表露。

3.反复吟诵加深理解

5.总结全诗

诗人运用民歌的形式,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不仅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

6.布置作业

范读

引导分析

教师总结

结合注释

理解内容

汉魏六朝诗西洲曲

1、了解乐府及《西洲曲》的有关知识

2、把握诗歌接字、顶真、谐音双关等艺术手法

3、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

4培养学生从景物、动作、写法等角度鉴赏诗歌的能力

1、找出表明时序变化的景物2、接字、顶真、谐音双关等写法的运用

景物与动作相结合来表达女子的苦苦思念之情及微妙的心理变化。

1、诵读感悟法:

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感觉其音乐美。

2、探究赏析法:

从景物与动作两方面去赏析诗句,感觉其情感美。

一检查出勤

抒写牛郎织女“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唐明皇与杨贵妃“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诗经》第一首诗歌《关雎》都是爱情诗。

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爱情诗——《西洲曲》

3、文体与诗题简介

1汉乐府诗歌复习

2《西洲曲》就是一首南朝民歌,西洲曲,乐府曲调名,选自《乐府诗集·

杂曲歌辞》。

此诗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其代表作。

陈祚明谓之“言情之绝唱”,它标志着南朝乐府民歌在艺术发展上的最高成就。

四.整体感知诗歌

15分钟

1、诵读诗歌

⑴放录音,注意听准字音,把握节奏,找出韵脚。

明确:

 ①每四句一换韵   ②蝉联接字,顶真勾连

⑵学生伴乐齐读,再次感受其音乐美。

2、全诗是以第几人称,谁的口吻来写的?

第一人称,以一位女子自述的口吻

3、女主人公娓娓道来,向我们倾诉了什么情感呢?

从诗中找出提示性的词语。

由诗中“忆梅”“忆郎’‘“望郎”得出,女主人公向我们倾诉了自己对情郎的思念之情。

4、除了人物的活动,诗中还描写了哪些景物呢?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梅花——初春伯劳乌臼——仲夏莲子飞鸿——深秋

5、由景物的提示及人物的活动来分析全诗可分为几部分?

各部分包括哪些诗句?

第一部分:

1-6句第二部分:

7-10句第三部分:

11-18句第四部分:

19-26句第五部分:

27-32句

六具体赏析诗歌

㈠、赏析第一部分

1、女主人公发现梅花开了,由此她想去干什么呢?

2、梅花到处都有,随地可摘,为何要划船下西洲折梅呢?

西洲之上有两人梅下相会的往事

3、“西洲在何处?

两桨桥头渡。

”按逻辑应紧承”折梅寄江北”之后,为何中间插入”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呢?

明确①女子的姣好美丽②盛装打扮,渴望情郎到

4、“折梅寄江北”这一行动中展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心理?

害羞渴望

㈡、赏析第二部分

1、”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这一诗句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伯劳,鸟名,仲夏始鸣,喜欢单栖。

一方面表明季节;

另一方面暗喻女子孤单。

此诗句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

2、此时女主人公正在做什么呢?

从中可以体会到她怎样的心理?

日暮门中望——急切失落

㈢、赏析第三部分、

女主人公为了掩饰自己失落的心理,出门去做什么了?

引导探究

学生伴乐齐读

思考讨论回答

认真体会

采莲南塘秋

2、女主人公为什么只想到去采莲,而不是去做其它事呢?

难道她只是为了掩饰自己吗?

①采莲是江南的旧俗,采莲青年男女欢歌嬉戏,不拘礼法地表露自己的爱情,充满诗情画意。

②“莲”有其双关隐语,与“怜”谐音双关,“怜”有喜爱之意。

如“莲子”谐“怜子”,“莲心”谐“怜心”,可见其对情郎热烈的思念。

3、“采莲南塘秋”这一行动中又展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心理?

明确:

失意热烈

㈣、赏析第四部分

1、主人公为何仰首望飞鸿呢?

结果怎样?

明确;

因为古代有鸿雁传书的传说,望飞鸿暗含望书信,结果是等书书不到。

2、女主人公是否就此罢休了呢?

她接下来又去做什么了?

望郎上青楼

3、“楼高望不见,尽日栏干头。

栏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可见女主人公当时怎样的心理及对爱情的态度?

失望执著

㈤、赏析第五部分

1、女主人公痴痴凝望,一直望到什么时候?

结果又怎样呢?

望到天晚,但情郎终未到来

2、“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这一诗句中有两个字用得很好?

哪两个字呢?

可见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怀?

“自”、“空”两个字,“自”说明与己无关,“空”有徒劳之意。

不管天高还是水绿都不能影响女主人公望郎的情怀,可见其对爱情的始终不渝。

3、女主人公望郎郎不至,只能把与郎相会的愿望寄托在哪里呢?

从中体会到她怎样的情感?

寄托在梦中,希望梦中与郎在西洲相会。

——西洲梦中会多情痴迷

五、总结全诗

此诗依照季节的转换抒写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女子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爱人连绵不绝的苦苦思念及微妙的心理。

六、艺术特色

1、蝉联接字,顶真勾连,环环相扣,情味无穷。

2、善用谐音双关,诗歌委婉含蓄。

3、心思巧藏,以动作展现心境。

4、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

七.布置作业

探究体会

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知识与能力:

1.赏析诗歌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2.培养学生理解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谢朓诗作清丽含蓄的艺术美。

2.体悟谢朓去国怀乡、失意忧惧的复杂情感

领略谢朓诗作清丽含蓄的艺术风格。

体悟谢朓去国怀乡、失意忧惧的复杂情感。

过程与方法:

诵读品味,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赏景悟情。

二介绍作者,激趣导入(3分钟)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老师点拨】同学们,这是我们初三学过的诗句。

这句中“小谢”指谁?

【明确】谢朓。

谢朓是著名的山水诗人,诗仙李白是他的铁杆粉丝。

【过渡】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谢朓的名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投影,板书课题)。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5分钟)

1诵读正音。

还(huá

n)、涘(sì

)、甍(mé

ng)、绮(qǐ)、霰(xià

n)、鬒(zhěn)

集体诵读

2.比较异同。

【诵读指导,设问过渡】有何不同?

为什么?

【明确】节奏要缓慢点,语调低沉点,感情基调要哀伤点。

节奏:

【例】灞涘/望/长安

这首诗应该感情基调是什么?

从“泪下如流霰”可知,本诗感情基调是低郁哀伤的。

3.学生再次配乐诵读,初步感知。

三、品味写景佳句,欣赏谢诗清新含蓄的艺术美。

1.破题。

【提问1】标题《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情。

【提问2】“望”字领起全诗。

那么诗人登高回望京城,究竟望见了什么?

具体有哪些景物呢?

【明确】傍晚京城的山水美景。

【板书】

白日飞甍

望余霞澄江

喧鸟杂英

2.品读写景佳句,初步感悟诗歌意境。

【引导语】写景是这首诗令人称道之处。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

学生诵读写景的名句。

【感悟、表达、交流、品味】下面我们分成三组,品读写景的佳句,并分别用优美的语言将这美好的景色描写出来。

描写时要注意景物的特征和诗的意境。

【点评学生的发言】景物是否写全,特征是否准确,意境是否符合?

特别要注意:

意境明丽壮美(学生的修饰语言、修辞手法运用等),诗人融入其中的情感。

【老师投影诵读示例】久久伫立在这三山上,凝视着美丽的京城。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京城那飞动多姿的屋脊,高低错落,历历在目。

那美丽的晚霞,散布开去,宛如一幅色彩明丽的红绮;

那澄澈的大江,静静地流淌,宛若一条银光闪烁的白练。

听,那春天的小洲,满是群鸟的喧闹;

看,那芬芳的郊野,开满了缤纷的杂英。

这是一

感悟、表达、交流、品味

幅多么明丽壮美(此处留空,以设问过渡)的春晴晚景图啊!

【设问过渡】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意境特征?

(此问虚设,不求此刻学生能答出答案,而意在引导学生进入赏析环节。

【提问】这六句写景佳句,你们最喜欢哪一句?

【明确】“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3.赏析名句,深入体会谢诗清丽含蓄的艺术美。

【提问】这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你们能不能说说其中的美妙之处?

【提示】可从艺术手法、意境营造、词语锤炼等方面赏析。

【明确】

(1)比喻形象生动,晚霞铺散,绚丽如同红绮;

江水澄澈,静静流淌,从山上俯视,就宛如一条白练。

(2)一红一白,色彩明丽;

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营造出宁静明丽的意境。

(3)用词精炼,刻画生动。

“静”字用得精妙,与“澄”字相照应,江水澄澈才觉得宁静;

因为登山俯视才觉得江水宁静,所以“静”字也就让人联想到了辽阔的江天,这样意境就开阔了。

“静”字还写出了诗人的感觉,写出了宁静的意境。

“静”字不仅准确的写出了俯视江水的特征,还写出了江天辽阔的意境和宁静的氛围。

十分精妙。

【归纳】登三山回望京城,谢朓看到的是故乡明丽壮美的春晴晚景图,这幅画面充满了春天的色彩,春天的音响,春天的气息。

如此美丽的故乡山水,勾起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怀乡无期的忧伤。

【提问】写美景不是表达喜悦之情,而是表达了哀伤之情,这是什么写法?

【明确】以乐景写(衬)哀情。

【朗读感受写景句子的美】学生朗读,老师范读指导(重点指导感受山水之美及诗人的怀恋之情),学生再读感受。

四、解读抒情诗句,体味诗人去国怀乡、失意忧惧的感情。

【过渡提问】那些字眼可以看出作者的哀伤?

【明确】怀(怀恋)、怅(惆怅)、泪(伤心)

【提问】这三个词语有何不同?

【明确】感情越来越哀伤。

【设疑】为何有这样的变化?

可以下面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引导提问1】怀念什么?

【明确】怀念故乡的欢宴和山水、故乡的风物人情、故乡的美好生活。

【引导提问2】为何惆怅?

【明确】此去经年,归期未定,别后,故乡的风物人情将让人魂牵梦萦,让人愁肠寸断。

这是去国怀乡的惆怅。

【引导提问3】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可诗人为何会“泪下如流霰”?

【引导提问4】明明谢朓望的是建康,却为什么要写望长安?

【明确】化用王粲和潘岳的诗句。

【引导提问5】“灞涘望长安,河阳望京县”谢朓为什么要化用了王粲和潘岳的诗句?

【明确】化用王粲和潘安的典故开篇委婉含蓄地点明诗题望京的主题

【引导提问6】“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谁鬒变了?

这句诗句有何深意?

【明确】鬒是美而黑的头发,有情就是丰富感情的人。

这首诗是说“满怀深情的人最懂得怀念家乡,又有谁不愁白了头发呢”。

这里诗人既写所有的人,也指诗人自己。

既写自己因忧愁而白头;

也写出人生易老的感慨

【归纳】

五、拓展探究,体悟谢朓山水诗的情怀。

【设疑】同样寄情山水,陶渊明与谢朓所寄有何不同?

【明确】陶潜写山水田园,表现了对自然山水向往,表现了其淡泊高洁的情怀;

而谢朓写山水却是借山水排解心中忧愁,寄托哀伤忧惧。

【提问】又有何相同之处?

【明确】都在于寄情山水,都在于情感的真挚。

为文贵

在真,为人也贵在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