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评价与检测知识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17219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卫生评价与检测知识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职业卫生评价与检测知识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职业卫生评价与检测知识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职业卫生评价与检测知识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职业卫生评价与检测知识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职业卫生评价与检测知识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职业卫生评价与检测知识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职业卫生评价与检测知识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职业卫生评价与检测知识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职业卫生评价与检测知识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职业卫生评价与检测知识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职业卫生评价与检测知识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职业卫生评价与检测知识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职业卫生评价与检测知识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职业卫生评价与检测知识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卫生评价与检测知识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职业卫生评价与检测知识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工程分析法适用于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的一种基本方法。

主要用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与分析、职业病防护设施设置等内容的分析;

检测检验法适用于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可用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与分析及职业病防护设施效果的评估。

16.超限倍数:

对未制定PC-STEL的化学有害因素,在符合8h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情况下,任何一次短时间(15min)接触的浓度均不应超过的PC-TWA的倍数值。

17.职业病防护设施的选用应遵循“优先顺序、综合治理和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及符合国家、地方、行业有关标准与设计规定”的原则。

18.生产区宜选择在大气污染物扩散条件好的地段,布置在当地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

非生产区布置在当地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19.夏季自然通风用的进气窗的下窗的下端距地面不宜大于1.2m,以便空气直接吹向工作地点;

冬季需要自然通风时,进气窗下端一般不宜小于4m;

若小于4m时,宜采取防止冷风吹向工作地点的有效措施。

20.“三同时”制度:

指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和使用(包括试运行)。

21.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是指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统称建设项目)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建设单位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当向安监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

22.送风口和排风口的相互位置是“下送上排、上送下排、上送上排”三种形式;

上送上排的方式应少用。

23.气体净化法有“燃烧、冷凝、吸收、吸附”四种方法。

24.排风罩的设计应做到“密、近、通、顺、便”五个字。

25.新风量:

是指从室外引入室内的新鲜空气,区别于室内回风。

夏季新风量的标准不得少于总风量的10-15%.一般采用.30m3/h.人。

26.试描述车间卫生特征为2级的工业企业,浴室内盥洗器的设置原则及更/存衣室的设置原则?

答:

浴室、盥洗室、厕所的设计,一般按劳动者最多的班组人数进行设计。

存衣室设计计算人数应按车间劳动者实际总数计算。

2级车间卫生特征应设浴室,浴室可由:

更衣间、洗浴间、和管理间组成。

浴室内一般按4~6个淋浴器设一具盥洗器;

淋浴器的数量,可根据设计计算人数(每个淋浴器为6人)(需每天洗浴的炎热地区,每个淋浴使用人数可适当减少),但女浴室不得设浴池;

2级车间卫生特征的更/存衣室,便服、工作服室可按照同室分柜存放的原则设计,以避免工作服污染便服;

车间内应设盥洗室或盥洗设备;

接触油污的车间,应供给热水;

2级车间每个水龙头应按20~30人数使用;

盥洗设施宜分区集中设置;

厂房内的盥洗室应做好地面排水,厂房外的盥洗设施还宜设置雨篷并应防冻。

27.现场采样点的选择原则: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工作班内毒物浓度最高的、且劳动者持续时间最长的工作地点作为采样点。

毒物的浓度较均匀时,采样点之间相距一般可取3-6米。

28.WBGT指数:

是用来评价高温车间气象条件的环境(整个工作周期中)人体所受热强度的一个经验指数,它综合考虑空气温度、风速、湿度和辐射四个因素。

29.职业病:

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30.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31.职业病危害:

指对从事职业活动中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

包括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32.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分为:

职业病轻微危害、一般危害、严重危害三类。

33.职业危害:

指从业人员在从事职业活动中,由于接触粉尘、毒物等有害因素而对身体健康所造成的各种损害。

34.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35.职业健康检查包括:

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和应急的健康检查。

36.危险化学品:

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寄托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

37.存在职业危害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每三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危害现状评价。

38.作业场所:

指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活动的所有地点,包括建设单位施工场所。

39.工作地点:

劳动者从事职业活动或进行生产管理而经常或定时停留的岗位或作业地点。

40.职业接触限值:

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对绝大多数接触者的健康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许接触水平,是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限值量。

化学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包括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最高容许浓度(MAC)三类;

物理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包括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和最高容许限值。

41.寒冷环境:

指环境温度、湿度、风速等负荷联合作用于人体,引起人体更多的散热,导致人体发生冷应激反应的环境状态。

42.噪声:

一切有损听力、有害健康或其他危害的声响。

43.高温热源应尽可能地布置在车间外当地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

高温、热加工、有特殊要求和人员较多的建筑物应避免西晒。

44.在满足工艺流程要求的前提下,宜将高噪声设备相对集中,并采取相应的隔声、吸声、消声、减振等控制措施。

45.男厕所:

劳动定员数<100人的工作场所可按25人设1个蹲位,>100人的工作场所每增50人增设1个蹲位;

女厕所:

劳动女定员数<100人的工作场所可按15人设1-2个蹲位,>100人的工作场所每增30人增设1个蹲位。

46.生产或使用剧用或高毒物质的高风险工业企业应设置“紧急救援站”或“有毒气体防护站”。

47.呼吸性粉尘:

其空气动力学直径均在7.07um以下,空气动力学直径5um粉尘的采样效率为50%,简称为呼尘。

48.在使用高毒物品作业岗位醒目位置设置《告知卡》;

在高毒物品作业场所设置红色警示线,一般有毒物品作业场所设置黄色警示线,警示线设在使用作业场所外缘不少于30cm处。

49.在高毒物品作业场所应急撤离通道设置紧急出口提示标识;

在泄险区启用时设置“禁止入内”、“禁止停留”警示标识,并加注必要的警示句。

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设备发生故障或维修、检修存在有毒物品的生产装置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设置“禁止启动”、“禁止入内”,可加注必要的警示句

50.警示线分为“红色、黄色、绿色”三种。

红色警示线设在紧邻事故危害源周边,将危害源与其他的区域分隔开来,限佩戴相应防护用具的专业人员可以进入此区域;

黄色警示线设在危害区域的周边,其内外分危害区和洁净区,此区域内的人员要佩戴适当的防护用具,出入此区域的人员必须进行洗消处理;

绿色警示线设在救援区域的周边,将救援人员与公众隔离开来。

51.生产性噪声: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机器传动、气体排放、工件撞击与摩擦等所产生的噪声。

按时间分布分为连续声和间断声;

按波动分为稳态噪声〔波动<

3dB(A)〕和非稳态噪声〔波动≥3dB(A)〕。

52.脉冲噪声:

持续时间≤0.5s,间隔时间>1s、声压有效值变化≥40dB(A)的噪声。

53.微波:

频为300MHZ~300GHZ、波长为1m-1mm范围内电磁波,包括脉冲微波和连续微波。

54.剂量-效应关系:

接触剂量的大小与其产生的健康效应的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

55.剂量-反应关系:

接触量与人群特定健康效应的出现频率之间的关系。

56.物理因素所致的职业病有:

中暑、减压病、高原病、航空病、手臂振动病、听力损伤(噪声所致)、电离辐射所致的疾病。

57.气溶胶:

飘浮在空气的粉尘、烟、雾的统称。

雾:

悬浮于空气中的液体微滴。

烟:

悬浮于空气中直径小于0.1um的固体微粒。

粉尘:

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其粒子直径为0.1~10um的固体微粒。

58.温热环境:

车间气温达35℃以上,相对温度达90%以上;

潮湿的深矿井内气温达30℃以上,相对温度达95%以上,如通风不良时,就形成高温、高湿和低气流的不良气象条件。

59.手传振动(手臂振动):

指生产中使用振动工具或接触振动工具时,直接作用或传递到人手臂的机械振动或冲击。

60.吸尘罩(吸气罩)的设计原则要求:

形式适宜、位置正确、风量适中、强度足够、检修方便。

61.高温车间采用的设备隔热方法为“热绝缘和热屏蔽”两类。

62.厂房为多层建筑物竖向布置时,放散热和有害气体的生产作业应布置在建筑物的高层;

噪声与振动较强的设备应放置于底层。

63.地下井工煤炭开采防尘应贯彻“革、水、密、风、护、管、教(宣)、查的八字方针。

64.建设单位应加强设备及管道的维护,确保严格密闭,防治“跑、冒、滴、漏”;

“跑、冒、滴、漏”也是职业病防治的重点。

65.地下井工煤炭开采工作场所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

煤尘、矽尘、水泥尘、噪声、手传振动、高温、电离辐射、CO、C02、NO2、NH3、CH4、CO、C02主要来源于爆破工作。

66.原油采集输送和天然气采集输送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

甲烷、非甲烷总烃、盐酸、硫酸、甲苯、SO2、CO、NO、NO2、H2S、噪声等。

67.机械制造生产工艺过程:

铸造、锻压、热处理、机械加工、装配等。

68.铸造工序过程职业病危害因素有:

矽尘、氧化铝粉尘、其他粉尘、高温、噪声、金属氧化物、甲醛、酚、氨、二乙胺、CO、CO2、NO2、HF、金属烟雾。

69.锻压工序过程职业病危害因素有:

金属粉尘、煤尘、石墨尘、其他粉尘、噪声、振动、高温、CO、C02、SO2、NO2。

70.热处理工序过程职业病危害因素有:

氰化物、甲醇、丙醇、丙酮、汽油、NO2。

71.机械加工工序过程职业病危害因素有:

金属粉尘、金属烟尘、电焊粉尘、噪声、紫外辐射、激光辐射、极低频电磁辐射、高频电磁辐射、电离辐射、X射线、臭氧、氮氧化物。

72.手工电弧焊过程职业病危害因素有:

电焊烟尘、CO、NO2、臭氧、紫外辐射、噪声、氧化物、HF。

73.风机按照工作原理可以分为离心型和轴流型及斜流式、横流式。

74.埋弧焊过程职业病危害因素有:

电焊烟尘、臭氧、噪声、氧化物、氟化氢(焊剂)。

75.氩弧焊过程职业病危害因素有:

电焊烟尘、CO、NO2、臭氧、紫外辐射、噪声、氧化物。

76.等离子焊过程职业病危害因素有:

电焊烟尘、CO、NO2、臭氧、紫外辐射、噪声、氧化物、高频电磁场、放射危害、氯代烃(三氯乙烯)、光气。

77.石油化工业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

防尘(配备局部通风橱及排风设施和湿式作业)、防毒(生产装置及管道应严格密封、工艺流程应排毒排尘排风、严格化学品管理、做好个人防护)、防噪防振(选用低噪声设备、采取消声、吸声、隔声的措施)、防高温(采取隔热保温措施、减少接触时间)、防电离辐射(采取防丢失密封源的安保措施)、应急救援。

78.汽车漆料过程中职业病危害因素有:

粉尘(TiO2粉尘、滑石粉尘、纤维素粉尘、石灰石粉尘、炭黑粉尘)、苯系物、乙酸丁酯、丁醇、溶剂汽油、甲醛、苯乙烯、环已酮、二异氰酸甲苯酯。

79.漆料过程中职业病危害因素有:

粉尘(TiO2粉尘、滑石粉尘、纤维素粉尘、石灰石粉尘、炭黑粉尘)、苯系物、乙酸丁酯、丁醇、溶剂汽油、甲醛、苯乙烯、环已酮、二异氰酸甲苯酯、丙烯酸、乙二醇。

80.轮胎生产过程中职业病危害因素有:

炭黑粉尘、其他粉尘、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正庚烷、正已烷、正戊烷、汽油、丙酮、CO、C02、NO2及各种单体(氯丁二烯、丁二烯、异戊二烯等)、噪声、X射线。

81.炸药三硝基甲苯(TNT)制造工艺职业病危害因素有:

甲苯、一硝基甲苯、二硝基甲苯、NO2、噪声、三硝基甲苯。

82.水泥制造工艺职业病危害因素有:

水泥粉尘、矽尘、其他粉尘、煤尘、石膏粉尘、噪声、高温、CO、C02、NO2。

83.水泥制造工艺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

防尘(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原辅材料采用堆棚存储、安装收尘和除尘装置)、防毒(回转窑宜露天布置、水泥熟料烧成宜负压运行、煤磨系统应安装防爆阀)、防噪(选用噪声低的设备或安装消声器、采用隔声门、窗和墙壁贴隔声材料)。

84.玻璃制造工艺职业病危害因素有:

CO、C02、NO、NO2、SO2、H2S、NaC03、矽尘、煤尘、其他粉尘(石灰石粉尘、白云石粉尘)、噪声、振动、高温、氨(NH3)。

85.燃煤发电工艺流程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有:

燃煤储存及运输系统(煤尘、噪声)、燃烧制粉系统(煤尘、噪声、SO2、NO2)、锅炉与汽轮机系统(CO、SO2、NO、NO2、矽尘、噪声、高温)、电气系统(CO、C02、SF6、噪声、工频电场、柴油)、给排水及化学水处理系统(H2S、HCl、Na0H、CaO、H2SO4、ClO2、Cl、NH3、噪声、其他粉尘、煤尘、肼)、烟气脱硝系统(噪声、C02、NH3、SO2、NOX)、除灰渣系统(矽尘、噪声、高温)、烟气脱流系统(石灰石粉尘、石膏粉尘、噪声、HCl、CaO、SO2)、热工控制系统。

86燃煤发电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

关键控制点为:

燃料储存及运输系统煤尘、燃烧制粉系统及除灰渣系统矽尘、化学水处理加药间的氨和肼、脱硝系统绝热分解室和SCS反应器及各系统噪声等;

对此防治重点是加强巡检、加药与检修人员的个人防护、减少急性职业中毒和化学灼伤等事故的发生,同时采取负压吸尘和安装布袋收尘系统,并选用低噪声和消声减振设备,及时做好高温防暑降温工作。

87.化学纤维制造工艺职业病危害因素有:

粉尘(棉尘、其他粉尘、羧甲基纤维素钠粉尘)、毒物(盐酸、氢氧化钠、氯乙酸、氯气)、物理因素(噪声)。

88.造纸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有:

粉尘(石灰石粉尘、矾土及滑石粉尘)、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氯、硫化氢、氢氧化钠、硫酸钠、亚硫酸盐、氨、臭氧、过氧化氢、肥皂、聚合物、双氧水、硫酸、EDTA、氯气)、物理因素(噪声、高温高湿、电离辐射)、生物因素(病原微生物)。

89.制鞋过程职业病危害因素有:

粉尘(毛皮粉尘)、化学毒物(环已酮、二甲苯、乙酸乙酯、二氯甲烷、甲基丙烯酸甲酯、丁酮、丙酮、异丙醇、CO、C02)、物理因素(噪声)。

90.家具制造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有:

木粉尘、脲醛树脂、甲醛、噪声、振动、高温、热溶胶、苯、甲苯、二甲苯、丙酮、丙烯酸、乙二醇单乙醚、二氯甲烷、异氰酸酯、总挥发性有机物、聚乙酸乙酯、紫外线。

91.纺织印染工艺中职业病危害因素有:

其他粉尘、皮毛粉尘、苯系物、醋酸、碳酸钠、硫酸、汽油、一氧化碳、各种助剂、高温、四氯乙烯。

92.印刷过程职业病危害因素有:

甲醇、乙醇、异丙醇、正丁醇、乙酸乙酯、乙酸甲酯、正已烷、苯、甲苯、二甲苯、丙酮、环已酮、乙二醇-甲醚、乙二醇-乙醚、铅、镉、铬、汞、硫酸、硝酸、苯酚、甲醛、间甲酚、冰醋酸、氧氯化磷、氨水、苯甲醛、醋酸乙酯、氯化亚矾、汽油、煤油、三氯乙烯、氢氧化钠、丙烯酸、聚氨酯类、橡胶类、热塑高分子树脂、热溶胶、滑石粉尘、其他粉尘。

93.对某港口煤码头工程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①生产性粉尘(煤尘、电焊粉尘)、②有毒物质(苯系物、硫化氢、氯气、CO、N02、臭氧、锰及其化合物、六氟化硫、汽油、碳酸钠)、③物理因素(噪声、工频电场、紫外辐射、高低温)

94.对某电子企业建设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①粉尘(聚丙烯酰胺)、②有毒物质(氨气、磷化氢、异丙醇、乙酸乙酯、氯气、六氟化硫、乙二醇、硝酸、硫酸、磷酸、盐酸、乙酸、臭氧、氢氧化钾、丙酮、二氧化锡、CO、SO2、NO、NO2、硫化氢、氢氧化钠、氢氟酸)、③物理因素(噪声、激光、紫外线、高频电场、工频电场、高温、X射线)。

95.呼吸防护用品从设计分:

过滤式和隔绝式两种。

96.蒸气:

液态物质气化或固态物质升华而形成的气态物质。

97.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来源于“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生产环境”三个方面。

98.一个有代表性的工作场所内有多台同类生产设备时,1~3台设1个采样点;

4~10台设2个采样点;

10台以上至少设3个采样点。

99.能确定接触有害物浓度最高和接触时间最长的劳动者时,每种工作岗位劳动者数不足3名时应全采;

劳动者数量为3~5名时,采样对象是2名;

劳动者数量为6~10名时,采样对象是3名;

劳动者数量为10名以上时,采样对象是4名。

100.不能确定接触有害物浓度最高和接触时间最长的劳动者时,每种工作岗位劳动者数不足6名时应全部选为采样对象;

劳动者数量为6名时,采样对象是5名;

劳动者数量为7~9名时,采样对象是6名;

劳动者数量为10~14名时,采样对象是7名;

劳动者数量为15~26名时,采样对象是8名;

劳动者数量为27~50名时,采样对象是9名;

劳动者数量为50名以上时,采样对象是11名。

101.滤料样品预处理的常用方法有“洗脱法和消解法”两种。

102.吸收液样品预处理的常用方法有“稀释、浓缩、溶剂萃取”等。

103.固体吸附剂管样品预处理的常用方法有“溶剂解吸法、热解吸法”两种。

104.空气中粉尘浓度<50mg/m3时,用直径37mm或40mm的滤膜;

粉尘浓度﹥50mg/m3时,用直径75mm的滤膜。

测尘滤膜为过氯乙烯滤膜。

105.空气中粉尘短时间定点采样:

以15~40L/min的流量采集空气样品15min;

长时间定点采样:

以1~5L/min的流量采集空气样品1~8h。

个体采样:

106.石棉纤维定点采样:

以2~5L/min的流量采集空气样品8h;

以2L/min的流量采集空气样品8h。

107.工作场所噪声声场分布均匀﹝小于3dB(A)﹞时,选择3个测点;

工作场所噪声声场分布不均匀﹝大于3dB(A)﹞时,应划分若干声级区,每个区域内选择2个测点。

108.高温工作场所无生产性热源时,选择3个测点;

如存在生产性热源时,选择3~5个测点。

109.超高频辐射(超短波):

指频率为30~300MH2或波长为10~1m电磁辐射,包括脉冲波(以脉冲调制为主)和连续波(连续振荡产生)。

110.高频电磁场(高频辐射):

指频率为100kHZ~30MHZ,相应波长为3km~10m范围的电磁场(波)。

111.工频电场:

指电场辐射频率为1~100HZ为极低频电场,频率为50~60HZ的工频电场。

112.紫外辐射:

波长范围是100~400nm。

波长为400~315nm(长波黑斑区);

波长为315~280nm(中波红斑区);

波长为280~100nm(短波杀菌区)。

113.激光:

指波长为200~1nm之间的相干光辐射。

114.手传振动:

生产中使用手持振动工具或接触受振工件,直接作用或传递到人手臂的机械振动或冲击。

115.全身振动:

人体足部或臀部接触并通过下肢或躯干传导至全身的振动。

116.职业卫生中涉及的电磁辐射有:

超高频辐射、高频辐射、微波辐射、工频电场辐射、紫外辐射、激光辐射等六种。

117.对同一岗位同时进行TWA和STEL的采样检测,STEL的检测结果不应小于TWA的检测结果;

若测得的STEL的结果小于TWA的结果,说明进行STEL检测采样时未捕捉到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阶段。

118.卫生防护距离:

从产生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生产单元(生产区、车间或工段)的边界至居住区边界的最小距离。

119.高温车间的纵轴宜与当地夏季主导风向相垂直;

当受条件限制时,其夹角不得<45°

120.在排风经净化后,循环空气中粉尘、有害气体浓度大于或等于其职业接触限值的30%时,不宜采用循环空气。

121.采用空气调节的车间,应保证人均新风量≥30m3/h;

洁净室的人均新风量应≥40m3/h。

122.冲淋、洗眼设施应靠近可能发生相应事故的工作地点。

123.当接触浓度超过PC-TWA,达到PC-STEL水平时,一次持续接触时间不应超过15min,每个工作日接触次数不超过4次,相继接触的间隔时间不应短于60min。

124.溶剂解吸型活性炭管:

管长80mm,前段装100㎎,后段装50㎎活性炭。

125.热解吸型活性炭管:

管长120mm,内装100㎎活性炭。

126.溶剂解吸型硅胶管:

管长80mm,前段装200㎎,后段装100㎎活性炭。

127.热解吸型活硅胶管:

管长120mm,内装200㎎活性炭。

128.某喷漆工位每天工作6h,经过职业卫生现场调研得知,工作中接触苯(PC-TWA为6mg/m3、STEL为10mg/m3)、甲苯(PC-TWA为50mg/m3、STEL为100mg/m3)、二甲苯(PC-TWA为50mg/m3、STEL为100mg/m3)有害因素,且具有相似的毒性作用,对其工位进行定点短时间检测,检测结果如:

请分析判断该工位是否符合卫生接触限制要求。

时间段

苯(mg/m3)

甲苯(mg/m3)

二甲苯(mg/m3)

8:

00-10.00

10:

00-12:

00

14:

00-16:

4.5

5.0

5.5

40

60

50

35

45

苯的TWA=(4.5×

2+5×

2+5.5×

2)/8=3.75mg/m3

甲苯的TWA=(40×

2+60×

2+50×

2)/8=37.5mg/m3

二甲苯的TWA=(50×

2+35×

2+45×

2)/8=32.5mg/m3

三种有害物质的C-TWA<

PC-TWA,并且STEL也满足要求,但是三中有害物质具有相似的毒性作用,具有叠加作用。

C1/L1+C2/L2+C3/L3=3.75/6+37.5/50+3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