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上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1739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2.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上Word文件下载.docx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上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上Word文件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上Word文件下载.docx

L=nd从而有d=L/n。

类似地,我们可以用积累法测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

(注意,一张纸是二页)。

⑵矩形法:

利用矩形对边相等,测刻度尺不易直接进行靠近测量的长度,如:

测量硬币的直径(图⑵),测锥体的高度等。

⑶软线法:

在测量曲线的长度时,用无弹性的软线沿曲线放置,并在曲线的起点和终点做上标记。

拉直软线,测出两标记点之间的距离,就等于曲线的长度。

三、误差:

⒈定义:

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⒉采用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⒊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误差是操作人员操作正确的前提下,由于仪器、环境和操作人估计的影响造成测量值和真实的差别。

误差只能尽量减小,不能消灭。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操作过程中操作人的失误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必须消除的。

四、单位换算:

单位换算实质上是等量代换。

必须保证每个等号两边都相等。

1.42×

105厘米=1.42×

105×

1厘米=1.42×

10-2米=1.42×

103米

导出单位的换算:

先对导出单位的每个基本单们进行换算,然后进行数学运算。

5m2=5×

1m2=5×

(1m)2=5×

(100cm)2=5×

1002×

(1cm)2=5×

104cm2

15ml=15×

1cm3=15×

(1m)3=5×

(100cm)3=5×

1003×

(1cm)3=5×

106cm3

五、估测:

在参测量结果精确度要求不高时,可以借助于我们熟悉的东西来估测。

长度的估测可以借助熟悉的物品的长度进行,时间的估测可以借助自然现象(如自己的脉博)单位不合适时,应先进行单位换算。

1.68×

106微米可能是:

A、书桌的高度  B、一成年人的身高  C、硬纸的厚度

106微米=1.68×

106×

10-6米=1.68米,显然应先B

六、机械运动

1、机械运动定义:

物理学里把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参照物)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这时参照物可省去不提。

现实生活中也常常把观察者作为参照物,这时常说“×

×

看到……”。

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以及运动的状态如何,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用不同的参照物,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结论一般不同。

5、运动状态的描述:

从运动的快慢和运动的方向两方面描述。

6、机械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运动速度始终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最简单的运动形式)

变速直线运动:

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的叫变速直线运动。

(二)、速度:

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体量。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⑴定义: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⑵公式:

v=s/t

说明:

①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物体运动经过的路径的长度),t表示时间

②在同一匀速直线中,任一时刻的速度都相同。

③在使用公式时,要注意路程和时间的一致(描述的对象属于同一运动段)。

⑶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是:

米/秒(m/s)

常用单位:

千米/小时(km/h)1m/s=3.6km/h

2、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变速运动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即为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v=s/t

①该公式实际上是把变速运动当做匀速运动来处理。

②用该公式算出的平均速度只是对整个变速运动快慢的粗略描述。

③同一变速运动中不同运动段上的平均速度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同一运动中不同段上的平均速度不能共用。

⑶注意“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的值一般不同。

(三)、速度的测量

测量原理:

测量方法:

测出物体运动时经过的几个指定位置时所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用公式算出速度(平均速度)

实验步骤:

1、选定物体运动起点和几个指定的位置点。

2、测出各相邻点的距离(路程)s。

3、让物体从起点开始运动,依次经过各点,记物体经过各点时的时刻。

算出各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

4、用公式 

 算出各段运动的速度。

测量小车沿斜面滑行时前半段路程的速度和后半段路程的速度

1、在水平面上支好斜面,保持斜面不动。

在斜面上标出的小车起点O、中点A和终点B的位置,测出OA、OB的距离sOA、sAB

2、让小车从O处开始滑行,用秒表测小车经过中点A所用的时间tA1,重复二次,测得tA2、、tA3,则路程OA段所用时间为=(tA1+tA2+tA3)/3

3、让小车从O处开始滑行,用秒表测小车经过终点B所用的时间tB1,重复二次,测得tB2、、tB3,则路程AB段所用时间为tAB=(tB1+tB2+tB3)/3-tOA

4、用公式

计算出vOA和vAB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四)、物理计算的一般格式

已知:

列举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并进行单位变换和简单的数字运算

求:

列举题目中要求的量。

解:

确定研究对象,进行必要的文字分析,列出有关公式并算出待求量

答:

回答问题,必要时进行的说明。

注意:

在同一题中,描述不同物体不同状态同一性质的量要加以区别。

一般用下标区别不同的物体,上标区别不同的状态。

如:

表示甲物体第一个状态下的速度,

表示乙物体在在第二个过程中所用的时间。

(五)、几个需要说明的问题

1、风向问题:

风向是以风的来向命名的。

东风是指空气从东向西运动。

三个人向东走,甲觉得刮东风,乙觉得刮西风,丙觉得无风。

则实际上是刮  风,以地面为参照物时,三个人中的速度最大,的速度最小。

2、通过问题:

一个长为L1的物体通过一个长为L2的路段时,该过程从物体的头部进入该路段开始,到它的尾部就要离开该路段时结束(如图)。

在这个过程中物体的路程S=L1+L2

3、相遇问题:

两物体从相距L的两地开始运动,到它们相遇时,通过的路程的和,s1+s2=L

4、追击问题:

两物体相距L,后面的追上前面的物体时,有s1-s2=L

s2

第三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产生条件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不能说“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

(1)条件: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速度:

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v

>

v

(150CV

=340m/s)。

(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3、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

声波——鼓膜振动——听觉神经——大脑。

4、

(1)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遇到障碍物被反射的现象。

(2)人耳能辨别出回声的条件: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

如果不到0.1秒,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听到回声,人离最近障碍物是17米

二、乐音与噪声

1、乐音

(1)定义:

有规律,好听的声音叫乐音。

(2)乐音的特性(3个)

①响度

∙定义:

响度指声音的大小。

∙响度决定于物体振动的振幅,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②音调

音调指声音的高低。

∙音调决定于物体的振动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人听觉频率范围:

从20Hz到20000Hz;

③音色

音色又叫音品,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音色决定于发声体自身的材料、结构等。

2、噪声

从物理学角度看,发声体做无规律的振动发生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学习、工作、生活和其它正常活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噪声的来源:

交通工具、工厂机械、家用电器等。

(3)危害:

噪声对人们心理和生理都会有伤害。

轻则分散注意力,影响情绪;

重则伤害身体,甚至危及生命。

(4)防止办法:

①在声源处减弱;

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③在人耳处减弱。

三、声音的应用

超声与次声(属于声音)

1、超声

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

(2)特点:

频率高,穿透力强,“破碎”能力强。

(3)应用:

用于医学、工业、军事等。

(超声诊断仪(“B超”)、超声金属探伤仪、超声雷达)

2、次声

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

频率低、波长长、传播距离远、穿透力强、破坏力强。

预防自然灾害,军事探测等。

“地震爆发”、“海啸来临”前许多动物能感觉到次声波

(4)危害:

有很大的破坏力,要防止次生的产生,远离次声源。

3、回声

“声纳”和“B超”等都是利用回声定位探测信息。

第四章多彩的光知识点归纳

光的反射

1、光源:

自己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

3、光速

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C=3×

108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C,玻璃中为2/3C

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

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5、光线

光线:

表示光传播路径和方向的带箭头直线(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6、光的反射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7、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归纳为:

“三线一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理解:

(1)由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叙述时要“反”字当头

(2)发生反射的条件:

两种介质的交界处;

发生处:

入射点;

结果:

返回原介质中

(3)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度

8、两种反射现象

(1)镜面反射:

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

(2)漫反射:

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

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9、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10、平面镜对光的作用:

(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2)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

12、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

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13、平面镜的应用

(1)水中的倒影

(2)平面镜成像(3)潜望镜

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

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

2、光的折射规律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抽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

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

折射规律分三点:

(1)三线一面

(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

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

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空气中角大)

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4、透镜及分类

透镜:

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

分类:

凸透镜:

边缘薄,中央厚;

凹透镜:

边缘厚,中央薄

5、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主光轴:

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

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

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

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6、透镜对光的作用

对光起会聚作用

对光起发散作用

7、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

物体到光心的距离;

像距(v):

像到光心的距离

应用

u>

2f缩小倒立实像透镜两侧f<

v<

2f照相机

u=2f等大倒立实像透镜两侧v=2f

f<

u<

2f放大倒立实像透镜两侧v>

2f幻灯机(投影仪)

u=f不成像

u<

f放大正立虚像透镜同侧v>

u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口决一:

“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

虚像同侧正;

实像异侧倒,物远像变小”

口决二:

三物距、三界限,成像随着物距变;

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

如果物放焦点内,正立放大虚像现;

幻灯放像像好大,物处一焦二焦间;

相机缩你小不点,物处二倍焦距远。

口决三:

凸透镜,本领大,照相、幻灯和放大;

二倍焦外倒实小,二倍焦内倒实大;

若是物放焦点内,像物同侧虚像大;

一条规律记在心,物近像远像变大。

8、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9、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10、近视眼:

成像视网膜前,戴凹透镜;

远视眼:

成像视网膜后,戴凸透镜。

11、光的色散:

白光分解(红、橙、黄、绿、、蓝、锭、紫);

三基色:

红、绿、蓝;

三原色:

红、黄、蓝

白色物体:

反射所有的色光;

黑色物体:

吸收所有的色光。

透明物体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颜色决定;

不透明物体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颜色决定。

第五章熟悉而陌生的力知识点归纳

一、力的概念: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物理学中,通常把物体间的推、拉、提、压、吸引、排斥等都叫做力的作用。

要产生力,必须有两个物体: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单独一个物体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力也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物体间里的作用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直接接触而产生的力,如物体间的推、拉、提、压等;

另一种是物体间不直接接触而产生的力,如物体间的吸引、排斥等。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另一个物体也对这个物体施加力。

换句话说,产生力的物体,即是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3)力的作用效果:

一是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二是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二、力的描述:

(1)力的三要素:

力所产生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有关系,所以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要说明或描述一个力时,必须指明这个力的三要素。

(2)力的单位:

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来表示。

1N的力大约是我们用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3)力的示意图:

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来表示力的方向,这种表示力的形式叫做力的示意图。

三、弹簧测力计:

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测力计。

实验室中常用的测力计叫做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主要是由弹簧、刻度盘、指针组成的。

工作原理:

弹簧在一定的弹性限度范围内,弹簧伸长的长度跟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因此弹簧测力计刻度盘上刻度线的分布是均匀的。

正确使用方法:

(1)使用时首先要看清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测量范围),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量程。

(2)认清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以便读书快速准确。

(3)测力前要观察指针是否与零刻线对齐,如果没有对齐,先要校零。

(4)测力时,要使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盘上。

(5)使用时,最好轻轻地拉挂钩几次,防止弹簧卡在外壳上。

(6)读书时,指针靠近哪条刻度线就取哪条刻度线的值。

四、弹力:

弹性: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种特性叫做弹性。

物体在弹性范围内发生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塑性:

当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发生形变,变形之后不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叫做塑性,这类物体发生的形变叫非弹性形变。

弹力:

因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弹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力,我们常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等均属于弹力。

五、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三要素:

①重力的大小:

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比值用g来表示,g=9.8N/kg 

重力的计算公式:

G=mg

②重力的方向: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竖直向下是指和物体所在处的水平面垂直向下的方向)

③重力的作用点: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

物体的重心和物体的形状、材料是否均匀有关,质地均匀、规则形状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物体的重心可能不在物体上,如一个金属环的重心在圆环所在圆的圆心上. 

六、摩擦力:

(1)摩擦力: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摩擦力用f来表示)

(2)摩擦力的分类:

A滑动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B滚动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C静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将要运动而未运动时所产生的摩擦力。

(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还与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4)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增大压力;

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5)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减小压力;

增大接触面的光滑程度;

变滑动为滚动;

使接触面彼此离开。

第六章力与运动知识点归纳

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

2、知道惯性:

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二、力的合成

1、合力的概念:

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2、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F=F1+F2

(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相同。

F=F1-F2

三、力的平衡

1、二力平衡:

一个物体在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彼此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面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3、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一定为零。

4、运动和力的关系:

(1)物体受到不平衡的外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

(2)物体受到相互平衡的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