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窗随笔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176549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竹窗随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竹窗随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竹窗随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竹窗随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竹窗随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竹窗随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竹窗随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竹窗随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竹窗随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竹窗随笔Word文档格式.docx

《竹窗随笔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竹窗随笔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竹窗随笔Word文档格式.docx

44、好名

45、梁武帝

46、王所花

47、此道

48、金色身

49、出家休心難

50、蠶絲

(一)

51、蠶絲

(二)

52、呂文正公

53、學道無幸屈

54、著述宜在晚年

55、機緣

56、般若

(一)

57、般若

(二)

58、般若(三)

59、天台止觀

60、看忙

61、辯融

62、禪講律

63、古玩入吾手

64、悟道難為善易

65、重許可

66、放生池

67、崔慎求子

68、無子不足憂

69、後身

(一)

70、後身

(二)

71、後身(三)

72、王介甫

73、喜怒哀樂未發

(一)

74、喜怒哀樂未發

(二)

75、中鋒示眾

76、醮事謝將殺生

77、齋月戒殺

78、戒殺延壽

79、宋元悟道居士

80、無義味語

81、信施難消

82、知道不能造

83、遠官字

84、念佛鏡

85、參究念佛

86、急參急悟

87、解禪偈

88、範景人

89、習俗

90、厭喧求靜

91、除日

92、淨土難信之法

(一)

93、淨土難信之法

(二)

94、淨土難信之法(三)

95、念佛不礙參禪

96、醫戒殺生

97、勘驗

98、百法寺道者

99、出世間大孝

100、即心即佛

101、世智辯聰有失

102、好奇

103、無常信

104、參禪非人世中事

105、出家

(一)

106、出家

(二)

107、得悟人正宜往生淨土

108、參禪

109、印宗法師

110、親師

111、華嚴大藏一經

112、袁母

113、儒佛配合

114、立禪

115、論疏

116、淨土不可言無

117、隨處淨土

118、陰陽

119、出胎隔陰之迷

120、劉道原不信佛法

121、傳佛心印

122、傳燈

123、金丹

124、四十二章經遺教經

125、大悟小悟

126、憫下

127、菩薩

128、願力

129、不起念

(一)

130、不起念

(二)

131、九品往生

132、千僧無一衲子

133、惜寸陰

134、萬年寺

135、富貴留戀人

136、鵝道人

137、生日

138、因病食肉

139、人患各執所見

140、姚少師

(一)

141、姚少師

(二)

1. 般若咒

【原文】 般若心经曰。

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盖指般若为咒。

非指揭谛揭谛四句也。

今人但知咒属密部。

而般若心经显部也。

是显部亦咒也。

此持咒家所忽焉而不察者也。

又阿弥陀佛四字。

悉皆梵语。

使前人不加注释。

与大明。

准提密部何别。

今人但知大明。

准提为咒。

而弥陀佛名也。

是佛名亦咒也。

【译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

“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这是指般若波罗蜜多是咒语,不是指经文最后“揭谛揭谛”那四句咒语。

现在的人只知道咒语属于密部,而般若心经属于显部,其实显部也是咒语啊,这是持咒的人所忽略而没有详察的原因了。

再说阿弥陀佛四个字,都是梵语,如果没有前人的解释,与大明咒、准提咒等密部又有什么区别?

现在的人也只是知道大明咒、准提咒是咒语,而弥陀佛是名称,其实佛的名称也是咒语啊,这也是持咒的人所忽略而没有详察的原因了。

2. 儒童菩萨

【原文】 相传孔子号儒童菩萨。

或曰。

吾夫子万代斯文之祖。

而童之。

童之者。

幼之也。

幼之者。

小之也。

彼且幼小吾师。

何怪乎儒之辟佛也。

又僧号比丘。

丘。

夫子讳也。

比者。

并也。

僧。

佛弟子。

而与夫子并。

彼且弟子吾师。

是不然。

童者。

纯一无伪之称也。

文殊为七佛师。

而曰文殊师利童子。

善财一生得无上菩提。

而曰善财童子。

乃至四十二位贤圣。

有童真住。

皆叹德之极。

非幼小之谓也。

故曰大人者。

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若夫比丘者。

梵语也。

梵语比丘。

此云乞士。

亦云破恶。

亦云怖魔。

比非比并之谓。

丘非丘陵之谓。

盖仅取音不取字也。

例如梵语南无。

此云归命。

南不取南北之南。

无不取有无之无也。

噫。

使夫子而生竺国。

必演扬佛法以度众生。

使释迦而现鲁邦。

必阐明儒道以教万世。

盖易地则皆然。

大圣人所作为。

凡情固不识也。

为儒者不可毁佛。

为佛者独可毁儒乎哉。

【译文】 相传孔子号称儒童菩萨。

有人说:

“我们的孔夫子是万代读书人的祖师,而‘儒童菩萨’等于把祖师当童子。

童就是幼,幼就是小,把我们的祖师说成幼小,难怪儒家反对佛呢。

再说僧人又叫比丘,‘丘’也是孔夫子的名讳了;

‘比’也是并的意思,僧是佛弟子,而与孔夫子并列,他就等于把我们的祖师当作佛陀的弟子,难怪儒家反对佛呢。

”这话不对,所谓童,是很单纯没有一点虚伪的意思啊。

文殊菩萨曾是七位佛的老师,却也叫做文殊师利童子;

善财一生证得无上的智慧,却也叫做善财童子;

以及四十二贤圣,其中就有“童真住”阶位,都是赞叹非常好的德行,不是幼小的意思啊,所以他们也是大人了,但都是没有失去赤子之心的人啊。

至于僧人叫比丘,是梵语的读音,梵语比丘的意思,这里叫“乞士”;

也叫“破恶”,也叫“怖魔”。

“比”不是并列的意思,“丘”也不是丘陵的意思,都是只借用读音不是取用字意啊。

例如梵语“南无”,这里叫“归命”,“南”不是南北的意思,“无”也不是有无的意思啊。

噫!

假使孔夫子生在天竺国,必定会宣扬佛法以度众生;

假使释迦牟尼佛生在孔子家乡,必定会阐明儒教以传万世,这是因为地域环境的不同而造成这样的结果。

大圣人所作所为,凡夫的情识当然不懂了,所以儒家的人不可以毁谤佛,佛家的人就可以毁谤儒吗?

3. 临济

【原文】 先德有言。

临济若不出家。

必作渠魁。

如孙权曹操之属。

曷为乎以临济拟孙曹也。

盖拟智。

非拟德也。

袁绍谓生子当如孙仲谋。

而孔明亦言。

曹操用兵。

仿佛孙吴。

智可知矣。

使其不以此智外役。

而以此智内旋。

举平生神机妙算。

尽抵在般若上。

则于道何有。

又古云。

悉达若不出家。

必作转轮圣王。

此兼智兼德之论也。

大小殊而其意一也。

【译文】 以前的大德宋代大慧禅师说过:

“临济禅师如果不出家,也必定成为一方首领,如孙权、曹操这样的人物。

”为什么把临济比作孙权曹操呢?

这是比智力,不是比德行。

袁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而诸葛亮也说:

“曹操指挥打仗,像孙武、吴起一样。

”可知他们的智力不一般了。

假使他们不把这样的智力用在外面,而是用在内心,把一生所有的神机妙算,全都用在修证佛法上,那对于佛道不是很有益吗?

又有古人说:

“悉达多太子如果不出家,必定会做转轮圣王。

”这是论德智都兼有的说法啊,大小不同而道理是一样的了。

4. 雁荡山

【原文】 台雁号两浙名山。

而雁荡尤奇。

有轻千里裹粮而往游者。

予昔应太平之请。

去雁荡仅一由旬。

期满。

院主白予为雁荡游。

予欲往。

而忻然从游者百余众。

因计彼山久无接待。

徘徊历览。

往返不下半月。

费粟数石。

院贫不能支。

遂坚执已之。

众怏怏。

乃慰之曰。

雁荡之胜。

在震旦中尚有过之者。

即震旦最胜处。

不及天宫。

天宫展转最胜处。

不及西方极乐世界。

公等不慕极乐。

而沾沾雁荡是慕。

何也。

竟不去。

【译文】 天台山和雁荡山是两浙名山,而雁荡山尤为奇特,所以有人不在乎千里带干粮而前往旅游。

我过去应邀请到太平寺,而太平寺距离雁荡山只有四十里。

到期回来时,院主劝我去雁荡山看一看,我本打算去,但愿意跟从我去游览的有百多人。

因为考虑到雁荡山的寺院很久没有接待这么多的客人,在那里转来转去观看,包括路途往返不会少于半个月的时间,要耗费几百斤粮食,寺院贫穷不能负担,于是坚持不去了。

众人闷闷不乐,我劝慰道:

“雁荡山的殊胜,在中国还有超过它的呢;

而中国最殊胜的地方,也不如天宫;

天宫中最殊胜的地方,又不如西方极乐世界。

各位不向往极乐,而那么执着的向往雁荡山,为什么呢?

”结果没有去。

5. 悔不为僧

【原文】 唐宰相杜黄裳。

临终自悔不得为僧。

命剃染以殓。

又宋名执政某。

遗命亦然。

此非宿世坚持正因。

焉能居大位而醒然不昧。

风火散时。

具如是耿耿操略。

然有二说。

或一念之迷。

至死反本。

或故为示现。

警悟同流。

是未可知也。

【译文】 唐朝宰相杜黄裳,临终时后悔自己没做僧人,所以要求别人帮他剃头穿僧衣然后放进棺材。

还有宋朝某位有名的执政官,遗言也是如此。

这不是过去世一直坚持正信的因果,现在怎么能位居大官而依然清醒不迷失,呼吸停止体温下降时,还具有这样的念头耿耿于怀呢?

但有两种解释,或者是出家为僧的一念暂时迷失,到死才又醒悟本来的意愿;

或者是故意示现给他人看,警策同类的人,这就不知道了。

6. 佛法作人情

【原文】 妙喜自言。

昔时为无眼长老胡乱印证。

后见圆悟老人始得大彻。

乃立誓自要。

定不以佛法作人情。

妙喜可谓大慈大悲。

真万世人天眼目也。

惜予生晚。

不获亲承炉韝。

为可恨耳。

然妙喜谓无眼长老以东瓜印子印学人。

今学人多以东瓜印子印自己。

妙喜见之。

又当何如。

【译文】 宋代大慧妙喜禅师自己说,过去曾让那些没有法眼的老前辈胡乱印证,后来遇到圆悟老人才得到大彻大悟。

于是立下誓言自我约束,一定不以佛法作人情。

妙喜可算是大慈大悲,真正万世人天的榜样啊。

可惜我生的太晚,不能亲身承受妙喜的锻炼,实在遗憾啊!

不过妙喜说的那些没有法眼的老前辈,是用冬瓜印去印证别的学佛人,如今的学佛人很多都是用冬瓜印来印证自己,如果妙喜见到这种情况,又该怎么样呢?

7. 黄梅衣钵

【原文】 古德示众云。

黄梅衣钵。

非但时时勤拂拭者不合得。

直饶何处惹尘埃亦不合得。

且道毕竟作么生。

合得衣钵。

一僧下九十九转语。

不契。

最后云。

定要他衣钵作甚。

古德乃忻然肯之。

师可谓杀人须见血。

弟子可谓直穷到底者矣。

【译文】 有位前辈大德开示众人说:

“五祖弘忍大师的传承信物衣钵,不但是说‘时时勤拂拭’的人不该得到,即使是说‘何处惹尘埃’的人也不该得到,倒是说‘毕竟作么生’的人,应该得到。

”一位僧人说出九十九句禅机妙语,都不对,最后说:

“一定要他的衣钵做什么?

”前辈大德才欣然认可了。

师父可算是“杀人一定要见血”;

弟子可算是一直追究到底的人啊。

8. 耳根圆通

【原文】 楞严择选圆通。

独取耳根。

然世尊为一期化导之主。

而以见明星悟。

饮光为万代传灯之祖。

而以见拈花悟。

皆属眼根者。

此有二义。

一者随众生义。

此方真教体。

清净在音闻故。

二者遣著义。

众生处处著。

闻圆通独向耳根。

便谓余根不能入道故。

是故豪杰之士。

根根圆通。

如大福德人。

执石成宝。

善读楞严者详之。

【译文】 《楞严经》中文殊菩萨选择圆通法门,单单选取了耳根圆通法。

但世尊身为这一期劝化开导众生的教主,却是以见到明星开悟的;

光耀后世成为万代传灯的祖师迦叶,却是以见到佛祖拈花有悟的,都是属于眼根的作用了。

为什么呢?

这有两种含义,一是随顺众生的缘,“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二是破执着,众生处处执着,听说圆通中只有耳根法,便认为其它法门不能成佛道。

所以真正的大修行者,什么法都是圆通的,就如同有大福德的人,拿着石头也能变成宝贝,善于读《楞严经》的人细细体会吧。

9. 极乐世界

【原文】 或疑。

华严谓极乐仅胜娑婆。

而大本弥陀经言胜十方。

一说。

胜十方者。

止是相近娑婆之十方。

非华藏世界之十方也。

其说亦是。

而犹未尽。

良由仅胜之说。

盖以昼夜相较。

故云娑婆一劫。

为极乐一昼夜。

极乐一劫。

为袈裟幢一昼夜。

展转历恒沙世界。

以至胜莲华。

乃专取时分短长之一节。

非全体较胜劣也。

不然。

人间千万年。

为地狱一昼夜。

将地狱胜人间耶。

又例之。

若定执身量之长短较优劣。

则卢舍那佛仅高千丈。

而修罗高八万四千由旬。

将修罗胜舍那耶。

是故谓极乐胜十方。

即广远言之。

亦自不碍。

【译文】 有人疑问:

“《华严经》说极乐世界仅仅胜过娑婆世界,而《无量寿经》却说极乐世界胜过十方世界,为什么说的不一样呢?

”有一种说法解释是,《无量寿经》所说胜过十方世界,指的是与娑婆世界相近的十方世界,不是《华严经》中说的华藏世界的十方世界啊。

这个说法也有道理,但说的还不完全,因为“仅胜”的说法,只是以昼夜相比较的。

所以娑婆世界的一劫,是极乐世界的一昼夜;

极乐世界的一劫,是袈裟幢世界的一昼夜,这样比较下去,有恒河的沙子那么多世界,最后比到胜莲花世界,都是专取时间长短这一点比较,不是总体上的优劣比较啊。

不然的话,人世间千万年,等于地狱的一昼夜,难道地狱胜过人世间吗?

又比如说,如果一定要执着身量长短的优劣比较,那么卢舍那佛才只有一千丈高,而属于六道众生的阿修罗高达八万四千由旬,难道阿修罗胜过卢舍那佛吗?

所以说极乐世界胜过十方世界,从更广大深远的意义上说,也自然是没有妨碍的。

10. 一转语

【原文】 先德开示学人。

谓我今亦不论你禅定智慧。

神通辩才。

只要你下一转语谛当。

学人闻此。

便昼夜学转语。

错了也。

既一转语如是尊贵。

如是奇特。

则知定不是情识卜度见解依通所可袭取。

盖从真实大彻大悟中自然流出者也。

如其向经教中。

向古人问答机缘中。

以聪明小智模仿穿凿。

取辩于口。

非不语句尖新。

其实隔靴抓痒。

直饶一刹那下恒河沙数转语。

与自己有何交涉。

今莫管转语谛当不谛当。

且抛向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之外。

只牢守本参。

密密用心。

时时不舍。

但得悟彻时。

岂愁无语。

吾虽钝根。

不敢不勉。

【译文】 以前的大德开示学佛人,说“我现在不管你禅定智慧、神通辩才怎么样,只要你一句转迷开悟语表示恰当就行”。

学人听了这话,便昼夜不停的学转语,错了啊!

既然一句转语这样尊贵,这样奇特,就应该知道,肯定不是靠常情意识或思想见解或依报神通可以得到的,而是从大彻大悟中自然流露出来的啊。

如果有人向经教中,向古人的问答机缘中,用小聪明模仿照搬的,为了口才辩论,语句非要尖锐新奇,其实是隔着靴子挠痒,就算是一刹那说出恒河沙子那么多转语,与自己有什么相关呢?

所以从今不管转语恰当不恰当,先把它抛到不可说不可说的世界之外去,只牢牢守住当下所参究的,细细密密用心,时时刻刻不放松,一旦得到彻悟时,哪里还怕没有转语?

我虽然根性比较差,也不敢不努力。

11. 法华要解

(一)

【原文】 法华一经。

天台之为玄义文句也。

大而详。

温陵之为要解也。

精而约。

天台尚矣。

温陵亦不可轻也。

先阅要解。

后参之玄义文句。

其胜劣相去远甚。

而云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