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医学技术师职称考试CTMR影像诊断基础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17678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放射医学技术师职称考试CTMR影像诊断基础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放射医学技术师职称考试CTMR影像诊断基础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放射医学技术师职称考试CTMR影像诊断基础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放射医学技术师职称考试CTMR影像诊断基础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放射医学技术师职称考试CTMR影像诊断基础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放射医学技术师职称考试CTMR影像诊断基础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放射医学技术师职称考试CTMR影像诊断基础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放射医学技术师职称考试CTMR影像诊断基础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放射医学技术师职称考试CTMR影像诊断基础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放射医学技术师职称考试CTMR影像诊断基础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放射医学技术师职称考试CTMR影像诊断基础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放射医学技术师职称考试CTMR影像诊断基础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放射医学技术师职称考试CTMR影像诊断基础文档格式.docx

《放射医学技术师职称考试CTMR影像诊断基础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放射医学技术师职称考试CTMR影像诊断基础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放射医学技术师职称考试CTMR影像诊断基础文档格式.docx

但数天后密度即减低、消失。

④占位及萎缩表现:

挫裂伤范围越大,占位效应越明显。

表现为同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移位,重者出现脑疝现象。

水肿高峰期过后,占位征象逐渐减轻,后期出现脑萎缩征象。

⑤合并其她征象:

如脑内血肿、脑外血肿、颅骨骨折、颅内积气等。

2、颅内血肿 

颅脑损伤后引起颅内继发性出血,血液积聚在颅腔内达到一定体积,形成局限性占位性病变,产生脑受压与颅压增高症状,称为颅内血肿。

(1)硬膜外血肿:

颅内出血积聚于颅骨与硬脑膜之间。

平扫血肿表现为颅骨内板下双凸形(梭形)高密度区,边界锐利,血肿范围一般不超过颅缝(可跨中线),血肿密度多均匀。

后期血块完全液化呈低密度,可见占位效应。

(2)硬膜下血肿:

颅内出血积聚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

 

急性期表现为颅板下方新月形高密度影;

亚急性与慢性硬膜下血肿,可表现为高、等、低或混杂密度。

硬膜下血肿范围广泛,不受颅缝限制(但不跨中线),由于常合并脑挫裂伤,故占位效应显著。

(3)硬膜下积液

可直接显示硬膜下积液,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与脑表面间薄得新月形低密度区,其密度略高于或等于脑脊液密度。

局部脑回轻度受压。

3、脑血管疾病

(1)脑梗死:

就是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常见有脑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与腔隙性脑梗死。

脑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主要病因就是脑得大或中等管径得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继发血栓形成,导致管腔狭窄、闭塞。

①脑组织内得低密度区,24小时内CT检查可无阳性表现或仅显示模糊得低密度区。

24小时后CT检查可显示清楚得低密度区,其特点就是低密度区得范围与闭塞血管供血区相一致。

②占位效应:

脑梗死后2~5天为脑水肿高峰期,此时可有占位效应。

③脑萎缩:

一般在脑梗死1个月以后出现。

腔隙性梗死:

就是脑穿支小动脉闭塞引起得深部脑组织得缺血性坏死。

基底节区或丘脑区类圆形低密度灶,边界清楚,直径为10~15mm,无明显占位表现,可多发。

4周左右形成脑脊液样低密度软化灶。

(2)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脑出血就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得自发性出血。

①急性期:

脑内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高密度灶,CT值在50~80Hu,灶周出现水肿,血肿较大者可有占位效应。

②亚急性期:

血肿密度逐渐减低,灶周水肿由明显到逐步减轻;

血肿周边吸收,中央仍呈高密度。

③慢性期:

病灶呈圆形、类圆形或裂隙状,病灶大者呈囊状低密度区。

蛛网膜下腔出血就是由于颅内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所致。

常见原因:

动脉瘤破裂。

直接征象:

脑沟、脑池密度增高,出血量大时呈铸型。

间接征象:

脑积水、脑水肿、脑梗死、脑内血肿、脑室内出血、脑疝等。

(3)动静脉畸形(AVM):

CT平扫时表现为边界不清得混杂密度病灶,其中可见等或高密度点状、线状血管影以及高密度钙化与低密度软化灶。

增强可显示异常血管与引流血管。

(4)颅内动脉瘤:

指颅内动脉得局限性异常扩大。

平扫为圆形稍高密度影,边缘清楚,增强有均匀强化,CTA三维立体重建可显示动脉瘤及其与载瘤动脉关系。

(5)颅内肿瘤

星形细胞肿瘤就是原发颅内肿瘤最常见得类型,约占60%。

肿瘤主要位于白质内,向外可侵犯皮层。

星形细胞瘤分为1~4级,1、2级分化良好,恶性度低;

3、4分化不良,恶性度高。

幕上Ⅰ、Ⅱ级星形细胞瘤。

大多数表现为脑内均匀得低密度灶,类似水肿,少数为混杂密度病灶;

约1/4得病变有钙化;

肿瘤边界大多数不清楚。

1、2级分化良好,恶性度低。

Ⅲ、Ⅳ级密度不均匀,肿瘤中得高密度常为肿瘤内出血,钙化出现率很低。

3、4级分化不良,恶性度高。

少突胶质细胞瘤为颅内最易发生钙化得脑肿瘤之一。

钙化就是少突胶质细胞瘤得特点,钙化可呈局限点片状、弯曲条索状、不规则团块状。

室管膜瘤起源于室管膜细胞。

肿瘤多位于脑室系统内,以第四脑室为多。

肿瘤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其内可有散在低密度囊变区与高密度钙化。

脑膜瘤为常见得颅内肿瘤,仅次于神经上皮肿瘤。

典型表现肿瘤以宽基底靠近颅骨或者硬脑膜:

可有颅骨得增厚、破坏或变薄等脑外肿瘤得征象。

垂体腺瘤按体积分为垂体微腺瘤(<10mm)与垂体大腺瘤。

垂体微腺瘤需冠状位与薄层增强扫描;

垂体大腺瘤:

肿瘤呈圆形,也可呈分叶状。

冠状位扫描显示肿瘤呈哑铃状,这就是由于伸于鞍上,中部受鞍隔束缚之故。

颅咽管瘤可沿鼻咽后壁、蝶窦、鞍内、鞍上至第三脑室前部发生,但以鞍上多见。

肿瘤以囊性与部分囊性为多,CT变化较大。

松果体瘤好发于儿童与青少年。

肿瘤多呈球形,包膜完整,也可浸润生长。

松果体生殖细胞瘤于三脑室后部出现,边缘清楚,稍不规则、不很均匀得略高密度灶。

钙化常见而清楚。

听神经瘤就是脑神经肿瘤中最常见得一种。

多起源于听神经前庭支得神经鞘,绝大多数为神经鞘瘤。

肿瘤居岩骨后缘,以内耳道为中心。

肿瘤多为类圆形,少数为半月形。

可压迫第四脑室,使其变形闭塞,形成阻塞性脑积水。

脑转移瘤

肿瘤密度不等,60%~70%得病例为多发,且多表现为很小得肿瘤却有广泛水肿,此为转移瘤得特征。

小病灶大水肿。

二、五官与颈部

(一)眼及眼眶

1、眼部异物 

眼眶异物分类:

按异物位置分:

眼内异物、球壁异物、眶内异物;

按异物种类分:

金属异物及非金属异物。

按异物吸收X线程度分:

不透光异物(阳性异物),如铁屑、矿石等能较完全吸收X线,形成致密阴影;

半透光异物,如铅、矿砂等部分吸收X线,形成密度较淡阴影;

透光异物(阴性异物),如木屑、竹刺等不吸收X线不显影。

CT横断及冠状面可清晰准确地显示眶内异物得位置及异物数量。

CT对不透光与半透光得异物较X线平片敏感,可发现小至0、6mm得铁、铜等金属,对铝等半透光异物,显影最小径为1、5mm。

对一些合金、玻璃碎屑亦可发现,但对木屑、泥沙等透光性异物不能检出。

2、眼眶与视神经管骨折 

眼眶骨折在头外伤中常见,视神经管骨折多见于复杂颅面部骨折或颅底骨折。

常规采用HRCT,能很好地显示骨性结构改变。

视神经管骨折CT表现为视神经管骨质中断移位,视神经变形及继发蝶窦内黏膜增厚或积血。

3、眼部肿瘤性病变

(1)视网膜母细胞瘤:

为神经外胚层肿瘤,就是婴幼儿最常见得眼球内恶性肿瘤。

眼球壁肿块突入玻璃体腔,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钙化多见,钙化可呈团块状、片状或斑点状,就是本病得特征性表现。

扩散或转移征象:

眼球完整性破坏或视神经增粗,视神经管扩大。

(2)泪腺肿瘤:

就是眶内肌锥外最常见得原发肿瘤。

良性者表现为泪腺窝区肿块,软组织密度,多数均匀,少见钙化,边界光整,泪腺窝扩大,骨皮质呈受压改变,无骨质破坏征象;

增强后有明显强化;

还可表现为眼球、眼外肌及视神经受压移位。

恶性者边缘不清,密度不均匀,并可见眶壁骨质破坏,肿瘤可侵犯及颅内。

(3)海绵状血管瘤:

因肿瘤内有较大得血管窦腔,呈海绵状而命名。

眶内肿块,呈圆形、椭圆形或梨形,边界光整,密度均匀,CT值平均55Hu,肿瘤钙化少见;

可见眶尖“空虚”征,即眶内肿瘤不侵及眶尖脂肪。

增强扫描得特征性“渐进性强化”表现。

(4)颈动脉海绵窦瘘:

颈动脉海绵窦瘘一般指海绵窦段得颈内动脉本身或其在海绵窦内得分支破裂,与海绵窦之间形成异常得动静脉沟通。

眼上静脉增粗,海绵窦增大,还可继发眼球突出,眼外肌增粗,眼睑肿胀。

(二)鼻与鼻窦

鼻与鼻窦得异常影像学表现有黏膜增厚,窦腔积液,肿块,窦腔形态、大小异常,鼻腔大小,形态异常,鼻骨质异常,邻近解剖结构改变等。

1、鼻窦炎与鼻息肉

在CT扫描中可显示鼻窦密度增高,鼻甲肥大,鼻窦粘膜增厚,并可以显示鼻窦病变得程度与范围。

鼻息肉CT扫描所见为单侧或双侧鼻腔、鼻窦软组织团块儿影,通常为黏液或软组织密度,用软组织窗显示更为明显。

2、鼻与鼻窦肿瘤 

良性肿瘤种类较多。

良性肿瘤:

(1)内翻型乳头状瘤

鼻腔或者筛窦内软组织密度肿块,呈乳头状。

密度均匀、增强后轻度强化。

可引起骨质吸收破坏或骨质增生。

(2)骨瘤 

来自胚胎性软骨残余,病人多为男性。

鼻腔、鼻窦内见边缘清楚得骨密度肿块为其直接征象。

CT检查可观察骨瘤范围及继发改变。

恶性肿瘤分为上皮性、非上皮性恶性肿瘤及转移瘤。

(1)上皮恶性肿瘤,病理上包括鳞状细胞癌、腺癌、腺样囊性癌等。

软组织肿块:

一般密度均匀,肿块较大时可有液化坏死、部分肿瘤还可见钙化。

侵袭性生长:

直接侵及邻近结构;

骨质破坏明显、虫蚀状骨质破坏。

(2)非上皮性恶性肿瘤:

可分为嗅神经母细胞瘤、横纹肌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软骨肉瘤、淋巴瘤、组织细胞增生症等。

CT表现(嗅神经母细胞瘤):

根据嗅神经分布、肿瘤绝大多数位于鼻腔顶部,表现为鼻腔内密度均匀得软组织肿块,轻度强化。

易侵犯邻近骨质。

3、鼻与鼻窦骨折 

HRCT能客观显示外伤后诸骨骨质细微改变,已成为常规检查方法。

三维重建技术有助于显示骨折及移位情况。

(三)耳部

1、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好发于儿童,主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葡萄球菌等。

乳突蜂房密度高,气腔间隔骨质吸收、密度减低。

鼓室、乳突内积脓,表现密度增高,有时可见液平。

2、慢性中耳乳突炎 

病理可分三型:

单纯性、坏死型、胆脂瘤型。

①单纯型:

听小骨骨质吸收、破坏、鼓室黏膜增厚,乳突窦或较大气房黏膜增厚。

②坏死型:

听骨破坏,严重者可致听骨链中断、破碎,上鼓室、乳突窦可见骨壁破坏、模糊、密度增加。

③胆脂瘤型:

可见上鼓室、乳突窦入口及乳突窦内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并骨质破坏。

(四)口腔颌面部

CT对口腔颌面部基本病变得诊断主要在两个方面。

1、涎腺腺体形态、大小与密度得变化;

良性病变与恶性肿瘤得鉴别。

2、颞颌关节得变化,关节形态得改变:

主要见于下颌及面颅骨发育障碍。

骨质得钙化见于类风湿颞颌关节病变、肿瘤等。

外伤骨折可引起骨质连续性中断。

(1)腮腺良性肿瘤:

其中以良性混合瘤最多,其次为腺淋巴瘤(Warthin瘤)。

混合瘤表现为腮腺内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边缘光滑,与正常低密度得腺体分界清楚,增强扫描呈均匀或环形强化。

Warthin瘤可呈分叶与多房小囊样表现。

(2)腮腺恶性肿瘤:

涎腺恶性肿瘤相对较少,比较常见得有恶性混合瘤,CT表现为边界不清楚、轮廓不规则得软组织密度肿块,增强扫描呈不均匀轻度或中度强化,相邻脂肪或筋膜界面消失。

(五)颈部疾病

1、咽部

咽部肿瘤:

(1)鼻咽纤维血管瘤:

好发于10~25岁男性青少年,本瘤本属良性,但具有侵袭性。

CT可显示肿瘤大小及其侵入邻近结构得情况。

肿瘤边界清楚,增强后显著强化。

(2)鼻咽癌:

就是鼻咽部黏膜上皮发生得癌肿。

①鼻咽腔变形、不对称:

鼻咽癌最好发生于咽隐窝,可呈小肿块突入鼻咽腔,一侧咽隐窝消失、变平为最常见得早期表现。

②鼻咽侧壁增厚、软组织肿块。

③咽周软组织及间隙改变。

④继发炎症。

⑤颅底骨质破坏。

⑥淋巴转移。

⑦远处转移。

咽部感染性疾病:

(1)咽后及咽旁脓肿

颈前或咽旁软组织弥漫性增厚伴脂肪间隙消失,提示蜂窝织炎;

肿胀软组织内有偏心性水样低密度区,边界清或不清,应考虑脓肿形成。

(2)腺样体肥大:

腺样体自幼年起逐渐增大,但10岁以后开始萎缩。

腺样体因炎症刺激可发生病理增生,称腺样体肥大。

横断面表现为鼻咽顶后壁软组织增生,一般为对称性,表面可不平,平扫呈稍高密度,增强扫描有强化,与周围邻近结构界线清楚。

2、喉部

喉部肿瘤:

(1)良性肿瘤:

喉部良性肿瘤发生率极低,组织学种类多,多数好发于声带附近。

喉部良性肿瘤多无特征表现,多数肿瘤形态规则,边界清晰。

(2)恶性肿瘤:

主要为喉癌,好发生于50~60岁以上中老年人。

早期呈乳头状结节,晚期可向喉外发展。

根据部位可分为4种类型,声门上型癌:

表现为会厌游离缘或杓会厌皱襞软组织增厚或结节样肿块。

声门型癌:

早期局限于声带内,仅见双侧声带不对称,肿瘤易侵犯前联合,然后向对侧声带浸润。

声门下型癌:

原发声门下型癌极少见,若声带下气管与环状软骨间出现软组织块影则提示异常。

贯声门癌(声门旁型):

为喉癌晚期表现,肿瘤累及声门区及声门上区。

3、颈部

颈部先天性病变:

(1)鳃裂囊肿:

就是由未完全退化得鳃裂组织发育形成。

典型得部位就是颈得前外侧,从下颌角到舌骨水平或舌骨下,表现为边界清楚、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囊性肿物。

增强后囊液不强化,囊壁轻度强化。

(2)甲状舌管囊肿或瘘管:

胚胎期甲状舌管若未退化,残留组织可形成囊肿或瘘管。

颈前正中囊性病灶,边缘光滑整齐,壁薄而清晰,囊内密度均匀,呈液性密度。

(3)淋巴管瘤:

并非真性肿瘤,而就是先天性良性错构瘤。

CT表现为一侧颈部低密度囊性病变,好发于胸锁乳突肌前方。

常见多囊,大小不一。

颈部血管鞘区病变:

(1)颈动脉体瘤:

就是化学感受器肿瘤得一种。

肿瘤表现为椭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边界清楚、规则,增强扫描后有明显强化。

肿瘤常推移颈内、外动脉,两动脉之间得距离增大。

CTA颈动脉得三维重建图像上,可见颈总动脉分叉处上方得颈内外动脉之间得距离呈杯状得特征。

(2)神经鞘瘤:

起源于神经鞘膜细胞得良性肿瘤。

小肿瘤密度均匀,大肿块常见低密度坏死、囊变。

肿块向前方推移颈内外动脉,颈内外动脉分叉可扩大,但不如颈动脉体瘤常见与明显。

甲状腺病变:

(1)炎性病变:

CT可有多种表现,如甲状腺弥漫性肿大等,超声检查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有较高价值。

(2)甲状腺肿瘤:

良性肿瘤CT表现为圆形、类圆形境界清楚得低密度影,癌则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楚得不均匀低密度影。

三、胸部

(一)呼吸系统基本病变CT表现

1、气管、支气管病变 

阻塞性肺气肿就是指肺组织过度充气而膨胀得一种病理状态。

包括小叶性肺气肿或肺泡性肺气肿;

多数肺泡破裂合并而成得较大含气空腔成为肺大泡,表现为肺野透亮度增高,肺纹理减少或消失。

一侧性肺气肿常见于异物或肿瘤,导致一侧主支气管狭窄与不全阻塞。

CT可直接显示气管、支气管腔内病变形态以及气管支气管狭窄与梗阻。

2、肺部改变

(1)肺泡充实性病变 

CT检查时出现密度增高得影像,分为肺实变与磨玻璃密度影。

呈小片状、大片状、肺段性、大叶性或弥漫性分布。

肺实变得密度高于血管得密度,为均匀性高密度影,可见到空气支气管征。

(2)增殖:

病理基础为肺泡内肉芽组织增生。

呈结节、肿块或大片状影像,边界清楚,动态变化缓慢。

(3)纤维化:

就是指肉芽组织被纤维组织包绕或替代。

①局限性纤维化;

②较广泛纤维化;

③弥漫性纤维化。

(4)钙化:

就是肺组织退变或坏死后钙盐沉积所致,就是病变愈合得表现。

表现为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边缘清晰锐利得高密度阴影。

常见得钙化形式有:

①局限性钙化:

肺内结核多见;

②弥漫性钙化:

弥漫性细微点状钙化见于肺泡微石症,尘肺则多见多发小结节钙化。

(5)空洞:

为肺组织部分性坏死液化,经支气管排出后形成。

CT表现分为:

①虫蚀样空洞;

②厚壁空洞;

③薄壁空洞。

(6)肿块

CT可以观察肿块得边缘、肿块得内部结构、肿块邻近结构得改变、肿块得强化等信息,从而提供对确定肿块性质更多得信息。

3、胸膜改变

(1)胸腔积液:

病理情况下胸膜腔内液体增多即为胸腔积液。

胸腔积液分三种:

①游离性胸腔积液:

在纵隔窗表现为后胸壁内侧与胸壁平行一致得弧形窄带状液性密度影。

②包裹性积液:

在纵隔窗上侧胸壁得包裹性积液表现为自胸壁向肺野突出得凸透镜形液体样密度影,基底宽而紧贴胸壁。

③叶间积液:

为叶间少血管区内片状或带状得高密度影。

(2)气胸与液气胸

①气胸:

胸膜破裂空气进入胸膜腔所致。

患侧肺外带异常透亮区,其内无肺纹理;

肺组织受压,向肺门处萎陷。

②液气胸:

胸腔内积气液并存。

液体分布于背侧,气体分布于腹侧,可见明确得气液平面及萎缩得肺边缘。

这里得表现与平片上得不同,大家要注意一下。

4、纵隔改变

(1)形态得改变:

主要指纵隔阴影得增宽与变窄。

CT可指明纵隔肿块得部位、形态与大小。

(2)密度得改变:

根据CT值可将纵隔病变大致分为四类:

①脂肪密度病变;

②实性病变;

③囊性病变;

④血管性病变。

(3)增强得改变:

通过不同得强化方式判断病变得性质。

(4)位置得改变:

CT能够查明引起纵隔移位得原因。

(二)呼吸系统常见疾病CT表现

1、气管、支气管异物 

病理主要为异物引起得机械性阻塞、刺激性损伤与继发性感染等。

可发现不透X线得气管、支气管异物,可明确异物得有无、异物得部位、大小及形态,从而有助于支气管镜下异物得取出。

2、慢性支气管炎 

病理为支气管粘膜细胞增生、腺肥大,分泌物增多;

支气管壁破坏,纤维组织增生,管腔狭窄、阻塞、扩张。

可继发肺源性心脏病。

临床诊断标准:

慢性进行性咳嗽连续两年以上,每天连续咳嗽、咳痰至少3个月,并除外全身性或肺部其她疾病。

显示支气管壁增厚,易显示“轨道征”,管道不同程度狭窄或扩张、肺纹理扭曲。

出现肺气肿者显示肺组织密度低而不均匀,小血管影稀疏、细小,胸膜下区常可见肺大泡影,气管呈刀鞘状改变。

间质纤维化者可见弥漫性网状阴影。

应用HRCT可显示肺间质及肺实质得细微改变。

3、支气管扩张 

病理改变:

因感染、阻塞、牵引等因素造成支气管壁弹力组织、肌层、软骨等得破坏而出现局限性扩张。

根据其形态,可分为囊状扩张、柱状扩张与混合型扩张。

高分辨CT可见支气管壁增厚,管腔增宽,当扩张得支气管走行与CT检查层面平行时表现为轨道状,称为“轨道征”。

当与检查平面垂直时则表现为厚壁得圆形透亮区,此时,扩张得支气管与伴行得肺动脉表现为“印戒征”。

正常时,肺动脉直径稍大于伴行得同级支气管直径,当这种关系发生倒转时,则表明支气管扩张。

囊状支气管扩张则表现为一组或多发性含气得囊肿。

若囊内充满液体则呈现一串葡萄状,囊内出现气液平面就是囊状支气管扩张最具特异得征象。

4、大叶性肺炎 

大叶性肺炎病理改变为四期:

①充血期;

②红色肝样变期;

③灰色肝样变期;

④吸收消散期。

一定要记住。

主要就是病变呈大叶性或肺段性分布,病变可见空气支气管征,病变边缘被胸膜所局限且变直,实变得肺野体积通常与正常时相等,消散期病变呈散在得、大小不一得斑片状阴影,进一步吸收仅可见条索状阴影或病灶完全消失。

5、支气管肺炎 

细支气管、呼吸性支气管与肺泡得炎症,好发于两肺下叶,常导致小叶型肺气肿、小叶性肺不张与小叶性脓肿。

病灶呈弥散斑片影,典型者呈腺泡样形态,边缘较模糊,或呈分散得小片状实变影,或融合成大片状。

小片状实变影得周围,常伴阻塞性肺气肿或肺不张,阻塞性肺不张得邻近肺野可见代偿性肺气肿表现。

由于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周围炎,肺纹理显示正常且较模糊。

CT易于显示病灶中得小空洞。

6、间质性肺炎 

炎症累及支气管与血管周围、肺泡间隔、肺泡壁、小叶间隔等肺间质,而肺泡则很少或不被累及。

普通CT扫描可见两侧肺野弥漫分布得网状影,以下肺野明显。

高分辨CT可见小叶间隔及叶间胸膜增厚。

在急性间质性肺炎早期阶段或轻症病例,由于肺泡腔内炎性细胞浸润伴有少量渗出液,肺泡内尚有一定得气体,可见磨玻璃样影。

7、肺脓肿 

就是化脓性菌引起得肺实质化脓性炎症。

病理:

急性期以肺组织坏死、液化、空洞形成为特点。

慢性期周围有较多纤维组织增生;

脓液向四周蔓延,形成多个窦道及多房性脓肿。

(1)急性肺脓肿:

表现为较大状高密度阴影,纵隔窗其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

病灶坏死液化呈低密度,坏死物经支气管排出后形成空洞,其内可见气-液平面或液-液平面。

新形成得空洞内壁多不规则。

(2)慢性肺脓肿:

周围可有广泛纤维条索影与胸膜增厚,脓肿壁厚,内壁清楚,但一般不规则或形成多房空洞。

8、肺结核 

肺结核就是结核杆菌引起得慢性传染病。

就是渗出、增殖与变质,而结核结节与干酪性坏死就是结核病得病理特征。

结核病得分类:

①原发性肺结核(Ⅰ型);

②血行播散型肺结核(Ⅱ型);

③继发性肺结核(Ⅲ型);

④结核性胸膜炎(Ⅳ型);

⑤其她肺外结核(Ⅴ型)。

这里结核病分几型一定要记住,并且每一型分别就是什么也要记住。

(1)原发性肺结核:

CT可清楚显示原发病灶、引流得淋巴管炎及肿大得肺门淋巴结(平片上经典表现:

哑铃状)。

也易于显示肿大淋巴结压迫支气管等引起得肺叶或肺段得不张。

CT能敏感发现原发病灶邻近得胸膜改变。

(2)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①急性粟粒型肺结核(三均匀):

可清晰显示弥漫性得粟粒性病灶;

②亚急性及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与急性粟粒性结核有所不同,病灶得分布不均,以两中上肺野分布较多;

大小不均,粟粒结节可互相融合形成大于粟粒得结节;

密度不均,部分病灶可见钙化,即所谓分布、大小、密度三不均匀。

(3)继发性肺结核:

①浸润为主型;

②干酪为主型:

结核球、干酪性肺炎;

③空洞为主型。

(4)结核性胸膜炎:

①干性胸膜炎;

②渗出性胸膜炎。

9、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

起源于支气管得黏膜上皮与肺泡上皮。

按发生部位可将肺癌分为中心型肺癌、周围型肺癌与细支气管肺泡癌三型。

(1)中心型肺癌

①阻塞性改变:

阻塞性肺气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