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初三化学化学综合题一解题方法和技巧及练习题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17717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9.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初三化学化学综合题一解题方法和技巧及练习题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化学初三化学化学综合题一解题方法和技巧及练习题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化学初三化学化学综合题一解题方法和技巧及练习题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化学初三化学化学综合题一解题方法和技巧及练习题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化学初三化学化学综合题一解题方法和技巧及练习题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化学初三化学化学综合题一解题方法和技巧及练习题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化学初三化学化学综合题一解题方法和技巧及练习题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化学初三化学化学综合题一解题方法和技巧及练习题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化学初三化学化学综合题一解题方法和技巧及练习题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化学初三化学化学综合题一解题方法和技巧及练习题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化学初三化学化学综合题一解题方法和技巧及练习题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化学初三化学化学综合题一解题方法和技巧及练习题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化学初三化学化学综合题一解题方法和技巧及练习题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化学初三化学化学综合题一解题方法和技巧及练习题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化学初三化学化学综合题一解题方法和技巧及练习题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化学初三化学化学综合题一解题方法和技巧及练习题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化学初三化学化学综合题一解题方法和技巧及练习题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初三化学化学综合题一解题方法和技巧及练习题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化学初三化学化学综合题一解题方法和技巧及练习题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初三化学化学综合题一解题方法和技巧及练习题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化学初三化学化学综合题一解题方法和技巧及练习题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装置B中盛放的液体是_____。

(2)装置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3)步骤III中,停止加热前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

(4)该样品中碳酸氢铵的质量分数的表达式为_______(用m1、m2的代数式表示)。

【答案】氮肥浓硫酸(浓H2SO4)CO2+2NaOH=Na2CO3+H2O打开弹簧夹通氮气

(1)根据碳酸氢铵含有氮元素解答;

根据NH3能被酸溶液吸收及浓硫酸有吸水性解答;

(2)根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解答;

(3)根据必须将反应生成的气体全部通入到B、C装置且防止干扰实验解答;

(4)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解答。

(1)NH4HCO3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

装置B中盛放的液体是浓硫酸(浓H2SO4);

(2)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

(3)步骤III中,停止加热前应进行的操作是打开弹簧夹通氮气;

(4)设样品中碳酸氢铵的质量为x。

NH4HCO3

NH3↑+H2O↑+CO2↑

7944

xm2

x=

样品中碳酸氢铵的质量分数为

×

100%=

100%或

%。

3.金属是人类生活中的常用的材料。

(1)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________。

(填“元素符号”)

(2)铁钉在初中化学实验中多次出现,下图展示了光亮铁钉的一系列变化。

(ⅰ)变化②中,铁钉主要与空气中的_______发生反应。

(ⅱ)变化③中除去铁锈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ⅲ)如果用a、b分别代表光亮的铁钉和无锈铁钉,则它们的质量关系_______。

A.a<

bB.a>

bC.a=bD.无法比较

(3)为探究锌、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以及它们和氢元素的位置关系,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你认为不需要进行的实验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将铁粉放入硫酸锌溶液B.将铁粉放入稀硫酸C.将铁粉放入硫酸铜溶液D.将铜片放入稀硫酸

(4)该同学查阅资料得知,铜锈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他以铜锈为原料设计并完成如下实验(杂质不与稀硫酸反应,且不含铜元素。

图中部分物质略去)。

①无色气体A是____,溶液C中所含的阳离子是______,固体D中含有的物质是______。

②在蓝色溶液B中加入铁粉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③已知铜锈样品的质量10g,固体F的质量是3.2g,则铜锈中含Cu2(OH)2CO3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

【答案】Al水和氧气6HCl+Fe2O3=2FeCl3+3H2OBC二氧化碳Fe2+铁、铜Fe+CuSO4=Cu+FeSO455.5%

(1)地壳中元素的含量用质量分数表达,由多到少的顺序是氧、硅、铝、铁、钙、……。

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铁生锈是铁与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方程式为:

Fe2O3+6HCl=2FeCl3+3H2O;

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所以铁锈的质量等于反应前铁的质量与反应的氧气、水的质量和,所以锈蚀后的铁钉的质量大于原铁钉的质量;

(3)金属活动顺序表: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氢前边的金属能和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的活动性越强。

位置靠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A.将铁粉放入硫酸锌溶液中,不反应,证明铁在锌后;

B.将铁粉放入稀硫酸中,发生反应生成氢气,证明铁在氢前;

C.将铁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发生反应,溶液由蓝色变成绿色,铁的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证明铁在铜前;

D.将铜片放入稀硫酸中,不反应证明铜在氢后,由ABD三组实验即可证明锌>

铁>

氢>

铜,所以C实验不需要进行;

(4)碱式碳酸铜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水、二氧化碳,氯化铜溶液是蓝色的,所以①A为二氧化碳,B为氯化铜;

铁和氯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氯化亚铁,所以溶液C中一定有亚铁离子;

固体D中含有的物质是铜;

②在氯化铜溶液中加入铁粉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Cl2==FeCl2+Cu③设Cu2(OH)2CO3的质量分数为X,固体F是铜,即生成的铜的质量是3.2g,10g×

(128÷

228×

100%)=3.2g,X=55.5%.

4.中兴缺“芯”事件震惊国国人。

芯片是电脑、智能家庭等的核心部件,芯片的主要成分是纯度极高的硅,其运算速率与硅的纯度有关。

2018年5月23日至25日,第九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在哈尔滨拉开帷幕,中海达,华大北斗等一批国内全业先后发布了自主研发的北斗芯片产品。

(1)硅与金刚石结构相似,则构成硅的粒子是______

填“分子”或“原子”或“离子”

(2)已知硅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

则图2中四种粒子与硅的化学性质相似的是______

填序号

(3)自然界中的硅元素主要以二氧化硅的形式存在,请写出二氧化硅的化学式______。

(4)高纯硅的制备以石英砂

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为原料,生产过程示意图如图:

①上述四个步骤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

②该生产过程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______

写化学式

(5)写出步骤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

【答案】硅原子②SiO2步骤3HClSiHCl3+H2

Si+3HCl置换反应

(1)非金属固态单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所以构成硅的粒子是硅原子;

(2)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与硅的化学性质相似的是②;

(3)氧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2价,二氧化硅的化学式为:

SiO2;

(4)物理变化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上述四个步骤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步骤3,SiHCl_3和氢气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硅和氯化氢,化学方程式为:

SiHCl3+H2

Si+3HCl.氯化氢循环使用;

(5)SiHCl_3和氢气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硅和氯化氢,化学方程式为:

SiHCl3+H2

Si+3HCl,属于置换反应。

5.室温为25℃时,某小组用无水氯化铜粉末制备氯化铜大晶体,制备过程如下:

步骤I:

查阅资料,得到氯化铜溶解度数据如下

温度(℃)

20

25

40

50

60

80

溶解度(g)

69.2

74.5

76.4

81.8

85.5

89.4

98.0

步骤Ⅱ:

配制少量CuCl2热饱和溶液,冷却结晶,得到晶种。

步骤Ⅲ:

把晶种悬挂在新配制的CuCl2热饱和溶液中,室温下静置数天,形成大晶体。

步骤Ⅳ:

取出大晶体,处理剩余的溶液(母液)。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用20mL蒸馏水(密度约为1g/mL)配制50℃的氯化铜饱和溶液。

①计算需称取CuCl2的质量是_______g。

②将称取的CuCl2固体和20mL水倒入烧杯中,_______________(填操作名称),直至固体完全溶解。

(2)母液中Cu2+属于重金属离子,随意排放将导致环境污染。

下列方法可用于母液处理的是__________。

A.收集母液于敞口容器中,用报纸包住容器口,待水分自然蒸干后保存所得固体

B.向母液中加入适量AgNO3,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渣干燥保存,滤液倒入下水道

C.向母液中加入适量NaOH,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渣干燥保存,滤液倒入下水道

(3)若用铁粉置换出母液中的铜,100g母液需要铁粉的质量至少是_____________g(只列计算式,已知CuCl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35)。

【答案】17.1搅拌AC

(1)①溶解度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由表格中数据可知,50℃时,氯化铜的溶解度为85.5g,用20mL蒸馏水(密度约为1g/mL)配制50℃的氯化铜饱和溶液,需称取CuCl2的质量是17.1g;

②将称取的CuCl2固体和20mL水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直至固体完全溶解;

(2)A.由题中信息可知,氯化铜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可用蒸发结晶法提纯。

收集母液于敞口容器中,用报纸包住容器口,防止落入其他物质,引入杂质,待水分自然蒸干(蒸发结晶)后保存所得固体,则不会有含铜离子的液体排放,不会导致污染,正确;

B.向母液中加入适量AgNO3,充分反应后生成的沉淀是氯化银,过滤,滤渣干燥保存,滤液中仍然有铜离子,倒入下水道,仍会导致污染;

C.向母液中加入适量NaOH,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渣干燥保存,滤液中只有氯化钠,没有铜离子,倒入下水道,不会因重金属导致污染;

(3)由题中信息可知,25℃时氯化铜的溶解度为76.4g,100g母液中含有氯化铜的质量为x,76.4g/176.4g=x/100gx=100g×

76.4g÷

176.4g;

若用铁粉置换出母液中的铜,设100g母液需要铁粉的质量至少是y,

CuCl2+Fe=FeCl2+Cu

13556

y135/

=56/y

6.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标有①的仪器名称是______。

(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______(填字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其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______。

(3)实验室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用E装置收集氢气,气体应从______(填“a”或“b”)端通入。

(4)小强和小明两位同学对黄色的FeCl3溶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查阅资料获得如下信息:

①FeCl3能与Cu、Fe、Al等金属反应生成FeCl2,如2FeCl3+Cu=2FeCl2+CuCl2;

②FeCl3溶液能使无色的苯酚溶液变成紫色。

(提出问题)①FeCl3溶液与金属铝反应有哪些现象?

②FeCl3溶液中的哪些粒子使苯酚溶液变成紫色?

(实验探究)取适量FeCl3溶液于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

(思考与交流)

①实验前,铝箔表面需要进行打磨处理,其目的是______。

②FeCl3溶液的pH______7(填“>”、“<”或“=”)。

③溶液由黄色变成浅绿色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

④D中无色溶液的溶质是______(填化学式)。

⑤经分析,小强同学认为是Fe3+使苯酚溶液变成紫色,但小明同学认为若要得出此结论还需补做如下实验:

在苯酚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观察溶液是否变成紫色。

小明的理由是______。

【答案】试管AD2KClO3

2KCl+3O2↑催化作用Zn+H2SO4=ZnSO4+H2↑b除去表面的氧化铝薄膜<3FeCl3+2Al=2AlCl3+3FeCl2AlCl3因为FeCl3溶液含有HCl

(1)①是试管。

(2)加热固体制取气体,选择发生装置A,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故选AD。

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ClO3

2KCl+3O2↑,反应中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

(3)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

用E装置收集氢气,由于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进入以后占据上方空间,空气则被赶到下方空间而易从a端排出,故氢气从b端通入。

(4)[思考与交流]①铝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实验前,铝箔表面需要进行打磨处理,其目的是除去表面的氧化铝薄膜。

氯化铁溶液中加入铝箔,铝箔表面产生大量气泡,该气体是氢气,说明FeCl3溶液的pH<

7。

③铁离子形成的溶液是黄色,亚铁离子形成的溶液是浅绿色,发生的反应是:

3FeCl3+2Al=2AlCl3+3FeCl2④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铝位于铁的前面,能将氯化亚铁溶液中的铁置换出来,3FeCl2+2Al=2AlCl3+3Fe,氯化铝溶液是无色的,D中无色溶液的溶质是AlCl3。

⑤FeCl3溶液显酸性,能使苯酚溶液变成紫色,在苯酚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如果苯酚溶液不变色,则说明是Fe3+使苯酚溶液变成紫色。

【点睛】

要顺利解答此题,就要知道如何选择装置,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根据气体的溶解性与密度选择收集装置。

熟知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根据反应现象判断出金属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的位置。

7.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溶解度相同的物质是_____。

(2)若保持溶液质量不变,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液的方法是_____。

(3)t2℃时,把50gA放入50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_____(填最简整数比)。

(4)将t2℃时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度温至t1℃时所得溶液中溶剂质量由大到小顺序为_____。

【答案】A、C降低温度1:

3C、B、A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

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溶解度相同的物质是A、C;

(2)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所以若保持溶液质量不变,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液的方法是:

降低温度;

(3)t2℃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所以把50gA放入50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25g:

75g=1:

3;

(4)t2℃时,A物质的溶解度最大,C物质的溶解度最小,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A中的溶剂最少,C中的溶剂最多,所以将t2℃时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度温至t1℃时,溶剂质量不变,所得溶液中溶剂质量由大到小顺序为C、B、A。

8.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制取气体,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

(2)实验室制取氧气时,选用的收集装置是_____(填字母序号)。

若改用下图装置收集氧气,则气体应从_____进(填“a”或“b”)。

(3)小明取一定浓度的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取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未见变浑浊。

为探究其原因,进行了如下过程:

(作出猜想)A.石灰水已经完全变质;

B.气体中有挥发出来的HCl气体。

(实验探究)

①取少量石灰水于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观察到溶液变红色。

于是排除了猜想A,你认为排除猜想A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

②小明想探究所得气体中是否有挥发出来的HCl气体,设计如下实验。

请你帮他完成实验,填写以下表格:

_________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气体中有HCl

(查阅资料)

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发生反应:

Na2CO3+CO2+H2O=2NaHCO3

(拓展延伸)

如果用上述原料制得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为_____(填字母)。

【答案】酒精灯CbCaCO3+2HCl=CaCl2+CO2↑+H2O酚酞试液变红,说明溶液中存在碱性物质Ca(OH)2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AgNO3溶液中

产生白色沉淀

BHEC

(2)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难溶于水,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故选C装置;

右图装置是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由于水只能从a端排水,故氧气从b端通入;

(3)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是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CaCO3+2HCl=CaCl2+CO2↑+H2O;

【实验探究】

①酚酞试液变红,说明溶液呈碱性,即含有氢氧化钙,若氢氧化钙完全变质了,那么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是碳酸钙沉淀和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

②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的盐酸,要证明含有盐酸,即证明含有氯离子,那么可将气体通入硝酸银溶液中,若产生了白色沉淀,则证明含有氯化氢气体;

【拓展延伸】

要得到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那么要先把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汽除去,其中氯化氢气体可用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除去,水蒸汽可用浓硫酸除去,故顺序是BHEC。

考点:

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9.“鱼浮灵”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xNa2CO3•yH2O2),俗称固体双氧水。

兴趣小组对其进行以下探究:

[性质探究]

(1)取少量“鱼浮灵”于试管中加水,有持续细小气泡缓慢放出;

向试管中加入少量MnO2粉末,产生大量气泡。

将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木条,说明有O2生成。

(2)取实验

(1)中上层清液,测得溶液PH>7;

向溶液中滴加足量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

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出现浑浊现象,说明有生成。

结论:

过碳酸钠具有Na2CO3和H2O2的双重化学性质。

[工业制备]

(3)稳定剂的作用是;

稳定剂中MgCl2和Na2SiO3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一种难溶物将过碳酸钠粒子包裹住,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浊液中加入异丙醇的作用是。

(5)操作Ⅱ中洗涤晶体的试剂最好选用(填字母)。

A.饱和NaCl溶液B水C异丙醇D稀盐酸

(6)根据下表数据,你认为上述制备反应的最佳温度范围是℃。

温度范围/℃

5~10

10~15

15~20

20~25

活性氧含量/%

13.94

14.02

15.05

14.46

“鱼浮灵”的产率/%

85.49

85.78

88.38

83.01

注:

活性氧含量是指产品中能转化为O2的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组成测定]利用下图装置进行产品中活性氧含量测定和过碳酸钠(xNa2CO3•yH2O2)组成的测定(杂质对测定无影响)。

查阅资料:

①“鱼浮灵”中活性氧含量≥13.0%是一等品,≥10.5%是合格品。

②过碳酸钠能与酸反应放出CO2和O2。

(7)实验前先缓慢通N2一段时间,加热铜网至红热后,再缓慢滴入过量稀硫酸,直至A中样品完全反应;

继续缓慢通N2,其目的是。

(8)若先滴入稀硫酸,后加热铜网,会导致x:

y的值(填“偏大”或“偏小”)。

(9)装置B的作用是(填序号)

①除去气体中的水蒸气②便于观察和控制气流速度

(10)实验测得C装置中铜网增重1.2g,D装置增重2.2g。

该产品中活性氧含量为%;

属于(填“一等品”或“合格品”);

x:

y=。

【答案】⑴复燃;

⑵CO2(或二氧化碳);

⑶防止H2O2分解(或防止过碳酸钠分解),MgCl2+Na2SiO3=MgSiO3↓+2NaCl;

⑷降低过碳酸钠的溶解度(或减少过碳酸钠的溶解或提高产率等);

⑸C;

⑹15~20;

⑺使残留在装置中的气体全部被吸收;

⑻偏大;

⑼①②;

⑽12;

合格品;

2:

3

试题分析:

(1)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⑵二氧化碳能使带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此反应可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⑶实验中加入稳定剂的作用是为防止过碳酸钠分解而失效;

稳定剂中的氯化镁与硅酸钠反应能生成氯化钠和难溶的硅酸镁,覆盖在过碳酸钠表面起保护作用。

⑷浊液中加入异丙醇的作用是降低过碳酸钠在溶液中的溶解度以提高产率;

⑸因过碳酸钠不溶于异丙醇,所以洗涤晶体最好选用异丙醇;

⑹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在15℃~20℃时,活性氧含量最高,鱼浮灵产率最高,所以最好在该温度范围内制备鱼浮灵。

⑺实验前通氮气是为了除去装置内的空气,以防测定值偏高;

实验后还要继续通氮气是为了使残留在装置中的气体全部被吸收;

⑻若先滴入稀硫酸,后加热铜网,将使部分氧气散逸,计算时过氧化氢相对含量偏小,碳酸钠相对含量偏大,导致x:

y的值偏大;

⑼装置B的作用是干燥气体,防止水分进入D装置使测定值偏大;

同时便于观察和控制气流速度以使反应充分进行;

⑽C装置中铜网增重1.2g,则说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1.2g,氧气质量占样品的百分数(活性氧含量)为12%大于10.5%而小于13%,属于合格品;

由氧气质量可计算过氧化氢质量为2.55g;

D装置增重2.2g说明生成二氧化碳2.2g,计算反应的碳酸钠质量为5.3g,则可得:

106x:

34y=5.3g:

2.55g解得x:

y=2:

3

实验探究、基本计算

10.

(1)在H、C、O、Na、Fe、Cl几种元素中,选择适当元素组成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将其化学式填在下面相应横线上.

①遇到干旱时节,可用于人工降雨的干冰___;

②厨房中常备,可用作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