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1808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3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7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7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7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7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7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7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7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7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7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7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7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7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7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7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

下,该国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环境人口容量取决于数量最少的

⑷中国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已基本实现从传统型向现代⑹自然环境

资源数量。

型的转变。

⑴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正相关);

⑵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⑶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

⑷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负相关);

(5)经

★影响因素

一、人口的迁移

济发达程度(正相关);

(6)人口受教育水平(正相关)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人口机械增长)

2.3.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人口迁移分类(课本P8~9图1.8)

二、地球上适合养多少人(课本P13)

人口迁移分类特点方向

合理人口容量

国际

人口

迁移

19世纪前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二战后

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

由于殖民扩张,人口从欧洲迁往美

洲和大洋洲

⑴欧洲经济发展快,变为人口迁入

地⑵拉丁美洲人口迁往美国、加拿

大和西欧⑶西亚由于石油开采,招

意义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

一个国家和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

会发展战略

世界:

发展中国家要尽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

募大批外籍工人

实现的措施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后质量的平等权利

国内

20世纪80年

代中期前

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

籍管理制度,多是有计划、有组织

的人口迁移,规模小频率低

由东部地区向西北和东北地区迁移

各国、各地区:

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

★三、P14活动

1.我国环境人口容量评估依据是耕地资源,因为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料。

迁移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人口迁移以由内地向沿海迁移;

由农村向城市、

2.我国人口与耕地资源,人口与水资源关系特别紧张.

代中期后自发迁移为主,规模大频率高工矿区迁移;

3.改善我国人口与环境问题必须贯彻执行的基本国策是:

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地,切实保护耕地.

★主要因素(课本P10~11)其他因素

4.结合我国人口增长的情况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现实,分析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

⑴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等)

⑴我国资源种类和总量丰富,但人均少,利用水平和开发技术低,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资源相对短缺;

⑵社会经济环境(包括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

⑵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基本进入现代型,但人口基数大,年净增人口数量大

等)的变化。

其中经济因素起重要作用政策

⑶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

⑶个人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1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1.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城市相距较远.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一、城市形态(补充)

3.城市服务范围六边形嵌套模式可以用来指导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的布局.(意义)

城市形态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第三节城市化

影响因素

平原地形,用地规

整,形态集中

地形限制、河流阻隔或规划

控制

沿交通线分布,受地形限制或沿河

分布

一、什么是城市化(课本P31~32图2.16,2.17)

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交表现②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③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举例成都、合肥、华盛顿汇处,又是丘陵山区)、浦东兰州、洛阳、西宁、宜昌

新区★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动农村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

自然灾害;

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2.利用类型:

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

力城市拉力就业机会多;

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

文化设施齐全;

交通便利

3.集聚效应:

(课本P18)理解

★3.常见功能区:

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界限,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课本P19~20)

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变化;

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

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功能区形态特征区位选择原因★★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商业区点状、条状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

路口

交通便捷、市场广阔

3.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和特点(课本P33图2.19)

城市化的发展阶段水平发展速度问题

工业区集聚成片城市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土

高级住城市外缘地势高的地方,靠近

减少对城区的污染,保护

环境;

交通便利;

地租低

环境优美;

文化氛围浓,

初期阶段(开始城市化)水平低慢土地利用方式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

市区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

加速阶段(郊区城市化)水平较高推进很快

问题

地利用方式;

建筑质量

宅区

低级住

水源,与文化区相联系

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

工业区相联系

工业区一般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或最

小风频的上风向

人口素质高

便于工人上下班;

收入

低,文化教育程度低

住宅区

自然因素

上出现高、低级住宅区

的分化,背向发展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

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式(参看课本P22图2.6)

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课本P23图2.7,2.8)

风向(单一、对吹、不定)

河流(上游、下游)工业区一般布局在河流的下游

后期阶段(逆城市化)水平高趋缓甚至停滞市中心空洞化

4.逆城市化

发生空间西欧、北美、日本等发达国家

原因

大城市中心区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

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交通的发展;

人们对

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

表现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

5.世界城市化的地区差异(课本P32图2.18)

国家

起步

时间

目前

速度

城市化

水平

所处

阶段

城市化与

经济发展

产生差异的原因新的趋势

环境效益

因素

经济因素

(主要因

素)

①居民点可以和无污染、规模小,但劳动力需求多的工厂企业交错分布;

②对环境有轻度污染的工矿企业应当与居民点有一点距离;

③对环境有严重污染的工矿企业应远离居民区,并建设防护隔离带

地租(①地租高低决定于交通便捷程影响:

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地租次

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②付租能力高的道路相交处形成商业区;

在地租较高

由高到低依次是商业区、住宅区、工的道路两侧形成住宅区;

在地租较低的其

业区)他地方形成工业区

发达

资本主义发展早,农业现代化水平高,大

早趋缓高后期相适应

批农业劳动者向城市迁移

发展中

初期、

加速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

人口增长过快,农村

劳动力剩余

晚快较低

不相适应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本P36图2.24)

有利影响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逆城市化

畸形城市化

其他因素

社会因素:

收入、知名度、种族和宗教

历史因素:

早期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

不利影响使生物多样性减少;

影响水质、水量,水循环;

影响土壤质量;

影响大气水热状况

5.城市环境问题(课本P37图2.25)

类型污染来源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课本P25~26)

大气污染①城市居民燃烧煤炭排出的烟尘;

②工矿企业排放的烟尘;

③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等级划分标准及类型按人口规模划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城市服务范围

城市本身、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不固定、无明确界

限)

噪音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活动

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生产、建筑垃圾、生活垃圾

★城市等级和服务种类、服

务范围、城市数目的关系

城市等级越高,服务种类越多,服务范围越大,城市数目越少

6.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课本P38)

(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污染;

(2)使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影响城市等级的因素地理位置(课本P27案例2)、资源、交通、人口、行政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课本P27~29图2.12,2.13)

2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季风水田农业(课本P47~48图3.11)

一、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2.农业区位的含义:

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二是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亚洲季风区(包括东亚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

东南亚、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区);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

3.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

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

★★3.农业区位因素(课本P42图3.3)

①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②河流中下游平原、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

③土壤肥沃(水稻土);

④水源充足便于灌溉

区位因素影响

气候水热条件影响农作物的种类分布、耕作制度、生长发育和产量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发展种植业;

坡度大于25°

的山地不适宜发展种植业,

地形

适宜发展畜牧业和林果业,利于水土保持

土壤不同的土壤适宜不同的农作物生长,如东南丘陵酸性红壤适宜种植茶树

水源对半干旱、干旱地区的绿洲农业、灌溉农业来说,是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也是限制因素

①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②人口稠密,对粮食的需求量大;

③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④人们喜

社会因素

食稻米

生产特点原因发展措施

小农经营家庭经营,人多地少适度规模经营

单产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单产高;

人多地少,自给为主控制人口数量,增强商品意识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人多地少,凭传统经验耕作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

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水利工程量大季风气候区,水旱灾害频繁政府大力投资水利工程建设

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运输条件,要布局在交通便利的地方★★二、商品谷物农业(课本P49~50图3.14,3.15)

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要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发展农业

机械(工

业基础)

提高劳动生产率,地广人稀的地区发展商品农业以机械化为主

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

①培育良种可以扩大农业区位选择的范围:

小麦可在海拔4000米种植;

双季稻向北推广

科技到江淮平原;

②农业科技可提高农业生产率;

③改变农业生产方式:

玻璃温室、塑料大棚、

无土栽培。

生活习惯

历史因素

影响农业地域类型及其结构的转变

概况美国中部平原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优势

⑴主要作物:

小麦(春、冬)、玉米

⑵基本特征: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专

业化和区域化水平高

⑴自然条件:

①中央大平原地形平坦开阔;

②黑钙土广

布,土壤深厚肥沃;

③五大湖、密西西比河提供了充足

的水源;

④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和,降水丰富

⑵社会经济条件:

发达的内河航运、铁路和公路运输,

⑶经营模式及分布:

①家庭经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阿根廷、乌克兰、俄罗斯

②国营——中国的东北、西北

②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大;

③发达的工

业基础,提供机械、电力、化肥、农药;

④农业科技

水平高;

⑤进入20世纪,世界人口猛增,国际市场广

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

①市场需求变化使城市周围农业生产重点转为乳畜业和园艺业;

②借鉴:

兴修水利、休耕和轮作、农业科技研究、政策(免费推广)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农产品市场范围扩大;

③政策(价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大牧场放牧业(课本P51~52图3.16)格、补贴、资金、技术);

④科技对自然因素的改造和良种的培育;

⑤劳动力(数量、价

格、素质)分布美国和阿根廷牧牛为主,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养羊为主

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的改造:

①玻璃温室、塑料大棚改造温度条件;

②东南丘陵、黄土高原、云贵高基础条件大面积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植被稀疏,适宜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的变化原地形坡度大,修筑梯田改造地形条件;

③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兴修水利工程改造水分条

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件;

④三江平原沼泽地过湿,通过挖渠排水改造水分条件;

⑤沿海滩涂土壤含盐度高,通

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排盐,改造土壤。

阿根廷潘帕

区位

优势

自然因素: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场优良)

社会经济因素:

①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为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

②距海港近,交通

便利(便于商品性经营)

4.农业地域的概念:

在一定地域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

斯草原大牧①围栏放牧,划区轮牧(合理利用草场)①合理利用草场,保护草场生态

的农业生产地区。

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具有相同特征。

场放牧业②开辟水源(保障人畜饮水和牧草生长)借②③开辟水源,建立“草、水、林、机”

★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课本P45~46图3.9)

分布区域生产结构经营方式

(密集的商

品牧牛业)

措施

③种植饲料(弥补天然牧草不足)

④改善交通运输条件(铁路的贯通、海上冷冻

配套的人工草场,提高草场载畜量

④发展交通事业,研究畜产品冷藏,保

澳大利亚西南部、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小麦—牧羊为主家庭经营船的发明)义鲜技术,扩大市场

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⑤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的研究⑤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良种牲畜

自然条件:

①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降水较多;

②地势平坦开阔;

③土壤肥沃;

④灌溉条件较好

★★二、乳畜业(课本P52~54图3.20,3.21)

区位社会经济条件:

①地广人稀;

②市场广阔;

③机械化水平高;

④科技水平高,牧草和畜种优良;

生产对象奶牛产品牛奶及其制品农场规模以中小型为主

优势⑤交通便利;

⑥政策扶持;

⑦传统的生产、生活习惯分布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优点

①土地交替使用,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农业生产系统;

②生产交替进行,农民可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事活动;

布局原则

①以生产牛奶为主的乳畜业分布在大城市附近(需求量大,不耐储藏)

②乳制品加工业可以分布在离城市较远的地方(高速交通,冷藏保鲜技术)

③根据市场决定生产比率,农业生产有很大的灵活性,市场适应性强

注意课本P42~43:

立体农业、城郊农业(地价高低、单位面积产值、生产需水量、产品对运输的迫切性)、地中海

农业、基塘农业

西欧

乳畜业

①(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凉潮湿,利于牧草生长;

②(西欧平原)地形平

坦,利于饲草和饲料种植

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饮食习惯,市场广阔

特点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课本P62~63)

★★一、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1.工业联系

⑴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工厂之间存在产品与原料(投入-产出)的联系

4.工业生产过程(课本P58图4.1)

投入要素

土地、水源

劳动力、动力、原料、市场、交通、科技、政策、资金

⑵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或廉价劳动力

5.工业集聚:

产出①工业产品②工业三废:

废水、废气、废渣

作用(优势、意义)集聚位置(例)工业集聚的弊

①加强信息交流与技术协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运量大的工业在港口和铁造成能源、原材料供应紧张,

从经济效益看,工厂应当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

区位选择原则

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路枢纽附近集聚;

耗电量大用地、用水、劳动力价格上

得最高利润。

和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的工业在大型水电站或火涨,运输量大,加剧地区的

5.不同类型工业部门的区位选择原则(课本P58图4.2)

②共同利用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电站附近集聚。

环境污染

★工业类型★工业特点部门举例★区位选择原则

原料导向型工业

原料不便长途运输

或运输成本较高

甜菜或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

厂、水果罐头厂

接近原料地

6.工业地域

⑴工业地域形成原因:

工业集聚

市场导向型工业

产品不便长途运输

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

工厂

接近消费市场

⑵工业地域按形成分类

类型特点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以生产工序的工业联系为基础

动力导向型工业需消耗大量能源炼铝厂接近火电厂或水电厂

劳动力导向型工业需投入大量劳动力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

制鞋

接近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

因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而集聚在一起,存在空间利用上的联系,也可能有生产工

序上的联系

⑶工业地域按性质分类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技术导向型工业技术要求高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

类型特点举例

地区

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面积小,发育程度低糕点厂、糖果厂、面粉厂二、工业区位选择(课本P59~60)

钢铁工业——鞍山、攀枝花、马鞍山、匹兹堡(美)

4.工业区位因素及其作用的变化

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面积大,发育程度高石油化工——大庆、克拉玛依、阿伯丁(英)

变化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机械制造——汽车城湖北十堰、底特律

★区位因素①原料、燃料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

②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

③沿海港口、

★二、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课本P63~64)作用变化的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对工厂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④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对工业区位的

6.工业分散

表现影响越来越突出;

⑤劳动力数量的影响减小,其素质的影响力在逐渐加强

形成表现优势★2.案例分析——钢铁工业区位变化

中国(课本P59案例一)

世界(课本阅读)P60

鞍钢:

接近原料和燃料地,是原料导向型

宝钢:

接近市场,交通便利,科技发达,是市场导向型

19世纪:

以煤炭资源为主导因素,为燃料导向型

20世界初:

接近铁矿布局,为原料导向型

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区位优势,

一些有相互协作关系的工厂之间并

不要求集聚,有些生产企业所需要的

零部件也不可能在同一地区生产

①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的复杂产

品生产厂,与其零部件生产厂可以分散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