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课时训练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18104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课时训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课时训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课时训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课时训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课时训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课时训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课时训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课时训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课时训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课时训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课时训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课时训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课时训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课时训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课时训练Word文档格式.docx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课时训练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课时训练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课时训练Word文档格式.docx

第3题,本题考查外力作用、水循环等。

通过山地与山前平原分布的位置、地表水流向及指向标可知,该地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A项错误;

山前平原受外力沉积作用明显,B项错误;

洪积扇面积差异取决于地形、岩石性质、植被覆盖程度等,C项错误;

渠水不易下渗,主要通过蒸发、径流等环节参与水循环,D项正确。

答案 2.C 3.D

(2014·

江苏地理,7~8)下图为某向斜山地形地质示意图。

读图,回答4~5题。

4.与M点的地形—地层关系相符的是(  )

5.与沿XY线相符的剖面图是(  )

解析 第4题,由题目可知该地为向斜山,岩层向下弯曲,由图示可知M地左侧为山,因此左侧向下,故B项正确。

A项岩层没有弯曲,错误。

C、D均是右侧向下弯曲,错误。

第5题,本题难度较大,需要依靠空间想象能力建立空间三维模型,如下图所示:

该地岩层弯曲方向如图所示,XY一线同一岩层海拔相同,岩层是水平的。

答案 4.B 5.A

(2013·

海南地理,1~2)下图为某半岛地形图。

读图,完成6~7题。

6.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  )

A.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B.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C.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D.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7.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来源于(  )

A.地热能B.风能

C.水能D.太阳能

解析 第6题,考查板块运动学说;

区域定位。

根据图中的经纬度排列判断:

图中的纬度为北纬,经度为东经。

所以图示半岛位于北太平洋,为勘察加半岛。

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板块边界地壳活动频繁,该半岛位于太平洋板块的边界,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属于消亡边界,板块之间相互挤压。

所以本题选择D项。

第7题,该岛位于板块边界,地壳活动频繁,所以地热能资源丰富。

解答本题还可以从题目中获取信息,图中多火山,地热资源丰富。

可以联系冰岛的电能主要来自于地热能解答本题。

所以本题选择A项。

答案 6.D 7.A

下图为我国某地地质、地形剖面图,图中1、2、3、4、5为地层编号,并表示地层年代由老到新。

据图完成8~9题。

8.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地地貌主要是受外力作用形成的

B.该地水资源贫乏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长期性因素

C.该地曾经发生过强烈的地壳运动

D.该地的地质构造为:

甲处是背斜,乙处是向斜,丙处是地堑

9.若图中4号地层为含油层,则开采石油的最佳地点是(  )

A.甲B.乙C.丙D.丁

解析 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的岩层受挤压弯曲变形,并且有些地区还形成了断层,这些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第9题,读图可知,甲处是开采石油的最佳地点。

答案 8.A 9.A

(2017·

山东临沂一模)下图为“某河谷剖面图”。

读图,回答10~11题。

10.该河谷(  )

A.最可能位于河流上游B.位于背斜构造的顶部

C.乙处位于河流的凸岸D.右岸侵蚀,左岸形成沙洲

11.图中(  )

A.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④①②

B.③处地层断裂下陷

C.沉积岩层因地壳运动而弯曲

D.甲地适合聚落的发展

解析 第10题,该河谷处岩层向上拱起,说明是背斜构造,故B正确。

图中河床呈槽型,说明位于中下游段,故A错误;

乙岸堆积物少、甲岸堆积物多,说明甲岸为堆积岸或凸岸,乙岸为侵蚀岸或凹岸,故C错误;

河流流向无法判断,左右岸难以确定,故D错误。

第11题,图中岩层具有明显的弯曲,形成褶皱构造,说明岩层受到地壳运动的挤压作用,故C正确。

下面的岩层形成时间早于上面的岩层,故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②①④,故A错误;

图中③处无断层,没有出现断裂下陷,故B错误;

甲位于平均洪水位以下,不适合聚落发展,故D错误。

答案 10.B 11.C

二、综合题

12.(2017·

江西南昌检测)下图是新疆和田区位略图。

和田是著名的“玉石之都”。

和田玉为变质岩,其矿体分布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昆仑山高山地区,乙处河滩玉石富集,是拾玉的重要地段,秋季又是在此拾玉的最佳季节。

读图回答问题。

(1)结合地形条件,说明甲处狭长区域没有冰川分布的原因。

(2)说明乙处河滩玉石富集的外力作用过程。

(3)分析秋季成为乙处最佳拾玉季节的自然原因。

解析 第

(1)题,冰川是由终年积雪形成的,故冰川形成条件是有降水(降雪)、气温低;

结合甲地等高线分布从地形入手分析该地气温高、降水少的原因。

(2)题,玉石为变质岩,出露地表必然经过岩体的破坏(风化、侵蚀)过程;

源自4000米以上的昆仑山的玉石,到达乙所在河滩,必然经历了河流的搬运与沉积过程。

第(3)题,秋季成为最佳拾玉季节,说明秋季此处玉多且出露河滩;

结合河流夏季汛期搬运能力强,但此时河水水位高不易发现河床中的玉石,而秋季水位下降玉石出露分析即可。

答案 

(1)地势低,气温偏高;

地形封闭,水汽不足

(2)(含有玉石的)岩体经过风化(侵蚀或外力破坏),再经过河流搬运(向下游运动),到达地形平缓处(乙处),(玉石)发生沉积

(3)夏季河流(流量大)搬运能力强,玉石沉积的时间相对集中在夏季;

秋季河流水位下降,玉石出露

13.[2013·

课标Ⅱ,36

(1)、(3),1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

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

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

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

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6分)

(2)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8分)

观点A:

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

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解析 第

(1)题,根据题中信息可知,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会带来大量泥沙,枯水季节水位较低河床泥沙裸露,风出风口后,M处附近风力减小会导致风沙沉积。

(2)题,先表明观点,然后说明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

如选择观点A沙丘群规模会扩大,则要根据材料中的沙丘群形成的条件说明理由,即风和河流带来泥沙导致沙源丰富,河床裸露、风力减小导致泥沙沉积。

如选择观点B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则要说明泥沙来源减少的原因,以及限制沙丘群规模扩大的因素。

答案 

(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

(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

风沙在此沉积。

(2)观点A:

论据:

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临内蒙古高原。

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

河流持续搬运泥沙;

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

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

论点B:

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

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

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

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每名考生选择一种观点作答,所提供的论据应支持所选择的观点,否则不得分。

若两种观点都提供了论据,以所答的第一种观点评分。

必考点加练 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地地质构造和地貌成因分别是(  )

A.向斜 内力作用后,流水沉积

B.背斜 内力作用后,外力侵蚀

C.断层 外力作用后,地壳抬升

D.海沟 板块运动后,外力侵蚀

2.若只考虑岩层的软硬程度,依地形的高低起伏来判断,图中乙、丙、丁三种岩层由硬至软排列应为(  )

A.乙、丙、丁B.乙、丁、丙

C.丙、乙、丁D.丙、丁、乙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甲地从岩层形态上看,岩层向上拱起,所以甲地地质构造为背斜;

其地貌为谷地,成因是地壳运动形成褶皱后,背斜顶部被外力侵蚀。

第2题,不同性质的岩层软硬程度不同,岩性较软的容易被侵蚀,而岩性较硬的不容易被侵蚀,保留在地表海拔较高的位置。

读图可知,乙岩层露出地面最高,说明岩石最坚硬;

丁岩层露出地面最低,说明岩层最软。

答案 1.B 2.A

三明模拟)地质构造对人类的活动有着明显的影响。

结合有关知识,回答3~4题。

3.选择坝址是修建水库的关键之一。

下图中所示四种方案中,构造稳定、地基稳定且坚实、最适宜建坝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4.读地质剖面图,判断最有可能有泉水出露的位置是(  )

解析 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判定与实际应用。

第3题,向斜槽部物质受挤压,非常坚实,适宜于建大坝。

第4题,山地断层处经常有泉水出露。

答案 3.D 4.C

河西走廊地区有一种形状特殊的地貌,裸露在外的花岗岩千疮百孔,类似于“蜂巢”(如下左图),下右图是该地区地质剖面图。

读图完成5~6题。

5.形成此种花岗岩地貌的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侵蚀B.流水沉积

C.风力侵蚀D.风力沉积

6.该地区地质作用发生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

A.外力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岩浆喷出

B.外力沉积—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C.岩浆喷出—外力沉积—外力侵蚀—地壳抬升

D.岩浆侵入—外力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解析 第5题,河西走廊地区气候干旱,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力作用。

花岗岩千疮百孔是风力侵蚀形成的。

第6题,据题中右图岩层关系可知该地貌的形成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该地区发生的地质作用;

先是因为地势较低,接受外力沉积形成沉积岩;

后发生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

接着地壳上升,地势变高;

最后接受外力侵蚀,花岗岩因上覆岩层被剥蚀而露出地表。

答案 5.C 6.B

某地质考察队对下图所示区域进行地质研究,在Y1、Y2、Y3、Y4处分别钻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

在该水平面上Y2、Y3处取得相同的砂岩,Y1、Y4处取得相同的砾岩,且砂岩的年代比砾岩早。

据此完成7~8题。

7.甲处属于(  )

A.向斜成谷B.向斜成山

C.背斜成谷D.背斜成山

8.若在Y2处钻30m到达该水平面,则在Y4处钻至该水平面最可能的深度是(  )

A.25mB.35m

C.55mD.65m

解析 第7题,在地下同一水平面上,Y2、Y3处取得的砂岩的形成年代比Y1、Y4处取得的砾岩早,即岩层两翼新、中间老,属于背斜构造。

从图中等高线分布可知,该地是谷地地形,因此属于背斜成谷。

第8题,从图中可知,Y2的海拔为160~170m,钻30m到达该水平面,该水平面的海拔为130~140m。

Y4的海拔为180~190m,Y4离该水平面的距离为40~60m,结合四个备选项可知,C正确。

答案 7.C 8.C

9.(2017·

武汉外国语月考)某同学骑自行车自甲地向乙地持续行进,进行野外地理考察。

该同学利用手持GPS接收机每间隔60秒自动记录一次位置。

图1是考察线路地质剖面图,图2是GPS所记录的位置分布图。

据此回答下题。

图1中①、②、③所对应的地质构造依次是(  )

A.向斜、背斜和断层B.断层、向斜和背斜

C.背斜、向斜和断层D.背斜、断层和向斜

解析 根据岩层形态可以直接判定①、②、③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背斜、向斜与断层,故C项正确。

海南地理,18~20)如下图所示,位于湿润区的某河流,穿过的背斜山脉,进入平原。

读下图,完成10~12题。

10.上图所示甲、乙、丙、丁四地中,河流流量最小的是(  )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11.上图所示甲、乙、丙、丁四地中,适宜修建水坝的是(  )

12.河流穿过平行的背斜山脉的原因可能是(  )

A.河流侵蚀、逐步将山脉切开

B.河流改道,由与山脉平行改为穿行

C.河流先于褶皱形成

D.山脉断裂,断裂处形成河流

解析 第10题,根据图示地形及河流流向判断:

甲位于河流上游,丙和乙位于中游,丁位于下游。

因此A正确。

第11题,通过图示分析,乙位于地势阶梯的交界处,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最适宜建大坝,因此选B项。

第12题,若山脉先形成,河流应平行于山脉延伸,即纵列分布,不会将山脉切开,更不会穿行山脉,因此A和B错;

只有河流先于褶皱形成的前提下,才会出现河流穿行山脉,C正确。

答案 10.A 11.B 12.C

重庆文综,8~10)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下图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

读图,完成13~15题。

13.如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  )

A.河源B.凸岸C.凹岸D.入海口

14.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作用中,有与图中使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的是(  )

A.石笋B.冰斗

C.风蚀蘑菇D.花岗岩风化球

15.粒径分布是分析河流沉积物特性的重要指标。

同学们绘制了四幅直径2cm以上的砾石粒径统计图,其中能反映图中粒径分布特征的是(  )

 

解析 第13题,河源地区一般水流较急,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峡谷地貌,A项错误。

河流在凸岸堆积,凸岸水流缓,较大的石块在这里沉积下来,形成砾石滩,B项正确。

凹岸侵蚀作用显著,河水较深,不会形成滩地,C项错误。

河口地区水流变慢,泥沙在此沉积,形成三角洲等地貌,不会形成砾石滩,D项错误。

第14题,砾石变圆的原因是石块相互碰撞磨蚀,在流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关键找出各个选项的外力作用。

石笋是流水的化学沉积作用形成的,A项错。

冰斗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B项错。

风蚀蘑菇是风吹动小石块对大石块碰撞、磨蚀,即风力侵蚀作用下形成的,与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C项正确。

花岗岩风化球是风化作用下形成的,D项错误。

第15题,仔细读图,图中有一石块标出为直径9cm,通过与其他石块的比较分析,接近直径9cm的石块最多。

A项中各类石块所占比例相差不大,排除A。

B项中接近9cm的石块所占比例最小,排除B。

C项中17~20cm所占比例最大,排除C。

排除A、B、C三项。

D项中8~11cm所占比例最高,符合题意。

答案 13.B 14.C 15.D

福建文综,9~10)下图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读图完成16~17题。

16.该沙丘位于(  )

A.冲积扇B.洪积平原

C.三角洲D.河漫滩

17.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

解析 第16题,一般冲积扇位于山前开阔地段,洪积平原位于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三角洲位于河口地区。

而题干明确告知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再结合图可确定爬升沙丘位于河漫滩。

故选D。

第17题,爬升沙丘是指沙丘移动受山地阻挡时,沙在风力作用下沿坡面爬升形成的沙丘,沙丘迎风坡面较缓,背风坡面较陡,再结合景观图可确定选C。

答案 16.D 17.C

18.[2014·

山东文综,36

(2),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塞内加尔河是一条国际河流,发源于素有“西非水塔”之称的富塔贾隆高原。

该河中下游地区干湿季变化明显,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

下图为塞内加尔河流域及河口三角洲前缘的沙洲示意图。

沿海沙洲是海陆相互作用的产物。

试推断三角洲前缘沙洲不断向南延伸的主要原因,并分析该沙洲对圣路易港的不利影响。

(9分)

解析 沿海沙洲是海陆相互作用的产物,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处沉积,由于洋流自北向南流动,使得沙洲向南延伸。

泥沙的大量沉积,使得航道变浅,不利于航行。

答案 原因:

河流带来丰富的泥沙;

洋流由北向南流动。

不利影响:

形成障碍(淤塞航道),不利于通航。

19.[2012·

北京文综,36

(2),6分]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简述图中滦河三角洲的成因。

解析 题干要求很明确,滦河三角洲的成因主要是流水的堆积作用。

答案 在滦河河口附近,流速减缓,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

20.[2012·

安徽文综,35

(1),13分]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云南苍山洱海地区山清水秀,林茂粮丰,大理古城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云南苍山洱海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示意图

图中A地、B地的地貌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分别说明它们形成的主要过程。

(13分)

解析 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及对地貌的影响和调动知识阐述地理事象的能力。

从图例及注记可知,A地为断块山,B地为洪积—冲积平原;

断块山是岩层受内力作用断裂,岩块相对上升形成的;

B在相对较低区域,岩块下降,并受流水冲积作用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注意阐述其过程。

答案 断块山 洪积—冲积平原 内力作用形成断层,断裂面两侧岩体以垂直方向运动为主;

A侧岩体相对上升,形成断块山;

B侧岩体相对下降,形成谷地,同时流水等外力不断将风化、侵蚀产物搬运到谷地边缘堆积,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