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李蕴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18609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信息系统李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管理信息系统李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管理信息系统李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管理信息系统李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管理信息系统李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管理信息系统李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管理信息系统李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管理信息系统李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管理信息系统李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管理信息系统李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管理信息系统李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管理信息系统李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管理信息系统李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管理信息系统李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管理信息系统李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管理信息系统李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管理信息系统李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管理信息系统李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管理信息系统李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信息系统李蕴Word文件下载.docx

《管理信息系统李蕴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信息系统李蕴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管理信息系统李蕴Word文件下载.docx

策略级信息次之,战略信息使用频率最低;

从精度上看,执行信息精度最高,策略信息次之,战略信息要求最低。

要点四——系统的类型

一、按照复杂程度分,共分九个等级,复杂度由低到高为,框架结构,钟表装置,控制装置,开放系统,低级有机物,动物,人,社会文化系统,超越系统。

二、按照系统的起源分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

三、按照系统的抽象程度划分为实体系统、逻辑系统和概念系统

四、按照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

五、按照系统的状态与时间的关系分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

六、按照系统的功能分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军事系统。

七、按照系统的内部结构分开环系统和闭环系统。

八、按照系统规模分小型系统、中型系统和大型系统。

要点五——管理信息系统定义

MIS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组织战略竞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组织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人机系统。

要点六——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

一、概念结构

1、从信息系统的概念内涵可以看出,它由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用户和信息管理者组成。

信息源产生信息,信息处理器负责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检索和传输;

信息用户是信息的使用者;

信息系统的设计、实施和维护由管理者负责。

2、从信息系统的管理功能层看,信息系统还是一个层次结构。

战略计划辅助战略决策目标的制定,战术计划和管理控制层帮助有效计划配置组织资源,作业计划与控制层完成具体的业务操作和管理。

二、功能结构

信息系统的功能是指信息系统从环境接受信息并将之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它是系统内在能力的外在表现,是由信息系统的结构决定的。

由于信息系统要满足多用户的需求,所以它必须具有多种功能,企业系统一般具有市场营销子系统,财务会计子系统,生产计划子系统,供应仓储子系统,人力资源子系统五个子系统。

二、模型结构

包括需求结构,逻辑结构,设计结构,实现结构四个结构。

需求结构是按照信息系统的目标、职能和需求的相关性确定的模型结构,它反映了信息系统需求的总体框架;

信息系统逻辑结构是在系统分析工作中确定出的模型结构,由需求结构确定;

设计系统是在系统设计工作中确定的模型结构,他需要考虑设计细节和实现环境,是对信息系统逻辑结构的深化;

信息系统实现结构是所实现的信息系统各部分、各构件的构成关系。

要点七——信息系统的发展历史

一、20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事务处理阶段

功能:

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数据处理和存储,支持管理工作中的统计计算、制表以及文字处理。

目标:

代替繁重的手工事务处理,提高组织运营的效率以及数据的准确性。

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末的系统处理阶段

中型机、小型机和终端机组成的网络应用到企业管理实践中,形成了传统结构化的管理信息系统。

提高系统处理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实效性,使之能从企业的全局出发,通过数据的共享,发挥系统的综合能力,帮助管理者分析,计划,预测,控制企业信息。

三、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支持决策阶段

计算机普及,人工对话,模型库和人工智能,解决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的问题。

改变了以往只注重运营效率改善的情况,强调组织决策的有效性。

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的综合应用阶段

高速网络传输,多媒体技术发展,信息系统应用的高级阶段,组织经营转变到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经营计划控制上。

帮助组织实现业务的转型变革、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寻求高素质人才。

要点八——系统规划的重要性

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项投资规模大、涉及面广、建设周期长、复杂度高的社会技术系统工程,是组织战略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系统规划失误不仅使信息系统本身造成损失,由此而引起企业不良运行的间接损失更为严重,而且其损失还是隐性的、长远的,往往要到系统全面推广实施后才能在实践中慢慢显现出来。

因此必须认真制定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这是保证信息系统建设顺利进行和成功应用的前提。

要点九——诺兰阶段模型

定义:

把计算机应用到一个组织管理中去,一般要经历从初级到成熟的过程,诺兰在1973年首次提出,信息系统发展的阶段理论,包括初装阶段、蔓延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成熟阶段六个阶段。

阶段:

1、初装阶段组织购置第一台计算机并初步开发管理应用程序。

该阶段,计算机的作用被初步认识,个别人具有了初步使用计算机的能力,主要发生在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

2、蔓延阶段应用初见成效,从少数部门向多数部门扩展,并开发了大量的应用程序,使单位的事务处理效率有了提高,信息系统建设进入蔓延阶段。

3、控制阶段各部门逐渐认识到计算机系统的优越性,纷纷购置设备,使得硬件、软件投资和开发费用激增。

组织回报不理想,组织领导者开始加强控制协调,进行统筹规划,利用数据库技术解决共享问题,这时,控制阶段逐步代替蔓延阶段。

4、集成阶段建立支持全企业的信息系统,在控制的基础上,对子系统中的硬件进行重新连接,建立集中式的数据库及能够充分利用和管理各种信息的系统。

5、数据管理阶段数据真正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源。

6、成熟阶段与组织目标完全一致,可以满足单位中各管理层的要求,能够适应任何管理和技术的新变化,从而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管理。

要点十——信息系统规划的概念

是一个以组织的目标、战略、目的、处理过程以及信息需求为基础,识别并选择要开发的IT系统以及确定系统开发时间的过程。

要点十二——信息系统规划的内容

1、信息系统的总目标、发展战略及总体结构的确定

2、企业现状分析

3、可行性分析

4、对影响规划的信息技术的预测

5、业务流程分析

6、近期计划

要点十三——早期规划的三种方法

1、企业系统规划法(BSP)基于用信息支持企业运行的思想,自上而下识别系统目标,识别企业过程和识别数据。

然后再自上而下设计系统以支持目标,最后把企业的目标转化为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全过程。

2、关键成功因素法(CSF)规划期内影响企业战略成功的关键性任务。

特点是

(1)、CSF是少量的、易于识别的、可操作的目标

(2)CSF可确保企业成功(3)、CSF可用于决定组织的信息需求

3、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把整个战略目标看成是一个信息集合,由使命、目的、目标、战略和其他战略变量等组成的管理信息系统

BPR的优势:

1、信息需求的创新性首先是对过程的的再思考,是在过程化中提出信息需求,而不再是简单的自动化

2、信息需求的明确性信息需求来源于过程,而不再是职能部门,摆脱了部门界限,得到的信息就很明确

3、信息需求的一致性忽略职能部门之间的界限,能够较为完整的提出合理的信息需求。

步骤:

1、企业战略分析阶段

2、企业流程分析阶段

3、系统数据规划阶段

4、系统功能规划阶段

5、系统规划实施阶段

要点十四——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必要条件

1、领导重视与业务部门的支持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是一项庞大工程,周期长、耗资大,涉及整个管理体制、管理方法、人事调动等诸多因素。

这些问题单靠技术人员是无法解决的,必须由领导亲自抓。

领导充分重视,并积极参与,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成功的重要条件。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离不开各业务管理部门的支持。

各业务部门的管理人员是最了解本部门的业务管理活动和信息需求,熟悉本部门的业务流程。

吸引他们参与到管理信息系统的的开发,最终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2、具有一定科学管理的基础

只有在合理的管理体制、完善的个规章制度、稳定的生产秩序、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完整准确的原始数据的基础上,才能考虑到管信息系统的开发问题。

3、建立一支专业队伍

系统的开发需要大量的智力劳动,合理的开发队伍应该包括系统分析员、程序员、计算机操作人员、硬件和软件维修人员,而且必须要进行培训。

4、具备一定的资金能力

企业在MIS的开发过程中,需要购买机器设备、购买软件,消耗各种材料,发生人工费用、培训费用及其他费用。

为了保证系统开发的顺利进行,开发前必须有一个合理的资金运算。

要点十五——信息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

1、系统规划

前提条件,一般包括企业目标确定、实现目标方式确定、信息系统目标确定、信息系统主要结构确定、工程项目确定以及项目可行性分析,基础准备和人员组织准备。

2、系统分析

进行详细调查、分析确定系统目的、功能和结构、费用和效益问题,确定系统目标和边界,构造逻辑模型,提出若干可行方案,进行方案评估。

3、系统设计

设计信息系统的处理流程和基本结构,并为系统实施阶段的各项工作准备好全部的必要技术资料和文档。

4、系统实施

将物理模型转化为能够运行的物理系统,主要工作是进行程序设计、程序调试、计算机设备购置、安装、调试,人员培训、数据初始化、系统调试与转化

5、系统运行与维护

系统日常运行管理与维护,系统综合评价及系统开发项目的监理审计。

6、系统更新

系统不能在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需要提出新系统的开发要求。

要点十六——系统开发方式

1、自行开发——用户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系统开发的各项任务

优点:

开发费用少;

沟通交流容易;

方便维护和扩展;

有利于培养自己的系统开发人员

缺点:

系统优化不够,开发水平低;

系统开发时间长;

系统维护工作没有保障

2、联合开发——由用户和有丰富开发经验的机构或专业人员共同完成开发任务

比较节约资金;

双方可以取长补短;

使用单位可以增强培养技术力量,便于系统维护工作,技术水平较高

沟通容易出现问题

3、委托开发——用户提出系统开发的规划和目标,以招标的方式委托给富有开发经验的机构或专业人员,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按照用户需求完成系统开发。

省时、省事;

系统技术水平高;

缺点:

开发单位对用户业务处理过程不熟悉;

合同需要细致、明确;

开发费用高;

不利于本单位人才培养

4、购买现成软件——直接向专门从事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公司购进软件

节省时间;

费用低;

水平高;

软件通用性较差,难以满足用户的特殊需求

要点十七——结构化开发方法

一、基本思想:

用系统的思想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按用户至上的原则,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地对信息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自底向上进行系统实施。

二、特点1、以用户为中心的原则

2、严格区分工作阶段

3、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开发

4、工作文件的标准化和文献化

5、强调阶段结果的审定与检验

三、优缺点

1、系统易于实现2、所开发的系统具有整体性和全局性

1、侧重点在于数据转换过程,而不在数据本身

2、开发周期过长3、有违事物认识规律4、需要大量的文档和图表5、开发人员与用户之间不能进行准确而清晰的交流

四、适用范围——组织稳定、业务处理过程规范、需求明确,在一定时期内不发生大变化的大型系统和复杂系统

要点十八——原型法

一、基本思想凭借系统人员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在强有力的软件环境支持下,快速的给出一个实实在在的原型,然后与用户反复协商修改,最终形成实际系统。

二、过程

1、识别用户需求

2、开发系统原型

3、分析评价原型

4、修改完善原型

三、特点

1、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2、能更准确认识问题

3、充分利用最新的系统开发环境

4、原型法将系统的调查、分析、设计融为一体

四、优缺点

1、用户极大的参与度2、降低开发风险3、所开发的系统应变能力强4、充分利用最新的软件工具5、提供很好的项目说明和示范,简化了项目管理

1、不适用开发大型系统2、对于有大量运算、逻辑性较强的程序模块,原型法很难构造一个合适的模型来供人评价3、对于管理不善、信息处理混乱的企业,使用原型法有一定的困难4、原型法常常会忽略测试和文档开发工作。

要点十九——case法含义

主要依靠图形处理技术、程序生成技术、关系数据库技术和各类开发工具于一身的CASE工具代替人在信息处理领域的重复性劳动。

CASE的目的是加快系统开发的过程,并提高所开发系统的质量,因此,CASE属于软件开发环境/工具范畴。

要点二十——系统分析任务

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通过详细、深入调查用户现行系统的运行情况,熟悉用户业务流程,充分分析用户的需求,建立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新系统的逻辑模型描述了新系统应该具有的功能,而不涉及具体物理细节,即系统分析阶段只解决新系统应该“做什么”的问题,而不涉及“如何做”。

1、要解决“做什么”身体,首先要了解用户需求,通常包括功能需求,性能需求,可靠性需求,安全保密需求以及开发费用,开发周期,可使用的资源等方面的意向和打算。

2、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人员运用各类系统开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确定系统应具有的逻辑功能,再用适当的方法表示出来,就形成了系统的逻辑模型。

新系统的逻辑模型是系统分析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一系列图标和文字组成,在逻辑上描述新系统的目标和所具有的各种功能。

3、系统分析人员必须与用户密切合作,运用合适的方法和手段,明确本次系统开发项目,应该做什么以及不做什么。

要点二十——系统分析的步骤

一、现行系统的详细调查

集中时间和人力,通过各种途径做全面、充分和详细的调查研究,弄清现行系统的边界、组织结构、人员分工、业务流程、各种计划。

单据和报表的格式、种类以及处理过程等,弄清企业资源以及约束情况等,为系统开发做好原始资料的准备工作。

二、功能、数据与流程分析

根据详细调查的资料,对线性系统进行研究与分析,找出现行系统的薄弱环节,进行数据整理,为提出新系统逻辑模型做准备。

三、建立新系统逻辑模型

在系统功能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最佳的逻辑模型。

逻辑模型由一组图标工具进行描述和表达,方便用户通过逻辑模型了解未来目标系统,并与分析人员进行讨论和改进。

四、提出系统分析报告

系统分析报告是系统分析阶段的主要成果。

系统分析报告既是用户与开发人员达成的书面协议和合同,也是管理信息系统生命周期中的重要文档。

要点二十一——详细调查的内容

一、组织机构调查

二、业务功能调查

三、工作目标和发展战略调查

四、业务流程调查

五、数据与数据流程调查

六、处理逻辑调查

七、查询和决策要求调查

八、其他内容

要点二十二——业务流程图定义

就是用一些规定的符号及连线来表示某个具体业务处理过程。

基本按照业务的实际处理步骤和过程绘制,它反映了现行系统各机构的业务处理过程和他们之间的业务分工与联系,以及连接各机构的物流、信息流的传递和流通关系,体现现行系统的界限、环境、输入、输出、处理和数据存储等内容。

要点二十三——数据静态特征分析

1、数据的类型以及长度,确定数据类型、是定长的还是变长的、长度及其他特殊要求等等

2、合理的取值范围:

这是输入、校对和审核所必须的

3、数据所属业务

4、数据流量:

单位时间内的业务量、使用频率、存储量、保留时间等

5、数据重要程度和保密程度

要点二十四——数据流程图

只反映信息在系统中流动和处理情况的图叫做数据流程图,它是便于用户理解系统数据流程的图形表示,它能精确地在逻辑上描述系统的功能。

输入、输出和数据存储等,而摆脱了其物理内容。

数据流程图具有两个重要特征

1、抽象性数据流程图仅描述了数据的流动、存储、使用和处理等,而具体的组织机构、工作场所、物质流等都已经去掉,所以描述的是抽象出来的数据。

更实质反映了信息处理的内在规律。

2、概括性数据流程图把系统对各种业务的处理过程联系起来考虑,形成了一个总体,可反映数据流之间的概括情况。

要点二十五——数据字典

数据流程图上所有成分的定义和解释的文字集合就是数据字典,它对数据流程图中的数据项、数据流、处理逻辑、数据存储和外部实体进行具体的定义。

要点二十六——数据库管理技术发展阶段

一、人工管理阶段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前

1、数据不保存

2、数据由应用程序管理

3、应用程序既要设计数据的逻辑结构,还要设计物理结构,包括存储结构、存取方法以及输入方式等。

5、数据不共享

6、数据不具独立性

二、文件管理阶段(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

1、数据可以长期保存

2、数据由文件系统管理

3、文件系统把数据组织成相互独立的数据文件,利用按文件名访问、按记录进行存取的管理技术,可以对文件进行修改、插入和删除的操作。

4、数据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1、编程不方便

2、数据冗余量大

3、数据独立性差

4、不支持并发访问

5、数据缺少统一管理

三、数据库管理阶段六十年代后期开始

1、数据结构化

2、较高的数据独立性

3、数据共享

4、方便的用户接口

5、较强的数据控制能力

要点二十七——数据库

(一)、数据库定义(DataBase,DB)

1、数据库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存贮介质上,有一定组织形式、可共享的数据集合。

2、数据库中的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存储,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并为各种用户共享。

3、数据库中的数据由DBMS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用户对数据库进行的各种操作都是通过DBMS实现。

(二)、数据库设计阶段

按照规范的设计方法,一个完整的数据库设计一般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⑴需求分析:

分析用户的需求,包括数据、功能和性能需求;

⑵概念结构设计:

主要采用E-R模型进行设计,包括画E-R图;

⑶逻辑结构设计:

通过将E-R图转换成表,实现从E-R模型到关系模型的转换;

⑷数据库物理设计:

主要是为所设计的数据库选择合适的存储结构和存取路径;

⑸数据库的实施:

包括编程、测试和试运行;

⑹数据库运行与维护:

系统的运行与数据库的日常维护。

要点二十八——新系统处理方案

(一)确定合理的业务处理流程

将业务流程分析的结果表现出来。

删除或合并多余或重复的业务环节;

对优化或改动的业务流程处理过程进行说明;

指出业务流程图中哪些部分可以由计算机完成,哪些需要用户配合完成。

(二)确定合理的数据流程

列出数据流程分析的结果并加以说明,由用户最终确认,包括数据分析结果、数据流程图、数据字典和数据库的概念模型。

同时,说明最终删除、合并、增加的数据处理过程,对哪些数据处理过程进行了优化和改动。

确定数据流程图中新系统可完成的部分,即人机界面。

(三)确定新系统的逻辑结构和数据资源分布

给出新系统的逻辑划分方案;

给出新系统的数据资源分布方案,即哪些数据存储在本系统内部设备上,哪些是在网络服务器或主机上。

要点二十九——系统分析报告内容

(一)系统概述说明系统的名称、目标、主要功能、背景、系统的用户、开发者、引用资料和采用的专门术语

(二)现行系统概况

1、现行系统的调查情况。

通过现行系统的组织结构图、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等图表及说明,说明现行系统的目标、规模、主要功能、组织结构、业务流程,数据存储和数据流,以及存在的薄弱环节

2、系统需求说明。

说明用户需求以及现行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新系统逻辑模型

1、系统结构以及所涉及的范围,包括新系统的功能结构和子系统的划分。

2、系统流程图的进一步说明。

包括各个层次的数据流程图、数据字典和处理说明。

3、数据库的概念结构。

4、输入/输出的要求。

对输入/输出的种类,形式和要求等做一般说明。

5、与新系统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和运行体制

(四)系统设计与实施的初步计划

1、工作任务的分解。

根据资源及其它条件确定各子系统开发的先后次序,在此基础上分解工作任务,指定专人分工负责。

2、时间进度安排。

给出各项工作的预定开始日期和结束日期,规定任务完成的先后次序及完成的界面。

3、预算。

列出劳务经费预算,包括各项工作人力及办公费、差旅费、资料费、设备费等。

(五)用户领导的审批意见数据流程图、数据字典和处理说明这三部分是主体,其他部分,应根据系统规模、性质等具体情况加以说明。

系统报告必须简明扼要,抓住本质。

要点三十——系统设计的主要工作

(一)、系统总体设计,内容包括

1、系统平台设计

2、功能模块设计

3、数据库总体设计

(二)、系统详细设计,内容包括

1、代码设计

2、数据库的详细设计

3、处理过程设计

4、输出设计

5、输入设计

6、用户界面设计

7、系统安全保密设计

(三)、编写系统设计报告

要点三十一——代码设计

代码:

用来表示事物名称、属性和状态等的符号,为了便于计算机处理,一般用数字、字母或他们的组合来表示。

在管理信息系统中,代码是人和机器的共同语言,是系统进行信息分类、校对、统计和检索的依据。

代码设计的原则:

(一)唯一性在一个分类编码标准中,每一个编码对象仅有一个代码,一个代码只唯一表示一个编码对象。

(二)合理性所设计的代码必须能满足实际业务处理的需要。

(三)可扩充性必须留有适当的后备容量,以便适应不断扩充的需要。

(四)简单性代码结构应尽量简单,以便节省计算机存储空间和减少代码的差错率。

(五)适用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