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初三物理上册听课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188859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753.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初三物理上册听课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完整版初三物理上册听课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完整版初三物理上册听课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完整版初三物理上册听课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完整版初三物理上册听课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完整版初三物理上册听课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完整版初三物理上册听课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完整版初三物理上册听课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完整版初三物理上册听课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完整版初三物理上册听课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完整版初三物理上册听课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完整版初三物理上册听课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完整版初三物理上册听课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完整版初三物理上册听课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完整版初三物理上册听课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完整版初三物理上册听课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完整版初三物理上册听课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完整版初三物理上册听课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完整版初三物理上册听课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完整版初三物理上册听课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初三物理上册听课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完整版初三物理上册听课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初三物理上册听课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版初三物理上册听课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

2、产生原因:

测量工具不够精确、测量方法不够完善、测量者本身的限制。

3.特点:

误差不能消灭,但应尽量减小。

4.减小误差的方法:

(1)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2)选用精密测量工具;

分度值越小,精确度越高。

(3)改进测量方法

六.错误

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而且是能够避免的。

七、特殊测法

1.累积法:

把多个相同的微小量放在一起测量。

(测一张纸厚,细丝直径)

2.等量代替法:

当物体的长度不便直接测量时,想办法将它等值平移到物体的外部,再用刻度尺测量。

如硬币的直径、球的直径等。

3.化曲为直:

测量某个与被测物体相等的物体量,用以代替对被测物体的直接测量。

如:

地图上某条大河的长度,铁路的长度。

海岸线的长度等。

4.化直为曲法:

先测出某个轮子的周长,让此轮在被测曲线上滚动,记录滚动的圈数,然后用轮子周长乘以圈数可得曲线路径的长度。

第一章物体的运动

第一节运动的描述

一.机械运动

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分类:

做机械运动的物体,运动轨迹是直线的运动,我们称之为直线运动;

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我们称之为曲线运动。

3、宇宙中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二.参照物

研究物体的运动时,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2.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看被研究物体相对参照物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若变化,则被研究物体是运动的,若无变化,则是静止的。

3.说明:

(1)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是由所选的参照物决定的。

(2)参照物可根据需要任意选择,可选运动的,也可选静止的物体。

(但参照物是被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3)被研究对象不能做参照物,

(4)为研究方便,通常选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做参照物。

4.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运动的相对性

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一般不同.

5、相对静止:

两个物体,选其中的任何一个为参照物,另一个是静止的,称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6.找参照物

(1)明确研究对象;

(2)分析研究对象是运动还是静止;

(3)分析研究对象以什么为参照物可描述成要求的状态。

第二节运动的快慢

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运动相同时间,比较通过的路程。

(路程大的就快)(观众)

2、运动相同路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

(用时短的就快)(裁判员)

二.速度

路程与时间之比叫速度(即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物理意义:

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3.公式:

速度=路程/时间v=s/t

4.公式变形:

v=s/t→t=s/v

s=v×

t

5.单位

米每秒

m/s或m·

s-1

千米每小时(交通运输中常用)

㎞/h或㎞·

h-1

(3)换算关系:

1m/s=3.6㎞/h

1㎞/h=5/18m/s≈0.28m/s

6.15m/s表示每秒钟通过的路程是15m.

7.速度表可以直接显示出速度。

三.运动的分类

1.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2)说明:

a匀速直线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且每时每刻的速度都相同。

b在匀速直线运动公式v=s/t中,V与S、t不成任何比例,但S与t成正比。

(3)图像:

2.变速运动:

快慢不断变化的运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运动基本上都是变速运动。

a.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只能用平均速度粗略表示,

平均速度公式:

v=s/t

s:

总路程t:

总时间v:

平均速度

b.变速运动中每时每刻的速度与平均速度不同,不同时间间隔、路程间隔平均速度不同。

c.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只能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来求。

四、计算题格式:

1.要把必要的文字说明写出来;

2.如果相同物理量的单位不同,要统一单位。

3.把已知量代入公式时,数字后面要写上正确的单位。

第三节测量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

v=s/t

2.实验器材:

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作用:

便于测量小车运动时间)

3.实验步骤:

(1)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程s1。

(很小的坡度是为了方便测量时间)

(2)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和t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金属片移至S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4.科学探究的环节: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5、交流评估:

在研究平均速度时,取的路程不同得到的平均速度一般也不同。

1.典型例题:

火车过桥问题:

s=火车长+桥长

相遇时间:

t=s距/(v1+v2)

追击时间:

t=s距/(v大-v小)

第二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1.产生原因: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源:

发声的物体。

3.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振动发声;

4.声音可以保存。

二、.声音的传播

1.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2.声音的介质:

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4.声波: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称为声波。

三.声速

1.声速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2声速的影响因素

(1)介质的种类:

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温度相同时,一般V固>V液>V气

(2)介质的温度:

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四、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

外界传来的声音→鼓膜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它组织→听觉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

2.骨传导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3、人感知声音的途径

(1)通过空气传导

(2)利用骨传导。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一.音调

指声音的高(尖细)低(低沉)。

2.频率

(1)定义:

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2)物理意义:

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3)单位及其符号:

赫兹,简称赫,Hz。

(4)公式:

频率=次数/时间。

3.探究:

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1)做法:

控制按压尺子的力度,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

现象:

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越快,声音越尖细。

方法:

控制变量法

(2)结论:

音调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也越高。

4.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

20——20000Hz。

5.超声波:

高于20000Hz的声音;

次声波:

低于20Hz的声音;

6.声音的波形可在示波器上显示。

二.响度

声音的强(大)弱(小)。

2.振幅:

振动的幅度。

3.响度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振幅越大,响度也越大。

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发声体越近,响度就越大。

三.音色

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的。

四.声音的特性:

音调、响度、音色。

五.乐器

1.分类:

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

2.打击乐器:

(1)例:

鼓、锣、编钟等。

(2)以鼓为例:

①鼓皮松紧决定音调:

鼓皮越紧,音调越高。

②击鼓的力量决定响度:

力量越大,响度越大。

3.弦乐器:

二胡、小提琴、钢琴等。

(2)弦的长短、粗细、松紧决定音调高低:

弦越短、细、紧,音调越高。

(3)弦的振幅决定响度: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管乐器:

长笛、萧等。

(2)空气柱长短影响音调:

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

六.人耳听到声音应同时具备的条件:

1.有声波传入人耳;

(1)有声源;

(2)有传播声音的介质;

2.声音的频率范围在20——20000Hz。

3.声音要有足够的响度;

第三节声的利用

一.声可以传递信息

1.听诊器可以减小声音的分散,提高听到的响度。

2.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大的障碍物反射回来就形成了回声。

(2).形成原理:

声音的反射。

(3).回声与原声时间间隔大于0.1秒,或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7m,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

(4)、回声与原声时间间隔小于0.1秒,回声会加强原声。

2.回声定位

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

(2)应用:

①声呐;

作用:

Ⅰ探测海深;

Ⅱ探测鱼群

②B超;

超声导盲仪、倒车雷达

二.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应用:

(1)用超声波清洗机械;

(2)用超声波出去人体内结石;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噪声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乐音:

发声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的。

2.乐音有时能变成噪声,噪声有时也有好处。

二.声强级

声音强弱的等级。

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3.单位及其符号:

分贝dB。

三.噪声的危害

1.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2.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

3.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四.控制噪声

1.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

2.控制噪声的途径

(1)防止噪声传播/在声源处减弱

(2)阻断噪声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在人耳处减弱

3.表面粗糙的物体和多孔的物体容易吸收声音。

4.控制噪声的具体措施:

(1)给汽车、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2)在城市道路旁安装隔声板;

(3)将噪声大的工厂建在郊区;

(4)限制工地的工作时间;

(5)植树造林;

(6)市区内禁止鸣笛;

第三章光现象

第一节光的传播

一.光源

能够发光的物体。

(1)天然光源:

太阳、萤火虫、水母等;

(2)人造光源:

蜡烛、霓虹灯、白炽灯等;

3.能看见物体,是因为有光进入眼睛。

二.光的传播

1.光的介质

能够让光通过的物质;

(2)特点:

透明的物质。

2.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光在真空中或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线

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轨迹和方向,这条直线叫光线。

(2)光线实际上并不存在;

方法:

建模法

4.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1)激光准直;

(2)排队;

(3)射击时“三点一线”;

(4)小孔成像;

①特点:

Ⅰ成的像是发光物体的倒立的实像;

Ⅱ像可比物体大,也可比物体小,也可与物体等大,像的大小与孔到光源的距离、孔与光屏的距离有关。

Ⅲ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②图示:

(5)影子;

①形成原理: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遇到不透明物体时,就会被挡住,在物体后形成影子。

②当光源距物体的水平距离相同时,光源距地面越高,影子越短。

③当光源高度相同时,光源距物体越远,影子越长。

④图示:

⑤举例:

人影、手影、皮影、立竿见影、形影不离,身正不怕影斜等;

(6)日食、月食;

①日食:

太阳、月亮、地球在同一直线上,月亮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

太阳月球地球

②月食:

太阳、地球、月亮在同一直线上,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亮的光。

太阳地球月球

三.光速

1.宇宙中最快的速度是真空中的光速,C=3×

108m/s。

2.空气中的光速略小,也取为C=3×

3.水中的光速约为真空中的3/4。

玻璃中的光速约为真空中的2/3。

四.科学世界:

光年

光在一年内通过的距离。

2.光年是长度单位。

3.1光年=ct=3×

108m/s×

365×

24×

3600=9.46×

1015m

第二节光的反射

一.光的反射

当光照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分光要在物体表面改变方向,而射向不同方向,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注意:

(1)、光的反射可发生在任何物体表面。

(2)、反射现象发生在同种介质中。

3.我们能看见物体,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

(有少数情况是折射的光。

4相关概念

①反射点O入射点O

②反射光线OB入射光线AO

③法线ON:

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

(虚线)

④反射角r:

即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入射角i:

即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二.光的反射定律

1.内容:

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探究实验反思:

(1)实验测多次的目的:

避免实验结论的偶然性,寻找普遍规律。

(2)实验中操作最困难也是最关键的是:

观察与记录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

(3)硬纸板的作用是:

①呈现反射光线,

②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3.当光垂直入射时

①反射点O入射点O;

②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重合在一起;

③反射角=入射角=0°

4.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三.反射的分类

1.镜面反射

平行光线射到物体表面上时,反射光线也是平行的。

a反射面光滑

b反射光线只射向一个方向。

(刺眼)

(3)举例:

黑板反光,楼房玻璃墙造成光污染。

2.漫反射

平行光线射到物体表面上时,反射光线射向各个不同方向

a反射面粗糙。

b反射光线能射向各个方向。

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3.镜面反射、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4.应用:

夜晚迎着月光走,明水暗道。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一.平面镜的定义

表面平整且光滑的镜子都是平面镜。

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玻璃板的作用:

玻璃板是透明的,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选用大小完全相同的两根蜡烛的目的:

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并确定像的位置。

3.实验器材:

玻璃板、刻度尺、两个大小相同的蜡烛、白纸、光屏

4.实验步骤:

(1)把白纸铺在桌面上。

(2)把玻璃板竖直立在白纸上。

(3)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像的倒正,再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处,看光屏上是否有像?

(4)将另一支大小相同的未点燃蜡烛放在玻璃板后,使它与点燃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看上去好像点燃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5)在纸上标记出平面镜、像和物的位置,量出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比较这两个距离的大小。

(6)把像和物体的位置用直线连起来,观察与镜面什么关系?

5.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平面镜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2).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即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6.交流评估:

(1)确定像的位置时采用的方法:

等效替代法

(2)实验中看到两个点燃蜡烛的像的原因:

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都能成像。

(3)无论怎样调节未点燃的蜡烛,都不能与点燃蜡烛的像重合,可能原因:

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

三.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1.图示:

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光的反射。

3.像的形成:

平面镜所成的虚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组成的。

四.平面镜作用:

1.成像:

倒影、镜子。

2.改变光路:

潜望镜。

五.科学世界

1.球面镜:

(1)凸面镜/凸镜:

反射面为球的外表面的镜子。

(2)凹面镜/凹镜:

反射面为球的内表面的镜子。

2.作用:

(1)凸面镜:

发散作用。

(2)凹面镜:

会聚作用。

3.应用:

汽车的后视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

(可扩大

视野)

手电筒的反光装置、太阳灶、反射式天文望远镜。

第四节光的折射

一.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1)折射发生在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或同种不均匀介质中。

(2)发生折射时一定同时发生反射。

2.图示及概念:

1.界面:

两种介质的分界面。

2.入射点O折射点O

3.入射光线AO折射光线OB

4.法线NN’:

过入射点垂直于界面的直线。

5.折射角θ:

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三.光的折射规律

1.三线共面: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位于同一平面上。

2.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在两侧。

3.折射光线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4.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入射角;

当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界面方向偏折,折射角>入射角;

(即空气中的角总是大的角)。

5.垂直入射时,传播方向不变,即折射角=入射角=0°

6.光路是可逆的。

四.光的折射的应用

1.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向上弯折;

2.在岸上看水中的鱼时,看到鱼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浅,要瞄准鱼的下方才能叉到鱼。

3.池水看起来比实际浅。

规律:

从空气中看水或其他介质中的物体,看到物体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一些,这是因为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形成了虚像

4.水中的潜水员看到岸上的树变高。

从水或其他介质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物体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一些,这是因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发生折射形成了虚像

5.玻璃砖后的钢笔错位。

6.海市蜃楼:

光经过不均匀的大气时发生折射,形成的虚像。

第五节光的色散

一.光的色散

Ø

太阳光通过三棱镜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的彩色光带,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注:

(1)光的色散是光的折射现象。

(2)红光折射能力最强,紫光折射能力最弱。

2.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玻璃三棱镜使太阳光发生了色散。

3.彩虹是由于太阳光被空中的水滴色散而形成的.

二.色光的混合

1.色光三原色:

红绿蓝

2、红绿蓝光混合形成白光

三.物体的颜色

1.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的。

2.无色透明物体:

能让所有光通过;

3.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4.白色物体:

能反射所有色光;

不吸收任何色光

黑色物体:

能吸收所有色光;

不反射任何色光。

第六节看不见的光

一.光谱

把光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二.红外线

光谱上红光之外的不可见光叫红外线.

(1)一切物体都在不停的辐射红外线,同时也在不停的吸收红外线。

(2)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也越多。

2.特点

(1)热效应强,各种物体吸收了红外线后温度升高(最显著)

应用:

①红外照相机

②红外线夜视仪

③烤箱

④浴室取暖灯

⑤加热物体

(2)穿透云雾的能力特别强

应用:

①电视机遥控器

②利用红外遥感技术制成探测器

三.紫外线

光谱上紫光之外的不可见光叫紫外线.

(1)生理效应:

有杀菌消毒作用

①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

②紫外线能杀死微生物。

如紫外线灯。

(2)荧光效应(最显著)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

验钞机验钞。

(3)化学效应

容易使照相机的底片感光。

四.对紫外线的几点认识

1.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害。

2.天然紫外线最重要的来源是太阳光。

3.阳光中的大部分紫外线被大气层上部的臭氧层吸收,不能到达地面。

4.臭氧层受到空调、冰箱里面逸出的氟利昂等物质的破坏,臭氧层出现了空洞。

第四章透镜及其应用

第一节透镜

一.透镜

用玻璃、石英等透明材料制成的镜片叫透镜。

2.分类

(1)凸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如远视镜。

(2)凹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如近视镜。

3.主光轴CC’:

透镜上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4.光心O:

透镜的中心。

(1)光心一定在主光轴上。

(2)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5.对光的作用判断方法:

会聚:

若折射光线比入射光线靠近主光轴一些,则透镜起了会聚作用。

2、发散:

折射光线比入射光线远离主光轴一些,则透镜起了发散作用。

二.凸透镜

1.凸透镜对任何光线都有会聚作用,因此又叫会聚透镜。

2.光路图

3.说明

(1)焦点F: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实焦点(F)。

(2)焦距f:

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f)。

(3)凸透镜的两侧各有一个焦点,两侧焦距相等,且焦距保持不变。

(4)凸透镜表面越凸,焦距越短,会聚能力越强。

三.凹透镜

1.凹透镜对任何光线都有发散作用,因此又叫发散透镜。

2.光路图

(1)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