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18936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综合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综合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综合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综合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综合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综合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综合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综合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综合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综合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综合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综合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

《综合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综合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探索和发现,在上述过程中主动去收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遇到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采取合作的方式去自主解决问题;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提供指导和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困难。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

综合实践活动是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学习的指导思想及教学原则,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促进人格个性的整合。

课程内容来源于社会实践,具有综合化、社会化的功能;

以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为学习手段;

以提高社会生存能力为教育目的。

强调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强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首先,在活动内容上是综合的。

综合实践活动着眼于儿童生活领域、自然领域和社会领域。

儿童生活领域涉及儿童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

生活技能训练、生活科技等方面;

自然领域涉及人口与生存、环境与资源、动物和植物保护、人类健康与疾病等方面;

社会领域涉及社会或社区的历史变迁、社区文化、社会经济、社会政治、科技与社会发展、人与制度等方面。

其次,在培养目标上是综合的。

它强调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整体发展,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根本价值取向。

激活头脑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的知识;

培养通过多种手段、多种途径获取信息,以及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表述思想交流成果的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培养了解他人、理解他人,与人沟通、合作的精神和能力;

培养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发展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3、实践教育理论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的、整体的、开放的教育活动,强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和能力,在实践中体验情感,发展个性品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研究性的实践。

它与以知识信息的接受为主的学习活动相比,具有本质的区别。

它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研究性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实际应用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从而有效地改变学生在教育中的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研究性、参与性、生活性等特点。

4、主体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思想强调由传统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的转变,强调在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基础上,着力培养主体精神,强调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自主学习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中指明:

“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

”尊重主体,就要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天生的求知欲。

传统意义上的各学科教育让儿童以学得间接经验为主,教学内容远离儿童的生活,致使儿童失去了天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也常常不在课堂里表现出来。

综合实践活动使儿童随时随地从他们自己的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问题为研究学习对象,自然地、综合地学习。

这种学习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和“个人意义”地学(主动地学),而不是老师要他们学(被动地学),这将还原出他们探索生活的美好的天性。

三、研究目标

1、营造快乐、活泼、合作的动态的课堂氛围,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参与合作能力,形成健康心理,促进全面发展。

为培养有知识、有活动能力的新型人才打下基础。

2、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意识,引导教师能够自觉地寻找和开发课程资源,建设富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3、通过研究,形成切合实际、可操作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开发一套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并将研究成果结集成册,及时宣传、推广。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过程

1、准备阶段:

(2007、4~2007、12 

)确立实验研究课题,确认课题组成员,撰写实验研究方案,制订具体实验研究计划,收集数据,组织理论学习,进行师资培训。

2、实施阶段:

(2007、12~2009、1)进行实验研究,实施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课程评价及课程资源等方面的整合,初步探索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3、中期评估阶段:

(2009、1~2010、6 

(1)进行阶段性总结,上公开教学活动、展示成果、进一步探究实验结果、解释探究实验成果、撰写实验论文。

(2)走校本课程之路。

4、总结阶段:

(2010、6~2010、12)撰写结题报告和相关论文,汇总探究实验资料,展示研究成果,并申报结题。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通过学习国外研究性学习的经验,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综合实践活动纲要等文件,提高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

2、调查法。

在确立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时,开展广泛的对学生、家长、教师进行调查问卷,制定出富有学校特色的课程内容。

3、个案研究法。

综合实践活动是完全不同于学科学习的一门课程,注重对学生的多元评价,因此特别对各班后进生是一个激发活力的机会,有必要对他们作个案跟踪调查,建立跟踪分析档案。

总结提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转变持后进生上的特有优势。

4、行动研究法。

做到边实践边总结,可以把综合实践活动理论、各地的实施经验汇成小册子,每月发给教师,时时学,增强老师的科研意识,提高老师的理论水平,经常写教育教学随笔或论文、案例。

五、课题研究成果与分析

(一)在整合中有效构建和实施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1、整合课程目标

《纲要》中规定的课程目标是针对全国所有学生的,具有普遍性。

而各地区、学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特殊性要求,各个学校的课程资源又是有区别的。

因此,我们要结合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发展需求、学校课程资源特点对课程目标进行整合。

首先学校按照《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总体实施意见》、《学年综合实践活动开发与实施计划》、《学期综合实践活动开发与实施计划》等三个层次整合课程目标。

其次各年级组按主题活动的总目标,阶段目标,一次活动目标等三个范围整合课程目标。

最后教师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整合课程目标。

教师按“全面、明确、可行”等三个标准衡量自己所设计的课程目标是合理、合情、合法。

也就是说课程标准是否全面体现了《纲要》所规定的目标要求,课程目标的陈述是否明晰确定,课程目标的要求是否能实现,是否在课程评价方面具有可测性。

2、整合课程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其内容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具有极强的综合性。

这其中有自然的,也有社会的,有学生自我的,也有人类文化的,有生活性的,也有学科符号性的。

这些内容不仅综合性强,而且彼此紧密联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因此,我们在课程内容的整合方面,努力克服学科知识以“逻辑序列”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的弊端,通过一个个不同形式的主题活动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

主题活动有三种基本形式:

一是课题探究式主题活动;

二是项目设计与技术操作式主题活动;

三是参与体验式主题活动。

这三种基本的主题活动形式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各自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因此,我们在整合课程内容时,不能局限于某一种形式的主题活动,而应使其交错进行,否则就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使课程的价值受损。

目前,我们已开发的主题活动主要有:

《泰城街道历史文化研究》;

《我们的奥运》;

《厨房里的化学》;

《泰山特产研究》;

《泰城环境污染状况调查与研究》;

《蝴蝶兰养殖》;

《泰山石刻文化》;

《义卖活动》、《插花艺术》等。

另外,我校将综合实践活动和学校的各项活动进行有机整合。

特别是与我校“三大活动、五大节日”(三大活动:

阳光健身活动、规范教育活动、励志教育活动;

五大节日:

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英语节)相结合,这样可以把学校的大型活动在设计上更加细化,从而吸引每一位学生的参与。

学校的德育教育也和综合实践活动充分结合,学校根据德育教育的要求,每月确立一个主题,根据主题设计了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活动方案,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领悟了德育理念,切实把德育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上,做行动的巨人。

3、整合多种学习方式

综合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重要方式。

实际发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方式至少包括探究学习、体验学习、交往学习、媒体学习,这些学习方式是基于“直接经验”的认识活动方式,在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环境、学习组织等方面,分别通过各自不同的路径去实现学习的综合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最基本的学习方式是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既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探究内容,又是学生进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实践活动的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方式。

在学习方式的整合上,我们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线,将多种学习方式融入其中。

并且,在活动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评价,如指导学生如何选题,如何制定研究方案,小组内如何分工合作等。

4、整合课程评价的内容与标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立足发展,重在过程。

因此,我们在课程评价方面,应确立一切为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将过程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这两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紧紧围绕学生、教师、课程等三个方面整合课程评价的内容与标准,灵活运用各种形式和方法进行课程评价。

我校制订了《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采用了档案袋评价、作品展示、师生对话等多种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或阶段性评价。

我们的评价伴随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个过程,我们的整合也在此过程之中,整合是动态性的持续过程。

5、整合课程资源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国家只编写《指导纲要》,不编写教材,教学内容由学校根据实际自主开发,所以课程开设之初,教师普遍感觉到为难是的选题难,感觉到无从下手。

因此,对课程资源的整合尤为重要,我们首先进行评估。

通过评估,我们认为我校校内课程资源内容丰富,富有特点。

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学校德育教育、法制教育、科技教育、各类人才的培养等工作均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

成为了学校发展中的一种不可或缺的隐性课程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特点明显,具有优势:

紧挨岱庙、泰山,泰山区拥有全国最大的蝴蝶兰培植基地等。

学校根据需要建立了相关的实践活动基地。

我们在设计和实施一个个主题活动方案时,根据需要对校内外课程资源进行适当的选择。

教师参与全过程的指导。

老师们立足于学校实际,着眼于学生成长,教师提高和学校发展,开发和实施了《走进六中》、《棋类》、《街巷名里探史韵》、《我们身边的地理》、《我与化学》、《我们的奥运》、《听,来自心灵的声音》、《走遍泰山》、《让安全为青春护航》、《诗词中的生物学》、《传统节日品文化》等十一门校本课程,其中《我们的奥运》、《听,来自心灵的声音》获市优秀校本课程一等奖,《街巷名里探史韵》、《我们身边的地理》、《我与化学》、《我们的奥运》等多门课程获区优秀校本课程一等奖。

2009年3月31日,在全市联片教研现场会上,我校尹玉华老师执教的校本课程《街巷名里探史韵》,以其夺目的选题,独特的视角,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学生精彩的表现,让与会领导耳目一新,大开眼界,赢得了领导们的一致好评;

《我们的奥运》被录入国家课程资源库。

“引灌校本课程之源头活水,浇艳素质教育之花”。

校本课程这块广袤、肥沃的土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心灵之窗,让他们看到了美丽的世界。

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探究的方法更多了,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程度的转变。

学生的关注面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课堂,而是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走在大街上,会不自觉的看看墙上挂的街道牌,研究研究街道名的来历;

回到家里,家庭会成为孩子的实验室,会给家长滔滔不觉得介绍厨房里的化学知识;

孩子们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金融危机、奶粉事件、美国总统竞选成为孩子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同时,校本课程的开发促使教师从单纯的“教学”向既“教学”又“研究”转换,为教师潜能的开发和创新精神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促进了教师知识结构不断发展和完善。

尹老师在谈到自己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进行课题研究的感受时,曾感叹说:

我越来越感觉到自己要学的东西太多了,我是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我从教二十多年以来,从来没有这样学习过。

有付出就有收获,现在我最大的体会就是自己的理论水平和认识水平提高了,教科研能力有了很大提升,也真正体验到了研究的快乐。

的确,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的特长、个性得到了充分展示,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调动。

校本课程已成为六中新课程实施的一大亮点,使得六中文化特色日渐凸显。

2011年4月8日下午,我校学术报告厅里正在进行一场“紧急抢救”,泰安市中心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李惠娟女士正在对躺在讲台上的一名初二六班的同学实施“复苏急救”,这一场景深深打动了台下的学生,把目光都集中在了李医生急促按压的双手上,被急救学生不时的“过度”反应却引得台下发出阵阵笑声,原来这是正在举行的“家长助教团”《心肺复苏》主题活动的一个互动环节。

我校为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聘请有专长的家长组建“家长助教团”,定期来校给学生上课,组织相关的活动。

有的来校教孩子们蔬菜雕刻,有的领孩子们去鉴赏泰山石,有的传授给孩子们剪纸艺术等等。

家长的参与,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在实践中探索并创造性实施“主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在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理论进行全面研究,针对课例进行集中探讨的基础上,我们提炼出了“主题探究式”基本教学模式。

1、“主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基本环节:

情境激趣、明确主题——参与指导、自主实践——全程评价、激励创新——交流反思、生成主题。

(1)情境激趣,明确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一般围绕某一主题展开,教师首先应该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对这一主题的兴趣。

只有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们才会积极投身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去。

例如,我们在“泰城环境污染状况调查与研究”主题中,教师专门拍摄了一幅污染比较严重的泰城“梳洗河”的照片,先让猜想“梳洗河”的来历,想象梳洗河的美景,紧接着话锋一转:

昔日美丽的梳洗河如今是什么模样呢?

出示污染严重的梳洗河的图片。

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产生探究泰城环境污染的强烈欲望,很自然地确立自己探究的主题。

当然,情境的创设有时并不需要刻意去创设,只需要从学生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为切入点加以引导。

学生的兴趣就会迸发出来。

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插花艺术”主题活动时,教师只问了一句:

“下周的星期日是什么节日?

“母亲节!

”学生脱口而出。

母亲节大家想送给亲爱的母亲什么礼物?

学生各抒己见,其中有一名同学说想送给母亲一个自己亲手制作的花篮。

“这个创意太好了!

”教师借着这学生的想法和自然的引入主题——插花艺术。

(2)参与指导,自主实践。

主题确定后,学生针对主题实施探究,教师参与指导,这是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

活动实施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指导,根据不同的活动,主要包括:

指导学生成立活动小组、制定活动方案,指导学生完成活动的准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而且教师要和学生合作,全程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及时发现学生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与存在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如在插花艺术这一主题活动中,教师指导各小组先确立本小组的立意,然后根据自己的立意上网查询,到花店去亲自采访店主如何选取合适的花材、造型等等,最后各小组合作完成作品。

整个过程中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小组自主合作完成。

(3)全程评价,激励创新。

为实现重结果,更重过程,教师应指导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每一个步骤完成以后,及时进行评价,评价的形式有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小组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等;

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学生是否完成任务的层次上,而是要体现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尤其要体现对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的激励,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在插花艺术活动中,我们专门设计了下表对学生进行评价:

学生活动评价表(插花艺术)

自我评价

相互评价

教师评价

家长评价

作品立意

整体造型

创意

小组合作情况

参与情况

在活动结束时,我们举行了插花艺术作品展,将学生作品进行了展示。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如果仅仅将评价停留在形式的改变上,并不能持久地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为此,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力求建立起科学的评价系统。

评价标准既包括知识与能力标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标准,又突出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激励,评价方式力求多样化,并建立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档案,记录学生的成长,该档案对学生和家长是开放的,使学生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与他人分享自我探索获得的体会及成功的快乐。

同时也作为学生评优树先的一项依据。

(4)交流反思,生成主题。

活动结束时,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活动的收获,如成果展示、活动总结等,反思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实践中,不但注重引导学生总结成功的经验,更注重引导学生总结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所受到的挫折,让每个课题组的学生将所遇到问题一一列举出来,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从中发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生成新的研究课题,使新课程理念得以充分体现。

如在插花艺术中,一个小组要把自己的作品送给一个店庆的快餐馆。

但他们在展示时,学生对他们选的焦点花康乃馨提出了质疑,认为他们选的花材不太合适。

教师趁机提出了另一研究课题“花语”,引导学生研究不同花所代表的语言。

2、在实践中创造性使用教学模式

尽管我们总结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般性教学模式,但在实际教学中,并非要求教师刻板地去套用,而是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创造性运用教学模式,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具有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质量,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比如,在开展社区服务时,教师更多的是充当顾问的角色,不强调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和预设性,教师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成立活动小组,自主选择活动项目,指导他们策划活动方案,自主落实活动方案,自主进行交流与评价。

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角。

而在社会实践中,教学内容的预设性较强,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运用上述教学模式的空间。

首先,可以从实际出发,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选定社会实践项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到社会实践基地开展活动;

其次,进行活动方法的指导;

第三,放手让学生进行实践,教师和学生合作,一起亲历实践活动的全过程,掌握第一手资料,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最具挑战性,其教学内容既要体现预设性,又要体现生成性。

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运用上述教学模式的空间最大。

在研究性学习教学刚展开时,可以直接按照教学模式操作,以预设性教学内容为主;

活动进行一段时间以后,应以生成性活动内容为主。

研究性学习在不同的阶段,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应有所不同,教学的环节可以是上述四个环节,也可以是实际情况增加或减少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环节不局限于单纯的一个课时或教室有限的空间,而是研究的一个阶段。

案例:

《古诗词中生物信息的研究》(我校李丽老师在“市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研讨、课题实验现场会”上执教的公开课)

活动设计与思路如下:

一、主题的提出

人教版《生物学》教科书共有17处之多引入了古人的诗词名句20多句,有的为单元、章节的导语,有的作为练习,还有的放在阅读材料中。

通过认真分析教材引入的诗词名句,发现这些诗词中包含了众多的生物学知识,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描写生物的生活、生殖生理活动及规律的:

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几处草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②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

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西湖春色归,春水绿如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③描写生物的运动和行为的:

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几处草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等。

生物使自然界充满着勃勃生机,自然界的景致又牵动着人们的情感,诗人们就把自己的情感赋于花、草、虫、鸟各种生物,借它们谱写出名篇佳作,抒发自己的情怀,表达自己高远的志向以及对人生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例如: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通过对小草不畏恶劣环境、勇于抗争的顽强生命力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勇于拼搏精神的赞美之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借寸草抒发母爱感念之情,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是借燕子比喻父母生儿育女的艰辛,赞美了伟大的父母爱;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借黄鹂、翠柳、枫树等生物描写了生态系统的美,抒发自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渗透了生物进化的思想等。

基于以上的分析,所以确定了古诗词中的生物信息的研究。

并制定了如下活动目标:

二、活动目标的定位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了解生物的种类,认识生物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提高环境保护能力、社会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收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