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教育对于新闻业界的即时性及对称性发展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19002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新闻教育对于新闻业界的即时性及对称性发展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新闻教育对于新闻业界的即时性及对称性发展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新闻教育对于新闻业界的即时性及对称性发展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新闻教育对于新闻业界的即时性及对称性发展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新闻教育对于新闻业界的即时性及对称性发展文档格式.doc

《浅谈新闻教育对于新闻业界的即时性及对称性发展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新闻教育对于新闻业界的即时性及对称性发展文档格式.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谈新闻教育对于新闻业界的即时性及对称性发展文档格式.doc

我们还要注意到,除了传统媒体外,新媒体异军突起,2010年6月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宽带网民规模为36381万,使用电脑上网的群体中宽带普及率已经达到98.1%。

BBS论坛的规模为全球第一。

信息生产的多元化,信息传播的多元化,而后是信息生产主体的多元化,传统新闻媒体开始发展资源共享的多种媒体的组合体。

中国媒体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和转型,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宣传机构和适应市场经济的媒介经济体系。

新闻媒体从纯粹的公共事业过渡到了资源整合、产业经济、传媒集团的发展趋势,从国家财政拨款转变成了纳税大户。

新闻事业快速发展,使得新闻学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新的理论体系、新的发展模式、新的研究空间、新型媒介以爆炸式的方式涌现,让新闻学变成了一个发展与探索空间豁然开阔的新型学科。

在此大背景下,媒体发展飞速,新闻学科发展速度也是与之相匹配。

据统计,截至2003年,教育部备案的新闻传播教学点已达到392个,在后来的五年中,这个数字几乎又增了一倍。

受中国社会转型以来的宏观背景变化的推动,新闻媒体的两种属性被确认,即功能属性和经济属性。

第一个属性和第二个属性是不可分割的,两个属性相互推动,这就是媒体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在两个属性功能的引导下,新闻的传播效果被现代媒体所看重,于是传播学大量被植入,新闻传播学教学异军突起,从过去的新闻操作学发展为以新闻传播学为主导,新闻理论体系被极大地丰富和开拓。

受过去新闻媒介管理体制及新闻传播传统方式的影响,新闻学教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其核心专业培养指向,停留在新闻发展史、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和新闻编辑学上,侧重于层面上,而专业建树缺少厚重。

进入上世纪末,新闻传播发生两个标志性的变革:

一是新闻媒体从过去的“事业单位”向“企业化管理”快速转变,文化事业转向产业化,新闻传播机构对新闻记者和新闻编辑单一性的人才需求迅速转变为多项人才需求。

二是传播技术带动下的媒介传播方式的变革,传统的新闻发布和信息传播方式出现了颠覆性的异变,新媒介下的网络时代改变了传统意义上新闻人角色,媒介融合趋势向新闻产品生产、新闻信息发布、舆情分析管理提出了分水岭式的媒介跨越,给新型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留下了不断延伸的空白。

被一直关在门外的世界现代传播学理论在近10年中被纷纷引入,有待研究的对象和课题让学者和研究机构有如从河流漂人海洋的感觉。

实事上,这只是停留在翻译和介绍阶段,有待于发展、建树自己的理论体系的过程还有相当长的一个过程,中国新闻学所具有的一个长足发展过程正等待着我们。

新闻学向传播学、社会学的回归,使新闻学在现代人类信息社会生活中所发挥作用的比重空前增大,因此新闻学科出现了众多枝杈发展方向。

新闻学科的丰富性表现在发展方向的多元化和研究方式的多元化。

新闻实践型传播学研究、媒介使用与效果研究、媒介文化研究、媒介产业与媒介经营管理研究、新闻教育传播研究、影视研究等大众传媒、新闻学方面的理论体系正获得深入发展,传播学本土化研究、政治传播研究、国际传播研究、传播与危机公关研究、新媒体研究等一批新研究方向在广泛提升。

新闻学教育不仅要满足三大传统传播行业,以及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传播媒体的需求;

信息产业机构、广告公关公司、跨国传媒集团、媒介产品制作公司、政府机构以及大中型国有、民营、跨国公司都是其满足社会需求的领域。

过去新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只能是新闻媒体的采编部门,而现在不但超出了新闻媒体的采编范围,还可以是上述各类机构。

但目前的新闻教育整体设置,与新闻业界的发展状态脱节的程度相当大,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到学科建设、专业定位等整个教育环节中有待转型的要素绝非一两个,不能即时性、对称性地以业界发展现实趋向调整新闻教育模式是最突出的问题。

新闻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由此强调突出新闻教育的实践性,在新闻教育理论上似乎能够达到“共识”,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评估体系制定上,与此离得非常之远。

不同的专业应该建立不同的教学评估体系,大而一统的评估体系下,适应于不同专业的教学方式将“去”个性化,脱离应该原有的适应性。

新闻教育评估体系的重新设置是转换新闻教育模式的突破口,它将会建立风向标式的引导方向,也会焕发出强大的引导力。

就新闻专业课的教学方式而言,有关机构做的《高校新闻教育与媒体接轨状况调查》中的样本统计结果显示:

在新闻专业课的教学活动中,“讲授法”占样本总数的46.9%,“讨论法”占27.8%,“案例法”占14.1%,其他教学方式占11.2%。

“教师讲、学生记”的“讲授法”依然是大学新闻教育的主流。

“除了玄而又玄的理论,就是媒体批判,造就的毕业生,要么是只会说空话,连‘撰稿’这个基本的活都无法做的不合格品,还有就是对自己职业原则都产生根本怀疑的人。

想想看,如果一个牧师培训所,整天教学生《宗教批判》或《世界宗教对比》,他们还能出去讲道吗?

新闻教育应该定位于新闻媒体及传媒机构在媒介传播形式发生革命性变革后所需人才的培养目标上。

强调新闻教育的规范、价值、工具、标准和惯例,形成专业背景与素质教育兼顾、凸显实践能力、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多层次培养模式,以创新精神和面向社会急需为核心体系的教学组织体系及运行机制。

以大众传播的发展、传播方式的变革为基点,以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动媒介产业化进程加快为走向,以媒介管理形态转型后媒体多元人才需求为目标,与此同步,新闻学教育应该是多样化的,培养模式也是多样化的。

具体探索的方向是,转变传统的新闻教育培养模式,积极推进课程教学内容整体优化,强调突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综合性、实践性、先进性特点,融人文精神、职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一体,在教学内容选取上,体现系统优化的原则,体现“整合集成”的思想。

中国媒体的转型势必带来人才需求的转型。

目前,全国媒体中采编人数与新闻经营人才之比为1:

4。

尽管新闻专业是一个传统专业,但随着媒介技术和媒介结构的快速转变,给新型新闻人才的需求留下巨大的人才缺口。

新闻紧缺专业的加速建设,将会取得非常良好的预期成效,迅速填补这一人才缺口。

新闻事业一直享有牢固的政治地位。

2011年7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今年10月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主要议程是:

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等,足以表明新闻业界在社会发展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面对党、国家、社会需求的大背景下,以新闻媒介发展为主体的新闻专业社会需求定位在了高目标。

与之相对应,新闻学科的发展仍然要满足高目标需求,因此可以说,新闻学科的社会需求有着非常明显的有别于其它学科的特点。

新闻学教育应该选择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发展方向,通过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尤其是主流媒体的合作,把最新的新闻实践成果及前沿的理论课题引入到学科建设中,提高新闻教学的针对性,培养方式的多样性,这将使其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以适应新世纪新闻事业和新闻学科发展的需要为目标。

面对今天“公民新闻”、“公共传播”的时代,新闻教育的关注方向将扩大到媒介素养教育上。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全民式的教育,对于社会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了大于相对媒介的教育。

全民媒介素养提高下的舆情畅通,将会引导出另一个重要效用,就是对政务公开进程的推进。

科学的决策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决定的,它要符合时代要求,代表社会大多数群体的意愿。

面对一个公共事务,舆情具有审视、评判、辨别、督促、建议等作用,就是检验事务的发展或解决方式能否符合社会的公平机制,能否体现社会的主体价值,能否代表大多数人的意志,能否合乎更多人的利益。

它将带动更多的人利用传播媒介发表自己的意见。

新媒介造就的“人人媒体”时代对新闻教育提出了战略性的要求。

新闻教育是职业教育,更是大众素养教育。

新闻教育要把握好理论教育与实用教育、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平衡,重新架构自己的教育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