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促进孩子在游戏中的交往与合作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1910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促进孩子在游戏中的交往与合作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怎样促进孩子在游戏中的交往与合作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怎样促进孩子在游戏中的交往与合作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怎样促进孩子在游戏中的交往与合作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怎样促进孩子在游戏中的交往与合作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怎样促进孩子在游戏中的交往与合作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怎样促进孩子在游戏中的交往与合作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怎样促进孩子在游戏中的交往与合作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怎样促进孩子在游戏中的交往与合作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怎样促进孩子在游戏中的交往与合作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怎样促进孩子在游戏中的交往与合作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怎样促进孩子在游戏中的交往与合作Word格式.docx

《怎样促进孩子在游戏中的交往与合作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促进孩子在游戏中的交往与合作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怎样促进孩子在游戏中的交往与合作Word格式.docx

一个能够充分地满足幼儿的活动需要甚至刺激他们的活动需要的环境,能够充分支持幼儿的自由自主的活动。

因此,我们在提供材料是要分析孩子的年龄段和孩子现阶段的兴趣和需要,提供他们感兴趣的、适合他们的材料。

如大班的孩子喜欢操作性很强的材料,我们的材料设置就应该多提供半成品的、可操作性的材料。

在观察孩子游戏后,和孩子一同讨论游戏需要的材料。

如餐厅

需要的不止胶泥一种材料,还可以增加真正的蔬菜作为半成品材料,还可以搓一些面粉供他们制作点心。

加工厂里多提供牙膏盒、卷纸筒、瓶子、毛线等废旧材料,孩子们可以对这些材料进行组合,制作出很有创意的手工作品,其创造性就充分的发挥出来了。

建构区提供多种组合材料,如用酸奶瓶、筷子、拉罐瓶、纸盘、竹节、纸板、彩石等等。

孩子们就可以不断地进行商量,这些材料可以怎样进行组合修建栅栏、搭建塔子、修天桥甚至更多的东西。

在娃娃家中准备娃娃用的梳洗用品,如盆子、帕子、沐浴露、洗发精,娃娃穿的衣服、裤子。

有了这么多可操作性的材料,孩子就会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同伴交往合作的机会就会大大提高。

在游戏中,对孩子的观察是尤为重要的,比如孩子需要什么、他们的游戏水平怎样,如果游戏水平得不到提高,那么孩子的交往与合作能力就会得到限制,如医院的游戏区里只是一些听诊器、一些药品、注射器,孩子们就只会知道有感冒这一种常见病,如果结合孩子平时的生活,发现他们一些生病的情况,及时丰富到游戏活动中。

如我班的一个孩子和妈妈出去旅游,不小心把脚摔伤了,星期一上幼儿园的时候是打着绷带来的。

我们发现了这个情况,和孩子一同讨论关于外伤或骨折的医治方法,孩子们还和家长一同收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

有了更具体的了解以后,我们一同收集、制作材料,医院的游戏就丰富起来了。

对于其他的游戏,我们和家长取得联系,由家长带孩子去观察商店里售货员的角色,观察餐厅里厨师与服务员的角色,回来后再一起讨论游戏中角色怎么来扮演。

孩子们通过亲身的社会体验,社会经验丰富了,扮演角色游刃有余、与同伴的交往更自然、更投入了。

同时,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能够充分调动孩子活动的兴趣,激发孩子主动交往。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孩子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这样就大大增强了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为他们的交往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促进孩子交往与合作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老师以怎样的身份支持、引导他们的活动。

当幼儿与同伴间为了一种材料而产生争执的时候,我们老师就应该以支持者的身份出现,支持他们用分享、协商、交换等方法去解决问题。

在游戏中,有些孩子能够与同伴大胆交往,但是有些孩子胆小,不敢与同伴交往,此时,我们的身份就是孩子的合作者,带着他们一起游戏。

班上有位孩子因为没有进入自己想去的游戏区而闷闷不乐,我试着让他到别的区玩,他很倔强的站在那儿不动。

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自己到了餐厅里,向服务员要了一些吃的,做的很投入的样子。

这时,奇迹发生了,那个孩子看见我去玩游戏了,他也到餐厅里要了很多吃的,而且还主动和我说话,比如,你在哪里上班、你要了些什么吃的之类的话题。

看着他主动地与同伴交往,我很高兴。

有了这次经验,我知道了老师作为孩子合作者的重要的引导作用,我们不要吝惜自己的时间,多和孩子一起玩耍,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编辑推荐在思维游戏中促进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

近几年我们幼儿园开展了“幼儿思维游戏课程”课题的研究。

通过积极探索、深入研究,我园幼儿在认知、记忆、评价、聚敛思维、发散思维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高。

幼儿思维游戏课程成为我园课程体系中的一个有益的补充。

在幼儿思维游戏活动实施中,我们将“在思维游戏中促进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作为切入点,将幼儿思维教育与其他能力的发展有机融合、相互渗透,探索和建立我园幼儿的思维教育方法,并为我园课程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有效可行的方法。

一、在思维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及调节能力

我们在预设幼儿思维游戏活动目标中,增加了健康领域的目标并组织实施,最终实现目标。

幼儿在使用游戏材料的过程中,动手能力和整理物品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如在托班思维活动“老鼠吱吱”中,幼儿在动脑筋找寻吃饭、睡觉、洗澡等生活情景和所需物品,并模仿相关动作的过程中,给予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经验,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发展。

二、在思维游戏中发展幼儿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我们在组织思维游戏时,以语言发展为切入点,将观察、理解、说话融入到思维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活动中,我们还为孩子提供了创编故事的情景,请幼儿根据立体背景图及不同表情的动物卡片发挥想象、创编故事。

幼儿在创编故事中非常投入,每个幼儿都能按要求自己编出一个完整的故事,通过给老师讲述、同伴之间讲述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在思维游戏中培养幼儿交往与合作意识

幼儿因为年龄的特点,交往、合作意识还不是很强,较难与同伴进行沟通与合作。

而交往与合作是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更是幼儿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

于是在思维游戏时我们尽量多给孩子一些与社会、与环境、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我们经常组织双人游戏、多人游戏、小组游戏和集体游戏,为幼儿提供交流、学习的氛围。

四、在思维游戏中培养幼儿的逻辑推理及判断力

幼儿思维游戏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科学概念融入到具体的材料操作和快乐的游戏中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如在中班思维游戏活动“动物园的新成员”中,渗透了数学领域的点数、数的守恒、比较多少、排序等内容,在开展活动时,我们为幼儿准备了一个红色的箭头,为幼儿按规定的方向排列,按一定方向找出排列的动物卡片提供帮助。

先请幼儿目测总数、学习数的守恒和排序,再带领幼儿理解箭头的含义,按箭头所指的方向排列卡片。

幼儿在操作中理解了箭头,感知了方位,知道了序数,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等等,还较好地完成了中班数学领域目标。

五、在思维游戏中发展幼儿的创造力与表现力

幼儿思维游戏是幼儿快乐游戏的过程,在思维过程中渗透艺术领域的内容,能充分激发幼儿创造和表现的热情。

如在“图形娃娃”游戏中,幼儿利用游戏图多次分类后,对游戏已不感兴趣,这时我们引导幼儿找出纸盒、瓶盖等多种材料,自己制作小船来延伸此活动。

活动中幼儿利用自己制作的小船,去发现、去探索,大大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使幼儿能根据图案特征,从多角度将卡片多次分组,幼儿的创造力也得到了发展。

在表演游戏中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为了解决表演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如游戏的材料和道具单一,表演的内容仅局限在故事本身,不能灵活拓展游戏的内容,幼儿表现角色的动作模式化,缺乏对角色情感和特征的深度挖掘等,我与几位组织表演游戏的老师一起跟踪观察幼儿的表演游戏,对表演游戏的价值和指导策略,一起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一、拓展表演游戏对幼儿全面发展的价值

我们发现在表演游戏中,幼儿不仅在再现故事对话的过程中促进了自身语言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幼儿能够依据故事的内容参与到道具、材料、场景的准备过程,学习处理角色分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同伴协商延展表演的情节发展,从而促进了其想象力、创造力、交往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

正如游戏的元交际理论倡导者贝特森所说,儿童学到的主要的东西不是在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而是创造和再创造角色的过程,他们学到的不是某个特定的角色,而是关于角色的概念。

有了对表演游戏价值的再认识,在道具的提供方面,中班的王媛老师改变了“为幼儿准备”表演道具的做法,而是“让幼儿准备”,引领幼儿参与建议,并亲自参与制作、提供。

如与幼儿一起讨论《金色的房子》表演游戏中,除了用头饰和手势动作表现角色之外,还可以怎样表现故事中的角色?

有的幼儿认为可以制作动物的尾巴和翅膀,并与家长一起制作了小猴子、小羊、小狗等的尾巴以及小鸟的翅膀,丰富了表演的道具之后吸引了更多幼儿特别是新来幼儿的参与。

而教师有目的地提供新道具也引发了幼儿新游戏内容的产生。

如小班表演《羊妈妈生病了》,高伟老师提供了温度计、药瓶、毛巾、水杯等道具之后,引发了幼儿拓展照顾生病的羊妈妈的情节。

再如,当幼儿不会说对话,或者不知道应该侍么时候出场,应该儆些什么时,教师不要急着一个劲地督促孩子,要学会等待一会儿,给予孩子学着独立或者同伴间商量解决这些问题的机会、千万不要教师说一句让幼儿跟着说一句,那样幼儿表演时就会一直眼睛看老师,询问:

“老师,这样对吗?

”“老师,应该怎样说?

”如果让幼儿产生这样的依赖感,那么,幼儿已经从游戏的状态中剥离出来啦。

其实,这都是幼儿参与表演游戏中必然出现的问题,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参与角色扮演、集体平价等方式来解决,正是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幼儿获得了全面的发展。

二、使表演游戏与主题经验有机结合

表演游戏不同于表演剧,不要把游戏排练成幼儿的演出。

“游戏是教不出来的”,教师一旦教给幼儿该演些什么,那么幼儿只会进行等道具的再现,重要的是要引导幼儿进入“游戏的情境”中。

这种游戏虽然是一种脱离了现实的假想活动。

但这假想却来自于现实,是儿童对真实生活的模拟并有创造性的反映。

游戏的情节源自儿童的生活经历,其生活经验越丰富,游戏的内容就越充实;

儿童对现实的体验越深刻,其游戏的行为就越逼真。

因此,我们让表演游戏与幼儿的主题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幼儿在主题中获得的知识、体验、感受在游戏中得到应用和拓展,同时也要敏锐地发现、捕捉表演游戏中幼儿的行为表现,将幼儿游戏中出现的问题作为主题拓展的切入点。

例如小班《羊妈妈生病了》的表演游戏中,高伟教师发现“小羊”不会照顾生病的“羊妈妈”。

这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开展了集体教育活动“关爱妈妈”,以情境表演的方式让幼儿学习如何照顾生病的妈妈,如何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关爱妈妈。

之后,制定“关爱妈妈”计划,引导幼儿回家落实到行动中。

经过一系列的经验丰富之后,幼儿的表演游戏内容逐步拓展,如“小羊”能给“羊妈妈”喝水、喂药、揉肚子、讲故事等,还能通过“妈妈,你好点了吗”“妈妈,你还疼吗”等安慰、关心的语言进行表达。

再如在中班开展《金色的房子》表演游戏期间,正在开展《好朋友》主题活动,幼儿利用周末时间开展了持续的“到好朋友家做客”活动,幼儿有着丰富的做客体验、因此在表演游戏的结尾部分,幼儿将到好朋友家做客的体验迁移到“小动物到小姑娘家做客”的游戏情节中,“小姑娘”为了表达自己刚才拒绝好朋友来家里玩的歉意,准备了好看的图书、各种食物和玩具招待“小动物”,小动物也为小姑娘带来了礼物与其分享。

三、为游戏中的角色、材料、情节发展创设生成空间

幼儿在真正的游戏中,才能自然地表达出角色情感。

因此不能用“故事”紧紧束缚住幼儿的表演,要把材料理解成玩具,在空间环境的创设方面留有生成的空间,角色之间的互动要增加对话的自由空间,角色的选择也要有发挥的余地,这样幼儿就能依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发展游戏情节。

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可以拓展表演游戏的情节,需要在对教材进行深入、整体性的分析基础上作出适宜的价值判断。

例如《金色的房子》中,小姑娘从不愿意让小动物到家里玩,到愿意邀请之间的心理变化是故事的要点之一,也是本故事产生教育意义的重要转折点。

日常生活中,幼儿从自我中心到关注他人的转变也比较困难的,而表演游戏中恰恰“小姑娘”在这个点上的表情表现不鲜明,可以引导幼儿将内隐语言转化为外显的独白:

“他们一起玩可真快乐,一个人没意思。

”“我剐才不让他们到家里来,只想着自己。

大家在一起多有趣呀,我还是去找他们一起玩吧。

《羊妈妈生病了》中兔医生开始只是将药箱中的药——取出,处在操作材料水平,不会用语言进行表达。

随着家长大夫(牙医、药剂师)进课堂等活动的开展,幼儿的经验也随之丰富,因此拓展“兔医生怎样为羊妈妈看病”的情节也成为可能。

引导小动物如何照顾生病的妈妈与主题息息相关,拓展这一情节也非常有价值。

而引导小马在等待出场的时候可以吃草,小猪在等待的时候可以看书等情节却没有多大教育价值,相反角色从事与故事不相关韵内容,容易导致表演过程中幼儿注意力不集中,表演时而中断,也不容易让幼儿在观察同伴表演过程中相互学习。

四、倡导表演游戏中幼儿的个性化表现

我们选择的表演故事结构中大多都有重复,如《金色的房子》故事中有两轮重复,一是小动物轮流夸奖小姑娘的房子的对话,二是在小动物进入小姑娘的房子前后两次的对话。

重复能够给幼儿的学习提供一个支架,符合幼儿认知的特点,但是在表演时,仍然要重复吗?

其实不然,我们应该倡导幼儿的个性化表现。

之所以幼儿出现了重复的动作和表现,是因为幼儿表现的经验比较单调,需要教师的指导,而这种指导不是规定某种特定的动作、表情、对话,而是要引发幼儿对表演内容的深刻理解,允许、鼓励幼儿以不同的方式表达,敏锐发现幼儿表现同一个角色时的不同特点,通过分享提升幼儿表现经验的能力。

当幼儿的经验贫乏时,教师可以以角色的身份参与游戏,丰富新的表演经验。

但教师的表演不是幼儿模仿的唯一标准,只是可供幼儿分享的一种。

比如唱重复的儿歌“红的墙,绿的窗,金色的屋顶亮堂堂”时,幼儿的动作不应该是相同的,应该以不同的姿态表现他们对儿歌的不同理解。

小动物们的对话虽然多处出现重复,但是幼儿通过语气语调、动作姿态的创造性表现塑造了个性不同的角色。

如有的幼儿用挠头、挠耳朵扮演俏皮的“小猴子”,有的幼儿用摇着尾巴、跳来跳去来扮演好动的“小猴子”,有的幼儿用嘹望的动态扮演很聪明的小猴子。

在游戏中走近孩子

xx年是中国学前教育发展历程中至关重要的年份,就在那一年,《纲要》颁布了,它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有了反思调整的依据,更有了努力完善的方向。

直到今天,当我们回首过去十年的实践时,我们欣喜地发现我们的教育行为已发生了数不尽的变化……

从“游戏中的教师”到“游戏中的玩伴”

“游戏中的教师”,顾名思义,强调的是“教师”的角色。

因为自认为是“教师”,所以我们常常煞费苦心地去制订游戏计划、设定游戏目标:

要“医生”分工合作、各司其职;

要引导“演员”制作节目单;

要提醒个别幼儿不要沉迷在一种游戏中……我曾经就带着这样的计划,每天在幼儿的游戏中穿梭,毫无空暇。

瞧,来到“娃娃家”,我“笃笃笃”敲门,非要幼儿发出“请进”的邀请才心满意足;

走进“娃娃家”,我不厌其烦地启发幼儿给我让座并说“请坐”,锲而不舍地引导幼儿招待我,说“请喝茶”“请吃饭”;

当我要离开时也毫不懈怠,一定要听到幼儿说“再见,欢迎再来”才觉尘埃落定……

到“医院”看病,我也决不放松,始终念着要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

第一天,我挂号去看感冒,脑子里想着要让幼儿了解“季节交替时要注意及时穿脱衣服”;

第二天,我假装鼻子出血了,意在指导幼儿知道“危急时刻如何自救”;

第三天,我捧着吃坏的肚子来到医生面前,想尽办法诱导幼儿总结出“吃饭前要洗手”的道理;

第四天,我告诉幼儿我近视了,以便让幼儿领悟到“爱护眼睛、保护视力”的重要性……如此日复一日,看似热闹的医院游戏却带给我深深的苦恼:

“能想到的疾病我都患过了,接下来还能做什么,发展幼儿哪些能力呢?

面对这样的困惑,我们开始与专家、园长、老教师一起研讨,也开始研读《纲要》。

在反复掂量“是孩子的游戏还是教师的游戏”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明白自己的苦恼源于错误地把游戏看作一个有计划、有步骤的教育过程,在幼儿游戏过程中追求即时目标的达成,赋予了游戏过多的任务,结果让游戏变得无味又无趣。

于是,我开始尝试改变,从改变“教师”身份入手,督促自己牢记“我只是幼儿游戏中那个年龄稍长一些的玩伴”。

从“教师”变成“玩伴”,我开始傻傻地坐在桌前,跟着“小老师”学习折纸;

我会跟着幼儿的需求去寻找材料,为他们搭建“花车”出份力;

我也会悄悄地告诉“医生”身体里的“秘密”……最关键的是,我不再按照自己的计划“指手划脚”,而是跟着幼儿做他们想做的事:

摸奖、卖手机、开科技馆、造南浦大桥、遨游太空、举办中国博览会、召开南西奥运会……

游戏中的我依然忙得不亦乐乎,只是和以往带着清晰的目标介入幼儿的游戏相比,我拥有了一份只有“玩伴”才能拥有的轻松愉悦的心情,尽情体味职业乐趣,不再试图统领和掌控幼儿整个游戏过程,使幼儿得以拥有一个快乐、自主的游戏过程。

不过,作为一个“年龄稍长一些的玩伴”,我也会在了解幼儿所思所想的前提下,给予一些适当的“回应”:

有时会认同幼儿的游戏,欣喜地看着他们自编自导自演,任其发展;

有时会找来一些现成物品,提供物质上的支持;

有时会诱发一些新的游戏情节,以拯救那些“低迷”的主题;

有时会组织讨论,帮助幼儿整理原有经验;

有时也会当仁不让地传授一些新经验……

从“手把手教”到“让幼儿自主”

以往和幼儿一起做游戏,我们总是煞费苦心地创设娃娃家、理发店、医院等环境,还找来各种形象逼真的玩具,期待着幼儿能在其中快乐地游戏。

即便这样,我们还是很焦虑,脑海里总有许多挥之不去的担心:

幼儿之间的能力水平有明显差异,他们能玩得起来吗?

假如一些幼儿从来没玩过、不会玩,怎么办?

于是,我们常常会捋起袖子手把手地教幼儿玩。

我们进入娃娃家,热情地将玩具一样一样呈现在幼儿面前:

“这是煤气灶,是妈妈用来烧饭的!

”“这是电视机,这里有一个开关,还有两个按钮!

”“这是冰箱,想想冰箱可以派什么用处呢……”有时,我们甚至会动用家长资源,比如,请来医生家长穿着白大褂对幼儿言传身教,希望幼儿能在游戏前记住医院挂号看病的程序,学会使用听诊器……

相信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而这些行为的用意是教师不想看到游戏现场因幼儿缺乏经验而变得“惨不忍睹”。

于是,就有了教师在游戏前执着的示范,希望通过“单刀直入”的方式规避幼儿在游戏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然而,经过教师“负责任“的透彻讲解,幼儿的游戏在不知不觉中变了味,变成了“教师的游戏”。

我们开始思量:

手把手教幼儿玩游戏,有必要吗?

通过观察,我们欣喜地发现,没有教师的传授,幼儿的游戏照样精彩。

瞧这边,当一位经验丰富的“顾客”到“银行”遇到一位一窍不通的“工作人员”时,他们的游戏并没有因此停止。

只见“顾客”反客为主,对着“工作人员”吆五喝六,而这位“工作人员”自知是“菜鸟”,便对“顾客”的指挥言听计从,积极配合。

他们最终顺利地解决了问题,各有所获。

瞧那边,“警察”们急着要去执行任务,需要警棍,可事先没有准备,怎么办?

有的“警察”一脸茫然地要来求助教师,可也有聪明的“警察”没等教师出招,就找来了塑料萝卜,每人分发一根,往腰里一插,还彼此欣赏一下,觉得再合适不过了……

很显然,没有教师的刻意安排、辛苦传授,幼儿反倒少了许多“应该如何游戏”的束缚,从而能够创造性地赋予材料不同的功用。

游戏也没有因为个别幼儿缺乏经验而被迫中断,他们会自发地“找寻出路”,同伴间的互动会有效推进游戏的进程。

自此,每当我看到幼儿“放肆地”把塑料调羹粘贴在脸上充当主持人的“耳麦”,忘乎所以地唱着歌挥着手演绎“音乐喷泉”,指挥同伴扮演张牙舞爪的恐龙,我总是兴奋异常。

放弃“手把手教”,收获的正是我们最期望的让幼儿在游戏中“想所想,做所做”。

游戏与教学从分离到融合

我们发现,长期以来在游戏与教学之间存在着兴趣脱节、内容脱节的现象。

在游戏时段里,教师会鼓励幼儿自主地表达表现,允许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建博物馆、开轮船、玩“达人秀”、造动物园、搭游乐场等,也会大力支持游戏情节的发展。

然而,在游戏结束后,教师依然恢复到“权威”状态,按部就班地完成其教学计划,教幼儿认识五官,教幼儿区分蔬菜,全然抛开幼儿几分钟前感兴趣的内容。

《纲要》提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学习《纲要》之后,我们开始反复思索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如何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如何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并将其转化为适合的教学内容。

通过一项关于“游戏课程中幼儿的生成活动及教师的回应策略”的课题研究,我们终于感到“柳暗花明”,有了不少收获。

如今,在和幼儿一起搭建飞机时,我们会引导幼儿关注飞机乘务人员与乘客之间的互动,会随着游戏情节的发展和幼儿一起讨论行李安全问题,会让幼儿通过多媒体学习如何安全乘坐飞机,还会提供材料将活动自然地延伸到了解和比较各种交通工具上……当幼儿对开花店产生兴趣时,我们不仅会和他们一起收集各种花花草草,还会有意识地指导幼儿观察和比较不同植物的形态,引导幼儿交流、探讨植物的生长过程,乃至创造机会让幼儿参与种植活动,并且通过家园合作的方式让幼儿发现生活中各种植物的功用……当个别幼儿发起建“汽车博物馆”的游戏时,我们会给予支持,并悄然将活动推向全体幼儿,让大家共同来收集“老式的车”,畅想“未来的车”……

如今,我们会把握幼儿自发游戏活动中的教育契机,有时会及时介入,积极引导,有时则会将有价值的内容延伸至教学活动。

从游戏中生成的教学活动不仅顺应了幼儿的需求,更提高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