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19141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Word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Word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Word文档格式.doc

《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Word文档格式.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Word文档格式.doc

1、忠心报国,勇赴国难

这一美德的行为表现是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如东晋时祖逖从小“闻鸡起舞”,立志报效国家,成为收复中原的代表人物;

南宋的岳飞从青少年起就有“精忠报国”之志,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众口皆碑的抗金将领而名垂史册。

再如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并赋诗明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再如甲午海战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再如收复台湾的郑成功,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所展示的就是这样一种美德。

2、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这一美德的本质就是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人格。

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谭嗣同喋血街市、唤醒民众;

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毛泽东的“身无分文,心忧天下”;

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等,都是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的无私精神。

3、文明礼貌,仁者爱人

我国是礼仪之邦,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个鲜明特性。

例如名医扁鹊周游列国,为民治病;

文景两帝提倡节俭,减轻农民负担;

雷锋关心他人,服务群众;

罗盛教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英勇牺牲,都充满了对人民的关心、热爱之情,表现了民族的传统美德。

4、勤劳俭朴,艰苦奋斗。

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富于创造力而著称于世。

李春建赵州桥,黄道婆改进、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都是这一美德的杰出代表。

5、不畏强暴,自强不息。

这是中华民族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的鲜明标志。

在历史教材中,具备这种美德的也不乏其人。

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徐悲鸿公开表示“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决不趋炎附势;

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

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尽艰难并不断走向强盛的巨大动力。

(二)革命传统教育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我们应该牢记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史,不忘国耻。

在教学中,循着历史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精神和业绩,使学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是极好的革命传统教育。

(三)乡土历史教学

乡土历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

重视和加强乡土历史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具体、更丰富。

我从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乡土历史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

如讲到历史名人抗联英雄赵尚志智取五常堡、东北抗日英雄杨靖宇;

生于吉林省公主岭市的马占山;

在长岭打土匪牺牲的罗永彪等等。

学生听了,又新奇又自豪,感觉原来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

进行乡土历史教学,可以把爱国斗争讲近了,把爱国人物讲亲了,使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促进对家乡现状的研究,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与祖国联系得更真切,更紧密,培养他们为建设家乡的美好明天和实现中华的腾飞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二、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一)寓德育于历史故事讲述之中

教师以丰富的感情和生动的语言讲解历史,讲述故事,在讲述历史故事中渗透德育教育。

比如,在讲《甲午战争》一课时,以讲故事的方法给学生讲了中日黄海大战的经过。

重点讲了著名爱国将领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全体船员浴血奋战,痛击日本敌寇,最后壮烈牺牲的动人事迹,使学生在听故事中受到教育,学生从中认识到:

邓世昌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表明了中国人民的抗击侵略者的反抗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通过讨论让学生受到启发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情境,设计一些专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有助于学生分清是非,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有利于学生思想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例如,在讲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我发现不少同学由于对历史缺乏全面的了解,再加上受电视电影的影响,只看到了他们的功绩,看不到他们的过失。

为此,我引导学生如何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结合课文内容在班上展开大讨论。

使学生既认识到历史人物的功绩,又看到他们不断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极大的灾难。

培养了学生全面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讨论,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教育,既要学习历史人物好的品质和优点,又要摈弃他们身上的缺点和不足。

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

(三)榜样引路,教育引导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引导学生以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为榜样,来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

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大有好处的。

比如在讲《伟大的友谊》一课时,我引导学生以这两位无产阶级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为榜样,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围绕我们应向青少年时期的马克思和恩格思学习什么展开讨论。

大家通过讨论明确了以下三点:

第一、应树立崇高的理想,立志为人类谋幸福;

第二、要勤奋学习,服务社会;

第三、好好锻炼身体,做一个有用的人。

这样既使学生学习了革命导师的崇高品质,又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通过分析比较,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例如,在讲《辛丑条约》时,引导学生将已经了解的《南京条约》、《马关条约》与《辛丑条约》,从时间、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意义上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了解了软弱无能的清政府及腐朽的封建制度。

再通过这三次条约的赔款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人民受苦受难,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通过这样的分析比较,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增强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从分析比较中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名言品析激励法

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历史上的名人名言。

这些简洁精辟的名言警句含义深刻,富有哲理。

教师如能正确引导学生品字析句,不但有利于对教材的深刻理解,而且还能深化思想教育。

比如在讲有关《唐太宗纳谏》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品析了李世民说魏征之死,我失去了一面镜子这段话。

使学生领会这是唐太宗李世民能够听取臣下的意见,所以他把忠心向他纳谏的魏征当做自己的一面镜子。

通过品析,学生不但掌握了较全面的知识,而且从中受到了启示:

做人应该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就会少做错事,少犯错误。

(六)情境感染、潜移默化

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和课文的主要内容,有目的的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促进学生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

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和图片,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的电视电影和文艺节目,来提高学生政治思想素质水平。

还通过其他各种渠道,充分利用美的感染力,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讲《二万五千里长征》时,我引导学生观察了长征路线图和飞夺沪定桥的材料,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红军长征经历了一个极端艰苦的历程,这在世界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这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

长征精神鼓励了学生,他们好好学习,刻苦读书,树立了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奋斗的坚定信念。

在讲战国赵国的武灵王时,为突出他勇于改革的精神,我做了如下的描述: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各国纷争不断,各思其强,而此时的赵国确处于内外交困之际,在这种形势下,赵武灵王为了赵国的富强,采取了顺应形势的改革。

然而他的改革却别树一帜,因为他把改革服饰装束作为当务之急。

战国中期的战争已不同于春秋时代,战车已退居次要地位,骑兵已日益成为战胜攻取的决定性力量。

若仍固守宽衣博带的传统服饰,就很难与强敌争胜。

所以,他决意“胡服骑射以教百姓”,但保守派却“皆不欲”,强烈反对,面对巨大的阻力,武灵王没有退缩,在他的大力支持下,于是“遂胡服招骑射”,并基本达到了他既定目标。

虽然最后他惨死,但是他勇于改革的精神则永垂史册。

通过如此的描述,学生更容易从丰满史实中得到教育。

历史是已逝的过去的,教师精彩、感染性的语言能使学生如临其境,更能使德育渗透具有震撼性。

三、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关键在于是否具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

 历史老师必须是心灵美的合格的人师,它包括三方面的要求:

  第一是有心。

就是说,历史教师对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有充分的、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一种职业习惯。

没有思想认识上的高度重视,就不会育教师真正的感情投入,当然也就谈不上真正的德育渗透。

  第二是有德。

历史老师必须自己首先学会做人。

一句话,就是要做一个心灵美的人。

只有心灵美的人师,才可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

  第三是有识。

历史教师的学识也相当的重要,常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准备一桶水。

但在课改的形势下,教师的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

那么,新形势下,历史教师的学识有何要求呢?

其一是宽厚的历史专业知识,不仅要丰富,且要专精、要扎实。

其二是随时注意吸收历史研究、历史教学的新成果,并把历史教学很好的溶入到时代的发展之中。

历史教师应是问不倒的知识库,更应是一盏富含教学策略,指引学生不断攀登知识殿堂的明灯。

总之,德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个深刻的主题。

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

历史教学中,老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以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