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堂引导语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19206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课堂引导语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关于课堂引导语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关于课堂引导语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课堂引导语文档格式.doc

《关于课堂引导语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课堂引导语文档格式.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课堂引导语文档格式.doc

一共要发多少根?

  这是一道应用乘法意义解决的实际问题。

老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练习本上列算式,你能用几种方法就用几种方法,接着讨论交流。

学生列出以下几种解答方法:

  ⑴9×

2=18

  ⑵2×

9=18

  ⑶9+9=18

  ⑷2+2+2+2+2+2+2+2+2=18

  这些方法都对吗?

让我们用小棒代替跳绳摆一摆,或者画一画。

  师:

你觉得9+9=18对吗?

  生1:

对呀!

为什么?

  生:

您看,我先发给每班1根,一共发出去了9根;

每班再发给1根,又发出去了9根;

不就是9+9=18吗?

可是题目要求每班发的是2根。

老师,我最后分的结果也是每班2根呀!

对呀,你说得似乎有道理。

最后结果也是每个班分到2根跳绳。

  生2:

每班发2根,有9个班就是求9个2是多少?

相同加数是2,而不是9,9是相同加数的个数。

  生3:

每班分2根,一次就拿2根,不是1根1根分。

  ……

  老师对学生9+9=18的做法引导出现了逻辑错误,9+9=18表示的是2个9是多少,意思是说每班分9根跳绳,有2个班,一共发多少根跳绳?

在这里乘法算式可以调换位置,但是几个几的意义在具体情境中是不能任意变换的,否则,就混淆了科学概念,就导致知识的呈现出现逻辑错误,学生对乘法意义的建立也是模棱两可的。

我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也提倡算法多样化,但算法多样化是有前提的:

不能以混淆知识的科学性、知识的逻辑性为代价,这应该是坚决杜绝的。

  【再教设计】

你怎样理解“每班发2根”?

每班发2根,就是班班发2根。

每班发2根,就是有几个班就发几个2根。

每班发2根,就是每个班发的跳绳都一样多,都是2根。

  生4:

每班发2根,2根就是相同加数。

那么,你知道相同加数的个数是几吗?

  生5:

有9个班,9就是相同加数的个数。

谁愿意把这道题的意思说一说。

  生6:

每班发2根,有9个班,一共要发多少根?

就是求9个2是多少?

  教师要做到语言准确,不出现逻辑错误,首先要对新的教育理念有明确的认识,才能对课堂上学生不断生成的问题给予巧妙恰当的指导,而不是随着学生跑,偏离了本节课的重点,教给学生错误的概念;

二是当出现不同意见时,要让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在交流中使错误逐渐明朗化,老师再给予正确的提升就更好了。

  二、教师的引导语言要具有思考的方向性

  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来考虑,教师的语言在于引导和提升,并不是一下子把问题的答案直接灌输给学生,而需要老师精心的引导,从而获得对问题的真正理解,做到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引导语言不能漫无目的,信口开河。

  在学习《生活中的负数》一课时,老师在讲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这个知识点时,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老师让学生写了一些数:

有正数,有负数,还有“0”。

  学生们把正数放在一个集合圈,把负数放在一个集合圈里,正当学生面对“0”不知所措时,老师及时追问,

“0”孤单吗?

“0”不孤单。

“0”孤单。

把0放在正数这边行吗,放在负数这边行吗?

不行。

0比负数大,0比正数小。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下,我也对老师进行了访谈,为什么在引导学生学习“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时候用“‘0’孤单吗?

”这样的引导语言?

老师回答,因为学生忽略了“0”,没有对“0”进行分类,我这样问的目的是让学生给“0”找个归宿,赶快对“0”进行处理,谁知学生不理解“孤单”的含义,“孤单”与“0”本身单独为一类又自相矛盾。

  学生们把正数放在一个集合圈,把负数放在一个集合圈里,正当学生面对“0”不知所措时,老师及时引导。

你准备怎样安排“0”的位置呢?

“0”表示没有,没有意义,我准备把“0”单独放一类;

我同意把“0”单独放一类,但“0”表示没有,并不是没有意义。

你的意思是“0”的作用很大,说说看。

“0”表示起点,在尺子上有“0”刻度;

例子举得好!

有说服力。

“0”虽然表示没有,在温度计上,“0”是分界限。

那你想把“0”放在哪一类?

我想把“0”单独放一类。

  在追问中,学生明白了“0”虽然表示没有,但是其有着很深刻的含义,把“0”单独放一类。

  教师的引导语言应从学生认知起点出发,循循善诱;

阐释语通俗,有趣味性,富于启发性,不能产生歧义;

引导语言能顺着学生考虑问题的轨迹,找出症结所在,能用画龙点睛的语言使学生幡然醒悟,能用恰当的语言捕捉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并加以开发和利用。

  三、教师引导语言的时机要适时 

  在课堂上,适当地把握教师引导学生的时机是把握教学节奏,控制教学进程,有效调控课堂的重要举措。

在这一点上我非常欣赏李烈校长的见解,课堂上发生的许多事情是教师无法事先预料的,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式引导,如果“引导”过早或方式不对,就会打破学生已形成的探究氛围,但如果“引导”得太迟,则容易使交流活动因无序而无效。

  在一年级学习《找规律》时,老师先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图片摆出重复出现的规律。

(边摆边在大屏幕上演示)

  苹果熊猫苹果熊猫苹果熊猫……

谁还能把你摆的规律说一说?

苹果黄瓜苹果黄瓜苹果黄瓜……

  这个小片段说明学生没有分类的思想,学习了分类,并没有应用意识,把本来毫不相干的两类事物“水果和动物、蔬菜和水果”放在一起。

老师没有引导的意识,学生也没有纠正的意识,说明教师对学生生成内容处理的欠缺,缺乏数学素养。

教师引导的时机贻误,致使学生犯了相同的错误,如果老师在第一个学生摆图片时,就及时纠正,学生就能马上意识到,也可以在瞬间完成对小错误的更正,从而对分类思想有更深的认识。

生活中有很多规律,请你仔细找一找,并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我们吃饭是有规律的:

做饭、吃饭、洗碗。

我们刷牙是有规律的:

挤牙膏、刷牙。

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如,每天刷两次牙,第5次刷牙是早晨还是晚上?

早晨。

上学、放学、上学、放学……

我们吃饭是按照早饭、中饭、晚饭的规律来吃的。

  很多情况下,教师要适时引导。

如学生老在“吃饭”这个小圈子里做文章,老师就可以引导,一年四季的变化,春、夏、秋、冬是按照这样的顺序重复出现的,一个星期是按照周一、周二、周三……这样的顺序重复出现的;

你能举一个你熟悉的有重复出现规律的事例吗?

这样一引导,学生就可以从“日月星辰、天体运动、太阳的东升西落”等方面进行描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