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20167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786.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和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1%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地区差异

影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

⑴20世纪50年代后,发达国家进入现代型

⑵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⑶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⑷中国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已基本实现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⑴生产力水平是根本原因

⑵国家政策⑶社会福利

⑷文化观念⑸宗教信仰

⑹自然环境

口诀:

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

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

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

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

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

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记忆]

迁移原因

特点

迁移路线

二战前

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

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

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

1.洲人到美洲、非洲

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3.东亚、南亚人被招到美洲

二战后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

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

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

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

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

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

迁移方向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1.计划经济体制

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

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改革开放政策

自发迁移

1.内地到沿海

2.山区到平原

3.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

5、人口迁移的意义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迁出地

迁入地

有利影响

①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 

,更好地保护了农村的自然环境 

③迁出人口从地区外获得就业机会,增加了家庭收入,利于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①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弥补了劳动力不足,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有利于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 

③为城市与农村的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不利影响

导致当地人才外流

劳动力不足

ƒ影响当地经济发展

①大量的人口迁入,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大了该地区的就业压力

②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也会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加剧各种城市问题的程度(住房紧张、交通压力、治安)

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主要因素(课本P10~11)

其他因素

⑴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等)和社会经济环境(包括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等)的变化。

其中经济因素起重要作用

⑵个人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

美国的人口迁移(课本P10)

时间

原因

方向

19世纪中期

南北战争

人口大规模西移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由乡村流向城市

20世纪20—60年代

自然灾害、农业危机

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新资源、新兴工业的发展

从东北部工业区迁往西部和南部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理解]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记忆]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制约因素:

资源是主要因素(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合理人口容量概念: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

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

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

1、城市形态的概念:

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2、城市形态的类型:

团块状

条带状

组团状

分布地区

平原地区

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

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

举例

成都、合肥、华盛顿

兰州、洛阳、西宁、宜昌

重庆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利用类型:

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

★2.常见功能区:

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界限,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课本P19~21)

功能区

形态特征

区位选择

商业区

点状、条状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交通便捷、市场广阔

工业区

集聚成片

城市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减少对城区的污染,保护环境;

交通便利,降低成本

住宅区

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建筑质量上出现高、低级住宅区的分化,高、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高级住

宅区

城市外缘地势高的地方,与文化区相联系

环境优美;

文化氛围浓,人口素质高

低级住

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便于工人上下班;

收入低,文化教育程度低

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征:

①经济活动最为繁忙;

②建筑物高大稠密;

③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

④内部分区明显;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式(参看课本P22图2.7)

典型模式

同心圆模式

由5个同心圆组成

扇形模式

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

多核心模式

由于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的核心

★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课本P22~23)

主要因素

经济因素——地租(①地租高低决定于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②付租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影响:

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地租次高的道路相交处形成商业区;

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住宅区;

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形成工业区

社会因素:

收入、知名度、种族和宗教

历史因素:

早期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3、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

4、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早期:

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后期:

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

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

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

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

依据:

城市人口规模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

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

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

(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

(2)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

(3)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城市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与城市区位

自然因素

主要影响

影响结果

地形

平原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减少成本低

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

沪宁杭城市群,五大湖城市群,中欧、西欧平原城市群

高原

热带地区的高原上气候较为凉爽

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巴西高原

山区

地表崎岖

沿河谷或开阔低地分布

汾河、渭河谷地

气候

气候适宜

适宜的降水,适中的气温

农业发达,人口集中,城市多,规模大

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区城市众多

气候恶劣

干旱、寒冷、过于湿热,不利于居住,经济落后

城市少,规模小

干旱地区、热带雨林地区、寒冷地区城市很少

河流

河运起止点

人流、物流量大,货物集散、中转地,变更交通运输方式

易形成城市、交通枢纽,一般规模较大

赣州

河流交汇处

宜宾(岷)、重庆(嘉陵)、涪陵(乌)、武汉(汉)

河口

广州、上海

运河两端

塞得港&

苏伊士巴拿马&

科隆

防卫

半岛

利用天然水域进行防卫

古代城市常分布于此

波士顿

河曲处

伯尔尼(阿勒)

河心岛

巴黎(塞纳)

大多数城市分布的地区,既有适度的降水,又有适中的气温。

世界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

这个地带内,沿海地区气候条件一般比内陆地区优越,人口又向沿海地区聚集,使世界城市多数集中在临海的边缘地带。

气候恶劣的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则少有城市分布。

我国西部的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城市密度和规模小于具有湿润季风气候的东南部沿海地区。

社会经济因素与城市区位

社会经济因素

交通

驿道

邯郸

政治

政治中心

罗马、六大古都、合肥、巴西利亚、堪培拉、伊斯兰堡、华盛顿

公路、铁路

石家庄、株洲、郑州、蚌埠、宝鸡

水运

扬州、济宁

政策

特区城市

宗教

拉萨、麦加、耶路撒冷、梵蒂冈、瓦拉纳西

军事

锦州、酒泉、威海、山海关、虎门、横须贺、佐世保、朴茨茅斯

旅游

张家界、黄山市(屯溪)、牯岭

科技

筑波、班加罗尔、中关村、硅谷、剑桥

矿产资源

煤矿

伯明翰、曼彻斯特、匹兹堡、大同、鹤岗、抚顺、开滦、阳泉、淮北、六盘水

铁矿

鞍山、包头、攀枝花、马鞍山、贝洛奥里藏特

油田

大庆、玉门、东营、克拉玛依、阿伯丁、休斯敦

其他金属

约翰内斯堡(金)、白云鄂博(稀土)、金昌(镍)、白银(铜)、自贡(井盐)

住宅城市

波茨坦(柏林旁)

疗养城市

北戴河

工业城市

景德镇、宜兴(陶瓷)、长春、十堰、丰田、底特律(汽车)、渥太华(造纸)、曼彻斯特、孟买(棉纺)、伊春(森林)

边境城市

满洲里、绥芬河、二连浩特、喀什、河口、丹东、图们、畹町、凭祥

4、城市等级体系:

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

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德国南部为例)

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课本P28~29)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城市相距较远.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城市服务范围六边形嵌套模式可以用来指导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的布局.

6、门槛人口与商业服务等级

(1)把维持一家企业生存所需的最低人口数称为门槛人口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赢利)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保本)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亏本)

(2)商业等级与门槛人口的关系

根据门槛人口的小,可划分出商品或服务的等级。

价格低,门槛人口小,为低级商品;

价格相对较高,门槛人口相对较大,为高级商品

2.3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

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人口的城市化

城市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

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土地的城市化

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

推力:

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动力:

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

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衡量指标)

4、城市化的意义:

(1)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2)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6、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较

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目前速度快;

水平低;

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

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

发达国家:

起步早;

目前速度慢,水平高;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处于后期阶段

7、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来源

危害

大气污染

城市居民生活排出的烟尘;

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

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污染物有煤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铅等有害物质,污染空气,危害健康(伦敦烟雾事件、光化学污染、酸雨)

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质变坏,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繁殖(骨痛病等)

固体废弃物污染

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费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白色污染、废旧电池等)

噪声污染

...........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活动

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危害人体健康

8、城市环境的改善措施

(1)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2)建立生态城市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3.1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的概念: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2、农业区位的含义:

(1)农业生产的位置(在哪里)

(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为什么在那里)

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变化:

区位因素

影响

水热条件影响农作物的种类分布、耕作制度、生长发育和产量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发展种植业;

坡度大于25°

的山地不适宜发展种植业,适宜发展畜牧业和林果业,利于水土保持

土壤

不同的土壤适宜不同的农作物生长,如东南丘陵酸性红壤适宜种植茶树

水源

对半干旱、干旱地区的绿洲农业、灌溉农业来说,是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也是限制因素

社会

市场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

园艺业、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运输条件,要布局在交通便利的地方

直接干预农业生产,要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发展农业

机械

提高劳动生产率,地广人稀的地区发展商品农业以机械化为主

劳动力

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

①培育良种可以扩大农业区位选择的范围:

小麦可在海拔4000米种植;

双季稻向北推广到江淮平原;

②农业科技可提高农业生产率;

③改变农业生产方式:

玻璃温室、塑料大棚、无土栽培。

生活习惯

历史因素

影响农业地域类型及其结构的转变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

①市场需求变化使城市周围农业生产重点转为乳畜业和园艺业②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农产品市场范围扩大.

自然因素的改造:

①玻璃温室、塑料大棚改造温度条件;

②东南丘陵、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地形坡度大,修筑梯田改造地形条件;

③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加强灌溉改造水分条件;

④三江平原沼泽地过湿,通过挖渠排水改造水分条件;

⑤沿海滩涂土壤含盐度高,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排盐,改造土壤。

4、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

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5、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理解]

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千烟洲立体农业、横断山区的农业(地形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

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

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

河西走廊的粮棉生产(水源因素)

6、农业地域的含义: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7、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

(1)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

(2)自然条件(3)社会经济条件

8、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

位置:

澳大利亚的西南端、东南端(墨累-达令盆地)

自然区位条件:

气候暖湿,降水适中;

土壤肥沃;

地形平坦;

灌溉条件好(东水西调)

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

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

生产方式、技术先进,交通便利;

政府鼓励扶持

9、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

生产结构:

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

经营方式:

家庭大农场科技应用:

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

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发展措施:

东水西调

优点:

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③灵活的生产选择

澳大利亚农事安排: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小麦种植

犁地(忙碌)

播种(忙碌)

生长季节

收割(忙碌)

绵羊饲养

在牧场上放牧

配种(忙碌)

剪羊毛(忙碌)

在收割后的

麦田上放牧

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季风水田农业(课本P47~48)

口诀:

“一大一小一高三低”

分布

亚洲季风区(包括东亚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

东南亚、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区)

自然

因素

①季风雨林气候,雨热同期;

②河流中下游平原、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③水源充足便于灌溉

社会

①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②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粮食需求量大,水稻单产量高,种水稻可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

③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④人们喜食稻米

生产特点

原因

发展措施

小农经营

家庭经营,人多地少

适度规模经营

单产高,商品率低

精耕细作单产高;

人多地少,自给为主

控制人口数量,增强商品意识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

人多地少,凭传统经验耕作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

水利工程量大

季风气候区,水旱灾害频繁

政府大力投资水利工程建设

概况

美国中部平原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优势

⑴主要作物:

小麦、玉米

⑵基本特征: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科技水平高、商品率高

⑶经营模式及分布:

①家庭经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乌克兰、俄罗斯

②国营——中国的东北、西北

⑴自然条件——①地形平坦开阔;

②土壤深厚肥沃;

③水源充足;

④气候温和,降水丰富。

⑵社会经济条件——①交通便利;

②地广人稀;

③工业发达,提供机械、电力、化

肥、农药;

④科技水平高;

⑤市场广阔

★二、商品谷物农业(课本P49~50)

就美国而言的部分典型区位优势:

如位于五大湖区及密西西比河有丰富的水资源,地处中央大平原地势平坦,且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

农业地域类型

季风水田农业

商品谷物农业

人均耕地

人多地少

地广人稀

主要农作物

水稻

生产规模

机械化程度

科技水平

商品率

经营方式

家庭经营,规模很小

家庭经营的大农场

主要分布地区

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所在国多为发展中国家

温带大陆性气候

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大牧场放牧业(课本P47~48图3.10)

美国和阿根廷牧牛为主,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养羊为主

基础条件

大面积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植被稀疏,适宜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密集的商品牧牛业)

区位

优势

自然因素: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

社会经济因素:

①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②距海港近,交通便利

措施

1培育良种牛②改善交通运输条件③开辟水源④划区轮牧,种植饲料

★二、乳畜业(课本P52~54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