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结束以来俄日关系的新变化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20834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冷战结束以来俄日关系的新变化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冷战结束以来俄日关系的新变化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冷战结束以来俄日关系的新变化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冷战结束以来俄日关系的新变化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冷战结束以来俄日关系的新变化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冷战结束以来俄日关系的新变化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冷战结束以来俄日关系的新变化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冷战结束以来俄日关系的新变化文档格式.docx

《冷战结束以来俄日关系的新变化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冷战结束以来俄日关系的新变化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冷战结束以来俄日关系的新变化文档格式.docx

  冷战结束后,大国关系重新调整,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非盟国之间不断改善双边关系,协调对重大国际问题的立场。

大国关系“伙伴化”趋向明显,亚太地区俄、中、美、日四大国间都签署了相应的“伙伴关系”文件。

俄日两国抓住这一历史时机改善关系,逐步摆脱冷战阴影,从对立、对抗走向合作。

进入21世纪后,俄日关系虽然一波三折,但总体上有了长足进展,呈现出三大特点。

  首先,通过首脑外交打开双边关系僵局。

冷战后,俄日双方在国际大环境走向缓和的背景下,努力摆脱二战后两极格局、两种不同制度和意识形态对立的影响,不断调整对外政策。

日本改变了以俄为假想敌的安全战略,欲通过改善与俄关系使自己在未来东北亚安全结构中发挥作用;

俄则认为,日本作为岛国不会对俄构成太大的地缘战略威胁,双方在资源和能源上有较强的互补性,改善与日关系符合俄国家利益。

两国关系逐渐解冻。

  1993年10月,俄总统叶利钦实现冷战后首次访日,与细川首相发表了《东京宣言》和《经济宣言》。

双方达成协议,实现首脑定期互访,确定每年至少进行两次外长会谈,继续就北方领土及签订和约等问题进行谈判,同时开始启动俄日和平条约工作小组谈判。

叶利钦的破冰之旅打开了改善俄日关系的大门。

1996年4月,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应邀访问莫斯科,这是日本政府首脑时隔11年后首次访俄。

1998年俄日宣布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

此后,两国首脑互访频繁,俄日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普京上台后,主张全面发展两国关系。

他在2000年9月上任不久便访问日本,将俄日关系推向深入。

普京在访日期间与时任日本首相森喜朗就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及签署和平条约问题发表联合声明,并就两国经贸、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合作签署了15项文件。

普京表示,日本无论在亚太地区还是在国际舞台上都是俄具有战略意义的伙伴,“俄日关系在新千年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我们将按伙伴关系来建设我们的相互关系,并赋予其战略意义”(注:

[俄]弗谢沃洛德•奥夫钦尼科夫:

“俄罗斯-日本:

走向21世纪建设性伙伴关系”,《俄罗斯报》,2000年9月6日。

)。

  2001年执政的小泉对俄采取了更加灵活的政策。

“9•11事件”后,非传统安全问题在大国关系中凸显,伊拉克战争的爆发尤其使能源安全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这也促使俄日接近加速。

2003年初,小泉应邀首次访俄,与普京共同签署了“俄日行动计划”,发表了《俄日联合声明》,双方积极主张加强在地区安全和反恐方面的合作。

日本还建议建立由日、中、美、俄、韩、朝6方参加的安全机制,以解决东北亚地区安全问题。

此时,俄急于拉日本在解决朝核问题上发挥作用,也有以多边对话牵制美国单边主义的考虑。

2004年普京进入总统第二任期后,继续加强俄日关系,欲以渐进方式打开俄日关系僵局。

日本更期望在普京任期内实现两国政治关系的“重大突破”,因而,对2005年11月普京连任后的首次访日寄予很高期望。

  其次,双方对“北方领土”问题的立场出现松动,为两国关系的改善创造了相对有利的政治氛围。

冷战结束后,俄继承了前苏联的国际法主体地位、权利及义务,俄日关系也继承了苏日关系中的领土问题。

在两国高层的不断努力下,俄(苏)日双方在领土问题上的立场开始松动。

  俄对领土问题的立场主要有两大变化。

一是正式承认俄日间存在领土问题,提出在法律和正义原则基础上解决领土争端。

自二战结束以来,俄(苏)日之间围绕北方四岛的归属问题就一直存在争端。

早在1956年10月,日苏首脑实现战后第一次会晤时双方签署了《苏日联合宣言》,宣布两国结束战争状态,恢复外交和领事关系,苏联放弃赔款要求,释放和遣返日本战俘,并同意在日苏缔结和约后,把齿舞岛和色丹岛移交日本。

但由于60年代日美建立军事同盟,苏日关系降温,苏联政府明确提出,“只有在一切外国军队撤出日本领土和签订苏日和平条约的条件下,才能按照1956年《苏日联合宣言》的规定将齿舞岛和色丹岛移交日本”。

(注:

苏联葛罗米柯外长向日驻苏大使提交谴责日美新安全条约备忘录,[苏]《真理报》,1960年1月29日。

)此后,苏日在领土问题上一直处于僵持状态。

苏联解体后,1993年11月,俄总统叶利钦首次访日,正式承认俄日间“存在领土问题”,表示俄作为苏联的法定继承国有义务在“法律和正义”原则基础上解决问题。

俄对领土问题的新表态,重启了俄日双方讨论解决领土问题的大门,也给两国关系的发展带来了转机。

  二是不再坚持日本承认俄拥有“北方四岛主权”是改善两国关系的前提。

1996年叶利钦连任俄总统后提出,不再把“承认领土主权问题”作为改善两国关系的障碍,采取了更为灵活的做法:

提出有偿租让北方四岛海域捕渔权,使日渔民可以进行合法的“商业”性捕鱼;

主动把四岛驻军人数由1万减至3500;

[俄]德米特里•戈尔诺斯塔耶夫:

“日本催促叶利钦放弃北方四岛”,《独立报》,1998年4月22日。

)扩大四岛免签证人员范围;

开展安全对话,加强两国在国防、安全领域的信任措施建设等。

  日本对领土问题的立场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不再硬性坚持“一揽子解决领土问题”和“政经不可分”原则。

1994年4月,日本首相细川护熙回访莫斯科时明确表示,将放弃对俄“政经不可分”原则,实行“广泛均衡”政策,即“在保持整体平衡的基础上努力扩大两国关系”。

1997年初,日政府确定了以“多层次接触”为新原则的对俄外交方针,(注:

[日]稻熊均:

“俄国为谋求世界实现多极化而准备打‘日本牌’”,《东京新闻》,1997年6月21日。

)主张在发展日俄经济合作的同时,促进领土问题的解决。

为此,外务省拟定从以下7个方面发展日俄关系:

推动以北方领土问题为核心内容的和平条约谈判;

促进首脑和部长级政治对话;

为俄经济改革提供合作;

加强与俄远东地区的交流;

在安全保障领域开展对话;

加强在联合国以及其他问题上的对话;

为保证东北亚地区的稳定进行磋商。

同年7月,桥本首相进一步提出“欧亚大陆外交”新思想,将对俄外交的“信赖”、“互利”和“长远观点”三原则作为核心内容,以推动其亚太外交的发展。

[日]铃木美胜:

“欧亚大陆成为冷战后竞争的舞台”,《世界周报》,1997年10月7日。

  双方对领土问题的立场松动,是冷战后俄日关系中引人注目的亮点。

它表明两国都在重新认真审视相互关系,都在努力采取措施消除影响长期互利合作的障碍。

双方由此不断拓宽合作思路,并日益以经济与国际合作为相互关系的重心。

小泉2001年出任日本首相后,加大对俄工作力度,期待在普京任期内能够有效解决领土问题。

2002年俄日外长在莫斯科会晤时日本提出,向前发展日俄建设性伙伴关系符合两国战略利益。

日本前外相川口表示过“如果能够建立相互依存关系,必然会打下牢固的关系基础”(注:

[日]铃木雄一:

“日俄改善关系的突破口”,《读卖新闻》,2002年10月13日。

同时,日本政府在内部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与俄对话渠道,增加第二管道的对话,从各种角度就领土问题与俄展开讨论”。

苏海河:

“日本首相咨询机构‘对外关系工作小组’向小泉提交《21世纪日本外交基本战略》”,《中国青年》,2002年12月2日。

)目前,绕开领土问题、全面推进交流与合作,已成为俄日关系发展中的一个基本趋势。

  再次,以经济外交带动政治关系的发展。

进入21世纪后,俄日关系的发展日益显示出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色彩,通过发展经济关系带动政治关系的进展成为俄日关系的主要特点。

双方确定以“叶利钦-桥本计划”和“森喜朗-普京计划”为蓝图,重点进行包括开发西伯利亚及远东能源、促进双边贸易、和平利用原子能、开发宇宙及信息技术、日本为俄培养企管人才等方面的合作。

2000年普京当政后,俄提出“强国富民”政策(注:

普京致选民的公开信,[俄]《消息报》,2000年2月25日。

),突出外交为国内经济发展服务,在俄日关系中表现为大力加强经济领域的合作。

  与此同时,小泉首相改变对俄“先领土,后经贸”的方针,使双边的经济合作得到加强。

两国先后就萨哈林能源开发、架设连接俄东部地区与日本的输电网、日从俄购买部分能源等达成了协议。

伊拉克战争爆发后,俄日双方把加强经济与能源合作作为改善两国关系的突破口。

此时,正值俄罗斯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普京一直有意建立俄日“能源桥”,欲把俄中心地区、萨哈林、日本北海道联结起来,以此打开俄日关系僵局,带动经济发展落后的远东地区,为俄复兴经济注入活力。

日本因经济“结构改革”未果、中东地区石油进口来源受到伊拉克战争的威胁,主动提出把加强两国能源合作、修建远东石油管道作为俄日经济合作的重点。

双方加强能源合作的思路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2003年俄日首脑共同签署的“俄日行动计划”首次将“日俄共同建设远东石油管道”列入其中。

[日]上野麻子、横村:

“日俄首脑会谈‘决心’解决领土问题,签署行动计划”,《朝日新闻》,2003年1月11日。

)日本为了说服俄首先铺设“安-纳线”打出了两张牌:

一是对俄展开全方位“攻心战”;

二是重金许诺,答应提供政府低息贷款和私人公司投资的国家担保,用于修建石油管线、改造旧油田和东西伯利亚地区新油田的勘探以及发展石油管道沿线的经济设施等,开价从70亿美元一直涨到135亿美元。

正是日本此举,搅黄了中俄2001年达成的“安-大线”协议。

后来因为日本迟迟未兑现贷款承诺引起俄反感,才使俄重新掂量与中、日能源合作的轻重,最终拒绝日本贷款,决定自筹资金建设“泰-纳线”,并宣布优先建设其通向中国的支线。

“俄罗斯产业能源部长赫里斯坚科会见日本各媒体和记者时的讲话”,日本共同社2005年4月19日电。

)除能源合作外,俄日在其他领域合作潜力也很大,俄需要日本资金和技术,日本看好俄市场。

2005年6月,日本丰田公司投资40亿美元在圣彼得堡建立丰田汽车生产基地,是当地投资最多的外资企业。

这为今后两国经济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俄日关系发展的动因

  俄日关系积极发展有多种原因,除两国间各自国家利益考虑和双边政策互动因素外,外部因素影响也至关重要。

可以说,俄日关系的变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它不仅受到国际格局变化的影响,也是大国关系实力对比和大国战略互动的产物。

  地缘相邻、经济互补是俄日关系改善的基本原因。

苏联解体后,俄国际地位下降,国内政治、经济危机重重,亟待外部支持。

日本既是近邻,又是富国,借助日本的资金和技术带动自身经济的复兴和发展成为俄改善与日关系的动力。

进入21世纪后,俄已将对日关系纳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改善外交处境的深层战略来考虑。

2001年俄制定了“远东和后贝加尔地区2010年前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希望与远东邻国的合作能够为其远东和后贝加尔地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尤其将拥有雄厚资金的日本视为重要合作伙伴。

日本积极改善对俄关系基于对俄形势的两点判断。

一个判断是,俄总统制赋予当政总统至高无上的权利,有利于俄日关系向正常化方向发展。

叶利钦时期,俄日关系大幅改善,甚至谈及签订和约日程表。

而普京的“铁腕”政治和人格魅力更有利于解决领土问题。

另一个判断是,俄实行民主和市场经济道路不可逆转,需要与日开展政治经济合作。

增加能源进口渠道、与俄建立稳定的能源合作关系是日长远战略考虑。

同时,日还谋求通过加强与俄经济、能源合作,为解决政治问题“创造气氛”,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通过发展两国关系提升各自的外交地位是俄日关系发展的另一个动因。

近年,俄在北约和欧盟双东扩中放低身段,在美国反恐怖战争中大力配合,对西方在独联体推行“颜色革命”取低姿态,但仍未能减弱西方对其政治打压,因而在欧洲面临更加不利的格局。

为改善对美、欧外交的不利局面,俄在日本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问题上表示口头支持、在日朝“绑架”人质问题上允诺向日提供帮助,以图换取其支持,减轻来自美欧的压力,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

对日本而言,俄是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是其实现政治大国目标的重要借重对象,因而一直谋求加强与俄在联合国改革、防止核扩散及亚太地区事务等方面的合作,以增强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

  世界格局变化和经济全球化冲击是俄日关系发展的第三个动因。

20世纪80年代全球化和地区集团化趋势加速发展,世界各国加紧制订面向新世纪的战略,以应对国际格局的重组、地区局势的动荡。

然而,维护和平、推动多极化、遏阻霸权力量的积极力量也在增长。

在此过程中,中、美、俄、日四国有史以来首次全面建立“伙伴关系”,确定了其相互关系非敌对性的战略定位与基本框架。

正是在这一历史潮流中,俄谋求发挥“特殊作用”,日也不想永远当美国的配角,日俄捐弃前嫌求合作,推动两国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

日本周旋于美俄之间,战略地位得到加强。

但是,俄日关系仍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美国。

美实行“遏俄抑日”战略,既想防日进一步增强国力摆脱美的控制、成为美全方位竞争对手;

又不愿俄借助日本发展国力,重新成为强大的一极,在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对美构成挑战和威胁。

  近年世界油价飞涨,能源短缺加剧,使资源供应国与消费国之间相互依存度进一步加深,双赢互利、共同发展成为各国经济合作的新模式。

俄日双方深刻认识到,共同建设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互利共赢是两国谋求长远发展的最佳选择。

俄已于2002年11月获得欧盟承认“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在另外50个表示要同俄就商品市场准入问题进行谈判的世贸组织成员中,有33个已经与俄结束了谈判,与另外10个对象的谈判也有望在未来一个半月内结束,(注:

岳连国:

“俄经济发展和贸易部贸易谈判局副局长特卡琴科对新闻界谈话”,新华网莫斯科2005年10月3日电。

)一俟俄完全加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俄日经济合作必将获得更大的推力。

  中国的崛起也是促使俄日靠近的重要背景。

历史上的大国兴衰都曾导致国际政治结构的变动以及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引起霸权国家和周围邻国的不安。

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和综合国力上升成为当代国际政治舞台上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中国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政治理念和文化背景上都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更招致包括日俄在内不少国家对中国崛起后对外战略走向的疑虑和担心。

俄日加强合作既是为了减缓中国经济增长在世界市场上所形成的竞争压力,也有防范中国可能对其构成挑战的考虑。

  俄日关系前景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也推动了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

俄日深知,一个国家若没有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互利共赢的合作意识,根本无法谋求长远发展,更谈不上发挥全球影响力。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俄日高层领导共同努力,摆脱意识形态束缚、调整“领土政策”,使双方关系取得积极进展。

展望未来,两国关系发展空间仍然很大,现有良性互动与合作势头有望保持下去。

  第一,两国相互间的战略需求会进一步加大。

普京已开始考虑2008年总统大权传承问题,特别重视保持经济增长和国内局势稳定。

目前,俄经济虽已连续6年保持强劲增长,但近来一再发出增长率下降、资本外流增加等示警信号。

俄政府强调必须实现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稳定,这需要加大投资。

与此同时,为保持社会稳定,普京准备加大对国内福利改革的经济投入,也需要大笔资金,俄因而更渴求吸引日本资金。

俄一些专家向政府积极建议,在萨哈林、滨海、西伯利亚、后贝加尔等地创建良好的基础设施,使这些地区对日本投资具有更大吸引力。

俄政府也在推动俄日远东经济合作。

不难看出,今后俄日经济合作只会加强,而不会削弱。

  与此同时,日本对俄的需求有增无减。

一是日已步入政治大国进程,在“入常”问题上需要俄罗斯的支持。

日通过“四国联盟”(G4)“入常”的计划由于未能获得足够支持而胎死腹中。

但它仍未放弃挣扎。

2005年11月9日,刚刚上任的日本外相麻生太郎与德国外长菲舍尔举行电话会议时表示,G4过去一年内的工作在国际社会引起反响,促使安理会改革的时机比以往更成熟,日今后将积极保持与其他G4成员国的合作关系。

日希望2005年11月俄日首脑会晤时,得到俄对日“入常”的明确支持。

二是双方能源合作互有需求格局未变。

普京将推动俄日能源合作、实施东西伯利亚和远东能源战略、带动俄经济发展等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

而日本若每年从俄远东获得5000万吨石油,便可将其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度从目前的88%降至60%左右。

俄日前已决定将远东石油管道的第一期工程修至离俄中边境不远的斯科沃罗丁诺地区,但中俄双方在石油管道项目上还未签署政府间协议,关于工程的细节尚未最后敲定。

有分析人士注意到,日本仍在继续做俄的工作,并已开始同俄苏古尔特石油天然气公司谈判,(注:

“俄对华石油合作不会排斥日本”,[俄]《独立报》,2005年11月7日。

)争取在公司层面打开突破口,推进两国能源合作。

此外,双方经济关系的潜力远没有充分发挥,两国在人员、商品和资金的交流等方面合作空间很大。

  第二,两国在地区层面的合作将加速推进。

一是共同谋求在亚太地区发挥大国作用。

俄是欧亚大国,有2/3的领土在亚洲,沿太平洋有漫长的海岸线和重要港口。

《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构想》将与亚太地区国家开展对话和全面合作视为俄“重要利益”。

普京进入第二任期后,以积极加强与亚太大国合作带动远东地区发展作为其实现强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普京总统2004年7月12日在俄罗斯驻外大使和常驻代表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新华社莫斯科2004年7月16日电。

)但是,由于东北亚地缘政治形势变数多,形势不稳,尤其日美有意联手引导未来地缘政治格局,俄仅靠核威慑这张王牌,不可能在今后20-50年中既保持远东地区的国土安全、又能在东北亚地缘政治形势变化中拥有一定发言权。

因此,发展远东地区经济,与相关国家建立稳定和谐的关系,特别是与日本加强合作成为俄当务之急。

而日本由于实行疏远邻国、追随美国的远交近攻策略,在亚太陷入困境。

日在“争常”过程中单方面谋求美国支持却无果而终,在能源管线问题上的金钱外交因偏信美国和在中俄间搅局而失效。

今后,日本将汲取教训,进一步重视与周边大国关系,尤其会重视加强与俄合作。

小泉曾明确表示过,日俄互为重要邻国,应克服两国关系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以保证双方在国际与经济领域合作的飞速发展。

日本新外相麻生太郎表示,今后日本将考虑在加强日美同盟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与亚洲其他国家的关系。

  二是谋求共同构建亚太地区安全机制。

2003年,俄日双双参加解决朝鲜半岛问题的“六方会谈”,两国实现了多年争取入围参与解决亚太地区热点问题的夙愿。

双方积极推动多边会谈的同时,着眼于将来在建立亚太安全机制上加强合作。

俄日双方多次表示要在讨论加强东北亚稳定问题上的合作,共同支持朝韩对话中的积极趋势,力争形成地区稳定的多边有效机制。

  当然,两国改善关系的道路并不平坦,还有一些制约因素。

北方四岛问题仍是横亘在两国间的巨大鸿沟,短期内难以逾越。

自二战后至今,由于这一问题未能解决,双方一直未能缔结和平条约和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

但是,双方在领土问题上并非没有“第三条道路”可走。

俄政界曾提出过多种解决领土问题的方案,这些方案都有可能成为未来解决领土问题的重要参考依据,如叶利钦总统提出的“五阶段方案”,外长普里马科夫的“搁置主权、共同开发方案”,驻日大使洛修科夫2005年6月3日提出的“共同管理北方四岛方案”等。

日方也有人建议“创造性”解决日俄领土争端,并提出过“并行协商”方案,即俄先归还齿舞、色丹两岛,同时磋商国后、择捉两岛的归属。

最近日本专家又向日政府提出了“2+Alpha”的解决方式。

  从近期两国领导人关于领土问题的言论看,俄日双方可能在解决领土问题上已经有了某种新的推动因素。

俄外长拉夫罗夫2005年7月14日在参加俄外交部开放日活动时宣布,普京总统11月访日期间不会与日本签署和约,但同时暗示“如果日本能审时度势提出合适建议的话,可能会在领土问题上获得意外惊喜”(注:

[俄]外长拉夫罗夫在参加俄外交部开放日活动时的讲话,中新网,2005年7月15日。

总体来说,无论将来领土问题如何解决,俄日两国互有需求、彼此借重、相互妥协、积极发展双边关系的大趋势不会逆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