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与肿瘤的关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20960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营养与肿瘤的关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营养与肿瘤的关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营养与肿瘤的关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营养与肿瘤的关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营养与肿瘤的关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营养与肿瘤的关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营养与肿瘤的关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营养与肿瘤的关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营养与肿瘤的关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营养与肿瘤的关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营养与肿瘤的关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营养与肿瘤的关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营养与肿瘤的关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营养与肿瘤的关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营养与肿瘤的关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营养与肿瘤的关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营养与肿瘤的关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营养与肿瘤的关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营养与肿瘤的关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精神因素

2)营养不均衡

3)免疫力低下

4)内分泌因素

5)遗传因素

5. 

癌细胞的特征

1.分裂异常,速度快

2.阔撒能力强,易转移

3.善于攻占细胞间质组织对空间

6. 

癌转移的原因

1.人体缺钙时癌细胞粘着力强

2.癌细胞会使“阿米芭”运动

3.癌细胞在血液中可形成“栓”“癌”

7. 

癌症的流行病学

癌症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1998年我国卫生部统计资料显示,在城市中占死因第一位,病死率为135.59/10万,它构成了对人类健康的极大威胁,也成为我国近年来研究和防治工作的重点

8. 

癌症发病的原因与生成

不良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可导致80%的癌症发病,癌瘤是机体一种细胞的异常增生,是一个多因子,多步骤,涉及内外环境,包括饮食营养、遗传、免疫、生命状态、生理病理等及其复杂的生物过程。

9. 

癌的致病因素

感染病毒:

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可致肝癌,乳头状瘤病毒可致子宫颈癌等。

辐射:

光中紫外线可致皮肤癌,X线,Y线等电离辐射可致血液,淋巴系统癌,乳腺癌,甲状腺癌等。

化学致癌物:

煤烟,煤焦油中有多环芳烃,香烟中含有许多致癌成分,少量癌可能由工业致癌物如苯或石棉引起。

食物性致癌物:

黄曲霉素,杂环胺(高温烹调的肉类中含有)N-亚硝基化合物(存在于某些变质食物和蛋白质食物中也可在体内合成)以及多环芳烃类(燃烧产物,可存在于烹调的食物中)含大量脂肪的高能量膳食可产生脂质过氧化物和氧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在癌形成后期对DNA有巨大破坏作用。

10. 

癌的生成阶段

启动阶段:

致癌物与DNA结合,如果不能修复DNA结构突变,发生突变形成癌。

促进阶段:

如未修复而细胞死亡或存留于体内异常细胞克隆可在组织中复制异常克隆生长成癌前细胞。

进展段:

不断生长扩展成侵袭性肿瘤快。

11. 

膳食营养对癌生成的影响

膳食模式与癌症发生和种类有关,在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一些发展中国膳食中谷类多,动物性食品少,上呼吸道、胃肠道、口腔、咽腔、食管、肝、子宫颈癌发病较多。

在欧洲,北美的大洋洲一些经济发达国家,膳食中植物性食物较少,动物性食品较多,结肠癌,直肠癌,与激素有关的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发病较高。

12. 

膳食营养对癌症的影响

膳食营养可影响癌生成的启动,促进,进展任一阶段,包括对致癌物质的宿主对肿瘤细胞的抵抗力,肿瘤细胞分化过程及肿瘤的形成等。

诱发癌症的主要因素是膳食不合理占(35%-40%)吸烟(占30%饮酒占10%)

13. 

营养素与肿瘤的关系

热能

较低的热能摄入可降低肿瘤的发生率,热能摄入过低会影响人体的抵抗力引起肿瘤发生。

动物实验研究显示慢性地限制食物(喂食对照动物食物的50%-70%)可以致大部分移植性肿瘤生长及许多自发性肿瘤发生,其受抑制程度主要与限制食物能量程度,范围及肿瘤类型等有关,低能量供食最有效。

癌生成的启动和促进阶段,特别是促癌阶段最为有效。

14. 

用限制饮食来阻碍肿瘤生长和转移,仅在宿主体重减低时发生。

动物实验中,可见肥胖本身常会使肿瘤过快形成。

女性常有肿瘤病死率增高的情况。

在肥胖女性中可见与卵巢有关肿瘤发生率也常增高。

15. 

蛋白质

蛋白质摄入过少易诱发食管癌和胃癌

蛋白质摄入过多易引起结肠癌、胰腺癌、乳腺癌等

有些应用高蛋白质低脂肪饲料的动物,肝肿瘤发生比食用低蛋白质高脂肪者少1/4,因而认为高蛋白质食物可能抑制动物肿瘤的诱发。

高蛋白质可促进癌细胞分人化,降低亚硝胺毒性。

用黄曲霉毒素诱发大鼠肝癌时,用低蛋白质饲料者,短期内发生亚急性重型肝炎,原发肝癌出现较早:

而饲以常规蛋白质饲料,罕见发生肝坏死,肝癌出现较晚。

由于饲料中蛋白质不足,使肝线粒体中酶活性下降,影响毒素作用所致.

16. 

脂肪

与结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呈正相关,与胃癌呈负相关

n-6系的亚油酸能促进乳腺肿瘤细胞生长

n-3系的DHA、EPA对肿瘤有抑制作用

不同地区、国家、调查时间及同一国家不同脂肪饮食含量的调查也一致认为,高脂膳食地区、国家和人群中,结肠癌、直肠癌与乳腺癌发病率及病死率高,与动物脂肪摄取量多呈正相关。

摄入脂肪过多可促进雌激素和催乳素增生,也增加子宫内膜癌发病率。

f) 

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为亚油酸)还可促进大鼠移植性乳癌生长。

g) 

在摄食高脂饮食地区前列腺癌病死率也高,并且与卵巢癌及睾丸癌也有关系。

h) 

有人报告子宫内癌危险性随胆固醇摄入量增加而增加。

i) 

在脂肪与癌的发生中,推测脂肪是在致癌机制的促癌阶段起作用。

j) 

高脂肪与大肠癌发生机制的关系,可能是高脂肪酸使肝脏分泌胆汁增多,胆汁中初级胆汁酸在肠道厌氧细菌作用下转变成脱氧胆酸及胆石酸(二者都是促癌物质)。

增加饮食中胆固醇可能增加肺癌与胰腺癌危险性。

17. 

碳水化合物

高淀粉膳食与胃癌有关

膳食纤维有降低结肠肿瘤的发病率

保证了蛋白质、脂肪的摄入量条件,淀粉摄入量与结肠癌发病率呈负相关。

精制糖(主要是蔗糖)含量高的膳食与结肠、直肠癌的危险性增加有关。

膳食纤维有吸水性,可吸收有害物质,从而增加粪团体积,减少致癌剂如大便中胆酸的浓度,阻止他们与结肠黏膜相接触,从而缩短致癌物在肠道内存留时间,降低癌肿发病的危险。

粪便中酸度下降,可抑制类固醇形成和胆汁酸的脱羧作用,从而减少致癌物的形成和活化。

肠道细菌与膳食纤维作用产生挥发性脂肪酸,可产生通便作用。

在防止结肠癌方面亦有一些作用。

Howe等进行的4年营养干预治疗有癌前症状的多发性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的随访报道认为来自蔬菜、水果、谷物富含膳食纤维的膳食,有预防结肠、直肠癌作用。

并也有一定的预防乳腺癌的作用。

18. 

维生素

维生素A类

抑制上皮细胞DNA的过度合成

改变致癌物质的代谢

增加肿瘤细胞的退化

维生素C、E

抗氧化剂,能清除氧自由基

B族维生素

19. 

维生素A与β胡萝卜素

维生素A,又称视黄醇,其衍生物13-顺视黄酸及其前身β胡萝卜素均有潜在的抗癌作用。

流行病学调查,我国食管癌高发区林县人群中80%缺乏维生素A,60%缺乏胡萝卜素。

20. 

维生素A及衍生物的防癌机制

维生素A对气管、支气管上皮的作用是抑制DNA过度合成和基底细胞再生,使其保持良好状态。

维生素A能抑制致癌性多环芳烃所诱导微粒体混台功能氧化酶活性,并能促进细胞的正常分化,逆转癌细胞恶变进而抑制癌瘤的生长。

维生素A又是溶媒体的不安定刺,能增强溶酶体内水解酶类(蛋白酶类)释放进入细胞浆,增强肿瘤细胞退化。

维生素A可改变致癌物代谢或起到载体作用。

维生素A可加强动物免疫力及其对肿瘤的抵抗力,激活T淋巴细胞。

影响其基因表达及细胞分裂。

21. 

维生素E的防癌机制

维生素E是一种抗氧化剂,可保护抗击致癌物进入染色体内引起自由基损伤。

通过消除氧自由基和终止自由基链式反应而保护细胞膜内多不饱和脂肪酸,使之免受氧化损害。

氧化作用导致产生可能有改变作用的丙二醛和产生能损伤DNA和细胞膜的自由基。

维生豢E的活性形式在与自由撼发生反应生,身体还可通过还原型谷胱甘肽、辅酶Q、可能还包括维生素C等物质而使有活性的维生索E再生。

维生素E能使硒及类胡萝卜素保持还原状态,从而加强这些物质的抗氧化能力。

维生素E可抑制亚俏胺这一类有可能使胃癌危险性增加的物质形成。

维生素E含量高的膳食有可能降低肺癌、子宫颈癌的危险性。

22. 

维生素C防癌机制

维生素C可抑制致癌物亚硝胺的形成。

可有效地防止亚硝酸盐及胺类并用所诱发的食管癌。

维生素C摄入量增高可使喉癌和宫颈癌发病的危险性降低。

在河南林县食管癌高发点可用维生索C阻止食管上皮增生转化为癌。

江苏扬中市及淮安市和邳县与吴县均为食管癌低发区,与该地维生索C摄入量较高有关。

胃癌高发区(冰岛、日本本土)人群与维生素C摄入量不足或缺少有关;

而胃癌低发区(美国南方夏威夷及日本冲绳等地)则与该地区人群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有关,可能由于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索C,故有保护性抗癌作用。

23. 

B族维生素

叶酸、维生素B12、胆碱与蛋氨酸统称趋脂物质,与甲基代谢有关,胆碱与蛋氨缺乏或叶酸、B12胆碱与蛋氨酸缺乏可诱发动物肝脏的癌变。

甲基供体使DNA甲基化对预防癌症十分重要,而甲基缺乏则是强有力的致癌因素。

维生素B1即硫胺素,大鼠偶氮染料诱发肝癌。

维生素B1缺乏可促进肝癌的发生。

维生素B2即核黄素,是治疗口腔溃疡常用药物,在食管癌高发区中维生索B2及烟酸含量常缺乏。

维生素B2及其复合物对食管上皮增生有逆转作用,而食管上皮增生者比正常人群癌变率高140倍。

维生素B6即吡哆醇。

缺乏可使DNA复制错误,突发增加。

实验动物在给予黄曲霉素后先发生维生素B6缺乏,再引起肝细胞的损害与癌变,维生素B6很可能是黄曲霉索的抵抗物。

维生素B6缺乏者可使患者免疫功能受损而预后不良。

24. 

微量元素

与甲状腺肿癌发病率有关

锌/铜比值

肿癌病人多有锌/铜比值下降:

锌过多会影响硒的防癌功能

谷胱甘肽过氧化酶的组成成分

能清除氧自由基,加强免疫功能

碘过多和碘缺乏都会增加甲状腺癌的危险性,这可能与甲状腺癌的不同组织类型有关。

碘摄入量不足可增加滤泡型甲状腺癌的危险性,而碘摄入过多可增加乳头型甲状腺癌的危险性。

动物实验显示,锌缺乏可以增加用亚硝胺诱发肿瘤的发病率,其机制尚不清楚。

有人用大鼠做实验,以甲基卡基亚硝胺为致癌剂,证明缺锌动物诱发食管癌发生率高,发生时间也早于正常动物,故认为发生食管癌可能与缺锌有关。

我国河南省食管癌调查发现饮水、食物、血、头皮和尿锌含量与食管癌发病率呈负相关性。

Lin等分析香港中国居民患食管癌病人血、头皮、食管癌组织、非癌食管样品中锌含量与正常人相比,食管癌患者组织、血、头皮中锌含量低,癌组织内锌含量低于非癌组织部分。

Schrauzer等分析了20多个国家食物消耗量,并由此计算出硒摄入量,发现硒与结肠、直肠、胰腺、乳腺、卵巢、前列腺、胆囊、肺和皮肤等部位肿瘤及白血病发生呈负相关。

由于膳食铁摄入过多或特发性血红蛋白沉着而引起的铁过多与肝、胃、结肠、直肠癌危险性增高有关。

铁过多也是发生肝硬化的因素,肝硬化可发展为肝癌。

防止铁过多是减少肝癌与其他与铁有关癌症危险性的重要措施。

人群研究

我国河南省林县是胃癌、食管癌高发区。

1986~1991年间进行的干预试验,受试者为29564名成年人,补以4种复方维生素、矿物质药丸或安慰剂,实验期5年3个月。

结果表明,每日服β胡萝卜素15mg、维生素E30mg

、硒50mg的实验组总死亡降低9%,总癌死亡降低13%,胃癌死亡降低20%(P<

O.05)。

其他微量元素

动物实验发现铂能抑制大鼠食管与前胃肿瘤。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测定了食管癌患者血清、夜尿及头发钼含量,并与食管癌高发区林县及低发区禹县、信阳及永清县居民相比较.结果发现林县居民血液、屎及头皮钼含量最低、与低发区各县居民相比较,差异均十分显著(P<

0.01)。

在肝癌及鼻咽癌病人中,血消锰水平均显著低于健康人,胃癌组织中锰也较胃溃疡处明显低,但也发现血清锰水平有特高者。

在广东调查发现.鼻咽癌高发区大米和水中镍含量比低发区高,镍能促进亚硝胺诱发鼻咽癌,可能是促癌剂。

食用咸鱼及腌制食品时我国南方鼻咽癌高危因素,且与食咸鱼的年龄、食用期限、频度及烹调方法有关。

25. 

非营养素物质对癌症的影响

类黄酮(flavonoids)是一类多酚化合物,存在于水果、蔬菜、干果、种子、花卉、树皮中,是人类膳食的一部分,每日约摄入1g。

类黄酮有许多生物效用,如抗菌、抗病毒、消炎、抗过敏、抑制脂质过氧化、抗血小板聚集、抗癌等。

26. 

栎皮酮

栎皮酮(quercetin),或称槲皮素,对于二甲苯蒽(DMBA)启动和12,9-十四酰佛波醇-13-醋酸酯(TPA)促进皮肤癌的两个阶段都有预防作用。

栎皮酮能降低偶氮氧化甲醇诱发的大鼠结肠癌发病率,栎皮酮对种人癌细胞如胃癌、结肠癌、卵巢癌的抗增生作用是由于对这些细胞周期的G1期有特异的阻止作用。

栎皮酮在洋葱中含量最多(28.4~48.6mg,1OOg),其他蔬菜水果也都含有栎皮酮,如羽衣甘蓝含11mg/100g、西兰花3mg/100g、菜豆3.2~4.5mg/1OOg、莴苣0.7~3.Omg/1OOg、蚕豆2.0mg/100g、苹果2.1~7.2mg/1OOg、草莓O.8~1.Omg/1OOg、红酒O.4~1.6mg/100g。

27. 

异黄酮

异黄酮以糖苷形式广泛存在于植物中。

大豆含异黄酮最多,主要有三种:

染料木苷、大豆苷和6一甲钒基大豆苷。

总量约占大豆重的O.25%。

在加工、微生物发酵或体外酸水解作用下,释放出异黄酮苷元(糖苷配基)。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大豆制品或大豆蛋白的摄入量与乳腺癌危险性之间呈负相关。

前列腺癌发病率北美西欧高于亚洲,也设想是否与大豆的保护作用有关。

细胞培养研究证实,大豆异黄酮具有抑制乳腺癌、前列腺癌、白血病及一些肝癌和胃癌细胞株的增生作用,染料木素更能诱导恶变细胞的分化,人体的异黄酮必需摄入量是30~50mg/d。

28. 

茶多酚

儿茶素占茶多酚活性成分的80%,是茶叶抗癌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

因茶叶含有的维生素C、E、脂多糖、锌、硒等微量元素、氨基酸、咖啡因及香气成分等也具有抗癌功效。

29. 

有机硫化合物——异硫氰酸盐

异硫氰酸盐以葡糖异硫氰酸存在于十字花科蔬菜中,有100多种。

如卷心菜含烯丙异硫氰酸盐特别多,西兰花含萝卜硫素,水芹含苯乙基异硫氰酸盐等。

ITC阻止大鼠肺、乳腺、食管、肝、小肠、结肠和膀胱癌的发生,但与ITC结构有关,有高度选择性。

30. 

烯丙基硫醚

葱蒜类蔬菜包括大蒜、洋葱、韭菜、大葱、小葱等,含不同的有机硫化合物,其挥发油中的最主要成分是烯丙基硫醚,葱蒜组织破坏时散发出的特有气味是它们所含的蒜氨酸在蒜氨酶裂解作用下形成的蒜素引起的。

葱蒜早就用于抗菌消炎,以后又发现有降血脂、抗血凝、降血糖、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近期研究又指出可防癌。

31. 

烯丙基硫醚

我国山东省564名胃癌病人与1131名对照病例分析证明食蒜、大葱、韭菜多者胃癌发生较少。

吃蒜少的一个县居民胃癌病死率40/1O万人,每天吃蒜20g的县相应是3/1O万人。

夏威胰的日本移民中,摄食咸鱼咸菜者胃癌发病率高,摄食洋葱多者胃癌危险性低。

32. 

木酚素

木酚素与大豆异黄酮都是植物雌激素。

木酚素含于全谷、豆类及及豌豆中,亚麻籽含量最多。

尿中肠内酯与肠二醇排出量与膳食纤维摄入量相关。

乳腺癌患者尿中排出量最低,于是山现一种假说,即木酚素可能有防乳腺癌的作用。

33. 

单萜

单萜是以异戊二烯为基本单元,以不同方式首尾相接构成的聚合体。

胆固醇、胡萝卜素、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K都足萜类化合物。

异戊二烯由甲羟戊酸衍生物结合而成的前体生物合成。

水果、蔬菜、全谷谷物富含甲羟戊睃多种衍生物,食品调料、香料、植物油(米糠油、橄榄油、棕榈油)、葡萄酒和不少中草药是异戊二烯类化合物的丰富来源。

34. 

食品加工处理过程对癌症的影响

食品添加剂对癌症发生的影响

糖精动物实验中应用大量糖精可导致膀胱癌发生,对小鼠产生膀胱癌的致癌物起催化作用。

一般在烘烤食品,制饮料时用糖精及糖精钠盐作甜味剂,我国规定糖精在食品中用量不得超过O.15g/kg。

35. 

硝酸盐、亚硝酸盐对癌症发生的影响 

硝酸盐、亚硝酸盐在胃内可以在胃酸和细菌作用下形成亚硝胺.是一种强致癌物。

硝酸盐、亚硝酸盐可出现在各式各样食物中,肉类、蛋类、鱼类、乳类及发酵食品如酱酒、醋、白酒、酸菜等均可检出。

盐腌干鱼、火腿、腊肉中易检出亚硝酸,因在腌制过程中常有硝酸钠和硝酸钾被加入。

新鱼蔬菜很少有亚硝睃盐,但存放在事温下,由于细菌和酶作用,硝酸盐可还原为亚硝酸盐。

硝酸盐与蔬菜品种、土壤中硝酸盐量及施肥等有关。

在胃癌高发区、饮水和土壤中含硝酸盐量最高。

在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时可与食物中酶解物一胺及酰胺相接触,而产生亚硝胺或亚硝基胺,统称N-亚硝基化合物(NOC)。

N-亚硝基化合物除硝酸盐、亚硝酸盐和亚硝胺外,还有亚硝酰胺、亚硝基脲及环状亚硝胺等致癌物质,其中亚硝酸致癌作用最强,亚硝胺可使人发生肝硬化,大鼠强致癌物。

36. 

烟熏和烧烤食品对癌症发生的影响

鱼或肉类经过烟熏和烧烤,食物表面可形成多环芳烃类(PAH)和杂环芳香胺类有毒物质,如B(α)P是多环芳烃类代表物质,具有很强的致突发性,因而是致癌物质。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指出,吃了这们制作的食物,患胃癌及食管癌危险性常会增加。

37. 

黄曲霉毒素污染对癌症发生的影响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代谢产物,具有强烈的毒性和致癌性。

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的高温高湿地区。

污染品种主要是玉米、花生、大米及花生油。

该毒素对肝脏有毒。

并可致肝癌。

38. 

酒精

是诱发某些癌的危险因素

酒精与烟草的共同作用使危险性成倍增加

机制

 

DNA加合物形成

自由基产生

对致癌物代谢酶的影响

39. 

癌症恶病质对营养代谢的影响

能量代谢方面

对减少食物摄入或半饥饿状态的正常反应是基础代谢率(BMR)较低,但在癌症病人与荷瘤动物身上却出现相反的情况。

一些癌症病人的BMR约增加10%,与年龄、性别与活动量相同的非癌症病人作交叉对比时,则见前者BMR和整个能量消耗明显增高。

蛋白质代谢变化

癌症恶病质患者的蛋白质代谢变化是直接给癌肿生长供给适当的氨基酸,最显著的是骨骼肌蛋白丢失而引起的肌肉消瘦萎缩,这是由于蛋白质合成率减少和肌蛋白分解率增加西方面引起的。

脂肪代谢的变化

脂肪构成人体燃料贮备的90%,体脂丢失是癌性恶病质的特征。

体重减轻的癌症患者空腹血浆三酰甘油浓度比体重稳定的癌症患者为高,说明其脂肪分解增加。

正常摄入糖类即可抑制脂肪动员,而癌症患者这种抑制受到损害。

癌症患者一般不愿增加脂肪摄入,在此情况下,脂肪酸氧化增加将导致脂肪池的消耗而体重减轻。

糖类代谢变化

癌症患者糖类代谢的特点是葡萄糖转化增强,糖原异生增加,胰岛素对葡萄糖的阻力增加。

胃癌、盲肠癌、胆道癌患者可出现低血糖,系由于癌肿产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而增强,这种改变是癌症患者能量消耗增加的原因。

水与电解质变化

在浸润性癌肿患者体内最常见到水和电解质失衡,如低血钠、低蛋白血症及低钙血症等,有严重水和电解质失衡的癌症患者可有大最腹泻或呕吐与腹泻同时出现,有内分泌癌肿的病人也可见到相同情况并导致肾功能损失。

高钙血症是癌症最常见的内分泌方面的并发症,过度骨吸收是高钙血症的重要原因。

肺癌、乳腺癌、多发性骨髓瘤并发此症者较多,病情轻者症状不明显,病情较重者有厌食、恶心、呕吐、便秘、腹胀、口渴、多尿、心律失常甚至嗜睡、昏迷,也可有抑郁与其他精神症状。

其他

癌症患者血清中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叶酸、铁及锌常降低,而血铜常升高,癌症患者某些酶系统活力、内分泌勺免疫功能也常吲受到损害而发生变化。

膳食营养防治肿瘤

肿瘤的膳食预防措施

食物多样化,平衡膳食

食物婴新鲜,不食腌制、霉变食品

控制热能摄入,维持正常体重,脂肪占总热能20-25%

少食烟熏、油炸、烘烤的鱼和肉类

食盐摄入<

10克/天

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每天500克左右

适当增加蛋白质丰富的肉、鱼、蛋、奶及豆制品

三餐要按时

不饮烈性酒,不吸烟

改善饮用水水质

肿瘤患者手术前后的营养支持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